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妈妈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跟着妈妈长大的,20多年从未看到过爸爸妈妈之间红过脸,吵过架,他们是模范夫妻。
  “跟着妈妈长大的”,有什么了不起,还用着说?可是在战争年代“跟着妈妈长大的”孩子是少数,多数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寄养在老乡家里。哥哥海渊就是这样,他生在战争残酷的1942年初,刚过满月,连名字都没有起,妈妈将他放在老乡家,穿过封锁线,到后方山西兴县。可是在后方,日本侵略者每年至少也要“扫荡”两次。我出生前,爸爸从前线来信说:“咱们一家三口,在三个地方,革命还不知那天成功。这个孩子生下来,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带。”就这样,妈妈把我留在身边。她谢绝组织的关照,经常背着我下乡深入群众。《晋绥日报》发表文章,号召女同志向她学习。她常说,这两年的实际工作使她有很大提高。
  抗战胜利了,妈妈带着我回到前方,回到爸爸的身边,后来也把哥哥接回来,一家人团聚了。虽说是这样,但仍是聚少离多,爸爸很少回家,回来也是行色匆匆。妈妈总也是忙,还经常不在机关。我和哥哥同村里的孩子一起玩,夏天下河捞石子,秋冬上山拾地耳(一种野菜),在场院看《白毛女》,逢年过节看宰猪杀羊。跌破了按一把黄土,黄昏时看见狼来了就狂奔回家,饿了就在机关的灶上吃饭(当时都是供给制),困了随便找个地方就能睡,草堆、办公室、老乡家。想妈妈了就走上十几里去找她,找不见再回来。
  我们经常搬家,在一个地方很少能待上几个月。从山里搬到平川,从乡下搬到城里。那时没有幼儿园,哥哥刚能上学,妈妈给我也缝个书包跟他一起上学。我生性愚笨、好动,老念一年级。
  爸爸有时间就看书、写字,他小时候只读过四年私塾,十几岁就到天津当学徒,全凭自学,能看报写信,当上了职员。1937年到延安陕北公学,参加共产党。毕业时主动要求到山西抗日前线,从干事、区长一直到地委的宣传部长。到马列学院学习后,组织派他和范若愚到北京大学讲哲学。在第一节课时,他自我介绍:“我连小学也没有上过,今天给大学生讲课。”他著书立学,写的《“矛盾论”浅说》《“实践论”解释》成为上世纪50年代的畅销书。后来,他改行搞法律,潜心研究刑法,发表文章,成为研究员,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1979年,有一位外地同志看到爸爸平反昭雪的消息,写了一首悼念的诗,说曾经读过他的书。前年我到河南碰到一位省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向我打听理论家李琪的下落。我又惊又喜,真没有想到爸爸去世30多年了还有人记得他。我忙说:“他是我的父亲。他只是理论工作者,不是理论家。”
  爸爸常说:“现在你们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学习。”他给妹妹写下“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条幅贴在墙上。常常从书架抽出书,给我和哥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哲学、讲历史、讲古文,讲司马迁、项羽、李斯,讲历史兴衰、讲做人的道理。
  他夸奖李斯的《谏逐客令》写得好,但是不要学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宰相位,支持宦官赵高篡改秦始皇令,杀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助纣为虐。最后李斯还是被赵高所杀,临死前李斯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爸爸读到这里时说:“人要有原则,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更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人做了选择不要后悔,李斯临死说这个话,真没有出息!”“文革”骤起,因为对京剧改革有不同的意见,爸爸得罪了江青,5月中旬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在《人民日报》写文章点名批判他,此后便受到围攻,有家不能回。可是他并没有屈服,以死抗争。他绝不后悔自己参加革命的选择,留下的遗书要我们好好读毛主席的书。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爸爸给我们讲《李斯列传》的神态。爸爸宁折不弯的精神支撑我们奋进向前。
  爸爸带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给我们买《中华活页文选》、吴晗主编的《历史小丛书》等。我们穿的衣服打着补丁,吃的粗茶淡饭,用的都是旧家具,只有书架是新的,都是爸爸妈妈买的,共有六七个。爸爸生活简朴,爱下围棋,很少喝酒,从不抽烟,每月工资留下二三十块钱的零用钱,其余都交给妈妈。他珍惜东西,屋里永远都收拾得整整齐齐,他说:“物贵有用,人贵自知。物品就是让人用,不要损坏。”他鼓励我们读他书架上的书。哥哥更胆大,经常能找到一些内部书,他看完了自然给我看。爸爸有钱就买书,买字画,买《四库备要》(这部书“文革”中我放在二姨友荷家才保存下来),给妈妈买人物传记、“五四”时期、30年代作家的小说以及历史书籍,有时间他们便在一起交谈读书的内容和心得体会。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原因,我们也喜欢上了读书、买书。我将零花钱基本都用来买书。到“文革”前孩子们的书已攒了一书架。哥哥和我上高中后,爸爸经常和我们谈论形势。为了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常常让我们先说,他再评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兄妹五人。“文革”时最小的妹妹海春只有小学五年级,三个妹妹都下乡插队,大家一直坚持自学,粉碎“四人帮”后海浪、海春考上研究生,海萍考上大学。我能坚持研究党史20多年不动摇,都是受爸爸妈妈的影响。
