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陶瓷馆精萃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mi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故宫博物院位于文华殿的新陶瓷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陶瓷馆共展出427件套(441件)文物,辅以大量介绍相关知识的图片和从窑址采集的部分宋代主要窑口的瓷片标本。与以往陶瓷馆相比,新馆展示内容作了较大充实和改进,将距今8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至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期间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品几乎涵盖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所有重要品种。充分吸取迄今为止国内外在中国古陶瓷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元代青花瓷器、明代洪武官窑瓷器、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17世纪景德镇瓷器及清代晚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研究方面所形成的主流观点。除了继续展示以往曾经展出的一些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的名品、孤品和不可替代品外,例如三国(吴)青釉堆塑谷仓罐、唐鲁山窑花瓷腰鼓、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山石花卉纹罐、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等,特别是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清康熙青花万“寿”字大尊、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等均属首次在陶瓷馆展出,力求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
  
  青釉堆塑谷仓罐
  三国(吴)高46.4厘米 口径29.1厘米 足径16.0厘米
  谷仓罐上半部堆塑多种饰物:顶部堆塑五只相连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从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周围,罐口簇拥着引颈觅食的雀鸟。五连罐的周围塑有崇楼、亭阙、人物、动物等。三层崇楼居中,底层两侧各有一条狗把门,三层楼檐之上塑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等。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谷仓的下半部为一完整的青瓷罐,罐肩部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划“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之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其间刻划狗、鱼、龙等纹饰,另外,还刻划“飞”“鹿”“句”“五种”等字样。
  此谷仓罐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吴)墓出土。其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
  “永安”系三国时期吴主孙休的年号,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该器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立体雕饰,展现了1700多年前江南吴地地主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器用来随葬,称为“明器”或“冥器”。用意是祈望死者在阴间仍能得到生前的种种享受。这种谷仓罐系由东汉时期的五连罐发展演变而成,从现有的墓藏出土资料看,这种器物大都出土于三国(吴)和西晋两个时期的墓葬中,东晋墓中已基本不见有出土。通过对江苏南京、镇江、苏州以及浙江各地出土的谷仓罐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质地有瓷质和泥质红陶两种,而且末发现造型、构造完全相同者,因此,这种谷仓罐堪称三国(吴)、西晋墓中颇具代表性的器物。
  


  龟背上驮负的应当是圭形牌位,这可从其他出土物上得到印证,如1993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上坊乡曾出土一件三国(吴)时期的谷仓罐,在塑贴的龟驮圭形牌位上刻划有“位”“凤凰元年立,长沙太守作浃,使宜子孙”字样。罐身上还刻划“九月十四作”。这是一件专门为长沙太守下葬而定制的冥器,“凤凰”为吴末帝孙皓的年号,凤凰元年即公元272年,该谷仓罐在年代上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永安三年谷仓罐晚了12年。
  
