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景提高课堂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k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是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本文详细论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 课题 文本 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会学”是建立在思考问题基础上的,这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主动探究:没有问题,学生思维就会僵化,能力就得不到发展;没有问题,要求学生体验、感悟就变成空话。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益。
  
  一、以课题作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理想的导入好比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动学生的情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1.体味课题,自由联想
  学习一篇课文是由课题开始的。教师可以在直接呈现课题后通过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如“由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对于本课文来说你应该知道什么?”比如,在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出这三个问题后。学生有的说:“我想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简单、朴素、浪漫、诗意的生活”:有的说:“我想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理想生活跟现实生活有什么区别?”有的说:“我很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诗意的生活”:有的说:“我想到‘面朝大海’时胸怀的开阔,‘春暖花开’时的温暖、惬意”……通过对诗题的探讨,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就已经进入问题状态。这就初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抓住矛盾,创设问题
  学生学习的经典文本中有诸多的矛盾点,其中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存在矛盾。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题目中的“忘却”和“记念”就是一组矛盾的词,抓住这一矛盾点。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一组问题:文章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忘却”和“记念”是一组相互矛盾的词。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到底想“忘却”什么?又想“记念”什么?抓住这一矛盾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分析结构,创设问题
  题目的句式结构有多种,如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兼语结构等,分析它们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由题目结构人手去创设问题,也是设计导人语、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这篇文章的题目的句式结构有什么特点?(2)从题目看,文章写了哪些事?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题目是一个兼语句式,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邹忌讽齐王,二是齐王纳谏。通过分析文章题目的句式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深入文本。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起始于问题,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只有学思结合,才能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由“学会”转向“会学”。因此,在浯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设计形式新颖、难度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师生共议
  如教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我先让学生说说本文的大致内容。然后深入文本由浅入深创设问题、研讨问题。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合欢树’为题。而没有选用类似‘我的母亲’为题?”经过学生的讨论、探究,再结合我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确:这是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母亲亲手裁下并精心护理的饱含爱与希望的合欢树来象征母爱,象征作者对母亲的爱,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紧接着学生提出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文中的合欢树,一直只是个影子,并没有让读者见到真正的树,而文中的一个‘小孩’却反复出现,带着我们来看树,这样的细节安排有什么深刻含义?”同学们都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而此处也确是作者刻意为之最出“新”的地方。在互相的质询和讨论中,大家得出几种解释:一是母爱的深化,由一已之爱到人类的母爱:二是借用小孩子的眼睛透视自己对母爱的愧疚之情,反衬怀念之深:三是作者有意为之,用神秘色彩加深读者的印象。我没有否定任何一种观点,我认为每一个观点都浸润着深刻的思考,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2.学生质疑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美文,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讲到侯赢“北乡自刎”的原因时,教师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忠君论(侯赢是谢罪魏王而自杀),学生们对老师的观点有疑义,于是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结合侯赢的身份以及对信陵君的感激这一事实,得出了另一个原因——个人“品质论”。试想,“士为知已者死”的信条已深入读书人的灵魂深处,侯赢只有一死才能“功成名就”——完善知识分子的人格,留下名垂青史的口碑。当老师肯定了这种新的观点后,有的同学又提出了“宗教论”的看法。在侯赢为信陵君铺设好了一条“阳光关道”后,已经鞠躬尽瘁的他用自己的鲜血来祈祷上苍的保佑,祝福信陵君“马到功成”——“北乡自刎”是他向神灵所献的祭品……对于同学们的观点和看法,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学生的质疑,创设问题情境,突破了固有的思维走势,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益。
  
  3.比较设问
  如教《阿房富赋》时,就可以与《过秦论》进行比较:两文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概括出相同点:①都是有关秦灭亡的议论:②都肯定了秦的强大,强调秦的灭亡是毁于自身;③都说明秦灭亡之迅速,都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不同点:《过秦论》是政论,重在说理;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是赋,重在讽喻现实,表明了秦必然灭亡的结局,从“崇爱纷奢”的角度,指出秦灭亡的原因,通过比较,学生既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又扩大了阅读容量,创造了新的阅读境界。
  
