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认怂的白蚁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个人无家可归,寄居于某个亲戚家时,难免要对主人低眉顺眼,逆来顺受。谁叫你生活在人家屋檐下的?我们往往把这种行为视作人类良心的一种表现。不成想,类似的行为也存在于动物界。
  生活在巴西的一种寄居白蚁,是白蚁中唯一不能自己筑巢的物种。它们寄居在另一种白蚁建造的巢穴里。一般来说,白蚁对于外来者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两个不同种群朝夕相处,免不了要发生激烈冲突。所以,科学家很感兴趣,两种白蚁是如何在如此逼仄的环境中和平共处的。
  他们收集白蚁的巢穴,带进实验室,然后将寄居白蚁和蚁穴的主人放置在微型的角斗场中,并追踪和记录两种白蚁的行为。
  他们发现,从一开始,寄居白蚁就比蚁穴的主人更少活动,而且活动时也尽量避开主人。主人向它们喷洒辛辣的化学物质,但寄居白蚁从来不以牙还牙,而是完全逆来顺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它们会把粪便喷向威胁它们的蚁穴主人,并趁着主人一时反应不过来,安全逃离。尽管事实上,论块头和体力,它们完全有能力与主人一较高低,甚至鸠占鹊巢。
  说来也有意思,正是寄居白蚁这种忍气吞声的态度,大大缓解了主人的怒火,有效地防止了冲突的升级。
  当我们提到进化论的“生存斗争”的时候,往往误以为攻击性是大自然所青睐的生存策略。但从寄居白蚁的行为上看,大自然未必总是青睐牙齿和爪子,逆来顺受不一定导致失败,对于生存,攻击性未必比示弱具有天然的优势。

人類已在远离自然界


  长年生活在城里的人经常抱怨自己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难得见青草树木,身边充斥的尽是些人造物。他们的抱怨是不无道理的。不过,习惯了生活在人造物包围中的人,听到下面这则消息,恐怕还是会吃惊不小:迄至2020年底,地球上现存的人造物总质量,首次超过了大自然中现有的生物总质量。
  这是以色列一个研究小组通过模型估算得出的结论。他们说,在1900年,人造物总质量仅占自然界生物总质量的3%;此后,生物的总质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人造物的总质量大约每20年翻一番。研究小组估计,到2020年底止,地球上总共有11000亿吨建筑物(包括房屋、道路等。道路的质量按沥青、水泥等用料的质量来算)和80亿吨塑料,而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物,有9000亿吨树木(包括乔木和灌木,它们占了生物总质量的90%左右)和40亿吨动物。所以,即使分项比较,建筑物的总质量也已超过树木,塑料的总质量超过了动物。
  如果以目前的速度,到2040年,人造物总质量将是自然界生物总质量的三倍。未来在我们周围见到更多的,将是人造物,而不是自然生物。对于提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这是一个警告。

睡眠的“相变”


  “相变”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从一种状态(模式),突然进入另一种状态(模式)。比如在0℃的时候,水突然变成冰,就是典型的相变。
  研究表明,我们睡眠的主要功能在2岁半左右也会发生“相变”。
  我们知道,睡眠时间长短在人一生中变化非常大。新生儿特别贪睡,一天的睡眠时间可达20-24小时,但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
  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找出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原因,最近一个美国研究小组收集了不同年龄组的人群的大脑活动、脑容量和睡眠时间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他们构建了一个模型,看看随着人的成长,大脑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他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睡眠的最主要功能是学习;可是到了2岁半,也就是儿童姗姗学步的年龄,睡眠的功能突然转变,以修复大脑损伤(例如一些神经连接因受外界刺激而萎缩或中断)为其主要职责了,而且自此到老保持不变。
  看来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睡眠的功能发生了转变。这个变化真可借用物理学上的“相变”来形容。

