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行电子政务是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吉林省政府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形象,本文以吉林省政府的相关探索实践为依据,界定了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分析了吉林省推动政府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政府组织机制、政策保障机制、信息整合机制等方面对完善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借鉴。
关 键 词: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1)12-0013-03
收稿日期:2011-09-20
作者简介:杨毅(1960—),女,江苏涟水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情报学、经济法学。
推行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实现政府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保证。吉林省始终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基础较好。因此,在信息化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把握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律,探索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对于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意义重大。
一、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
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政府各部门共同创造、收集、分析、利用、传播和发送信息的系统工程,是通过政府管理手段的革新,不断改革和调整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决策方式、管理行为、运行模式、工作流程,以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政府信息资源共建,是指为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共享这一目标,包括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在内的社会各界,在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与其所制定的规范标准的框架下,共同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相关部门统一的规划和领导下,在全社会全面进行信息资源共建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整合或组织管理等方式,使政府信息资源公共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使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内的社会各界都有权力和机会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时空分布,使布局更加合理,真正适应网络环境,实现信息资源地理分布零距离,最终达到共享目标,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满足。
二、吉林省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办公自动化起步,逐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21世纪以来,吉林省政府加大了电子政务建设力度,2002年2月,印发了《吉林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持续5年的以“三网一库”为架构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在省政府系统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
经过10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积极工作,吉林省在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全省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已基本建成,实现了政府系统公文、信息的数字化传输;省和市州政府机关大多数工作部门的主要办公业务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面向社会监管和为公众服务的税务、工商、海关、公安、审计等业务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全省已建立政府网站100多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省、市政府政务大厅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网络融合、资源整合工作初见成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现代办公技能普遍增强,培养、造就了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机关办公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吉林省推动政府资源共建共享的条件分析
经过近30年的实践探索,吉林省政府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部门和市州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下一步的推动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尽快研究解决。
⒈有利条件。随着政府逐渐融入网络环境中,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在数量、媒体形态、丰富程度、来源途径、传递方式、处理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化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数量庞大。据统计,吉林省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占全省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教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吉林省政策法规、经济发展、国土资源、风土人情的主渠道和重要窗口。此外,每年政府网站信息资源的内容和各类数据库的数量以50%的速度递增。二是信息资源处理手段日益现代化。吉林省科研力量雄厚,信息产业比较发达。政府在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占信息产业总投入的70%以上,电脑、局域网、宽带、ADSL、wifi、3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机关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网速,而且扩大了容量,还加快了信息资源采集、加工过程。政府的各项政策信息更加易于存储管理,易于检索查询,易于迅速传播,实现了双向多功能主动式的政府信息资源处理手段的变革。三是信息网络方便快捷。吉林省政府和省直各部门、省和各市州,包括各县(市、区)都建立了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为政府信息获取、传递开辟了一条捷径。不仅缩短了政府信息资源流程,降低了时间成本,而且使政府的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四是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信息意识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能够主动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积极运用到工作中,使电子政务发展初期出现的“数字鸿沟”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变。
⒉不利因素。一是软硬发展不均衡。部分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开发共享认识不够,思想上存在偏差,开发的重点偏重于升级硬件建设上,相对忽略了包括自身政务信息的整合和管理等软件方面。个别政府网站信息更新频率不高,本地重要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内容较少,有效性差,缺少贴近公众需求的实际内容。二是相关法规建设滞后。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采集、储存、发布、交换、监督等方面,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或者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目前的情况。三是信息宣传力度不够。吉林省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比较低,通过网络共享政府信息资源的用户群相对缺乏,形不成规模,信息资源甚至在政府内部利用率也不高。四是共建共享组织规划不尽合理。各地各部门信息共建共享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兼容性和操作性不强。信息发布和服务多个独立系统并行,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致使信息资源无法实现统一的集成、整合、管理。
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的对策