  鲁山窑花瓷腰鼓
  唐长58.9厘米 鼓面直径22.2厘米
  腰鼓广首纤腰,鼓身凸起弦纹了道。内外均施黑釉,外部黑色釉地上涂洒几十块天蓝色斑块,装饰效果静穆典雅。“花瓷”是“花釉瓷”的简称,是唐代北方窑的创新品种,主要产于河南地区。它是在黑釉、褐釉、天蓝釉或茶叶釉地上涂洒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入窑烧成过程中,待釉料处于高温熔融状态时,花斑经过浸润、垂流,变化万千,有的像波浪,有的似叶片,有的宛如夜空中绽放的礼花,凝重豪放,别具特色,与唐人追求浪漫雄伟的审美情趣正相适应。
  对古陶瓷窑址进行考古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表明,唐代河南鲁山窑、郏县窑、登封窑、禹县窑及陕西耀州窑等均烧造过花瓷。唐代花瓷的造型主要有罐、短流双系执壶、花口瓶、葫芦瓶、花口穿带壶、三足盘、钵及腰鼓等。其中以罐、壶最为多见。现已发现唐代烧花瓷腰鼓的瓷窑有鲁山段店窑、禹县下白峪窑、耀州窑等。现存完整的腰鼓仅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
  腰鼓属于击奏膜鸣乐器,两端需蒙上蟒皮,演奏时以手拍击或以槌敲击。因其两头粗而中腰细,故亦称“细腰鼓”。另有杖鼓、拍鼓、魏鼓、汉震第二鼓等称谓,唐代胡乐、胡舞风行长安,腰鼓广泛使用于胡乐中的西凉、龟兹、高丽、疏勒、高昌等乐部。这些乐部所用腰鼓的形状可能大致相同,但质地不一定相同,或为瓷质、或为木质。瓷窑鼓的烧造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唐人南卓在唐玄宗大中二年(848年)及大中四年撰写的《羯鼓录》中曾提到花瓷腰鼓。书中在谈到唐玄宗李隆基与宰相宋璟讨论鼓事时曰:“宋开府璟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羯鼓,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据此乃是汉震第二鼓也。且敼用石末花瓷,固是腰鼓,掌下朋肯声是以手拍,非羯鼓明矣’。”1977年故宫博物院及河南省博物馆曾联合对河南鲁山段店村的古窑址进行调查。并采集到与故宫博物院所藏花瓷腰鼓完全吻合的瓷片标本,印证了《羯鼓录》的记载。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花瓷腰鼓作为传世孤品,不仅是研究唐代花瓷的珍贵资料,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北宋 高12.9厘米 口径18厘米底径12.8厘米 此樽造型模仿汉代铜樽,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壁近口沿处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底下承以三个兽足形足,外底有5个芝麻粒大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滋润,开细碎冰裂纹。汝窑三足樽堪称汝窑瓷器中的名品,传世仅有两件,除此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还收藏一件,但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釉质更为精美。
  汝窑系宋代五大名窑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对古窑址的调查、发掘证明,汝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因宝丰在宋代隶属汝州管辖,故名汝窑。汝窑青瓷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胎体较薄,胎呈香灰色,釉层较薄,釉的基本色调是淡天青色。器物多施釉裹足,采用支钉支烧,器物外底留有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釉面多有开片,特别是层层相叠的冰裂纹,自然天成,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汝窑青瓷工艺考究,以釉质取胜,不求人工附加装饰,追求的是清淡含蓄之美感。在北宋众 多青瓷窑中,汝窑青瓷被作为宫廷用瓷,当与崇信道教的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
  青花釉里红镂雕山石花卉纹罐
  元通高42.3厘米 口径15.2厘米足径18.5厘米
  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路南小学出土
  器腹四面以双重串珠作菱形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四季花卉,山石、花卉涂铜红釉,叶染铂蓝色,红蓝相映生辉。罐其他部位均以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菊纹。肩部绘四个如意头云纹间以四折枝菊纹,云头内装饰青花海水浮白莲花纹。腹下部绘四折枝花纹。近底处为卷草纹和仰莲辦纹。罐附伞形盖,盖顶置蹲狮纽,盖面以青花绘覆莲辦纹。通体内外施青白色釉,底部无釉,有浅宽圈足。此罐形体饱满,镂雕工艺精细。因与青花相比,高温铜红釉对烧成条件的要求更为严格,在二者共存一器的情况下,要使青花和红釉均发色纯正,难度较大,故此器的烧造成功,实属不易。
  此罐出上时成对,另一件现藏河北省博物馆。从已发表的文献资料看,传世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罐还有两件,一件现藏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另一件由日本私人收藏,遗憾的是这两件器物均失盖。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明永乐 高5.1厘米 口径9.1厘米 足径3.95厘米
  


  谈及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最受人称道的可谓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上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曰:“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按谷泰所说,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共有三种,内底心分画双狮滚球、鸳鸯、团花,所署年款既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字,也有“永乐年制”四字,但传世永乐青花压手杯的情况开不如此。古陶瓷鉴定家对现存署永乐年款的青花压手杯的鉴定结果表明。其真品只有四件,且全都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三件完整无损,一件残缺修补。
  这四件压手杯造型相同,大小相若,式样均为撇口,折腰,深腹,圈足。足底平切无釉,露出细白的胎骨,圈足以里则施白釉,此即谷泰所曰“砂足滑底”,杯外通体青花装饰,口沿处画26个梅花朵作边饰。腹部绘缠枝莲纹,莲花枝蔓柔和婉转,上结八朵丰盈的花朵。圈足外墙描画流畅的卷枝纹。四件压手杯中的三件均在内底画五辦团花,花心内署青花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蝇头小字,清晰可辨。这件压手杯即谷泰所说“中心画有双狮滚球”者,至于谷泰所谓“鸳鸯心者”和署“大明永乐年制”六字篆书款者,迄今未见。
  这种撇口深腹小碗之所以被称为“压手杯”,是因为其大小适中,且口沿处胎体较薄,顺口沿而下,胎骨渐厚,若执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与舒张的虎口相吻合,使人有沉甸甸的压手感觉,故名压手杯。从实用性来看,胎体自上而下逐漸增厚,使杯的重心下移,宜于放置稳当。
  永乐青花压手杯是见于明代文献记载的古瓷名品,历史上不断有仿制品出现,明代万历、清代康熙、民国时期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曾仿烧过。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四件压手杯,经过故宫博物院几代古陶瓷专家的深入细致研究,可以确凿无疑地将其定为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制品,
  确认永乐青花压手杯的更重要意义在于,它使我们明确了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开创了明、清官窑瓷器上以青花料书写帝王年号款之先河。
  
