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遗忘在铁炉冲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sh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 小
  熟人的作品我最喜欢读,因为这样,可以真实地触摸到他们的思想甚至生活。诚龙更是不一样。我俩是发小,是同学,是同桌。在“乡愁”这样的同病状态中,我完全能够“爱着他的爱,梦着他的梦,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他不像别的男孩子爱扯我的蝴蝶结,也不像那些让我敬而远之爱搞恶作剧的“差等生”那样挡在我放学的路上,更不会像其他喜欢在女同学面前表现大无畏英雄气概的男生放肆来献殷勤,我也没能成为他“摆家家”里的主角。但诚龙喜欢在课桌上划“三八线”。如今细想,这“三八线”倒也有些况味。我们小学时都是共用一张长条课桌和一根瘦长的仅容我们小小屁股享用的条凳。那时只要我的右胳膊肘儿越过去一点儿,诚龙就立马以他强有力的左胳膊迅速给戳回来,把我胳膊肘弄得麻麻痛,那眼泪就憋在那儿不敢出来了。这还不算,比这更严重的,被他突然起身恶搞的凳子“翘翘板”,曾多次让我失衡跌地。而诚龙似乎乐此不疲,内心巴不得你再次越界呢,他就有了挑衅的事由了,也就赚足了那个年龄特有的胜利喜悦和快感了。你说诚龙那是霸道那是“唯我独尊”吧,似乎又不是;你说他是大方地与众不同地舍弃那“三八线”任由我侵略达到和平共处两小无猜境界吧,似乎也不是;你说他那是“井水不犯河水”似的“互不干涉内政”吧,似乎更不是。这种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两性微妙关系,不是年少的我们刻意制造的,这是一种自然属性。正是这样的自然属性在青涩少年行为上的微妙感受,潜意识里把多思而又敏感的作家带回本真的童年。
  以发小以同学以老乡的多重身份读《回家地图》,自有不一样的感觉。他眼中的风景,我能一一触摸到。我们一样期待在刚收割的稻草田里仰着早已酸痛的小脖子津津有味地看着屏幕背面的电影;我们一样打打闹闹跟在暮归的老牛屁股后面闻着炊烟里飘散出来的气味回家;我们一样从小溪边渐次响起的捣衣声里感受婆婆妈妈的八卦龙门;我们一样从上树摘李下到河摸螺的快乐里体验“舌尖上的味道”;当然我们也同样从莲婶五伯的炕桌上感受乡情亲情……我们同样的感受太多。听村里有文化的大人讲古,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分。“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与“饥鸡盗稻童桐打,暑鼠凉梁翁嗡惊”这样的极富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的对句,都是那时听来的。一辈子都忘不了。
  在学校他不是莽撞乖张的“问题”孩子,也不是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懵懂少年。话是不多的,跟他一天同桌,我甚至听不到他说一句话,沉默,沉默,那是一种蚀骨的沉默,他虽不作声,但却很有自己的主意。放学钟声一响,第一个飞也似的逃离的是他。他们家的女孩子较多,或许他的性别使得他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在举家劳动的场景里,“大姐锄豆西东,二姐正织鸡笼”的艳阳天,他就是那个被“最喜”的无赖小儿,正在“溪头卧剥莲蓬”。而他的寡言,他的缀满补丁的士林布衣服和他的旧书包里冒出的红薯味,让我对这个沉默却有些“戾气”的同桌心生怜意。对,诚龙那时常常不听老师的话,有点“戾气”,他的检讨书是我们班上写得最多的——莫非现在他的喜欢摆弄文学,出过不少“声讨书”(诚龙一手写散文,一手写杂文),便来自其检讨书?