磁悬浮助力细胞研究


  在生物实验中,经常需要对一些生物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将死细胞和活细胞分离开来。分离的办法有很多,譬如根据两者的密度不同(因为细胞在临死前会脱水收缩,所以死细胞的密度比活细胞大),用离心机将它们分开。但现有手段都会破坏脆弱的细胞。
  现在,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磁悬浮分离法,在不对细胞造成任何改变和破坏的前提下,将死细胞和活细胞分开。
  科学家先将一群细胞放入含有稀土金属元素钆离子的液体中。钆是弱磁性的;而且钆离子无毒,在医院做核磁共振成像时,通常被注射到人体内,以提高成像的对比度。
  然后将液体放入一根试管中,试管上下安放简易的磁铁。最终,液体中的钆离子受到磁力的作用,往上运动,并把细胞托起来(你可以设想成一群上升的小气泡将细胞托起来)。于是,细胞便也悬浮在液体中了,其高度取决于它的密度。死细胞因密度大,悬浮在低处,活细胞因密度小,悬浮在高处;垂死的细胞介于两者之间。因此,用这种办法还可以实时观察细胞死亡的过程。
  这项技术在医学上将有很多应用。例如,我们可以用来测试一种新药对细胞产生影响的剂量,或者杀死癌细胞所需的剂量:一般当细胞还活着的时候,会悬浮在高处。如果逐渐添加药物,细胞开始下沉时,说明它们正被杀死,这时的剂量就是杀死它们的剂量。
其他文献
摘要:聚丙烯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较为优越,是我国目前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热塑性产品。聚丙烯生产的装置种类较多,且生产过程较为繁杂。聚丙烯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环境的污染,在对聚合装置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提高丙烯的利用率,降低生产带给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对聚丙烯反应效率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分析了影响反应的相关因素,其次对聚丙烯聚合反应的优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研究分析了间歇式聚丙烯
期刊
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选择复活某些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的物种,那么,你会选择什么?什么是“反灭绝”技术  当前,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新技术,该技术能夠使已经灭绝的物种以某种方式复活,这个重生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反灭绝”。  虽然这项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地实现,但是有科学家相信它将马上到来。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丘奇的团队正在进行一个“复活猛犸象”的项目,他们声称两年内将使猛犸象从灭绝走向重生
期刊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用蚊子化石中的恐龙血复活了恐龙,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科学家在满世界寻找化石中残留的恐龙DNA,期待实现相同的壮举。虽然这件事目前看来希望并不大,但如果有一天,恐龙真的复活了,它们能适应现代社会吗?环境改变了  根据考古发现,恐龙生活的时代——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的大气成分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当时的氧气含量是今天的130%~150%,也就是说如今平地上的氧气含量,如果放在
期刊
在地球上,绝大多数植物的叶子都是绿色的,因为它们要通过叶片中的叶绿素来进行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成能量。从光学的角度来说,叶片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它们吸收了光谱中的红色和蓝色区的几乎所有的光子,而只吸收不到90%的绿色光。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能量都在光谱的绿色部分。为什么植物会反射绿光呢?其他星球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地球一样吗?植物舍大取小的智慧  在不久前的一項研究中,美国加州
期刊
摘要: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藏族壁画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绘画体系,是藏地人民艺术精神的结晶。在藏区,我们随处可见壁画的身影。在当代建筑与古代建筑里,我们都会发现墙壁上绘制种类繁多的壁画。本文针对藏族壁画中的民俗壁画系列进行分析,探讨藏族民俗壁画的内容和价值。  关键词:藏族;民俗;壁画;  在藏区,我们随处可见藏式壁画。本文着重介绍的是藏族壁画中的民俗壁画这一类别。民俗壁画不同于寺院壁画,
期刊
摘要:幼儿园阶段是幼儿步入学习路途中的第一个门槛,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将游戏化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当中,对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升华和完善。与此同时,自然角课程的建设和设置满足了现如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有些积极的建设意义,自然环境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中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自然的元素多元丰富,是任何图像、视频、音频都无法模拟的。孩子浸泡在大自
期刊
2005年,波斯尼亚人类学家山姆·奥斯曼纳奇博士向考古学界投出了一枚重磅炸弹——他称自己发现了3座巨大的古老金字塔,其中最高的一座至少有300米高,最小的也比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原高约147米,因长年风化,现高约136米)高几十米。更让人惊讶的是,这3座金字塔的所在地不是拥有著名金字塔的埃及或者南美洲,而是在欧洲南部的波斯尼亚维索科!博士的证据  山姆博士自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他在
期刊
说起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大家都有一些了解,但是作为一类早已灭绝的智人亲戚,他们给我们还留下了遗产?这就很不可思议了,到底会是什么呢?年代久远的遗产  尼人留下的这笔“遗产”当属保存时间最长的遗产之一了,时间长到什么程度呢?大约有4万年。这份传承了这么久的遗产融在了我们的血脉中,几乎所有的现代人都分了一杯羹。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猜到,这笔“遗产”就是来自尼安德特人的DNA。  2002年,考古学
期刊
提到太空危险,您会想到迎面而来的陨石,还是低温的真空环境?或许有的人还会想到另一个肉眼并不可见的危险:太阳高能粒子。太阳高能粒子:看不见的危险  虽然看起来,太空除了陨石和尘埃之外,空空如也,但其实它充满了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这些高能粒子呈等离子态弥漫在太空当中。什么是等离子态?等离子态是物质的第四状态(另外三种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由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人类可以通过加热任何一种气体,或者给
期刊
不需要辛苦劳作,随手一挥就变出一桌美味佳肴,这是古装剧中神仙们的基本技能,凡人可望而不可即。但是现在,科学家们也有望掌握这种本领了。  此前,科学家们研究的人造肉,是用植物蛋白模仿动物蛋白或将细胞培养成肌肉组织。现在,科学家们想“空手套白狼”,让肉类从空气中“长”出来。  芬兰“太阳能食品”公司的科学家能将水和空气作为“种子”,电气作为“肥料”,让微生物“农民”生产一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首先,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