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情画意,简单的四个字,已经囊括了诗与画之间的联系,但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一幅淡淡的水彩,抑或一副斑斓的彩绘,是无法真正地让学生融入古人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之中。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今天,我想让传统的古诗教学和现代古诗教学来一次PK,在感受现代媒体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官享受后,重新审视、改变自己的古诗教学模式。
一、激趣
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我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语,并且搜集了几幅有关庐山的风景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课堂我是这样说的:“同学,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学生们还饶有兴致地配合着,一起打开了课本,用整齐划一的语调读完了这首诗。随后,我又是这样做的,我一一展开那几幅浓墨重彩的庐山风试图让他们领略一下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学生们也只是浅浅地看了几眼,从他们的眼神之中,我已经读到了浅浅的失望,看来在这种,一纸画卷是不能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样是一节课,我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教与学。首先他利用多媒体在屏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释词
古诗中,字字推敲,句句提炼,更有甚者,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跑”讲,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的一贯做法就是在教学时就让学生把相对应的解释写在书上,平时学生可以读读背背,加以理解,我一直认为这样有助于复习巩固,孰不知这样的机械传授,学生生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一次外出听课,又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同样也是“儿童急走追黄蝶”这样一句诗,学生们的却更喜欢去学习、去理解。因为那位老师为学生营造出一幅美丽的春日胜景,翩飞的黄蝶似乎就在眼前飞来飞去,伴着轻柔,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花丛中嬉戏,调皮的蝶儿停留在花蕊之上,等到孩子蹑手蹑脚地走近时,它又轻轻地飞远,引得孩子在花丛中一阵画面在这一刻暂停,师:孩子们,就这样轻轻的走过去能追得上飞走的蝴蝶吗?生:不能。师:诗人没有说孩子跑,而是用了一个“走”何理解“走”?生:是奔跑的意思!画面再次动起来,所有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有几分跃跃欲试,看来他们也被画面中的蝴蝶给吸引住了,想和画中的孩子一起追黄蝶了。我想以后再提到这句诗,孩子们脑海中一定会回放这幅美丽的图,再说到诗中的“走”他们也一“跑”的想法。看来,灵动的画面比平淡乏味的讲解更加具有感染力、说服力。
三、读意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我对读诗最通常的做法就是配节奏朗读,具体做法就是用铃鼓、三角铁等做出的打击乐,我一直认为这样可以发现诗奏美、音韵美、和谐美,在简单的诵读中融入一点趣味性。一遍,两遍,学生的积极性还比较高,多遍的诵读后,那种叮叮当当的声音沉闷、单调,无论怎样也不能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当然,古诗的意境也没有办法更好的体会出来。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我的同事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飞瀑自高空流淌下来的激荡,瀑布四处飞溅的雄伟气势,让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他又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这样的方式非常奏效,学生找到了差距。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和把握。
四、说境
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说出古诗所潜藏的意境。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只言片语,其实包含着诗人很多的情感,其中省略的成相当多的。在释词、读意之后,古诗教学并没有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诗的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有了几次对多媒体教刻认识,我也把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运用于我的课堂之中,如我在教学《江南春》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边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呜叫,百花争奇斗艳,青山绿树,红绿相映。那依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远处,是若隐若现的寺庙,近处,是沐浴在漾漾细雨之中的亭台楼阁。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而过去,在感悟“意境”的这一环节中,我始终都有一种进行不下去的感慨,因为学生根本没有真正这首古诗所蕴藏的意境,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述,即使不是一种观望的状态,也是无法真正的走入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古诗教学,只是让我们浅浅地挖掘古诗的表象,它的深、广、远被“拒之门外”。有时,感觉古诗过流于形式,所以教者累,学者怠,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多媒体的介入,势必打破常规,拉近今人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领略到古诗的魅力了,曾经,我们只能读诗、诵诗,而今有了多媒体,古诗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想,也动起来了。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有着自己本真、质朴的一面,也是我们的教学前辈们在教学环境相对桎梏的条件下所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绝不可以否定它的存在,如果没有它,过去同样提炼不出古诗的意义。正是沿着它的发展,才出现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教育的今天,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出现以及应用,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对我们每位教师的挑战,学会改革,学会创新,一步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诗中融情要析情,情中载道,我们要重道。