  冬天来了,白雪把地面盖得很严实。上学放学的我们各自提着自制的小火箱,飞奔于大人眼中希望的田野。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这些场景少不了诚龙。女孩子中有人中了诚龙的“流弹”,哭声就迅速传递到了土地之耳朵里。诚龙长了冻疮的小手肿得像红萝卜,但依然起劲地闹腾着,亦不曾安慰和道歉,雪地里的恶作剧,是一个乡村男孩最简单最得意的快乐。这时的诚龙,脸上的笑容绽放得比任何时候都放肆。小火箱倒在雪地里冒着一息尚存的黑烟,女孩子的湿屁股大无畏地墩在雪地上,我们那时不知怎么喜欢骂父母外号,似乎这是弱者唯一宣泄和自我疗伤的捷径。骂完后自顾爬起,捡了那不再冒烟的小火箱,泪痕中带笑,复奔于我们眼中无比快乐的希望田野。空旷的雪野里,童年的我们就着半明半灭的有些呛人的木炭烟雾、听着渐行渐远的哭声作鸟兽散。
  离开铁炉冲已经三十年,我们早已各奔东西。他的《回家地图》让我们又有了交集。在这张“回家地图”面前,我和他,都是个惊慌失措的孩子。我们曾经哭着喊着要离开的铁炉冲,如今却成了我们朝思暮想的归属地。从人性精神层面来说,人不可能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重活一遍,哪怕你居住在所谓城里,地理上与故乡一拍两散,潜意识里还是觉得找到了适合自己理想境界的精神故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于一个作家而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故乡;身体不在,灵魂一定在。
  简单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多么难得的简单关系。你无须戴着面具去菜园里摘菜吧,你无须跟麻雀们扯谎对话吧,你无须见猪说猪话见鸡说鸡话吧,你无须见了牛点头哈腰见了弱小的兔子就踹它吧。善良的心境喜欢单纯的事物,干净的内心喜欢简单的关系,如此而已。铁炉冲周围山上叽叽喳喳闹腾的山麻雀,菜园里欢喜着可劲儿疯长的瓜菜,家门口曾经攀爬打闹过的泡桐树,它们内在生命的每一丝灵动,都被他或留恋、或惊喜、或悲悯地打包留下,以不可复制的情感,慎重地粘贴于岁月的内存中。
  铁炉冲那些令菜们“十分舒服,姿态舒展,长起叶来结起果来很卖力很倾情”的瓜棚,有点像我们幼小心灵里热情向上的长势呢(《最忆是瓜棚》);还有怀着单纯美好心态愿意跟人亲近却又害怕亲近的山麻雀,有点像年幼的我们干净的眸子对大人世界未知事物的窥探呢(《山麻雀》)。这些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简单关系,竟如此牢牢地拽住我们如风筝般飘荡的线头,让我们彻底输给童年。你说那菜园里的冬瓜南瓜茄子吧,它们互相之间不会算计吧?冬瓜长得个大,它不会欺负个子小的茄子吧?蛾眉豆撒着欢伸着长长的紫灵花藤儿悄悄爬到南瓜架上来了,南瓜也没什么意见,还可着劲儿愈加卖力地示范一朵更大更舒展的黄花给它看,就差没说:“你也像我一样使劲开着吧!”在这“园下大同”的世界里,它们是一群有正能量的菜,它们不会因为主人是生产队长或者村支书就长得旺盛长得讨喜,它们只是兴高采烈地往大里长,往让人欢心的势头里长,它们在园下和平相处,为构筑一个欣欣向荣的和谐菜园而努力生长着。当然后山的麻雀也是不看人的脸色来唱歌的,它们不会因为来的是个队长组长之类就唱得起劲些,它们只管撒欢地表示着自己对人类的热情——不管人类是否冷落它。见有人光临,不管你会不会讲铁炉冲的方言,它们一律迎合似的愈加兴奋地歌唱着。它们喜欢人类,人类却不一定愿意和它们做朋友。因为人类认为,它们和他们不是一个朋友圈的。即使山麻雀天天用自己细如叶脉的爪子在你的帖子下点赞,人类还是不怎么和它们互动。光凭这一点,你怎么也不可能说山麻雀“不懂味”吧?   在我们简单干净的童年记忆里,没有官僚主义,没有等价交换,不需要舀些沧浪之水,来“濯吾缨濯吾足”。儿时的故乡也有队长,但人家没有官僚习气;也有“等价”交换,但那是乡亲们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下礼尚往来的一种方式,也是感情的联络和纽带。小天下,亦有大同。没有如今某些浮躁的城市里简单的二维关系和结构关系。而故乡的地理精神,对于这个才华横溢的儿子,始终大方地包容和袒护着。因此,作者尽管离家经年,也从未被故乡流放过。也不曾有近乡情怯的忐忑。无论何时,无论他在何地,他想铁炉冲了,立马可赤足于阡陌之中,赤膊于瓜田架下,赤裸于河塘水库之中,抓鱼摸虾,晾晒自己因思念而日渐潮湿的情绪。随时可以拎回装着鸡鸭活鱼、柴火腊肉的蛇皮袋回到所居住的城市。他的车轮子上,随时可以沾上铁炉冲的泥土,把他带到不得不羁留而他父母不愿意长驻的城市。并因此无比急迫地将所获之物以儿时之味迅速落实到胃。放下筷子后恍然:最美的味道,不在舌尖,而在心上啊。