  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高3.4厘米 口径8.3厘米 足径4.3厘米
  鸡缸杯是明代成化斗彩瓷器中的名品,因杯似缸形,外绘于母鸡而得名。属于御用酒具。其胎体轻薄如纸,釉质莹缜如玉,杯内光素无纹饰,外壁以斗彩技法装饰,环绕杯身绘鸡群两组,均为一公鸡、一母鸡、三雏鸡,鸡的姿态各异。画匠以生动的笔触使母鸡、公鸡的沉着,雏鸡的顽皮,跃然瓷上。鸡群周围,洞石清秀,兰草幽菁,月季吐艳,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疏朗的构图与娟秀的杯体相配,浑然有致。图案设色以淡雅的钴蓝配以富丽的红、黄、绿、紫等色,给人以恬淡鲜丽之美感。杯外底署有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方框。
  成化斗彩鸡缸杯曾以其新颖的造型、精湛的画技和使人爱怜的阴柔之美而倍受谈瓷家的赞赏。如明代郭子章《豫章陶志》曰:“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清初大收藏家高澹人《成窑鸡缸歌注》曰:“成窑酒杯,各式不一,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莹洁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成书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唐秉钧撰《文房肆考图说》“成化窑”条曰:“成窑以五彩为上,酒杯以鸡缸为最,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清代康熙以来直至今日,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仿品不断涌现,也反映出人们对这一名品的喜爱。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明宣德 高28.7厘米 口径19.1厘米 盖口径22厘米 底径巳4.7厘米
  罐直口。丰肩,硕腹。腹下部收敛,平底。附直边平顶圆盖,盖面中心下塌。肩部平出八个方形板戟。俗称“出戟”。此罐造型奇特,为历代陶瓷罐类所仅有。俯视罐上这八个板戟,颇似佛教用器中的法轮,象征“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罐内外青花装饰。外壁肩部绘海水纹,八个板戟上均绘折枝莲纹。腹部有三周环写的蓝查体梵文,中间一周梵文密布,上、下又各有八个梵文,上八个梵文之间绘莲托八吉祥纹,下八个梵文之间绘折枝莲纹。足际绘一周仰莲辦纹。罐内底中心,自左向右横写篆体“大德吉祥场”五字。这与古代自右向左的书写习惯不同。五个篆字外环以九个莲花辦纹,九个莲辦内各书写一个蓝查体梵文,盖面中心书写一蓝查体梵文,四周环以四个蓝查体梵文,字间以三角形云朵相隔,盖之直壁上绘海水纹。盖里所绘纹饰与罐内底相同。罐里外均施釉,釉质莹润,白中泛青。青花发色稳定,色泽鲜艳明快。
  蓝查体梵文是密宗信奉的印度佛教文字,罐上所饰蓝查体梵文为密咒真言,是代表佛或菩萨的种子字,密宗信徒认为在哪里书写这类种子字,哪里就有种子字代表的佛、菩萨保佑你,接触写有这些种子字的器物,就会消灾避难、吉祥如意。明、清时期皇帝大都信奉佛教,并亲自参与佛事活动。明清瓷器上反映佛教内容的纹饰或文字占有较大比例,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罐可能是皇家举行隆重的佛教仪式时,设坛祭祀所用之法器,此器历来深藏宫中,外人不得见之,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皇帝博雅好古,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时宫廷画家姚文瀚画的《弘历鉴古图》,图中乾隆皇帝身着古装坐在榻上鉴赏古董, 坐塌周围置各类古玩,此罐高高地陈设在方几之上,颇为突出,说明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
  
  青花万“寿”字大尊
  清康熙 高76.5厘米 口径37.5厘米足径28厘米
  尊盘口,短束颈,丰肩。肩以下渐敛,长腹,浅宽圈足,砂底无釉。内外施青白色釉,尊外通体以青花料书写1万个不重样的篆体“寿”字。口上两周,每周77字,共154字。口外沿一周48字。腹部的“寿”字最为密集,130行,每行75字,共9750字,足部一周48字。以上4个部位的“寿”字加起来,整整1万个。
  该尊上的“寿”字虽然繁多,但排列整齐有序,错落有致,繁而不乱。一万个“寿”字应寓意“万寿无疆”。中国古代对六旬(60岁)、八旬(80岁)生日很重视,尤其是皇帝的诞辰,称为“万寿节”。康熙皇帝生于1654年3月18日,活了69岁,60岁生日时恰逢在位。虽然其20岁、30岁、40岁、50岁生日时,宫中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但如此不厌其烦而精心制作的大尊只能是康熙皇帝60大寿时,景德镇御窑厂特制的寿礼。康熙帝六十大寿是1713年,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五十一年(1712年)江西巡抚郎廷极负责烧造宫廷用瓷,世称“郎窑”,郎窑瓷器上又擅长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因此,这件万“寿”字大尊极有可能是1712年郎廷极专门为翌年(1713年)康熙60大寿而特意烧造的寿礼。目前所知同样的康熙万“寿”字大尊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一件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另一件现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物馆。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 高86.4厘米 口径27.4厘米 足径33厘米
  瓶洗口,长颈,长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对称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装饰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卐”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均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首次批量展出清代宫廷所藏洪武官窖瓷器
  
