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位老师给家长的短信:“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它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关键词:教育目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52-01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因为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是非特定化的,所以就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即指儿童拥有着生长的可能性,发展的能力以及可塑性。儿童的未完成性、未成熟状态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人与动物不同,人一出生还不是文化学和社会意义上的人,只是能变为人的小动物。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與家长的计划、期望出现偏差甚至是背离,家长的失望愤怒也就不可避免了,孩子如有偏差,就施压打压,那最终只能长成一棵歪脖子树了。孩子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孩子的成长中有无数种发展潜能,不要就为了你所设定的一种可能,就否定了孩子的未来,并且轻易扼杀其他美好的潜能。因为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要开花,也许你的种子会是一棵参天大树的。
人的发展是存在个别差异性的,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基本阶段,但是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可能有的孩子观察能力强,有的孩子记忆力好,有的孩子爱动,有的善于理性思维,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所以家长老师都要深入的了解孩子,不能单单因为还在在文化课上的成绩不佳就否定孩子,不要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
而且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家长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看到孩子明显的进步也许就会着急,对孩子的能力产生质疑,但是可能孩子正处于量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消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童年期发展平稳,青春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然后再是平稳期,老年时期开始下降。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大多处于童年期的平稳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家长老师在抓住发展关键期的同时,在孩子发展的平稳时期,不要对孩子平平的表现力表示失望焦躁,而是陪同孩子慢慢来,做好为下一加速发展期到来的准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所以家长老师都要循序渐进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将一些不适合在这一阶段学习的知识技能强加给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为难和反感的情绪,那么就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儿童具有他自己真实的活动家长或是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强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外界刺激的输入必须通过儿童内部已有的认知结构过滤,并以改变了的形式才能被儿童吸收和同化,或者儿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对外部刺激的顺应。孩子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所以,对于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步入教他如何搭好积木,在玩乐中发展智力,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由于教育者、受教育者或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的主观状态的不同,对教育的具体目的选择往往偏离了教育的普遍目的,追求一种满足人目前需要的狭隘目的,而这种“实然的教育目的”,对人们的教育行为起着更直接的控制作用,例如,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就意味着“升学”是许多人的教育行为所要达到的实际目的,人们评价学校、教师或学生质量的高低,莫不是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在这样的状况下,“应然的教育目的”被架空了,教育实践就难免出现偏差。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呢?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应注重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构成了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如德国哲学家那托尔普等人认为,教育目的是有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说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这一价值取向与以上讨论的关于“成绩好坏”的观点有共通点,也就是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社会去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就按照这样的需求去培养人才,反过来正是因为社会的需求,学生、家长们也积极配合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才,因为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工作,立足于社会。所以在学生成绩不好的时候,老师家长才会如此焦心。
而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是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得得到发展。虽然个人本位论提倡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要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要出发,这些方面都具有其积极深远的意义。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需求与个性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所以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地价值取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做到两者的结合与统一。不论是校方,还是家长孩子都要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并鼓励个人发展。使得孩子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果学校老师能够做到如此,则肯定能带动家长更好的认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一味的看着孩子成绩单上的几个单薄的数字来给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下了片面地定论。所以从学校、老师对孩子评价的转变,也会帮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关键词:教育目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52-01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因为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是非特定化的,所以就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即指儿童拥有着生长的可能性,发展的能力以及可塑性。儿童的未完成性、未成熟状态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人与动物不同,人一出生还不是文化学和社会意义上的人,只是能变为人的小动物。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與家长的计划、期望出现偏差甚至是背离,家长的失望愤怒也就不可避免了,孩子如有偏差,就施压打压,那最终只能长成一棵歪脖子树了。孩子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孩子的成长中有无数种发展潜能,不要就为了你所设定的一种可能,就否定了孩子的未来,并且轻易扼杀其他美好的潜能。因为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要开花,也许你的种子会是一棵参天大树的。
人的发展是存在个别差异性的,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基本阶段,但是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可能有的孩子观察能力强,有的孩子记忆力好,有的孩子爱动,有的善于理性思维,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所以家长老师都要深入的了解孩子,不能单单因为还在在文化课上的成绩不佳就否定孩子,不要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
而且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家长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看到孩子明显的进步也许就会着急,对孩子的能力产生质疑,但是可能孩子正处于量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消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童年期发展平稳,青春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然后再是平稳期,老年时期开始下降。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大多处于童年期的平稳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家长老师在抓住发展关键期的同时,在孩子发展的平稳时期,不要对孩子平平的表现力表示失望焦躁,而是陪同孩子慢慢来,做好为下一加速发展期到来的准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所以家长老师都要循序渐进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将一些不适合在这一阶段学习的知识技能强加给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为难和反感的情绪,那么就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儿童具有他自己真实的活动家长或是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强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外界刺激的输入必须通过儿童内部已有的认知结构过滤,并以改变了的形式才能被儿童吸收和同化,或者儿童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对外部刺激的顺应。孩子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过程”。所以,对于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步入教他如何搭好积木,在玩乐中发展智力,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
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由于教育者、受教育者或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的主观状态的不同,对教育的具体目的选择往往偏离了教育的普遍目的,追求一种满足人目前需要的狭隘目的,而这种“实然的教育目的”,对人们的教育行为起着更直接的控制作用,例如,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就意味着“升学”是许多人的教育行为所要达到的实际目的,人们评价学校、教师或学生质量的高低,莫不是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在这样的状况下,“应然的教育目的”被架空了,教育实践就难免出现偏差。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呢?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应注重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构成了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如德国哲学家那托尔普等人认为,教育目的是有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说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这一价值取向与以上讨论的关于“成绩好坏”的观点有共通点,也就是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社会去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就按照这样的需求去培养人才,反过来正是因为社会的需求,学生、家长们也积极配合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才,因为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工作,立足于社会。所以在学生成绩不好的时候,老师家长才会如此焦心。
而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是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得得到发展。虽然个人本位论提倡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要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教育要从人的自身需要出发,这些方面都具有其积极深远的意义。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需求与个性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所以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地价值取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做到两者的结合与统一。不论是校方,还是家长孩子都要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并鼓励个人发展。使得孩子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果学校老师能够做到如此,则肯定能带动家长更好的认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一味的看着孩子成绩单上的几个单薄的数字来给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下了片面地定论。所以从学校、老师对孩子评价的转变,也会帮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