在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热潮之后,电子政务建设目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是信息资源整合。只有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打破行政信息壁垒,实现不同业务之间、政府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应用,才能把电子政务建设向纵深推进,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⒈政府组织机制。从组织结构的视角观察,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是政府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流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政府组织模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实体与网络化组织并存。网络化组织存在于互联网上,多以政府门户网站的形式向公众公开信息。实体政府组织依然是公众接触政府的通道之一,其能够提供给公众在网上不能获得的信息。二是主办机关与协办机关交互。“主办机关”即政府负责信息化的专业部门,负责接收公众传达的各类需求信息,对信息分类处理后,根据涉及问题的性质,分门别类转交“协办机关”——具体业务部门进行专业化处理。三是城市网格。城市网格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城市管理组织新形态,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在管理辖区内以1万平方米左右的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网格信息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市、区两级平台构成,主要管理对象为城市中的部件和事件。城市部件是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部件”分为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和其它设施五大类;“事件”分市容环卫、设施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综合管理五大类。一旦发现问题,都能及时传递到指挥平台,通知相应职能部门解决。
⒉政策保障机制。一是信息公开政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覆盖范围很广,迫切需要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和政策。信息的公开和流通,信息的安全和保护,二者缺一不可,要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做出明确的规定。政府信息资源应该是国家所有、全民所有,而不能是部门所有、个人所有。在不危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部分政府信息要与公众共享,部分信息在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共享。政府信息资源这种共享的特性是需要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定义的。二是标准规范政策。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的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应围绕信息采集、组织、分类、保存、发布与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规范和标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中需制订的标准规范包括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码规范、目录编制指南、目录体系建设总则与技术框架、技术平台对外服务接口规范、技术平台内部各模块接口规范、编码规范等。三是经费筹措政策。资源共享的前提是资源共建,要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并加大对它的投入力度。要确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经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及增长速度,明确其经费来源、拨款渠道、支配权限与责任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为信息资源建设投入资金。四是技术支持政策。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之上的。技术支持政策就是要根据吉林省的省情,采取积极和稳步发展的方针,确定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保障的目标、途径、标准、实施方法与步骤;制定全国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标准、组织和实施方案,加快网络通讯平台建设;制定数据库建设规划,加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文献数据库、科研基础数据信息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等。
⒊信息整合机制。在电子政务建设初期,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信息整合意识,政府各部门间、各级政府之间分别建立了政务信息系统和独立的数据库并且运行在各自的网络内,相互之间无法有效联通,以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整合是指依据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组织的领导下,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协调化,进而实现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拓宽信息资源应用领域和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的管理过程。建立信息整合机制就是对政府不同系统、不同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其实施手段包括:一是数据集中。根据跨部门协同办公的需要,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从标准、流程、数据三个方面来设计,形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公共数据中心。通过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对关键部门、重点业务、重要数据进行集聚,统一处理,形成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库,形成海量数据交换、共享、查询和管理机制。通过数据集中挖掘,提高数据利用率,提高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资源共享。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基础,充分了解信息资源布局,确定信息交换的标准和流程,将集中整合处理后的政府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发布平台、信息交换系统,提供给各方用户使用,这是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三是平台统一。为了降低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今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将基于一个统一的政务信息交互平台进行建设,现有的信息系统也将根据这个平台的技术标准和目标逐步合并升级。
⒋安全保密机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而互联网是无行政主管的全球网络,自身缺少设防,安全隐患很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保密问题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务的保护,涉及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涉及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安全保密机制就是指出于保护政府信息资源不受侵犯,保证其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安全利益的目的,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手段,防止信息在吸收、处理、传送、保存等过程中被窃取、篡改和破坏,政府的信息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内容、信息应用等能够抵御侵犯而具有包括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特征。因此,需要从全局来考虑其安全策略,以保障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
⒌共享评价机制。测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不仅可以检验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体现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和效益,还可以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其中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评价的目标、总体框架、评价指标以及可供选用的评价方法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评价可分为政府信息公开、政务信息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四个方面。信息资源工作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是:注重当前、兼顾历史。这个原则既有利于肯定过去的成绩,又有利于发现当前的问题,明确今后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方向。在评价指标选取上的思路要突出五个“注重”:注重政策的贯彻落实,看有关精神和要求在实践中的体现情况;注重体制机制建立,看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注重工作进展,看是否切实推进了信息共建共享;注重重点项目突破,看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的建设情况;注重探索创新,看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的超前性和预见性。
【参考文献】
[1]向立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机制[J].中国信息导报,2006,(02).
[2]何振,周伟.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其经济特性分析[J].情报杂志,2005,(04).
[3]侯艳筠.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内容[J].湖北档案,2006,(06).
[4]刘晓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1).
[5]李曙光.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01).
[6]李习彬.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M].科学出版社,2007.
[7]吴爱明.中国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7.
[8]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Z].中办发[2004]34号.
[9]吉林省统计年鉴[M].2008、2009.