  一种地域文化被一个作家宣扬一下怀旧一下,或者祭奠一下,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当一种地域文化溶入一个作家的骨髓里,并且伴随着他的身体和灵魂同步成长时,这种与地域特征分割不开的情愫,就成了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根”,而不是“叶公好龙”似的歌颂。故乡不是一个人怀旧的标签,也不能简单地概以一个人精神的归属地。故乡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而拔节生长的情结。这种情结,伴随着思念的魂魄夜夜归来,肆意地拍打着游子情感的栅栏。
  爱的地图
  世上所有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唯一让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人都有相同幸福感的,就是故乡。那些充盈在我们心头的难报三春晖的无奈,那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事,不能成为我们回家路上的挣扎和塞堵。反之,离家的人总是有乡愁的,能让人或多或少回忆起故乡诸多趣事,甚至偶尔还能重温这诸多趣事,对客走他乡的人来说,倒是一桩幸事。时光如此仓促地推着我们往前走,我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作别一段时间,作别一段空间,作别一些人,作别一些记忆和回不去的岁月。
  一头猪的路,不用红布蒙头,它从赵家湾自己跑回铁炉冲;一头牛的路,从水竹刘走过汉山桥,走到时荣桥,从东方园艺场左拐右拐,到铁炉冲;一个老娘的路,从麻子洼,从搞不清东西南北搞不清公交汽车搞不清宝庆府的麻子洼到了铁炉冲。娘不需要搞得清那么多,她老人家只需要搞得清铁炉冲就能回家。铁炉冲啊!诚龙的思绪不是在沿袭着它们的、他们的脚印啊,他是想把一颗欲罢不能的赤子之心,剜开来给自己看啊。时光之轴被他缓缓地柔软地展开,他闭着眼都能自己走回他的襁褓铁炉冲啊。看到这一章,我的眼泪有些潸然。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内心一直小心翼翼地为铁炉冲留着一个最柔软的角落(《回家地图》)。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我通过《回家地图》打听到的不止是槽门口木格子外的梅花是否开了,莲婶是否健在,山麻雀是否还乐意唱歌给人听。我极力从字里行间打听着,打听我是否从故乡的记忆中淡出了?自此干净彻底地把故乡重新刷新了一遍。《回家地图》生生把我从渐行渐远的迷途中拽了回来,从此与故乡的关系反而更亲近了。
  这是一张爱的地图,是一块立在天涯游子心上的《乡路碑》。诚龙让我们永不迷路。他的爱敏感、细腻、绵长、隐忍,又不失盎然诗意与浪漫。对父母,对妻儿,对乡亲,对乡情,都倾注着他浓浓的情意。在我读过的有限书籍中,几乎在每一个作家笔下,都有一个深入骨髓的“故乡”:正如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托马斯的“威塞克斯”。故乡在他们笔下美丽生辉,他们亦因故乡而丰满豪迈。现代烟火中的作家诚龙,此刻真实地感怀着铁炉冲的点滴变化,一种无法言表的心情,把他牢牢拴在故乡的疼痛里,拴在曾经玩耍打闹的竹林里,拴在至今香气袭人的泡桐树下,拴在长满油茶和桐子树的对门山上,拴在乡愁里。
  故园之恋,恋及父母之爱,恋及兄弟姐妹之情,恋及山水之美,恋及舌尖之味,恋及乡亲之谊,其实,就是恋及童年,恋及回不去的岁月山河。纵使断了恩怨,断了情缘,断了所有的岁月山河,却怎也断不得那些金子般的少年心境。或许他的《回家地图》,比他的任何一本巨著都要让人肝肠寸断欲罢不能。回不去的童年,才是最大的乡愁啊。
  心灵捕手
  一个有些名气的作家,如此执着地放不下故乡铁炉冲,自有他的情结在。似乎每一缕空气都能被他嗅出故乡的味道。在他鸿儒云集的报告会上,还是美食家众多的宴会上,似乎“万物入我眼”的每一瞬间,都能让他准确而又迅速地捕捉到故乡的痕迹,从这一点上说,他确实是个敏感的心灵“捕手”。且他被故乡电闪般地击中的刹那,他的内心忽地回到最本真的他,从这一点上说,不能简单地说他怀旧,他的内心栽着一道彩虹,总会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亮丽出他的风景。
