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和理论,还要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的重要科目,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不但要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法治素养,从而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初中;法治素养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模式落后,很多老师仍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基于这些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要调整教学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保证学生的法治素养得到培养。课上,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通过合适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策略。
一、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进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有很多,教学中如果老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工作,不仅不能让学生的法治素养得到提升,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影响教学效果[1]。因此,教学中,老师可以把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引进课堂中来,实现知识点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给教材增加一些时代气息,这样,知识点就会有更强的代表性。同时,道德与法治课还有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困难,老师通过把这些复杂的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方法,能够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节内容时,老师可以举出这样一個例子:“有一对年迈的夫妻有三个孩子,可是当这对夫妻年纪大了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孩子管他们,于是这对夫妻迫于无奈把孩子告上了法庭,最终法院判决每个孩子给父母一些养老钱”,通过列举社会中比较热点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分析法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增强教学效果。
二、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鉴于课程的特点,想要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老师不仅仅要开展好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只是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2]。
例如,学习“法律为我们护航”这节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一点任务,要求学生搜集一些法律,让学生以查阅资料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不同的法律的适用范围等,然后探究在生活中按着法律要求制定的相关秩序。这样,完成作业的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对我国法律的认同感,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按着法律要求去做,让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师开展法庭模拟活动,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让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培养。同时,活动过程中,老师需要设置好庭审的各个环节,让活动能进行下去,还要加强对课堂的控制和对学生的引导,及时进行反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提升,增强教学效果。
三、拓展法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法律内容有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上包含的内容很少,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必须要学会走出课本,拓宽法律知识,让学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初中生普遍年龄不到18岁,都没成年,而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是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老师在课上可以拓展一些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都有什么权利和责任,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还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也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去感受,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上,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法治素养得到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法的公民,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厚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9):186-187.
[2]薛清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初探[J].读与写,2019,16(29):26.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初中;法治素养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模式落后,很多老师仍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基于这些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要调整教学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保证学生的法治素养得到培养。课上,老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通过合适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策略。
一、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进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有很多,教学中如果老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工作,不仅不能让学生的法治素养得到提升,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影响教学效果[1]。因此,教学中,老师可以把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引进课堂中来,实现知识点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给教材增加一些时代气息,这样,知识点就会有更强的代表性。同时,道德与法治课还有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困难,老师通过把这些复杂的知识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方法,能够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节内容时,老师可以举出这样一個例子:“有一对年迈的夫妻有三个孩子,可是当这对夫妻年纪大了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孩子管他们,于是这对夫妻迫于无奈把孩子告上了法庭,最终法院判决每个孩子给父母一些养老钱”,通过列举社会中比较热点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分析法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增强教学效果。
二、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鉴于课程的特点,想要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老师不仅仅要开展好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只是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2]。
例如,学习“法律为我们护航”这节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一点任务,要求学生搜集一些法律,让学生以查阅资料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不同的法律的适用范围等,然后探究在生活中按着法律要求制定的相关秩序。这样,完成作业的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对我国法律的认同感,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按着法律要求去做,让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师开展法庭模拟活动,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让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培养。同时,活动过程中,老师需要设置好庭审的各个环节,让活动能进行下去,还要加强对课堂的控制和对学生的引导,及时进行反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提升,增强教学效果。
三、拓展法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法律内容有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上包含的内容很少,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必须要学会走出课本,拓宽法律知识,让学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初中生普遍年龄不到18岁,都没成年,而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是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老师在课上可以拓展一些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都有什么权利和责任,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还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老师也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去感受,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上,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的法治素养得到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法的公民,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厚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9):186-187.
[2]薛清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初探[J].读与写,2019,16(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