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引导学生、策励学生、启发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起来愉快;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良好等,更彰显了一种和谐的美,一种永恒的美。
关键词:理想课堂;和谐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41-001
和谐作为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中源远流长,并且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可见,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第一个和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与老师的交融组成了一节又一节的课堂。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内容创新、思绪飞扬、情感流淌,那么这节课将变得很无趣。学生在这样的无趣课堂中学习,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灵性,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爱的渗透又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的内心都有一些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个和谐:养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绿色流淌的,是乐趣无穷的,是赏心悦目的。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不是单靠教师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也不是单靠几个好学生的呼应,而是靠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点拨者,而真正动脑筋、想办法的是学生。而实际情况是,课堂教学中往往成绩好些的同学比较主动积极,成绩稍差的同学时常表现得比较被动,如何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呢?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平等意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是一致的。不是成绩好,发言踊跃的学生在人格意义上高人一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久而久之,平等意识的形成就有了可能。
其次,要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表达和表现自己,就能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共同长进。这既是学生融入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
第三个和谐:拓展和谐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和谐境界。语文是生命的流淌,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亦应更加苛刻一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语文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想拥有这让人激动的课堂,我们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教师首先要有感受,学生才能有感受;教师首先要能体验。学生才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学生才能动情。因此,理想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发掘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丰富性。合理设计,巧妙安排。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第四个和谐: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充满师生情感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人心者必先呼情”,真正使课堂教学过程达到以情育情,以智育智,也只有在这样一个情感交融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才会彼此自觉地进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情感取向过渡为“我要学”的情感取向,学生才会真正实现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占了上风,结果是造成了人的工具化,缺乏情感,学习无创造性。教学中只注重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兴趣、活动、情境、体验和思维,将课堂与生活隔绝开来,导致学生学习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的体现直接关系接受者的人文体验,这一体验涉及到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递进。因此,强调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效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教师、学生、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几个因素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各个部分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总之,惟有和谐,才能实现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惟有和谐,才能实现理想语文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理想课堂;和谐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41-001
和谐作为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中源远流长,并且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可见,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第一个和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与老师的交融组成了一节又一节的课堂。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内容创新、思绪飞扬、情感流淌,那么这节课将变得很无趣。学生在这样的无趣课堂中学习,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灵性,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爱的渗透又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的内心都有一些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个和谐:养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绿色流淌的,是乐趣无穷的,是赏心悦目的。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不是单靠教师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也不是单靠几个好学生的呼应,而是靠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点拨者,而真正动脑筋、想办法的是学生。而实际情况是,课堂教学中往往成绩好些的同学比较主动积极,成绩稍差的同学时常表现得比较被动,如何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和谐呢?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平等意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是一致的。不是成绩好,发言踊跃的学生在人格意义上高人一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久而久之,平等意识的形成就有了可能。
其次,要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表达和表现自己,就能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共同长进。这既是学生融入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
第三个和谐:拓展和谐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和谐境界。语文是生命的流淌,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亦应更加苛刻一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语文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想拥有这让人激动的课堂,我们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教师首先要有感受,学生才能有感受;教师首先要能体验。学生才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学生才能动情。因此,理想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发掘课堂教学内容本身的丰富性。合理设计,巧妙安排。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第四个和谐: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充满师生情感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人心者必先呼情”,真正使课堂教学过程达到以情育情,以智育智,也只有在这样一个情感交融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才会彼此自觉地进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情感取向过渡为“我要学”的情感取向,学生才会真正实现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占了上风,结果是造成了人的工具化,缺乏情感,学习无创造性。教学中只注重讲授、灌输,忽视学生的兴趣、活动、情境、体验和思维,将课堂与生活隔绝开来,导致学生学习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的体现直接关系接受者的人文体验,这一体验涉及到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递进。因此,强调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进而产生情感效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教师、学生、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几个因素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各个部分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总之,惟有和谐,才能实现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惟有和谐,才能实现理想语文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