  铁炉冲,既是他地理意义上的来源地,同时,又让他有精神存放的归属感。这个把曾经的诗性情怀称作是“青春所出的一场天花”的作家,似乎在故乡的每一片树叶面前都患过类似“天花”的病。无须谁家玉笛在居住的城市里暗暗飞声,宝庆府里夜晚的空气中也没有过多的灰霾让人徒增伤感,人到中年的生活更不需要作一些“强说愁”的处理。似乎一低头系个鞋带,似乎转角时一个念闪,似乎摸上筷子那一瞬间,乡愁连信都不报一个,就悄然袭上心来了。他曾经从泥灰土瓦的露出稻草渣子的粗糙墙面上、从凹凸不平修过草皮的山坡坡上,从那些涮着石灰的标语口号里,模拟过他童年少年朦胧的诗意,萌动过他对山外世界的懵懂向往,并且因觊觎着《黄书包》的美好愿景打着被清贫父母宠爱有加的“小算盘”,也因《凉鞋套丝袜》的复杂思绪而挣扎。这种“由思而知在”的情感表达方式,让人觉得他的手上有一根针,这针被他握得精准而锋利,被他生生插到了文字的经络上。文字的脉络立马通了,涌动着奔腾不息的血液,且循环加速,不曾停歇。于是语言文字的世界就血液通畅,鲜活欲动起来。看文字的人,也跟着鲜活和躁动着,这就是所谓的“共鸣”。这也是他能在读者“心尖上走线”的本事。
  一个少年的心境,随时会随着家庭状况的改变而变化。亲情,美食,却无法撼动少年的依赖感,这种具有刚性特征的社会情感,始终不渝地追随时光的影子,紧紧地包裹着被故乡寄放的我们。不能把乡村脸谱化,更不能把作家脸谱化。从诚龙的杂文中走出来,我们以为他“化投枪为抚摸”了,其实不然,是他内心始终驻扎着一个精灵,驻扎着一段深情的爱意。诚龙的“型格”不在他的文字里,而在他的灵魂中。我们俩都不喜欢无病呻吟,诚龙甚至有“病”都不“吟”,然而他面对父亲灵柩的一声呼唤,终于使得让他血脉贲张地释放了经年隐忍着的“病”痛。
  时代在进步、高铁以不可商量之势、以父老乡亲喜欢端着饭碗蹲在家门口欣赏的姿势,杀气腾腾地进驻了铁炉冲,注定要把农耕方式抛在后面。那些从我们记忆中渐次远去的具象,和无法远去的怀旧,都被诚龙从我们依稀尚存的记忆里打捞上来,一一牢牢地粘贴在《回家地图》上,仍然带着儿时的温度,冒着儿时的香气。让我们这些远在他乡的游子们,轻易找到回家的路。铁炉冲高铁车站前铺满工业文明架构的宽广柏油路,穿越的何止是时间和空间。曾经靠阡陌纵横的田间小径连接的“散装”民居,曾经被山包丘陵隔断成无数“小单元”的村落,突然被打包压缩成一个“文件夹”,变得亲近而又瞬间被一览无余了。儿时无比陌生而又觉得神秘的外村,忽然间变得简单利索和直接。儿时只知道名字却未曾造访过的各个村庄,以高铁为纽带,迅速而又不加商量地融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之中。现在才恍然,少年时,父老乡亲把我们毅然决然地打包寄放出去,原来“收件人”却始终写着“铁炉冲”。
  后 感
  这世间有许多寂寞是无法排解的,多元化的纷扰,无趣的跟帖,孤独的爬格人生,这些都需要一些对应的刺激来消磨。而那些让我们刚走出大山时曾经听着有些不入耳、如今又渴望听到的乡音,那个让我们曾经极力希望走出的铁炉冲,犹如一杯不怎么昂贵却度数正当的酒,成了我们最后的逃离之地和收留之所唯一饮下的奢侈品。
  我无法精准地搜索枯肠地富有哲理地去评说他的作品,我宁愿随心所欲地表达我的心得,而不愿意去逢迎时下流行的写作时尚和趋附。在这一点上,我和他都是同一块菜地里长出来的萝卜,所见略同,所思一致。只是他思乡的泪水洒落得比我的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今,雪落小河静无声,或许我们仍能负喧围炉,煮酒听雪,一小口一小口,饮下一个作家内心淡淡的无法言说的乡愁,和无须再多想的人生。
  时光日渐老了,老在铁炉冲清晨的鸟喧里,老在院落的瓜棚架下,老在父母的白发间。恍惚间,烟尘散尽,时光流转,依然是简单清美少年时。
其他文献
在路上(王爱民)  就怕喊错了  梦中人的名字  像挥出的衣袖  收不回来  我此时还没醒呢  我照镜子  镜子里有你  听自己的心跳  像表针转动  滴滴答答  比檐下的水还慢  树挂使黑眼珠白起来  我坐着看站着的树  横版竖排  都在那年的纸上  作者简介:王爱民,笔名低头走路的谷子,辽宁作协会员,出版诗集《欣赏一种秋天的背影》,获“观音山杯·美丽广东”诗歌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多次,诗歌见诸《星
期刊
我与铁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铁路”,到台湾肯定要尝尝坐火车的滋味。  台湾修建铁路的时间几乎与大陆同步。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于英国,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然而,铁路在中国的命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大约在19世纪40年代前后,关于铁路的信息也传到了中国,清朝政界一些官员为之振奋,连连上书朝廷要求恩准在中国修建铁路,被称为“筑路派”,他们的奏本很快招致一些人的反对,说修铁路“利小害
期刊
