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情怀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圃是一处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坐落在苏州市西北的金门附近,属于苏州名园之一。艺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25日,艺圃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艺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为袁祖庚醉颖堂。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为文徵明的曾孙文震孟购得,名药圃。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园归山东莱阳人姜埰 ,更名颐圃,又称敬亭山房,后复改名为艺圃。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绸缎同业立为七襄公所。艺圃为一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其艺术价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作品。从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凝练的手法,勾勒出造园的基本理念。全园以水为主体,水面集中,池岸低平,在临水绝壁与水曲幽院的陪衬下显得开朗坦荡,恬淡雅致。艺圃正门有门厅三间。门厅内三曲小弄,通往宅北半部的住宅。由此入园先到博雅堂。此堂面阔五间,中间三间为厅,东西两间辟成套房。堂内梁柱等为明代之物。此堂在清初为姜氏艺圃中的念祖堂,也是袁祖庚的醉颖堂、文震孟时之世纶堂旧址。博雅堂之南为一小院,四面环廊。院南是一座凌驾于水面的水阁:延光阁。
  小园布局非常简洁明了,从北向南为建筑;水池——山林,为苏州园林最基本的布局手法。西南角布置数座小庭园以为辅景,似有通幽之感。造园者根据小园的特点,不求面面俱到,舍去一切繁杂琐碎的因素,尽心倾力于营造一方山色空蒙、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虚凌的园林艺术景观,以取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此园的住宅部分不似其他园林以围墙来分隔,而是直接临水,与园林相交融。临水的水阁为住宅的一部分,在此可将全园景致尽收眼底,是全园最佳的观景点。水阁与两侧附房,形成了水池的北岸线,岸线平直开阔,略显单调,但有利于从建筑内部毫无遮隔地感受对面的天然画境,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Apple:
  艺圃对于大多数苏州本地人来说也许还有点陌生,但是在国外很多的旅游网站上艺圃的名气远超过苏州其他园林。艺圃是真正隐于市井的园林,我们一路穿街走巷地拐进艺圃,沿路不见其他园林周边布满的旅游纪念品商店,没有小贩,没有叫卖声,有的只是寻常人家生活起居的琐碎,冬日午后安闲地晒太阳的老人,窗户里阵阵的饭菜香,在这人间烟火里兜兜转转入艺圃,总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查炜琮:
  我觉得如果用“陋”字来形容艺圃,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相对于拙政园来说艺圃算是园林中属于简“陋”的。但是相对你百姓的家来说艺圃又是极其贵族的。二,艺圃的“陋”字主要是体现了艺圃的主人追求简单质朴的生活,建造这个园林的初衷就没有雕梁画栋的豪装,而是体现一种自然的野趣。这种“陋”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归隐。
  Dave:
  这是我第一次来艺圃,从我踏进门口的一刹那我就被整片蔷薇藤所吸引,斑驳的高墙上藤蔓随意伸张,色调偏冷。这种画面跟苏州园林的精致有点不同 ,它让人不自主地深吸一口气,将心沉下来。这种古朴的风格会让人觉得亲切,真实。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平易近人的复古风才会受到国外驴友们的推崇。


  Apple:
  艺圃的景象不似大中型园林那样迂回曲折,交相对景,而宜于静观,宜于玩味。池南的山林景区为园内各观赏点的视觉中心,似一横轴山水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与中部水景区形成了一幽一畅、一密一疏、一高耸一低平的对比关系。水面的布置以聚为主,极为简洁,石板桥不设栏杆,低平而贴水。极富自然之趣,与池边的山石有机结合,似浑然天成。可见当初的造园者就是本着天然去雕饰而去的,艺圃所以流誉四方,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山水花木之胜”,还在于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艺圃是经过几代人的营建,才成为著名园林的,它有别于其他苏州园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园主都是讲气节、有学问的名人。