(责任编辑:高 静)
关 键 词: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1)12-0013-03
收稿日期:2011-09-20
作者简介:杨毅(1960—),女,江苏涟水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情报学、经济法学。
推行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实现政府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保证。吉林省始终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基础较好。因此,在信息化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把握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规律,探索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对于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意义重大。
一、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涵
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政府各部门共同创造、收集、分析、利用、传播和发送信息的系统工程,是通过政府管理手段的革新,不断改革和调整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决策方式、管理行为、运行模式、工作流程,以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政府信息资源共建,是指为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共享这一目标,包括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在内的社会各界,在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与其所制定的规范标准的框架下,共同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相关部门统一的规划和领导下,在全社会全面进行信息资源共建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整合或组织管理等方式,使政府信息资源公共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使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内的社会各界都有权力和机会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时空分布,使布局更加合理,真正适应网络环境,实现信息资源地理分布零距离,最终达到共享目标,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满足。
二、吉林省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办公自动化起步,逐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21世纪以来,吉林省政府加大了电子政务建设力度,2002年2月,印发了《吉林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持续5年的以“三网一库”为架构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在省政府系统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
经过10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积极工作,吉林省在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全省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已基本建成,实现了政府系统公文、信息的数字化传输;省和市州政府机关大多数工作部门的主要办公业务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面向社会监管和为公众服务的税务、工商、海关、公安、审计等业务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全省已建立政府网站100多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省、市政府政务大厅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网络融合、资源整合工作初见成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现代办公技能普遍增强,培养、造就了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机关办公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吉林省推动政府资源共建共享的条件分析
经过近30年的实践探索,吉林省政府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部门和市州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下一步的推动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尽快研究解决。
⒈有利条件。随着政府逐渐融入网络环境中,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在数量、媒体形态、丰富程度、来源途径、传递方式、处理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化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数量庞大。据统计,吉林省政府掌握的信息资源占全省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教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吉林省政策法规、经济发展、国土资源、风土人情的主渠道和重要窗口。此外,每年政府网站信息资源的内容和各类数据库的数量以50%的速度递增。二是信息资源处理手段日益现代化。吉林省科研力量雄厚,信息产业比较发达。政府在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占信息产业总投入的70%以上,电脑、局域网、宽带、ADSL、wifi、3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机关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网速,而且扩大了容量,还加快了信息资源采集、加工过程。政府的各项政策信息更加易于存储管理,易于检索查询,易于迅速传播,实现了双向多功能主动式的政府信息资源处理手段的变革。三是信息网络方便快捷。吉林省政府和省直各部门、省和各市州,包括各县(市、区)都建立了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为政府信息获取、传递开辟了一条捷径。不仅缩短了政府信息资源流程,降低了时间成本,而且使政府的决策效率得到了提高。四是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信息意识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能够主动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积极运用到工作中,使电子政务发展初期出现的“数字鸿沟”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变。
⒉不利因素。一是软硬发展不均衡。部分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开发共享认识不够,思想上存在偏差,开发的重点偏重于升级硬件建设上,相对忽略了包括自身政务信息的整合和管理等软件方面。个别政府网站信息更新频率不高,本地重要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内容较少,有效性差,缺少贴近公众需求的实际内容。二是相关法规建设滞后。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采集、储存、发布、交换、监督等方面,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或者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目前的情况。三是信息宣传力度不够。吉林省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比较低,通过网络共享政府信息资源的用户群相对缺乏,形不成规模,信息资源甚至在政府内部利用率也不高。四是共建共享组织规划不尽合理。各地各部门信息共建共享系统类型复杂多样,兼容性和操作性不强。信息发布和服务多个独立系统并行,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致使信息资源无法实现统一的集成、整合、管理。
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的对策
在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热潮之后,电子政务建设目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是信息资源整合。只有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打破行政信息壁垒,实现不同业务之间、政府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应用,才能把电子政务建设向纵深推进,全面提升政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⒈政府组织机制。从组织结构的视角观察,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就是政府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流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政府组织模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实体与网络化组织并存。网络化组织存在于互联网上,多以政府门户网站的形式向公众公开信息。实体政府组织依然是公众接触政府的通道之一,其能够提供给公众在网上不能获得的信息。二是主办机关与协办机关交互。“主办机关”即政府负责信息化的专业部门,负责接收公众传达的各类需求信息,对信息分类处理后,根据涉及问题的性质,分门别类转交“协办机关”——具体业务部门进行专业化处理。三是城市网格。城市网格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城市管理组织新形态,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在管理辖区内以1万平方米左右的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网格信息平台,实现市、区、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市、区两级平台构成,主要管理对象为城市中的部件和事件。城市部件是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部件”分为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和其它设施五大类;“事件”分市容环卫、设施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综合管理五大类。一旦发现问题,都能及时传递到指挥平台,通知相应职能部门解决。