朋友说株洲西站的夜景很美,尤其是月圆之夜更有一种美轮美奂的韵味,这话把我的心撩拨得痒痒的,令我辄心向往之。  从我居住的株洲市东郊去株洲西站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好几次乘高铁都是在白天,这次要去接堂弟夜里9点35分的车,我特地提前一小时赶到西站,想利用接车前的时间来观赏一下西站的夜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  株洲西站周边还没有其他建筑,夜幕中的西站剪影在月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高大雄伟。站在微风荡漾的
期刊
鄂村纪事  乔迁  走出深山住高楼,  一步跨越几千秋。  破“撮罗子”今犹在,  留与新人说旧愁。  捕鱼  旧愁装满鱼皮舟,  划入历史且存留。  汽艇捕鱼拦江网,  拖出希望唱丰收。  议政  丰收捷报映神州,  大会堂里歌声稠。  议政纵论天下事,  鄂家儿女竞风流。  民工咏  离情  楼角新月入工棚,  溶溶如水诉离情。  遥听村头风摇柳,  句句都是唤归声。  空巢  声声乡音频频梦
期刊
6月1日,是一个伟大的日子,生命勃发且天天向上。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欢呼雀跃,而我的思绪却穿越都市钢浇铁铸的丛林,在牙林线上倾听火车驶过山谷的回响。  解读那段废弃的百年中东路的故事  这是山里一段废弃的铁路,从远方蜿蜒而来,穿过隧道,又继续伸进雪野里,直到消失在远方。  隧道不长,视线穿过洞口,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景色。我走进隧道,洞口处的钢轨在冬阳下闪着亮光,还没有那种锈蚀斑驳的迹象。隧道里的风很
期刊
一段沉重的历史,一篇直白而又充满情感的叙述。说它是小说似乎还缺少点什么,否认它是小说,故事和人物均活灵活现于我们的眼前。因为那个年代在老一辈心灵打上了太多的烙印。正如小说所寓意的,那个年月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我们的灵魂之中,即使是一段历史的备忘录,也值得格外珍视和铭记啊!这也许就是这篇小说诞生的最理直气壮的缘由。也许从这里我们懂得了珍惜以往的意义。  一  几乎每年的清明都是这样一种模式,每年张忠义
期刊
龙舟(上)  汨罗江上的龙舟  浸在满河的楚辞楚歌里  故国岸边的垂柳  摇曳着粽子的清香  此时此刻的子民  用力量与搏击,用速度与激情  在千年风烟的波涛里  荡涤一波波沉重的历史  风是和风,雨是细雨  波涛千载,鼓声震天  龙舟风烟,上下求索  今日何须再向天发问  我们都记得诗人的泪水  是怎样在汨罗江咆哮的涛声里  砸出惊天动地的痛  民族悲苦了几千年的河流  多么需要生命的呐喊与碰撞
期刊
2017年4月28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外文出版社、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中国作家》、《中国铁路文艺》杂志社承办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纪实》与‘一带一路’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铁路作协、《中国铁路文艺》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高速铁路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行里
期刊
当我们以无比沉痛的心情,送别了牡丹江市著名的艺术家、德高望重的艺术前辈殷杰同志的时候,这个1943年11月出生于牡丹江的河北交河县人,从1960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到曾任牡丹江市文工团演奏员、牡丹江市评剧团演员、牡丹江地区样板戏学习班演员、牡丹江市评剧团团长的每一段经历如卡片般映入眼前。  怎么也难以想象,这个政协牡丹江市第四届委员
期刊
石钟山  登上石钟山,关于它的命名,我已经彻底失去兴趣  当我双手掐腰,眺望着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一副怀古幽思之状,连自己都感到多么滑稽可笑  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是石钟山这个词语本身  或者说是一个限制词,是压在钟上的那块沉重的石头  死死地摁着它的头颅,卡着它的脖子  几千年了,至今没有半点松手的意思  声音被压得很低,很低,低过自己的脚,低过湖面上的漩涡  沙哑、忐忑、含混不清,像是替压迫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