  对艺圃有“开山之功”的是明代辛丑年(1541)进士、学宪(相当于今省教委副主任)袁祖庚。袁氏雅洁自好,见官场腐败,强仕之年(40岁)就弃官归隐,还放下斯文,公然经营为主流社会所不齿的“田业”,在当时“吴中士大夫往往不乐居此”的地方,草创了艺圃(当时名“醉颖堂”)。那种惊世骇俗的叛逆精神,深受后人敬仰。艺圃的第二任主人是文震孟。文震孟曾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徵明,祖父文彭、父亲文元发也是著名书画家,而且都有“功名”。文震孟自己还是个状元郎,一直在京为官,秉公为政,廉洁自律,并多所建言,最后官至大学士。他与兄弟文震亨(即《长物志》作者),在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中,立场坚定,不屈不挠,始终站在东林党人一边,受到朝野不少人的拥戴。文震孟购得艺圃时,还是个秀才,他对已经废圮的艺圃只是略加修葺,改“醉颖堂”名为“药圃”。其后几十年,尽管文震孟的地位愈来愈高,对自己的这所宅园,却从未扩充过一分土地、加建过一楹房屋,基本上保存了“醉颖堂”时期“写意山水园”的特色。文震孟于崇祯九年(1636)罢官返苏,当年秋天逝世于药圃。这时腐朽的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8年后,即1644年,明亡,文震孟兄弟文震亨忧愤而死。之后,药圃就日趋荒芜。清初顺治年间,药圃遗址为名士姜埰购得时,部分宅园竟已废为马厩。姜埰是明末大臣,因直言政治,触怒崇祯皇帝,谪戍宣州卫(今属安徽),未至戍所而明亡,于是辗转寓居苏州。成了艺圃的第三任主人,他改药圃名为颐圃、敬亭山房,1673年,姜埰逝世,姜埰次子姜实节又将敬亭山房改名为艺圃。作为明王朝的遗老遗少,姜埰父子传奇式的经历及誓不事清的刚烈风范,为艺圃带来了更多的荣誉。姜氏父子对艺圃的各种景致名称,继续加以富含深意的改易。有的寄托了明显的处世道德,如念祖堂、香草居、思嗜轩。有的暗喻了主人的政治理想,如谷书堂、响月廊、朝爽台。其中,“谷”指日出,“响月”指应之以月,谷、响月,合而为一“明”字;朝爽两字,实际上是“大明”两字分别加了“+”、“×”而已,暗寓了“大明”受到“+”、“×”(显然是喻指刀斧凿痕等暴力)的钳制,表明了对“大明”的怀念以及暗示了艺圃属大明河山的意愿。正因为园主的高风亮节,致使小小的艺圃“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高贤胜景,交相为重”,成为当时著名的文人活动中心,清初风标劲节的名士大多光顾过艺圃,并为艺圃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书画作品,极大地提高了艺圃的品位及其价值取向。   Dave:
  因此艺圃的这种“陋”情怀其实是种“清风”式的生活态度,这种简约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现代装饰上,例如现在大热的丹麦的NOMA餐厅,抛开它的菜品,单纯从设计的角度来审视,NOMA追求的是一种颓废,低调的复古风,有的细节都在凸显时间的痕迹,这样的装修风格本身就带着故事。你说它简陋,但是它却是连续几年被评为世界第一的餐厅。
  Apple:
  NOMA除了装修风格凸显历史的厚重,它的建筑也是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设计师追求的就是尊重建筑本身透露出来的沧桑感,非常符合北欧的极简主义。而艺圃三代主人“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人格力量是不朽的,他们通过营建艺圃的建筑、花木栽植、景点设置,融合风景美与人文美,匠心独运,处处透露出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因此我们游园之时除了欣赏景观之外,其实更应该了解园林背后的人文。这样才能对园林有立体的感受,体会到当时之人的心境及审美。


  查炜琮:
  我是一个特别喜爱游园的人,特别喜爱在清晨或黄昏之时一个人慢慢地游走于园林中,我觉得脚步放慢后,我可以边走边思考,其中的乐趣一定要自己实践了才能体会到,我也时常跟身边的人说假日可以带本书去苏州的小园林泡杯茶呆上一下午,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古人造园就是为了怡情避世,以前园林为私家,现在对公众开放,完全可以细细地去品味。如果园林里面能加入一些现代的科技进去就更好了,例如将相关的人物资料编辑软件,游客利用手机一扫二维码就可直观感受到人文,这样在文化的传承上就更直接了。
  Apple:
  要让年轻人喜欢上园林,确实要将园林数码化。园林对于我们苏州人来说就像是一首诗,每次走进文衙弄都会产生错觉,似乎眼前斑驳粉墙,弹石路面直接由遥远的未知年代剪切复制而来。时间作用在我们身上,比作用在它们身上明显得多。冬日午后水榭茶室里一杯清茶的老人,阳光在他们的脸上映照出的从容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我们喝茶清谈,应了《陋室铭》里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ave: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跟贫之间还是有距离的。我们可以选择巴洛克式的奢华,也可以选择优质的朴素。
  离开艺圃时,我们再一次站到了“曲池怪石”边,就在那一瞬间,风里似乎有了当年的味道,寒风中隐隐飘来饭菜香,时近黄昏,园子四周平房内热气腾腾,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平常地过,活出不同,就是成功。阊门内,自古人文荟萃,宝林寺,吴趋坊,专诸巷等,都自成一段风流。阊门内,又是人群密集,平房集中的典型,老百姓终日忙着生活,似乎忘了艺圃就在身边……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都想尝试一些新的艺术展览形式,2014年11月在自己的工作室艺周文化和邻居花草吉事联合策化了一场摄影与花艺的小型展。展览的作品是陈漫与陈幼坚合作的摄影作品。这场“LET’S MOVEMBER”的摄影花艺联展的意义为倡导从2014年11月开始启动工作与艺术相结合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能够将兴趣爱好当成自己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更愿意将这种生活态度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坊间都流传一句话:“艺
