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处理
病例简介
患者,女,29岁,会计,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每日尿量约5~6 L,伴疲乏无力,以双下肢明显。8天前,患者就诊于北京某中医院,测空腹血糖(FGP)17.5 mmol/L,诊断为糖尿病,予消渴丸10粒/次,3次/d,用药后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今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就诊。经详细询问病史知,既往体健,母亲和外婆均患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约300 g,饮食偏淡,喜油炸、甜食,不爱运动。发病以来,无心慌、烦热、手颤、多汗,无视物模糊及下肢麻木。精神、睡眠可,食欲、食量增大,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1次/d,偏干。小便频数,夜尿0次/晚。
体格检查:体型肥胖,身高165 cm,体重76 kg,腰围86 cm,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2/70 mm Hg。眼球无突出,甲状腺无肿大,甲状腺表面未及血管杂音。双颈动脉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扩大,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壁厚,平软。双下肢无水肿。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7.9 mmol/L,早餐后2 h血糖 29.8 mmol/L,午餐后2 h血糖为29.1 mmol/L,晚餐后2 h血糖为26.8 mmol/L。尿常规提示:尿糖(3+),尿酮体(-)。尿微量白蛋白 24.3 mg/L,糖化血红蛋白 10.73%。生化全项:CHO 5.39 mmol/L,TG 3.3 mmol/L,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腹部超声提示脂肪肝。
诊断: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诊断依据:依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见表1),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结合本文患者的症状和血糖情况,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存在2型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体型肥胖,BMI为27.92,腰围86 cm,有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以及静坐生活方式,因此,初步考虑为2型糖尿病。
鉴别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患者常有心慌、烦热、手颤、多汗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而本例患者无上述症状,眼球无突出,甲状腺无肿大,甲状腺表面未及血管杂音。可以初步排除甲亢的诊断。
诊疗管理计划:(1)优泌林R:早/午/晚分别为12/8/10 IU,皮下注射;优泌林N:临睡前皮下注射12 IU,1次/晚;(2)控制饮食:清淡低脂、低糖饮食,主食<300 g/d,每日定时进三餐,碳水化合物均匀分配;(3)规律适量运动;(4)监测并记录血糖水平(包括FBG、PPT和睡前BPG)、糖化血红蛋白;(5)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注意预防低血糖反应;(6)定期随访,包括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和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等,不适随诊。
分析与指导
袁申元教授:该患者的病情问诊、体格检查很详实,实验室检查比较完善,诊断依据很充分,管理计划也很到位。就诊疗方面,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强调以下四点:
补充:进一步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本文患者29岁,比较年轻,起病急,起病即伴明显的高血糖症,不能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诊断LADA的金标准,但是如果患者具有如下临床特点,应该怀疑是LADA:(1)起病年龄在15岁以上;(2)起病半年内口服降糖药物有效,可以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发生,随着病程进展,口服药物逐渐失效,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3)起病时体重偏瘦或非肥胖;(4)无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5)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6)胰岛功能检测显示空腹和刺激后胰岛素和C肽分泌均明显偏低。
上述特点可以提供诊断线索,并不特异,确诊LADA主要是依赖于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该患者最好要进一步完善甲状腺功能、胰岛功能和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肯定:及时启动了胰岛素治疗
本文患者诊为血糖较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很难在短期内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和改善高血糖症状。采用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血糖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下降。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优选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此患者偏胖,改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另外,注射胰岛素期间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一定要告知患者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和出现低血糖后的救治措施。
警惕:患者有急性并发症的危险
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反应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现在学术界很关注,在此就不赘述。高渗性昏迷是血糖在大于33.3 mmol/L时由于血液的高渗透压,中枢神经系统脑细胞发生脱水,出现昏迷,其危险性较酮症昏迷的危险性大,死亡率很高。高渗性昏迷进展迅速、死亡过程非常快,而酮症昏迷是相对逐渐加重的,一定要警惕本病。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具备抢救条件,所以遇到昏迷的患者应该马上转诊至上级医院,但是转诊前的院前急救非常必要。如遇到血糖大于33.3 mmol/L的昏迷患者,不管以前是否有糖尿病病史,都需要纠正高渗昏迷状态。首先开放静脉通路,静脉输注0.9%的生理盐水或者低渗盐水,加入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吸氧。同时,将危险情况告知家属,派护士转送至三级医院。
强调:尽早实现2型糖尿病的综合达标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控制血糖、血压、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具体控制目标可参见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见表2)。由于全科医生与患者保持“朋友”式的关系,在指导患者饮食、运动、用药和定期随访等方面有很大优势,通过强化干预,尽量早期实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达标。
