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绿彩采用不透明的矾红勾描图案外的轮廓,以红绿二色作为填绘色,即所谓的“画红点绿”.笔者以“童子持莲”为主的瓷塑出发,分析红绿彩“持莲童子”在金代的民俗性特征.
【机 构】
: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绿彩采用不透明的矾红勾描图案外的轮廓,以红绿二色作为填绘色,即所谓的“画红点绿”.笔者以“童子持莲”为主的瓷塑出发,分析红绿彩“持莲童子”在金代的民俗性特征.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化中,“寿”带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含义,在过去很多的书画创作中,“寿”成为一种概念,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在中国人广泛的认知当中,白须老翁代表着寿,仙鹤代表着寿,饱满的桃子也代表了寿,甚至松柏也可以代表寿.寿以文化的形象嵌入到中国文化当中,在紫砂壶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借用紫砂易塑的特性,创造出包含了“寿文化”的艺术造型,使喝茶与对生命的祝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紫砂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杰作,在几百年的时光中始终神采奕奕,从形式到内容均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传承工艺智慧与匠心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一面积极的展现在世人眼前.“智竹提梁”一壶有竹之型,更有竹之风骨,通过对竹子形态的艺术性塑造体现了紫砂壶在工艺、结构等方面的诸多特点,借竹文化表现内涵,彰显作品之精神与紫砂壶形神兼修的艺术追求.
紫砂壶的美在于文化的渗入,在于心灵的交融,绝美的紫砂壶诞生于创作者自身感绝的素养,在灵巧的技艺中得到升华.当代紫砂壶一方面需要外形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则需要灵魂的共鸣,用两者叠加后所获得的感知,敏锐的捕捉美的元素,在传统紫砂壶的基础上,开辟新天地.
笔者选取景德镇陶瓷艺术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将摆脱单纯的保护与复兴,将现有传统陶瓷资源保护融入现代社会发展,在设计、文化、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下社会的发展路径与实践应用,对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发扬、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景德镇陶瓷资源开发现状与保护措施、品牌构建的意义、艺术资源的再消费.
紫砂壶创作的目的并非是追求一个形体,而是形体及内容相互和谐的过程,好的紫砂作品能让人赏心悦目,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当代紫砂艺术继承经典,传承文化,其所塑造的不单单是一种表象,而是通过表象传递孕育其中的文化韵味.运用各种各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来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让紫砂壶由内而外的给人一种文艺的风范,用紫砂自身的塑造语言来传扬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最美好的一面.
秩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本能会的被充满秩序感的事物所吸引,古彩作为陶瓷装饰中一种独有的装饰手法,其装饰目的之一便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美的感受,而古彩装饰中的秩序感是产生这种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从古彩装饰的构图、色彩、线条,造型四个方面来叙述古彩装饰的秩序之美.
金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重要政权朝代.以时间概念来描述金与宋相重合,故这个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金代陶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金代彩瓷无疑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以往对于金代陶瓷的研究较为稀缺,仅有的也多是以造型、装饰等方面展开,但对于其中所蕴含着的民族文化发展演变分析较少.所以笔者以金代陶瓷中的珍宝——红绿彩瓷为载体,对金代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关于我国金代陶瓷和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
本文基于探寻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瓶颈的解决途径,构建了“陶瓷6.0”发展模式.从时代背景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阐述了“陶瓷6.0”模式发展的现状,同时揭示了景德镇发展“陶瓷6.0”产业的过程,最后提出了促进景德镇“陶瓷6.0”模式发展的建议.
1990年以来,以陶瓷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开始复兴,中国陶瓷纪录片的创作也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成为记录陶瓷手工艺复兴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纪录片《手造中国》为例,着重从陶瓷纪录片的话语转变、创作特征和文化功能等方面,探讨手工艺复兴背景下的纪录片创作规律.
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历史记载约自旧石器时代至今.其中,陶文化历史记载约自新石器时代,对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陶器器形研究从器型与图案、器型与使用,两方面入手.自古人们对器物的创造使器型承载着形式与功能的作用,陶器具有“文质兼备”特点.学者对黑龙江东南部地区陶文化器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类需求和审美品位,对于当代人研究传统陶瓷文化对现代陶瓷设计及陶瓷设计理论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