  明代洪武官窑瓷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陶瓷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所获得的资料证明,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朝廷即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但由于洪武官窑瓷器上均不署正规年款,因此造成人们对洪武瓷器的认识较晚。因为洪武瓷器普遍带有元代瓷器的遗风,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一般将现在公认为洪武时期的官窑青花、釉里红瓷器等大都看作元代产品。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增多,特别是1983年位于北京第四中学的原明代西什库遗址出土一大批洪武官窑瓷器标本、1990年7月与1994年7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分别在景德镇市珠山东麓和明代御器厂遗址东门头、龙缸弄一带两度发现大量洪武官窑瓷器标本以后,人们结合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一批洪武官窑瓷器残片标本进行综合研究,洪武官窑瓷器的真实面目才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待人们认识洪武官窑瓷器以后,曾一度认为传世洪武官窑瓷器寥寥无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故宫博物院收藏几十件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洪武官窑青花、釉里红瓷器,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陶瓷馆里曾被当作元代产品予以展示,在1985年及1995年的陶瓷馆里则未展出。此次挑选了5件洪武官窑青花瓷器和5件洪武官窑釉里红瓷器予以展示,特别是其中的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石榴尊、明洪武青花竹石灵芝纹折沿盘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相信会引起广大古陶瓷爱好者的浓厚兴趣。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明洪武 高14厘米 口径2.3厘米足径7.1厘米
  军持小口,口下出沿,短颈,圆腹,圈足。肩部一侧置锥形流。通体釉里红装饰。腹部绘缠枝牡丹纹,颈部绘卷草纹,肩部及近底处均绘变形莲辦纹,
  “军持”是梵语“kundi”“kundfka”的音译,也称“君迟”“君持”“军迟”“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或净手。军持随佛教传人中国后,由于受到中国本上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其功能、名称、造型等均发生不少变化。比如说,在造型方面,军持在原来两口瓶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一种单口水瓶,而且两口和单口水瓶又各有一些变体。唐至北宋时期的两口水瓶,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净瓶”,其颈部都较细长,颈部往上约三分之二处出沿,以防用手执拿时从手中滑脱。其肩部的流或为圆口,或为龙首形。圆形口者,一般都应有盖,但原盖保留下来的很少。南宋以后的两口水瓶,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军持(清代出现的贲巴壶除外)。与以前的两口水瓶相比,南宋以后的两口水瓶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说颈部变短、流部变成锥形或细管形,明代晚期还出现乳房状流,另外明代晚期还出现动物形(如象形)军持。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军持传世只有寥寥几件,而且造型基本一致,均颈部较短、腹部略似球形、流呈短锥形、口下出沿,加之使用釉里红装饰,颇具时代特点。这种釉里红军持堪称洪武官窑首创。并为洪武朝所独有,
  洪武时期,因朱元璋规定在颜色上以红色为贵,因此宫廷用瓷一度盛行釉里红装饰,但由于当时的烧成技术不够娴熟,致使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发色多灰暗,鲜有发色鲜艳者。这件釉里红军持发色较为鲜艳,殊为难得。   
  釉里红花卉纹石榴尊
  明洪武 通高53厘米 口径26.5厘米 足径23.2厘米
  尊通体起12条瓜棱。撇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圈足。通体釉里红装饰。近口沿处绘回纹。颈部绘连续如意头纹。肩部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变形莲辦、朵云、连续如意头纹,变形莲辦和如意头内均绘折枝莲纹。腹部被瓜棱分成的12个区域内均绘不同的湖石花卉纹。胫部绘仰、覆莲辦纹,隔以回纹。足边绘卷草纹。外底无釉。
  此尊形体高大,纹饰繁密,釉里红发色虽略显灰暗,但各种花卉却描绘得细腻生动。石榴尊系洪武官窑首创的造型,堪称洪武官窑瓷器中的大器,也最能体现元末明初瓷器在造型方面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青花竹石灵芝纹折沿盘
  
  明洪武 高8.1厘米 口径46厘米装饰。内底菱形开光内绘修竹、湖石、灵芝纹,开光外绘卷草纹。内壁绘缠枝牡丹、石榴、菊花、山茶等花卉纹。折沿上以青花地拔白忍冬纹装饰。外壁绘缠枝菊纹。近足处绘莲辦纹。圈足内无釉露胎,裸露胎体的表
  此盘形体硕大,装饰构图疏朗,青花色调蓝中泛灰。所绘菊花花朵呈扁圆形,俗称“扁菊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谈论明代瓷器过去曾有“空白景泰、天顺三朝。由于这三朝瓷器均不署正规年款,致使长期以来人们对人祸不断,但从文献记载看,景德镇御器厂并未停止烧造活动。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考古发掘所获得实物资料的逐渐增多,人们釆用类型学的方这三朝瓷器愈来愈多地被辨认出来,其真实面目亦逐渐清晰起来。专家们器的判别提供了依据。如在器物造型、纹饰等方面,正统瓷器具有宣德瓷器遗风,天顺瓷器与成化瓷器风格接近,但正统和天顺瓷器的胎、釉质图、波斯文等是天顺瓷器上的典型纹饰。故宫博物院专家对院藏品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故宫亦不乏这三朝瓷。
  