⒉政策保障机制。一是信息公开政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覆盖范围很广,迫切需要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和政策。信息的公开和流通,信息的安全和保护,二者缺一不可,要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做出明确的规定。政府信息资源应该是国家所有、全民所有,而不能是部门所有、个人所有。在不危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部分政府信息要与公众共享,部分信息在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共享。政府信息资源这种共享的特性是需要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定义的。二是标准规范政策。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的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应围绕信息采集、组织、分类、保存、发布与使用等信息生命周期各环节建立规范和标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中需制订的标准规范包括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码规范、目录编制指南、目录体系建设总则与技术框架、技术平台对外服务接口规范、技术平台内部各模块接口规范、编码规范等。三是经费筹措政策。资源共享的前提是资源共建,要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并加大对它的投入力度。要确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经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及增长速度,明确其经费来源、拨款渠道、支配权限与责任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为信息资源建设投入资金。四是技术支持政策。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之上的。技术支持政策就是要根据吉林省的省情,采取积极和稳步发展的方针,确定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保障的目标、途径、标准、实施方法与步骤;制定全国信息网络化建设的规划、设计、标准、组织和实施方案,加快网络通讯平台建设;制定数据库建设规划,加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文献数据库、科研基础数据信息库、科研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等。
⒊信息整合机制。在电子政务建设初期,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信息整合意识,政府各部门间、各级政府之间分别建立了政务信息系统和独立的数据库并且运行在各自的网络内,相互之间无法有效联通,以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整合是指依据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组织的领导下,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协调化,进而实现信息资源配置最优化、拓宽信息资源应用领域和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的管理过程。建立信息整合机制就是对政府不同系统、不同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其实施手段包括:一是数据集中。根据跨部门协同办公的需要,以部门业务信息为基础,从标准、流程、数据三个方面来设计,形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公共数据中心。通过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对关键部门、重点业务、重要数据进行集聚,统一处理,形成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库,形成海量数据交换、共享、查询和管理机制。通过数据集中挖掘,提高数据利用率,提高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资源共享。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基础,充分了解信息资源布局,确定信息交换的标准和流程,将集中整合处理后的政府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发布平台、信息交换系统,提供给各方用户使用,这是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三是平台统一。为了降低信息应用系统开发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今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将基于一个统一的政务信息交互平台进行建设,现有的信息系统也将根据这个平台的技术标准和目标逐步合并升级。
⒋安全保密机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而互联网是无行政主管的全球网络,自身缺少设防,安全隐患很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保密问题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务的保护,涉及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涉及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安全保密机制就是指出于保护政府信息资源不受侵犯,保证其拥有者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安全利益的目的,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手段,防止信息在吸收、处理、传送、保存等过程中被窃取、篡改和破坏,政府的信息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内容、信息应用等能够抵御侵犯而具有包括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特征。因此,需要从全局来考虑其安全策略,以保障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健康发展。
⒌共享评价机制。测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不仅可以检验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体现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和效益,还可以分析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可行的评价机制,其中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评价的目标、总体框架、评价指标以及可供选用的评价方法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评价可分为政府信息公开、政务信息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四个方面。信息资源工作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是:注重当前、兼顾历史。这个原则既有利于肯定过去的成绩,又有利于发现当前的问题,明确今后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方向。在评价指标选取上的思路要突出五个“注重”:注重政策的贯彻落实,看有关精神和要求在实践中的体现情况;注重体制机制建立,看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注重工作进展,看是否切实推进了信息共建共享;注重重点项目突破,看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的建设情况;注重探索创新,看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的超前性和预见性。
【参考文献】
[1]向立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机制[J].中国信息导报,2006,(02).
[2]何振,周伟.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其经济特性分析[J].情报杂志,2005,(04).
[3]侯艳筠.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内容[J].湖北档案,2006,(06).
[4]刘晓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1).
[5]李曙光.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01).
[6]李习彬.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M].科学出版社,2007.
[7]吴爱明.中国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7.
[8]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Z].中办发[2004]34号.
[9]吉林省统计年鉴[M].2008、2009.
(责任编辑: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