  三、创设“探究学习”新课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联想、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探究,导致学生思维的死板和僵化。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寻找问思的答案。进行知识的归类总结,而且注重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和思维路径。设计“探究活动”的新课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践中模拟研究过程: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去收集整理资料,如何利用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如何在分析论证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发现。体会和掌握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1.评价探究
  教学过程中,借助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体验,为文章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进行个性化评价。如教《曹操借刀》一课时,我叫学生围绕“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这一问题展开探究。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仅要细读课文中有关描写曹操的动作、言行、心理、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还要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深入研究曹操的身世、思想、性格等,同时还要收集后人关于评价曹操的文章。通过评价探究,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更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探究
  创新探究,要求学生结合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个性地表达创新。在这方面,教师要结合文章的特点。创设有创意的问题。给学生个性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创意的想象之中自由飞翔。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可作如下探究:诸葛亮没借到十万支箭。那该怎么办?周瑜如何对待他?诸葛亮又有什么计谋?教《祝福》时,针对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作如下探究:鲁迅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其实都有伤疤,这是为什么?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在联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创设“探究学习”新课型,可以变被动听为主动去探究,既可以打破语文课堂沉寂的局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他文献
德国巴符州将在2018-2019学年新增41所全日制学校,其中有31所小学和5所特殊教育学校。届时,该州全日制学校总数将达到470所。  在建设全日制学校的过程中,巴符州将不仅增加学校数量,还会更加重视课程质量。2018年6月18日,該州将举办全州全日制学校发展大会,邀请涉及全日制学校建设的500名各界代表参会。届时,州教育部门将发布改进版的全日制培养方案,如质量标准、去行政化的建议和师资培训计划
【摘 要】本文就总体把握主旨方面粗浅地谈谈诗歌鉴赏切入的思路,在总体感受,情感追求,搜索信息,理解内容方面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 切入点     为陶冶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学教材选入了自《诗经》至现当代的大批优秀诗歌,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且多年来的高考一直将其作为一个稳定的考点。就鉴赏的相关因素而言,
【摘 要】苏沪两地的高考作文题呈现出不同的命题路数与价值取向:江苏作文题偏爱大意象(山、水、路、天、心等),向往大格局、大境界、大气象,看似写作起点高、范围广,其实可以四两拨千斤,以小写大,以实写虚,不谙其理者往往以大搏大,流于空洞;上海作文题却紧盯世俗生活的小细节(握手、跨坎等)、小人物(他们),强调具体细腻,小中见大,发微阐幽,明理悟道,写作时需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入里,不明其意者常常就事论事,
【摘 要】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培养其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有效解读古典诗词,即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以文本为依据,站在作者所处时代的立场上去诠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感受作品营造的意蕴意境。  【关键词】古典诗词 有效解读 方法途径  古典诗词中的“言”是作品情感的载体和媒介,而“意”是作者情感的趋向和归结。赏析古典诗词,必须要先感受其“言”,触摸其“意”,这样才能对其进
【摘 要】在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文言文的教学改革相对缓慢,“多耗低效”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笔者以为诵读品味、夯实基础、质疑激趣、拓展延伸的有层次的实施教学,才有可能促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文言文的课堂流光溢彩。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诵读 品味 质疑 拓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我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承载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无疑文言文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何才能真正地使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生活资源,有助于拓展文言文教学空间,改进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 文言文教学 生活化 生活资源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教育”要求教育事业
【摘 要】当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文本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把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意义。  【关键词】语文学科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    语文课应该是情感课,这就要求老师要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境界中,充当学生和教材的桥梁,触动学生的感情,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意义。  学习《背影》这篇课文里关于父亲的背影一节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文中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整合,会让课堂充满诗情诗意诗味。于是众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把重点放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全新的古典诗歌教学风格,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华美的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中小学的诗歌课堂满是春意骀荡。  如果我们静心观察,平心思考的话,会发现在热闹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诗的教学相对于古典诗歌要冷清得多?丰富的视听觉享受会不会冲淡甚至阻碍了师生对诗歌真味的体
据美国艾奥瓦州教育部官网2020年2月28日消息,金·雷诺兹(Kim Reynolds)州长宣布将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金,在全州范围内扩大职业学院(Career Academy)项目规模,以帮助更多高中生未来在就业岗位上取得成功。职业教育项目使得学生能够从商业和产业伙伴关系中受益,获得高中和大学学分,并通过职业与技术教育项目获得技术和传统学术技能。  为学生获得高质量职业与技术教育提供更多机会,
【摘 要】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细节描写对作文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本文论述了好的细节描写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记叙文 细节描写 目的 观察 词语    最近,在社会上流传这么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在我看来,这句话用在记叙文的写作上也是非常恰当的。  高考作文要求上明确指出“写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