(责任编辑 李翔)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今天,我想让传统的古诗教学和现代古诗教学来一次PK,在感受现代媒体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官享受后,重新审视、改变自己的古诗教学模式。
一、激趣
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我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语,并且搜集了几幅有关庐山的风景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入课堂我是这样说的:“同学,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学生们还饶有兴致地配合着,一起打开了课本,用整齐划一的语调读完了这首诗。随后,我又是这样做的,我一一展开那几幅浓墨重彩的庐山风试图让他们领略一下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学生们也只是浅浅地看了几眼,从他们的眼神之中,我已经读到了浅浅的失望,看来在这种,一纸画卷是不能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样是一节课,我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教与学。首先他利用多媒体在屏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释词
古诗中,字字推敲,句句提炼,更有甚者,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跑”讲,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的一贯做法就是在教学时就让学生把相对应的解释写在书上,平时学生可以读读背背,加以理解,我一直认为这样有助于复习巩固,孰不知这样的机械传授,学生生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一次外出听课,又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同样也是“儿童急走追黄蝶”这样一句诗,学生们的却更喜欢去学习、去理解。因为那位老师为学生营造出一幅美丽的春日胜景,翩飞的黄蝶似乎就在眼前飞来飞去,伴着轻柔,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花丛中嬉戏,调皮的蝶儿停留在花蕊之上,等到孩子蹑手蹑脚地走近时,它又轻轻地飞远,引得孩子在花丛中一阵画面在这一刻暂停,师:孩子们,就这样轻轻的走过去能追得上飞走的蝴蝶吗?生:不能。师:诗人没有说孩子跑,而是用了一个“走”何理解“走”?生:是奔跑的意思!画面再次动起来,所有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有几分跃跃欲试,看来他们也被画面中的蝴蝶给吸引住了,想和画中的孩子一起追黄蝶了。我想以后再提到这句诗,孩子们脑海中一定会回放这幅美丽的图,再说到诗中的“走”他们也一“跑”的想法。看来,灵动的画面比平淡乏味的讲解更加具有感染力、说服力。
三、读意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我对读诗最通常的做法就是配节奏朗读,具体做法就是用铃鼓、三角铁等做出的打击乐,我一直认为这样可以发现诗奏美、音韵美、和谐美,在简单的诵读中融入一点趣味性。一遍,两遍,学生的积极性还比较高,多遍的诵读后,那种叮叮当当的声音沉闷、单调,无论怎样也不能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当然,古诗的意境也没有办法更好的体会出来。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我的同事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飞瀑自高空流淌下来的激荡,瀑布四处飞溅的雄伟气势,让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他又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这样的方式非常奏效,学生找到了差距。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和把握。
四、说境
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说出古诗所潜藏的意境。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只言片语,其实包含着诗人很多的情感,其中省略的成相当多的。在释词、读意之后,古诗教学并没有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诗的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有了几次对多媒体教刻认识,我也把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运用于我的课堂之中,如我在教学《江南春》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边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呜叫,百花争奇斗艳,青山绿树,红绿相映。那依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远处,是若隐若现的寺庙,近处,是沐浴在漾漾细雨之中的亭台楼阁。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而过去,在感悟“意境”的这一环节中,我始终都有一种进行不下去的感慨,因为学生根本没有真正这首古诗所蕴藏的意境,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述,即使不是一种观望的状态,也是无法真正的走入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古诗教学,只是让我们浅浅地挖掘古诗的表象,它的深、广、远被“拒之门外”。有时,感觉古诗过流于形式,所以教者累,学者怠,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多媒体的介入,势必打破常规,拉近今人的距离,让我们更好的领略到古诗的魅力了,曾经,我们只能读诗、诵诗,而今有了多媒体,古诗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想,也动起来了。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有着自己本真、质朴的一面,也是我们的教学前辈们在教学环境相对桎梏的条件下所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绝不可以否定它的存在,如果没有它,过去同样提炼不出古诗的意义。正是沿着它的发展,才出现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教育的今天,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出现以及应用,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对我们每位教师的挑战,学会改革,学会创新,一步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诗中融情要析情,情中载道,我们要重道。
(责任编辑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