  此次在陶瓷馆首次将这三朝瓷器作为一个分题予以展示,展出明正统龙纹盘、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图罐、明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明天顺青花波斯文三足炉等5件藏品,希望能对广大古陶瓷爱好者深入了解这三朝瓷器有所裨益。
  
  青花松竹梅纹罐
  明正统 高33厘米 口径17.5厘米 足径17.5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以下渐敛,圈足。造型饱满。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卷草纹。肩上绘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月映松竹梅纹,辅以花草、坡地、灵芝等。近足处绘变形莲辦纹。底部素胎无釉。
  
  青花麒麟翼龙纹盘
  明正统 高10.7厘米 口径52.4厘米 足径28.7厘米
  盘口微撇。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绘一麒麟歪头驻足于松柏、与蕉叶之间,外环以密集排列的如意云头纹。内壁绘四条翼龙穿行于云海之间。外壁绘缠枝莲纹。外底素胎无釉。
  
  青花八仙庆寿图罐
  明景泰 高35.3厘米 口径21.5厘米 足径20厘米
  罐唇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敛,近足处微外撇,足边斜削,浅宽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菱形锦纹。肩上绘云鹤间杂宝纹。腹部绘八仙庆寿图,八仙各执法器,来拜会正在仙境中聚精会神弈棋的福、禄、寿三星。西王母托举一盘仙桃也来相会。童子有的持物,有的执伞,并有鹤、鹿等相伴。空中为大片灵芝状祥云。近足处绘海水纹,青花色泽浓重偏灰,釉面泛青,并有明显的开片纹。底部素胎无釉。
  此罐胎体厚重,釉面肥腴,釉色青白,青花色泽浓艳。绘画笔触潇洒,图案线条刚中见柔。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衣纹飘忽,颇富动感。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明天顺 高32.5厘米 口径5.4厘米 足径10.5厘米
  梅瓶唇口,颈部上收下阔,丰肩,长腹下收,近足处微外撇,浅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肩部绘海马波涛纹。腹部绘高士携琴访友图,衬以坡地花草及大片灵芝状云纹。近足处绘汹涌的海水纹。外底素胎无釉。
  此件梅瓶,形体较宣德时期梅瓶瘦长,胎体又较成化瓷器厚重,修足工艺粗糙。釉面肥腴,釉色青白。青花发色浓艳,绘画笔触圆润,所绘人物只勾勒轮廓,衣纹潇洒飘逸。背景云纹线条粗重豪放,并有弹簧状纹饰密布于内。其画风既与明代初期瓷器疏简雄浑风格不同,又与成化以后瓷器纤细柔媚画风有异,堪称别具一格。
  
  青花波斯文三足炉
  明天顺 高11.5厘米 口径15.3厘米 足距14厘米
  炉呈圆筒形,平底,下承以三足,内光素无纹饰,外壁青花装饰,近口沿处绘回纹,近底处画青花双弦线。腹部以青花料书写三行波斯文,取自波斯诗人萨迪的诗集《果园》。汉译为:“年轻人啊,要敬主就应在今天,明朝人老青春一去不还。只自己守斋还不算真主的穆斯林,还应分出食物周济贫人。如今你心无烦扰,身体有力,身在宽广球场应把马球猛击。为政万万不可刺伤平民百姓的心,欺压百姓就是在掘自家的根。谦逊的智者宛如果树一棵。挂果越多,枝头就越加弯曲。”内底署青花楷体“天顺年”三字一行款。
  这件筒式三足香炉胎体厚薄适中,修胎规整。釉色白中闪青。波斯文字书写运笔流畅。此香炉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在1988年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与此香炉基本相似的一件天顺青花波斯文香炉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署有“天顺七年大同马”款。由于带纪年的天顺瓷器非常少见,因此,这种波斯文香炉对于研究天顺瓷器弥足珍贵。
  
