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职业类学生社团是以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为宗旨,二者具有相同的目的性。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职业类学生社团的必要性;同时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类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职业类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48-0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业难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而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职业类学生社团是伴随我国就业难这一问题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多数院校均已成立职业类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全国各个高校均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然而,由于职业类社团兴起时间不长,在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职业类社团的必要性
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其目的就在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而大学生职业类社团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1)职业类学生社团是推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及就业速度。(郭欣,2016)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知识和理论素养为第一层;技能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第二层;将前两层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为第三层。而职业类学生社团是以服务全体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社团活动围绕就业创业意识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培养等开展,主要有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和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就业知识、就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
(2)职业类学生社团能够加大学生参与行业、企业学习的深度。职业类社团作为正式学生组织承担一些学校就业工作,经常联系第三方企业,为毕業生提供招聘信息,经常与企业进行互动,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标准,使得学生能够在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学习。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学生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属于强关系资本,而就业信息将成为社团成员在就业时的弱关系资本,这些强关系和弱关系资本都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3)职业类社团能够促进学生就业意识的提升。大学生在高中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就业意识淡薄,未认真思考过就业问题。事实上学生的职业规划应尽早开始,不断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并不断与职业世界相匹配,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就业。而职业类社团通过各种职业类活动及与用人单位的频繁接触,使学生在不断了解自己的同时,了解职业世界,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使社团成员的就业意识显著提升。学生一旦具有就业意识,便会主动思考就业问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类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完善,难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职业类学生社团是随着我国就业难而兴起的,各高校职业类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各有不同。大多数高校其管理工作由就业部门承担,少部分由校团委承担,还有部分院校进行双重管理。其功能大多定位为服务全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由于成立时间较晚,在学校管理的体系上,大多数二级学院没有相应的组织进行对接,而社团活动多聚焦在就业上,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意识薄弱,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导致社团在组织活动等方面,信息交流不畅,效果参差不齐。
(2)与第三方互动深度不足,难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提供平台。职业类学生社团为毕业生搜索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职业人进校园等活动,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企业有用人需求、学校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作为一个学生组织虽然具备前提资源,但与企业进行接触时,并不能把握应用型所需的内涵,无法进一步沟通和表达学校层面的深度合作,企业也无法信任学生组织的信息内容。
(3)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难以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国内职业规划教育刚刚兴起,其理论和方法均借鉴国外经验,还没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其指导教师的培养方式多为短期培训学习。(下转第47页) (上接第48页)而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毕业时投简历和面试,还有其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这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知识。通常职业类社团的指导教师为就业中心负责就业的教师,其岗位职责还兼有大量行政工作,在职业规划教育理论研究上的时间明显不足,使其在全过程指导学生就业时,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类学生社团的建设
(1)建立“校—院—班”三级网络管理体系。职业类社团虽然组织招募依托于兴趣爱好,但不同于兴趣特长类的社团,社团服务几乎涉及全体学生,所以社团开展活动应该具备完善的组织架构。这要求其管理纵深要能够深入到学校的最小单位班级当中。大多数的高校其职业类社团组织仅在校级层面,其开展活动时宣传力度较小,活动辐射的面积较小,很多时候仅在社团内部开展活动。应建立校级层面的管理组织、院(系)同时成立相对应组织进行协调管理、班级选拔就业活动负责人进行活动宣传及思想传递,形成立体化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2)深度融合行业、企业第三方平台合作。职业化社团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方向。职业类社团的各项活动均应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的互动平台,为学生高质量的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深度融合行业、企业第三方平台。学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由职业类社团教师进行专门的管理。社团中可以成立以职业群为主的典型职业兴趣小组,由这些兴趣小组研究行业所需的人才标准,并有针对性的实践,与行业、企业对接,逐步步入该行业开展实习工作。
(3)提升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职业类社团的品质,也影响其全体同学的就业主动性。职业类社团的建设受其指导教师的投入度及专业化水平影响很大。为提升职业类社团的影响力及专业性,要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建立校级、院级指导教师队伍,形成立体的管理体系,充实服务队伍,保证学生需求。二是加大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确立奖励机制,提升指导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及专业化,使其教师不仅是对学生应聘技巧进行指导,而且还对学生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有效指导。三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兼任指导教师,定期请入学校为学生讲解行业、企业知识,充实指导力量。
参考文献:
[1]孙泽文,刘文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15-17.
[2]史永姣.职业类社团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新校园,2017(11).
[3]叶绿美.基于专业社团建设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4]任春玲.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2).