期刊
2014年12月23日,邓南威·柳立夫妇&观复博物馆将《上海少女》捐赠“上海中心”仪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七楼的上海厅隆重举行。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耀先生、总经理顾建平先生、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观复博物馆理事邓南威·柳立夫妇以及观复宝库CEO柳费国先生共同出席了捐赠仪式。数百名社会名流与各界媒体一同见证了这灿烂的一刻。  窈窕少女 荣归故里  小提琴名曲《沉思曲》缓缓流淌,倾
期刊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陆收藏界也风生水起,在国际拍卖会上,中国藏家不断刷新拍品的成交纪录,豪迈程度令全世界瞠目结舌。2014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件巨幅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经过场内外激烈竞投,以3.48亿港元(超过2.78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所有国际拍卖行的最高纪录。而买主就是上海的收藏家刘益谦先生,而且因为他对媒体的表态,还形成了一个热词—
期刊
提起海派,仅就二维空间的绘画领域来说,首先让人想起来的是这些画家——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虚谷云云。但在油画领域,亦有人动辄搬出“海派”之名头。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应邀参加了一些油画展开幕式或者研讨会,主办方、策展人不乏高挂“海派”名头者,然而有意思的是,各类所谓“海派”,仔细端瞧竟然未必有太多渊源。更有甚者,竟然有生在中原、求学于北京者,初到上海就自称来“赶海”,蹚一蹚海派的惊涛,颇有弄
期刊
4G来了。当在线视频分辨率越来越高,电影下载速度越来越快,你还会不会去电影院看大片?也许,家里四五十英寸的等离子电视,仍然比不上影院震撼。但试想一下,假如是100英寸的平板电视、50G的蓝光碟呢?或者,自己打造一间私人视听室又如何?整面墙都是银幕,也不难办到。  相形之下,我们的影院,太普通了。晶光灿烂的墙饰、一条红地毯,一个卖爆米花的柜台——九成电影院的标配,不外乎这些。有心一点的设计师,会在细
期刊
当你在当代艺术圈的日子久了,会发现圈中人不时提起不同的艺术派别专有名词,特别是用来形容某艺术家作品风格的时候。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流派有大家都熟悉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波普艺术(Pop art)、极简主义(Minimalism)等;而中国当代艺术在80年代初登上国际舞台后,北京的“无名画会”、“星星画会”,上海的“草草社”等美术团体的活动亦引起广泛的关注。  
期刊
2014年11月29日,第十八期“诗歌来到美术馆”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这期的诗人是宋琳。主持人胡续东是固定班底,看着台下比平时多出一倍的观众,他了然于胸地笑言:每个月主持一次朗读交流会,这次不一般,人特别多,除了宋老先生个人在上海滩的影响力,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今晚的嘉宾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
期刊
2014年11月15日,李真的最新个展“荒徒”在北京开幕,首次展出了李真以泥土为主要媒材创作的雕塑作品“凡夫系列”。  这个主题名让我很感兴趣。字面意思上看,“荒”者,寓意荆棘与荒凉,“徒”者,表行走,二者结合,似在讲述某种无止尽的坎坷漂泊。  这与我的既有印象不太吻合。除去2012年他发表的“造化之不生不灭:千岁与草民”系列聚焦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印象中李真的作品,大部分都披着墨黑外表,举重若轻
期刊
2014年深秋的上海,新开发的黄浦江南滨江段,原来的上海南市发电厂被改建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平时几乎看不到人的博物馆门口,突然聚集了大量的时尚男女。十年前,笔者走过这里,这条还被叫做“半淞园路”的马路上,只有一两个本地老太太在晒衣被、孵太阳,整条马路的时间仿佛是凝固的。而今,城市飞速升级,这里历史翻篇,由物质能源发生地,一跃成为艺术能源发生地。此中深意,想起来就一阵恍惚,
期刊
笔者曾于2012年初时撰文认为:当时的艺术品市场相当于股市6000点。如今,笔者更倾向于认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品市场将在经济下行的氛围中缓速前行,更多地表现为高位调整、结构调整,之前高歌猛进式的做法看来是应该歇一歇了。  看看沈桂林  沈桂林成了岁末年初的一枚手榴弹,其“先进事迹”此前对于艺术圈来讲是非常“励志”的。2013年秋,我为上海北外滩一家茶文化传习机构老板写的人物采访发表后,即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