病例简介
患者,女,29岁,会计,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每日尿量约5~6 L,伴疲乏无力,以双下肢明显。8天前,患者就诊于北京某中医院,测空腹血糖(FGP)17.5 mmol/L,诊断为糖尿病,予消渴丸10粒/次,3次/d,用药后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今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门诊就诊。经详细询问病史知,既往体健,母亲和外婆均患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约300 g,饮食偏淡,喜油炸、甜食,不爱运动。发病以来,无心慌、烦热、手颤、多汗,无视物模糊及下肢麻木。精神、睡眠可,食欲、食量增大,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1次/d,偏干。小便频数,夜尿0次/晚。
体格检查:体型肥胖,身高165 cm,体重76 kg,腰围86 cm,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2/70 mm Hg。眼球无突出,甲状腺无肿大,甲状腺表面未及血管杂音。双颈动脉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扩大,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壁厚,平软。双下肢无水肿。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7.9 mmol/L,早餐后2 h血糖 29.8 mmol/L,午餐后2 h血糖为29.1 mmol/L,晚餐后2 h血糖为26.8 mmol/L。尿常规提示:尿糖(3+),尿酮体(-)。尿微量白蛋白 24.3 mg/L,糖化血红蛋白 10.73%。生化全项:CHO 5.39 mmol/L,TG 3.3 mmol/L,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腹部超声提示脂肪肝。
诊断: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诊断依据:依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见表1),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结合本文患者的症状和血糖情况,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存在2型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体型肥胖,BMI为27.92,腰围86 cm,有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以及静坐生活方式,因此,初步考虑为2型糖尿病。
鉴别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患者常有心慌、烦热、手颤、多汗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而本例患者无上述症状,眼球无突出,甲状腺无肿大,甲状腺表面未及血管杂音。可以初步排除甲亢的诊断。
诊疗管理计划:(1)优泌林R:早/午/晚分别为12/8/10 IU,皮下注射;优泌林N:临睡前皮下注射12 IU,1次/晚;(2)控制饮食:清淡低脂、低糖饮食,主食<300 g/d,每日定时进三餐,碳水化合物均匀分配;(3)规律适量运动;(4)监测并记录血糖水平(包括FBG、PPT和睡前BPG)、糖化血红蛋白;(5)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注意预防低血糖反应;(6)定期随访,包括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和足背动脉波动情况等,不适随诊。
分析与指导
袁申元教授:该患者的病情问诊、体格检查很详实,实验室检查比较完善,诊断依据很充分,管理计划也很到位。就诊疗方面,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强调以下四点:
补充:进一步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本文患者29岁,比较年轻,起病急,起病即伴明显的高血糖症,不能排除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诊断LADA的金标准,但是如果患者具有如下临床特点,应该怀疑是LADA:(1)起病年龄在15岁以上;(2)起病半年内口服降糖药物有效,可以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发生,随着病程进展,口服药物逐渐失效,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3)起病时体重偏瘦或非肥胖;(4)无明显的糖尿病家族史;(5)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6)胰岛功能检测显示空腹和刺激后胰岛素和C肽分泌均明显偏低。
上述特点可以提供诊断线索,并不特异,确诊LADA主要是依赖于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该患者最好要进一步完善甲状腺功能、胰岛功能和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肯定:及时启动了胰岛素治疗
本文患者诊为血糖较高的初诊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很难在短期内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和改善高血糖症状。采用胰岛素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血糖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下降。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优选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此患者偏胖,改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另外,注射胰岛素期间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一定要告知患者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和出现低血糖后的救治措施。
警惕:患者有急性并发症的危险
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反应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现在学术界很关注,在此就不赘述。高渗性昏迷是血糖在大于33.3 mmol/L时由于血液的高渗透压,中枢神经系统脑细胞发生脱水,出现昏迷,其危险性较酮症昏迷的危险性大,死亡率很高。高渗性昏迷进展迅速、死亡过程非常快,而酮症昏迷是相对逐渐加重的,一定要警惕本病。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具备抢救条件,所以遇到昏迷的患者应该马上转诊至上级医院,但是转诊前的院前急救非常必要。如遇到血糖大于33.3 mmol/L的昏迷患者,不管以前是否有糖尿病病史,都需要纠正高渗昏迷状态。首先开放静脉通路,静脉输注0.9%的生理盐水或者低渗盐水,加入一定剂量的胰岛素,吸氧。同时,将危险情况告知家属,派护士转送至三级医院。
强调:尽早实现2型糖尿病的综合达标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者多个组分的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及其危害将显著增加,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有益,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控制血糖、血压、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具体控制目标可参见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见表2)。由于全科医生与患者保持“朋友”式的关系,在指导患者饮食、运动、用药和定期随访等方面有很大优势,通过强化干预,尽量早期实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