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为什么这么难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诸平: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局副局长
  
  7月18日,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公布了《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是目前公开亮相的第一份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改革方案。
  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教育公平;改变以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等。具体的建议包括
  考试:1.考试科目多轨化:改变现在只分文料理科的考试方式,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三大类,再分为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科、生物和医学科、艺术和体育科等不同科类,为不同学生配不同的“考试套餐”;
  2.变以知识水平测试为主向能力水平测试转变;
  3.增加一年中的高考次数。
  招生和录取:1均衡各地招生名额的差异;
  2.改变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的倾向;
  3.减少和废除定向生、保送生、文体特长生等特殊政策;
  4.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比如高校可以自行命题考试,或是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加试科目、增加面试;
  5.赋予学生选择高校的权力,即,一个学生可以接到几所高校的录取通知;
  6.强化高中会考制度,实行高考社会化。使高者结果与高中学柱相隔离。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是一个民间的教育研究机构。在新闻发布会上,杨东平说,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主题不能永远停留在对恢复高考的感激、对高考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讴歌上。现在应该从单纯的怀旧转向改革,转向未来。
  对于这份“自下而上”的民间方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会人士和民间努力探索高考改革的精神“值得称道”。“教育部会充分考虑采纳民间的建议。”他还说,“高考改革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方案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7月22日,本刊特约杨东平与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局前副局长、督导室主任诸平,就这份新出炉的《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展开一场对话。前者,是研究教育的学者,后者,是多年的教育实践者,他们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各有自己的思考。
  
  高考改革中最难的和最容易的
  
  诸平:看了这个方案,感觉不是特别标新立异。其实我们的高考从1977年开始恢复,到现在30年了,除了前六年以外,高考制度一直不断地在改,但是变来变去,一直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种规律到底在哪?我觉得这个方案就是失之于过于具体。似乎是现在有了什么问题我们就出一招,再有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再出一招。我们缺什么考虑呢?高考规律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比如说到“改变以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现在江苏提出的一个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在改这个。它是除了学习成绩分数以外,在德育方面不合格,还要有10%的淘汰率。但是,这种德育的标准,严格说是无法考核的,我们无法用这种标准不让一个学生考大学,这很不负责。
  我认为,高考的规律有两个。第一,高考要选拔的是什么呢?我们一直认为,是在选拔人才,其实不是。高考只是在选有能力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他将来能不能成为人才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第一,他的学习成绩必须是符合高校学习标准的,他是不是某方面的怪才,并不重要;第二,考试考的肯定是共性的东西,否则就是不公平。有学生说我会养一种别人都不会养的动物,但是跟你未来在高校的学习有关吗?能凭这个招你吗?所以,高考应该是一个有鉴别度的考试,把最优秀的10%挑出来。而德育的标准,是不具备鉴别度的。
  杨东平:我认为在我们的方案中,最难实现的,就是所谓“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诸平讲的德育考核。现在对这块内容主要是在中考进行尝试。当它不放在中考分数里时,效果还挺好。一旦把它计人中考分数,问题就来了。这里的主观因素,是极难把握的。我想,这应该只是一个改革的长远目标吧。
  而在这个方案中,我认为最容易实现的,就是高考的多轨化:多出几套试题,多举办几次考试。其实在上海,已经在开始尝试:今年已经把高职高专的考试与高考分开了。他们测算过:考高职高专的学生,大概占到高考生的三分之一,这样,他们就被从题海大战中解放出来,他们为什么要和那些准备考清华北大的学生一起准备考一张卷子呢?
  