  首次将“转型期”(17世纪)瓷器作为一个主题予以展示
  
  在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到清代康熙中期(约1676~1700年)将近100年的时间里,随着明王朝的日趋腐败、农民起义的蓬勃发展、直至明王朝的统治被推翻和清朝人关逐步控制全国,中国社会曾发生剧烈变革。作为全国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其瓷器制造业也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主要表现在明代万历三十五年以前,景德镇的制瓷业是由官窑占主导地位,民窑处于附属地位。此后,官窑瓷器生产急剧衰落,民营瓷业则因国内和亚、欧市场大规模需求的刺激而渐趋兴盛,并跃居主导地位。以往人们曾将17世纪景德镇的制瓷业称为“转变期”或“转型期”,也有学者主张称为“17世纪景德镇瓷器”。17世纪景德镇瓷器呈现出许多新的面貌,在装饰方面,摆脱了以往官窑瓷器上流行的龙、凤、缠枝花卉等死板僵硬的画面,代之以画意清新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和文人画气息浓郁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画面。故宫学者对院藏品进一步审查后发现,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大批这一时期的瓷器,以前基本未公开展出过。此次在陶瓷馆将其作为一个主题予以展示,尚属首次。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明崇祯青花人物纹缸、清顺治青花“加官进爵” 图盘、清顺治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等,均为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顺治青花“加官进爵”图盘,盘内署“戊戌冬月赠子墉贤契 鲁溪王镁制”,查“戊戌”为顺治十五年(1658年),王鍈时任江西饶州守道,奉命为宫廷督造瓷器,此盘是王镁定制送给友人的赠品。由于该盘有明确纪年,因此对于研究顺治朝景德镇瓷业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青花人物纹缸
  明崇祯 高14鍈5厘米 口径19厘米 足径9.5厘米
  缸敞口,平沿,深弧腹,瘦底。外底素胎无釉,底心略凹进。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故事纹。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说的是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清顺治 高7厘米 口径33.7厘米足径17.5厘米
  盘敞口,弧壁,圈足。口沿涂抹酱色釉。盘外光素。盘内以青花“加官进爵”图装饰。庭院内草木茂盛,祥云缭绕,景色宜人。一官人立于华盖下,身后一侍者手擎华盖。官人面前,一人手捧官帽,画面右下角还画有一侍者和一只鹿,图案有“升官进爵”的吉祥寓意。图案空白处署青花楷体“戊戌冬月赠子墉贤契 鲁溪王镁制”纪事铭文。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体“玉堂佳器”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戊戌年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当时王镁任江西饶州守道,此盘应是其在景德镇定制的送给友人的礼品。此盘青花发色艳丽,绘画笔触细腻,人物刻画生动,加之落有千支纪年,因此成为研究清初顺治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
  清顺治 高20.7厘米 口径5.1厘米 底径5.9厘米
  瓶撇口,束径,筒形腹,平底略内凹。口沿涂酱色釉。内外施白釉,外底涩胎无釉。外壁以五彩描绘洞石和折枝花卉纹,图案呈散点式布局,均以褐彩勾勒轮廓线,折枝花卉均以红彩描绘花心和花茎,以绿彩描绘花辦,洞石则施以浅黄、草绿、淡紫等彩。肩部空白处题矾红彩篆体“百花斋”竖行款。“百花斋”是清代顺治瓷器上特有的堂名款。
  
  首次将清代晚期(道光以后)官窑瓷器作为一个主题予展示
  
  清代晚期官窑瓷器是故宫博物院陶瓷收藏中的强项,不但数量大,而且品种全、精品多、可靠性强。以往由于展览场地的限制和人们对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陶瓷馆中一般不展示这一部分内容。近30多年来,关注清代晚期官窑瓷器的人愈来愈多,人们迫切想一睹皇家藏品的风釆。此次陶瓷馆改陈将清代晚期官窑瓷器作为一个主题予以展示,尚属首次。此部分内容补缺后,故宫陶瓷馆的陈列内容即成为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发展史,相信定会受到国内外广大陶瓷爱好者的欢迎。这一部分所展出的清咸丰绿地粉彩开光花鸟纹方瓶、清光绪黄地粉彩花卉纹花盆及盆托、清光绪窑变釉杏元瓶、清宣统青花缠枝莲纹盖罐等,均为晚清景德镇御窑珍品,均属于清官旧藏品。
  
  绿地粉彩开光花鸟纹方瓶
  清咸丰 高29厘米 口边长9厘米足边长8.8厘米
  瓶呈四方体形,撇口,束颈,长腹,方足外撇。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淡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纹作地,颈、腹均四面开光,颈部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纹,腹部长方形开光内绘花卉鸟兽等寓意吉祥的纹样。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矾红彩楷体“大清咸丰年制”六字双行款。
  此瓶造型规整,图案色彩搭配协调,开光内图案大片留白,观之使人赏心悦目。此瓶成对,当为咸丰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陈设用瓷。
  
  黄地粉彩花卉纹花盆及盆托
  清光绪 通高13厘米
  花盆高11.1厘米 口径17厘米足径11.7厘米
  盆托高3.4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13.1厘米
  花盆圆形,折沿,深腹,圈足,底有两个渗水圆孔。盆托圆形,敞口,折沿,圈足。内壁施白釉,外壁淡黄釉地上绘粉彩芭蕉、牡丹、松树纹。花盆及盆托外底均施白釉,均署有矾红彩篆体“体和殿制”双行四字款。
  体和殿系紫禁城内西六宫之一翊坤宫的后殿。以往囿于人们对清代朝廷改建、修缮紫禁城建筑的研究不够深入,曾认为“体和殿”这一建筑名称出现于同治时期,故曾将“体和殿制”款瓷器的年代定为同治。后来有学者考证紫禁城西六宫储秀宫、翊坤宫的改建和修缮系在光绪九年(1883年),“体和殿”的匾额也是在这一年悬挂的。因此,认为“体和殿制”款瓷器应是光绪九年以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专供慈禧太后于光绪十年移住处秀宫以后使用的。
  光绪九年(1883年),为庆祝翌年慈禧太后五十寿辰,曾耗银63万两修缮、改建储秀宫,供其居住,拆除宫门储秀门和宫前院墙,将储秀宫南边的翊坤宫后殿打通为穿堂殿,取名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和翊坤宫两个院落。体和殿面阔五间,前后开门,当中一间为可以进出穿行的过道。东二间相连,作为用膳之处。西二间亦相通,被用作饭后饮茶的休息室。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从长春宫移住储秀宫,宽敞得体的体和殿被用作慈禧太后的进膳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皇帝17岁时,慈禧太后曾在体和殿主持为他挑选后妃的仪式。现建筑完好。
  