责任编辑:刘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职业类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48-0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业难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而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职业类学生社团是伴随我国就业难这一问题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多数院校均已成立职业类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全国各个高校均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然而,由于职业类社团兴起时间不长,在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职业类社团的必要性
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其目的就在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而大学生职业类社团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1)职业类学生社团是推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及就业速度。(郭欣,2016)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知识和理论素养为第一层;技能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第二层;将前两层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为第三层。而职业类学生社团是以服务全体学生就业创业为目标。社团活动围绕就业创业意识提升、就业创业技能培养等开展,主要有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和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就业知识、就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
(2)职业类学生社团能够加大学生参与行业、企业学习的深度。职业类社团作为正式学生组织承担一些学校就业工作,经常联系第三方企业,为毕業生提供招聘信息,经常与企业进行互动,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标准,使得学生能够在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学习。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学生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属于强关系资本,而就业信息将成为社团成员在就业时的弱关系资本,这些强关系和弱关系资本都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3)职业类社团能够促进学生就业意识的提升。大学生在高中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就业意识淡薄,未认真思考过就业问题。事实上学生的职业规划应尽早开始,不断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并不断与职业世界相匹配,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就业。而职业类社团通过各种职业类活动及与用人单位的频繁接触,使学生在不断了解自己的同时,了解职业世界,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使社团成员的就业意识显著提升。学生一旦具有就业意识,便会主动思考就业问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类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完善,难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职业类学生社团是随着我国就业难而兴起的,各高校职业类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各有不同。大多数高校其管理工作由就业部门承担,少部分由校团委承担,还有部分院校进行双重管理。其功能大多定位为服务全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由于成立时间较晚,在学校管理的体系上,大多数二级学院没有相应的组织进行对接,而社团活动多聚焦在就业上,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意识薄弱,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导致社团在组织活动等方面,信息交流不畅,效果参差不齐。
(2)与第三方互动深度不足,难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提供平台。职业类学生社团为毕业生搜索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职业人进校园等活动,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而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企业有用人需求、学校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作为一个学生组织虽然具备前提资源,但与企业进行接触时,并不能把握应用型所需的内涵,无法进一步沟通和表达学校层面的深度合作,企业也无法信任学生组织的信息内容。
(3)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难以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国内职业规划教育刚刚兴起,其理论和方法均借鉴国外经验,还没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其指导教师的培养方式多为短期培训学习。(下转第47页) (上接第48页)而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毕业时投简历和面试,还有其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这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知识。通常职业类社团的指导教师为就业中心负责就业的教师,其岗位职责还兼有大量行政工作,在职业规划教育理论研究上的时间明显不足,使其在全过程指导学生就业时,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类学生社团的建设
(1)建立“校—院—班”三级网络管理体系。职业类社团虽然组织招募依托于兴趣爱好,但不同于兴趣特长类的社团,社团服务几乎涉及全体学生,所以社团开展活动应该具备完善的组织架构。这要求其管理纵深要能够深入到学校的最小单位班级当中。大多数的高校其职业类社团组织仅在校级层面,其开展活动时宣传力度较小,活动辐射的面积较小,很多时候仅在社团内部开展活动。应建立校级层面的管理组织、院(系)同时成立相对应组织进行协调管理、班级选拔就业活动负责人进行活动宣传及思想传递,形成立体化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2)深度融合行业、企业第三方平台合作。职业化社团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方向。职业类社团的各项活动均应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的互动平台,为学生高质量的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深度融合行业、企业第三方平台。学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由职业类社团教师进行专门的管理。社团中可以成立以职业群为主的典型职业兴趣小组,由这些兴趣小组研究行业所需的人才标准,并有针对性的实践,与行业、企业对接,逐步步入该行业开展实习工作。
(3)提升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职业类社团的品质,也影响其全体同学的就业主动性。职业类社团的建设受其指导教师的投入度及专业化水平影响很大。为提升职业类社团的影响力及专业性,要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建立校级、院级指导教师队伍,形成立体的管理体系,充实服务队伍,保证学生需求。二是加大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确立奖励机制,提升指导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及专业化,使其教师不仅是对学生应聘技巧进行指导,而且还对学生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有效指导。三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兼任指导教师,定期请入学校为学生讲解行业、企业知识,充实指导力量。
参考文献:
[1]孙泽文,刘文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15-17.
[2]史永姣.职业类社团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新校园,2017(11).
[3]叶绿美.基于专业社团建设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4]任春玲.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