  政府的压力传递
  
  诸平: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是高考尽量不要再增加学生的负担。比如你说要强化高中会考,将高中学习成绩纳入高校的录取评价之中。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高中会考都是走过场,也没有学生重视。但是当时江苏想这样改,那个考试方案在会上一公布的时候,我就说学生负担会越来越重。原来他还可以不把高中会考当回事,主要精力都用在高考的课目上,现在,等于是他一门课都不敢放松,他自由支配的时间、他的个性发展和他有兴趣的东西根本就没法发展。结果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在江苏,现在高中会考街上要开警车,跟高考一样,你说这是成功还是失败?
  杨东平:强化高中会考,本意是为了将高考和对高中的评价分开。这与对学生本人的评价,是两个概念。其实高中会考与综合素质考试一样,都可以用等级制而不是百分制,即:优、良、合格、继续努力四档。你说,百分制里面的差一两分,究竟有多大差别?
  我认为在学校中,大多数评价其实不必要用百分制,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要大大地淡化百分制。就像北大这样的学校,要求有五门课都得A就行了,这比一分半分地算更有意义,人的智力不是靠多少分来算的。
  诸平:采用百分制,不就是为了把人鉴别出来吗?这就又说到高考制度本身了。
  不过我倒是同意,高中会考对于学校和学生,是两个概念。会考是政府对高中教育的管理,是政府对高中教学的引导,它与学生进入高考的时候把它列入成绩,应该是两个概念。把会考跟高考分开其实是对的。高考是选拔性的,而会考是合格性的,用选拔性考试来指挥中学教育,然后又指导学生,会怎么样?那就是压力传递。
  我知道在北京的海淀区曾有“600分工程”,就是说我们区要达到多少个高考600分的考生。在有的区,一个学校上一年出了高考状元,下一年没有,区委书记直接冲那个校长拍桌子,为什么今年没出状元?
  政府就这样把压力传递给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又把这个压力传递给学校,学校再压向每一个学生,都是通过指标向下压的。政府的眼睛就盯着尖子生。
  杨东平:1983年的时候,北京曾经试点过,改变用高考升学率来评价高中,为高中排名,1990年代这一做法开始在全国推开,深受学校和老师的欢迎,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人为原因,比如某些领导卸任了,就停了。这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从来就缺乏一个长远的清晰的目标。
  
  高考制度改革的动力在民间?
  
  杨东平:这里我想回答诸平一开始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改,却总也不理想。我想,我们改的,只是大家今年反映这个问题,就这里改改。而对于20年以后50年以后到底是什么目标,主管部门心里是没有的。我们恢复高考已经30年了,时间也不短了,如果我们一开始对这个制度有一个好的设计的话,经过30年以后的微调,也能调得很好了。而且,这些年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的改革,就是3 1/3 2/3 X什么的,改来改去没有跳出科目改革的思路,缺乏大思路。
  这几天我和大家讨论,现在意识到两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我们的改革缺乏动力,老百姓的动力是有的,社会舆论压力也是有的,但是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不改才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缺乏动力。
  比如我们方案中提到,将一次录取改成多次录取,让一个考生可以收到好几个高校的录取通知。这样对高校来说,本来它招生工作一个月就完了,现在要变成几个月,高等学校会觉得很麻烦。对它们来说,没有内在的要求。
  诸平:这事我觉得要是想做就容易做到。比如香港的大学都是这样做的。
  杨东平:这里想说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改革的设计、改革的推动都放到政府部门身上,这个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像日本以及台湾地区,教育改革都有一个社会人士组成的教育审议会,在台湾后来组成了以李远哲领衔的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校长组成的教育改革咨询委员会来主推教改,必须有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制定、关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长远问题。
  