  窑变釉杏元瓶
  清光绪 高29.5厘米 口横10.7厘米 口纵9厘米 足横11.8厘米 足纵9.2厘米
  瓶呈长方体形,直口,溜肩,鼓腹,方圈足。颈部两側对称置贯耳。口下四棱至肩部呈委角状。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无釉露白胎,外底阴刻楷体“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款。
  窑变釉到了晚清已逐漸失去雍正、乾隆时期颜色变化丰富、绚丽多姿的格调,多以红、白两色斑块为主,夹杂着黑色斑块,显示出窑变釉瓷器烧造工艺的每况愈下。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清宣统 通高 50.5厘米
  口径22厘米 足径20.7厘米
  罐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漸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折枝桃间“寿”字,一长方形留白框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坤宁宫祭器”五字。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莲辦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宇款。
  此罐上所署“坤宁宫祭器”铭文已 明确说明了它的用途,即这是一件宣统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坤宁宫萨满祭祀所烧造的祭器。
  我国古代各行各业学习业务都讲究师徒传承,因此有行业祖师,即祖师爷,俗称“行业神”。后生们都要塑其像,虔诚供奉,顶礼膜拜,以求保佑。如木工之奉鲁班,造酒业之奉仪狄、杜康,药铺之奉孙思邈,医生之奉华佗,茶叶店之奉陆羽,私塾之奉孔丘等。陶瓷行业也不例外,而且由于陶瓷烧造的成功与否,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冥冥之中,窑工们认为是有神灵在起作用,致使各地都很重视窑神庙的修建。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至迟从北宋(960~1127年)以来,在陕西铜川,河南鹤壁、修武、禹县、宜阳、密县,山西榆次、介休,山东淄博,河北邯郸、临城,江西景德镇等产瓷区都曾建造窑神庙,供奉窑神,祈求保佑烧造成功。庙里供奉的窑神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老子、雷公、山神、土神、牛马二王、金火圣母、宁封子、伯灵翁、童宾、赵慨、蒋知四、华光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批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窑神碑拓本或重修窑神庙碑记拓本,即反映了各地供奉窑神的情况。这些文字资料对于研究古代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先生(1892~1969年)在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遗址进行调查时,在黄堡镇区立小学厨房前面的空地上所发现的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当时石碑平卧于地上,上置碗碟,是学生们用膳的石桌。该碑现藏陕西省碑林博物馆。碑文讲的是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耀州太守阎公为耀州窑瓷器生产奏请皇帝敕封耀州的土神、山神为德应侯之事。碑文中“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五。始台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煅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犹是赖之为利,岂不归于神之助也”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耀州窑瓷器生产的繁盛景象,是研究北宋耀州窑瓷器时,研究者们最常引用的一段话。
  
