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中开放性复述的运用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文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识记、整合和表达,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重点段落、中心主题等进行准确把握、理解记忆后,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采用复述这一教学手段,既能对文言材料进行很好的记忆,又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关键词】古文教学;复述设计;理解记忆;思维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32-02
  【作者简介】冯霞,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江苏太仓,215400)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复述,就是学生在对课文内容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对语言教材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复述能力是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对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升语感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实践表明,复述这一教学手段,很多教师都选择运用在现代文教学中,尤其是小说的教学中,而在古文教学中运用的往往较少。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古文教学中运用复述这一教学手段,其实是事半功倍的。第一,这是由古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古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的教学,学生首先要读,读懂字词句。而古文中的字词很多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我们称之为特殊用法,比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字、一字多义字等。了解古文内容,首先要理解这些字词在具体句子中的作用,然后才可以用自己的话对课文进行理解性复述,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熟记古文中的特殊词语,在促进古汉语的积累方面能让学生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这是由学生的认知逻辑能力所决定的。笔者所指的复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背课文,也不是简单地介绍课文大意,它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把课文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清楚、流畅、完整地把教材内容提炼出来,它是对古文内容的再理解,是把古代汉语知识体系用现代汉语进行重组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第三,这是由“师—生—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所决定的。古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师与学生通过研究古文教材来实现的。学生在复述前,必须熟读古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写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材内容。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复述课文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师、生、教材三者的和谐。
  当然,不是所有的古文教学都必须运用复述这一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内容的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可以在古文教学中采用以下复述形式。
  一、故事串讲式复述
  所谓故事串讲,就是在古文教学的过程中,在疏通文意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古文材料中的景、情、人进行概述,然后学生以讲故事的方法向全班展示。这类复述适合故事性比较强的古文,比如苏教版七年级的《寓言二则》《赵普》《黔之驴》,八年级的《记承天寺夜游》等。采用故事串讲式复述,有利于学生课堂上识记、理解、整合教学内容。学生在复述时,要对教材中重点的词句、内容进行记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重点段落、中心结构进行深入的理解,准确的把握,以便为学生复述课文做好铺垫。笔者上《黔之驴》一文,就采用这样的复述形式。
  秉着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初衷,笔者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之后,能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文中的两个对立形象,因此要求学生分别以“驴”和“虎”两个对立的形象复述情节。
  结果表明,从驴的角度进行复述的学生能够对驴的来历、驴的本领以及驴的结局进行比较到位的复述,甚至有的学生能够在初读课文之后,就对驴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虎的角度进行复述的学生,能够对虎的行动进行初步的复述,对虎的心理有大体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清文章“惧驴—识驴—吃驴”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得到了语言组织能力的锻炼,更是在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逻辑思维、发展了分析文章的能力。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了自己的心得,在下一环节对驴和虎的细致的心理变化、对形象和寓意的剖析,也就更加水到渠成了。
  二、改错纠正式复述
  从字面上看,这种形式的复述就是教师为复述主体,在复述课文时,故意出错,让学生辨识、纠正,从而达到正确掌握文章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语和句子。采用此类复述,不仅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指出病理,纠正错误,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赵普》,教学此课时,笔者就大胆尝试了改错纠正式复述。
  《赵普》的第一段较短,因此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设计了四个简单的判断题让学生进行判断,并且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应证据。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笔者在判断题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补充,进行了存在四处错误的复述。(括号内为正确的表达)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很多时候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肮脏、不干净(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的性格却刚毅果断,没有比得上其他人的(没有谁能和他相比)。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推荐这个人担任该官职,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上奏推荐给太祖,太祖发怒了,撕碎的奏折扔在地上(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的色彩(脸色不变)不改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家。……
  这样,学生既能够专心致志“找茬”,又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文章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课上,学生为了能够指出教师的错误,他们认真仔细地倾听复述,并在书上进行标记。通过复述这一形式,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高效掌握教学内容。在发现错误之后,学生急于表现自己,课堂的活跃度也得到提高。
  三、越界创意式复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复述设计,有时不妨越界“穿越”一下。何谓“越界创意式复述”?就是在古文教学中,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在理解了字词句段以及课文精神的实质、作者的爱憎之情之后,不仅能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而且能调动以往的语文知识,将古文以诗歌、散文的方式加以呈现。例如九年级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作者仅用144个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那么,富春江的美到底如何呢?在教授此课时,笔者首先出示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写富春江景色的语段,让学生朗读后找出跟《与朱元思书》中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语句,然后启发学生:这些文字其实是用散文化的语言对文本进行创意性地改写,那么如果用诗歌呢?我们不妨依据文本内容,写首小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完成了诗歌创作: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山色苍翠,奇异独绝。这水,晶莹清澈,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山,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设计这样的复述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作用有三:使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修辞等古文常识,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还活化为正确的运用,真正“读懂”了课文;提高了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真正“读准”了课文;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有了助推,真正“读活”了课文。
  当然复述的形式远不止这三种,笔者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以上三种复述形式进行了阐述。开放性复述在古文教学中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语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慢慢地领悟古代汉语的博大精深,在运用新知识、联系旧知识的语言串联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正确处理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春.复述课文:锤炼学生语言的重要方式[J].小学教育研究,2009(09).
  [2]熊雪贤.复述训练,需要常态回归与提升[J].江苏教育,2010(13).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所谓现代公民素养,就是指以平等为核心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政治、法律和文化多方面的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时代对国民公共性的呼吁以及社会转型期对公民素质的要求,都提醒我们要着力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联研究员高钢在发言中谈到,公民素养教育不仅决定着一个个体生命的质量,而且决定着一个社
期刊
【关键词】教学方式;高中生;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2-0067-02  南京市第一中学一项关于高中生科学素养的问卷结果表明,目前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表现在:获取科技知识的途径单一;掌握的科学知识较为陈旧;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责任心较为欠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不强。2016年寒假南京市一中在高一
中学生都面临着身心发育、继续学业、学习社交、前途选择等种种压力,他们内心对很多问题充满着困惑,试图寻找答案。因此,中学阶段应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学习状态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日渐深入,高校教师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日渐增大,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心理素质令人关注.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阐明了
【摘 要】学校在公民教育实践中可以创造不同的公共参与形式,诸如社团自治、学生竞选、社区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等,从而促进班级公共生活的构建,让学生在公共参与中学习做一个有公共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公民。  【关键词】公民教育;班级公共生活;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2-0007-02  【作者简介】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