  整理/黄艾禾
  (实习生曾东萍、林赛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以“三鹿”为首的多种问题奶粉事件,终结了屡遭质疑的国家免检制度    三聚氰胺,一种之前并不出名的微毒化学品,使实行了8年6个月零4天的国家免检制度终于被叫停。  9月17日,“鉴于近期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部分企业生产的个别批次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检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国家质检总局发文废止了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  次日,国家质检
虽然“华夏第一祖龙”受命停工,但在它数年的“生命历程”中,到底谁在决定其命运?  3月20日,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  李树民让手下的工人去粉刷一下龙头。按照设想,这天以后他的“祖龙”生意也会有所起色。  李树民,河南开封人,53岁,在之前的很多年里搞工程承包。2001年他从河南开封来到新郑市,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注定成为了这场风波的主人公之一。  “龙抬头”  通过本刊记者的采
当老实干活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偷奸耍滑者反得奖赏时,老实干活就成了事实上的“恶”——等于没用  直接感受造假的技术含量,是因为盗版书。靠卖文为生的人,稍有成绩,总难免遭遇盗版的尴尬。从前有读者寄来盗版书让我签名,质量都很差,近来则日见其佳,好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  其实,关于造假的技术,盗版书是小意思,古董和假画制作,才算功夫。自古以来,造假的门派,一向分两路,一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规模大,比如往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科学家如果还不能攻克这种疾病,它将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    流行病    几十年前,美国有一部很流行的科幻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妇,他们非常恩爱,但不幸的是,妻子患上了一种怪病:记性变得越来越差,几小时前发生的事甚至也想不起来,最后由于思维的混乱,生活也开始无法自理。  妻子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痛恨,但更让她痛恨的是自己无力阻止正在褪去的记忆——那些与丈夫有关、令
在华尔街排名第四的百年老店雷曼兄弟,沉没在美国次贷危机的飓风里,这昭示着在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里,会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倒下    9月15日下午4时,纽约证券交易所。  “叮铃铃……”闭市铃声响起,六位挂着金牌的美国女子足球奥运冠军兴高采烈地鼓起掌来,满场穿着各色制服的证券交易人员却不约而同地长吁一口气。  这是刚从北京奥运会荣归的美国女足队员第一次踏进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次敲响闭市钟。但在这里
2007年3月25日,欧盟27个成员国首脑聚集德国柏林,举杯欢庆欧洲联盟50华诞。  欧洲统一的构想早在17世纪便已萌动。而欧洲大陆上此起彼伏的战火,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冼礼,使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相信,只有建立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统一的欧洲,才能给欧洲带来永久的和平与繁荣。  从昔日的煤钢共同体走到今天,50年间,欧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上高度统一、政治上各成员国利益紧密相关的国家联合体。50年的发展
王益:  男,1956年4月1日生于云南龙陵,中共党员。  现职务为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副部级)。  主要学历:  1978年9月~1984年2月: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研究生,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6年9月: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并获博士学位。  主要工作经历:  1985年11月~1992年9月: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  1992年10月~1995年10月:国务院
35年前费城交响乐团的首次访华演出,是上世纪70年代一系列以外交为目的的“涉外演出”项目之一    6月2日和3日晚,费城交响乐团将在北京举行乐团2008中国巡演特别纪念音乐会,这次演出曲目是费城交响乐团为了纪念35年前首次访华演出特别准备的版本。  费城交响乐团的第一次中国行,是在1973年初秋,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到达北京、进行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国的一年半后。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
一个大家庭,一份家庭小报,在时代的起伏中沉浮,沉浮的是人们难以割舍的那份亲情和心灵深处“从哪里来?”的那个追问    每月25日按时出版的《家庭月报》,是天各一方的闵家九兄妹每月一次的守候,直到1995年后改成双月刊、季刊。二妹凡芬来信说,家报邮到时,正在吃饭的一家人抢成一团,最后只能由丈夫逐字念完。大哥凡君喜欢将家报挂在墙上。最高兴的是老母亲,没上过学的她不懂就问,全凭自学居然也能勉强看懂家报。
城事  危城记    记得那一天我是刚午睡起来,正坐在沙发上发呆,突然感觉到房子剧烈摇晃起来。我面前刚两岁的儿子趴倒在地E,没有哭,没有惊恐,只是本能地趴下。他怎么啦?我正奇怪,只见舅妈披头散发从厨房里冲出来,一把抓起我儿子,一边喊“地震了”,一个箭步就射出大门。我从沙发上弹起来,站在原地愣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锁门并拿上钥匙……诸如此类这种关键时刻不该有的愚蠢想法。楼道里,遇见二楼的邻居,我还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