  “德应侯碑”拓片
  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三秦张隆撰并书及题额。熙宁中尚书郎阎公作守华原郡,粤明年。时和政通,奏土山神封德应侯。贤侯上章,天子下诏。黄书布渥,明神受封,庙食终古,不其盛哉。侯据黄堡镇之西南,附于山树,青峰四回,渌水傍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之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工。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煅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人犹是赖之为利,岂不归于神之助也。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观之,往往清水盈匀,昆虫动活,皆莫究其所来,必日神之化也。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日以废瓷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山侧,悉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砂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殿之梁间,板记且古载柏翁者,晋永和中有寿人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火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民到于今,为立祠堂在侯之庙申,永报休功,不亦宜个。一方之人,赖侯为衣食之源,日夕只畏,曾无少懈,得利尤大者,其惟茂陵马化成耳,岁以牲豚荐享之,又喜施财为之完饰,此真所谓积善之家,宜乎有余庆者也。易日显著,仁藏诸用,正合侯之功矣,隆退栖林泉之下,久不弄笔砚。一日,太原王从政至于门且言马君事,侯之勒碑为文刻诸石,将使万古之下,传之无穷,又皆知侯因阎太守而位列于王公之下矣。斯诚可纪,固无惜荒唐之言,直笔以书之。大宋元丰七年九月十八日立石。镇将刘德安、张化成,三班奉职监耀州黄堡镇酒税兼烟火吕闰、茂陵马化成施石立碑,男马安、马信、马明,太原王吉掌敉看庙,清河张昱、州人刘元刊。
其他文献
公元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风尚最为开明的大宋王朝,两宋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中国书画创造了唐代以后的历史发展最高峰,在宋皇室对书画艺术的推崇和倡导下,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等人的身体力行,为书画艺术的弘扬和国家画院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中国此后800多年的画院制度,现今的画院仍然有着宋代画院的影子。
期刊
一提起烟台,我的回忆和感  想就从四方八面涌来。    冰心,这位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这位因年龄横跨一个世纪、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和沧桑变幻而被人亲切的称为“世纪老人”的杰出女性,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与烟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与隔海相对的大连同为拱卫北京的海上门户。“烟台”的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期刊
媒体、评论家咬定当代艺术不松口    “华尔街风暴”搅乱了世界的经济秩序,中国自不例外。备受煎熬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这场秋季“寒冬”里是旧伤未愈新伤又添。各种预测、多种责难的声音此起彼伏。诚如匡时拍卖公司当家人董国强先生2008年10月19日在其博文《金融危机引发艺术品行业媒体狂欢》中所言:  金融危机是眼下时髦的话题,艺术品市场会不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拖累甚至崩溃,艺术品市场类媒体这段时间铺天盖地
期刊
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年),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手工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各种工艺门类发展迅速,其中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宫廷和民间均十分繁盛。这时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负责皇家御用掐丝珐琅器的制作,这里集中了来自广东等地的珐琅工匠,制作了大批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器。乾隆皇帝不仅勤于治国政务,而且艺术造诣深厚,对工艺美术有着全面的爱好。他与其父雍正皇帝重画珐琅而轻掐丝珐琅不同,对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十
期刊
论到明代绘画,可借用明代浙江鄞县人屠隆在《画笺》中的一句话作为开场:“明兴,丹青可宋可元,与之并驾驰驱者,何啻数百家,而吴中居其大半。即尽诸方之烨然者,不及也。”苏州,是战国时期吴国的故都,历史上称之为“吴门”。由于历史的缘由,环境的养成,这里向来不乏优秀人物。单就绘画家来说,简直就是这里的一个“胜景”。如南朝时的陆探微、张僧繇,唐代的杨惠之、张璪、滕昌祐,殆至明清之际,这里更仿佛成了画家的天堂,
期刊
说起鼻烟壶,我不算陌生,几十年前在由京城下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后,就在蒙古包内看到老牧民吸鼻烟,又相互交换鼻烟壶吸闻,以示友好。后来,我至京城雍和宫供职,又看到老僧人手持的鼻烟壶,虽然多为现代制作的工艺品,有的甚至以小塑料瓶贮之,但那风俗没有变。僧合内,闲暇时,但见老僧轻轻打开小瓶盖儿,倒一点儿于左手指肚上,并麻利地抹在鼻孔处。我感觉那气味醇厚、辛辣,有骨麝香味儿,据说有明目、提神的功效。  追溯
期刊
不期而至的调整    在经济衰退的阴霾笼罩下,秋拍,乃至艺术品拍卖前景如何?  上半年,艺术品市场“牛市依旧”。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汇聚成金融海啸,全球股市头9个月蒸发了27万亿美元。在危机策源地的美国,曾经在各国“攻城略地”的五大投资银行悉数被金融风暴吞噬,15家银行倒闭,美国政府接管了房地美、国际集团等机构;全球唯一上市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股价10月中旬下探至8.58美元,相当于52周内最
期刊
无雪的初冬,遭遇寒潮袭击的北京,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在瑟瑟北风中,街上尽是行色匆匆之人,唯有躲进温暖的屋里,“与世隔绝”,香茶一碗,看书写字,似乎才能不睬寒潮的侵扰。孰料,自然的寒潮是可以躲避的,但报刊文字上的“寒潮”却令人无可遁逃,且“寒”到心里。  《新京报》2008年11月23日“文化新闻·综合”版载:“今年秋拍溥心畲只有两张是真品,齐白石大多数为假,收藏家揭黑,称中国书画伪作当道”。看
期刊
南博珍藏书画的收购经历和藏品特色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中央博物院原是有一些书画收藏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政府全部带到台湾去了,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以,今天南京博物院四万多件书画藏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收集起来的。其中,对南博书画收藏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曾昭燠院长。她深知一个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立足根本。在她主政期间,对历代书画征集工作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她是考古专家,对传世书画鉴定
期刊
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明代的书法是一个尴尬的时代。它不像元代,有一个赵孟頫做领军人物,倡导复古,继起及追随者形成一股相当大的势力,打着“复古”的旗帜,以一种简捷便当的方法,躲避了宋初意气风发的个性表现,直接“晋唐”。这既给元代书坛提供了宽敞的表现空间,又能开一代风气,甚至还能为后世的书法发展定下了基调。而明人则不同,明代没有一个能称之为绝对的代表人物,所有的代表人物仅是以地区为势力范围的书家群体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