  爸爸是做理论、宣传工作,妈妈是做实际执行工作,两人做事风格完全不一样。1960年暑假,我一个人到四川看友莲姨姨,那是我16岁第一次出远门,的确有些胆怯。正好那天爸爸出差,我搭他的车去火车站。妈妈送我们下了楼,不停地叮嘱我,一连说了十几个“要注意”。等她说完了,爸爸淡淡地说:“行了,是要注意,不过,也不要过于紧张。”一句话,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了。
  1936年妈妈在高小读书,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1939年她和堂姐李友莲一起参加革命,1940年初入党,做过县委妇救会主任、区委副书记、县委妇委书记。1949年到北京,一开始做人事工作,后来做林业工作,从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到局长,整个80年代全国各省的林业局长只有她一个女同志。由于林业工作的特殊性,妈妈经常骑自行车上山下乡。四十几岁时还一天走几十里的山路,爬上北京两千多米最高峰。
  她回家总给我们讲,哪个山上种上了树变绿了,哪个工人当了劳模,又有多少新来的高中生上了业余大学。郊游时带我们上山看林子,那时西山的树还没有我高哩!她永远不服老,要和我、哥哥比赛骑自行车,看谁骑得快。她一出城就给我们讲,这片林子是什么时候栽的,发生过什么事,如数家珍。她和爸爸经常带三个妹妹到永定河畔种树,自带干粮和水,不给林场添麻烦。她心地善良,热心助人,就是在家也闲不住,常有新同志老战友找她排纷解忧。“文革”期间她只有十几元的生活费,还接济其他同志。她常常说:“有饭给饥人吃,有衣给寒人穿。”近年来,她资助失学儿童和造林近万元,哥哥、妹妹给她钱,她不要,动员我们捐献也有上万元。她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我们积极向上。
  妈妈虽一直忙于工作,但将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尽管家里有阿姨,可一到星期天,便带领我们一起打扫卫生、做家务活,教我们织毛活、做针线。这点本领使我们受益无穷。爸爸去世后,五个孩子就靠妈妈100多元的工资还被造反派扣下一部份来生活。我们自己做棉衣,在妈妈的指挥下,姐妹四个流水做业,各司其职,家里就如同一个小作坊,其乐融融。
  孩子们和妈妈有说不完的话。她常说:“一个女的一面锣,三个女的一台戏。”我们姐妹四个再加上嫂子吉玛,家里总是笑声朗朗。她累了躺在孩子的床上,三个妹妹围着她谈天说地。她要回去睡觉,三个妹妹喊:“一、二、三!”抬着她送到她和爸爸的房间。爸爸不解问她:“为什么孩子在你面前有说有笑,见了我就躲着?”妈妈说:“严父慈母,自古如此。”妈妈是家里的灵魂,决定家里的气氛,在这样氛围长大的孩子个个性格开朗、利群敬业、敢说敢笑、善良单纯、充满理想。
  爸爸、妈妈在各自的家庭都是老大,都有继母,他们的弟弟妹妹有的和哥哥、我一样大,有的甚至比我们还小。供给制时没有钱,爸爸到北京大学讲课后有了一点收入,每月按期给两边老家寄钱,十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赡养老人,供弟妹读书,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妈妈和友莲姨姨虽不是亲姐妹,可胜似亲姐妹,她对我们五个孩子的疼爱,平等相待。浓浓的亲情温暖着每一个人,家庭和睦、兄妹融洽、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没有猜忌,更没有争吵。当“文革”爆发后,爸爸被迫害而死,妈妈不让回家,哥哥和我自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文革”爆发后,爸爸首当其冲,妈妈受牵连,又是副局长,挨斗一百多次。她从不在我们面前叫苦,她说的最多的两句话是:“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毛主席,事情总会搞清楚的。”“出了问题,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不然以后你怎么和人家共事。”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经常得到一些好心同志的帮助,妈妈说:“人家来看我们是情份,不来看我们是本份。”让我们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从不苛求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和的心态,永远自立自强。
  十年的“文革”对妈妈打击最大,特别是爸爸突然的离世,使她身心受到极大创伤。粉碎“四人帮”后,她恢复了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同时,被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常委,积极提案受到表扬。离休后主持编写《北京林业志》、《北京林业画册》,是编志的积极分子,受到表扬。倡导、组织建设百望山绿色文化碑林,收集李大剑、瞿秋白等先烈的手迹刻碑,造纪念林。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纪念树植在纪念园的中心,表达她对老一代革命家的崇敬。后来,百望山成为宣传造林绿化、宣传老一代革命家的爱国主义基地,成为人们游玩、陶冶性情的好去处。
  妈妈和爸爸共同生活了25年。在妈妈的坚持下,1975年为爸爸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1979年为爸爸举行了追悼会,彻底平反。在妈妈努力下,1985年出版了《李琪文集》。在爸爸去世35年之际,又出版回忆爸爸的文集。她还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他们在一起最后几个月的情景,情深意切,催人泪下。我不仅更加了解我父母的为人,而且通过他们了解经历过战争岁月那代人的情怀。
  (责编任远)
其他文献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可以说是令人颇感兴趣的话题。最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在这当中,国民党不少风云人物的子女走上了与父辈相反的政治道路,投向了中国共产党。赵戴文的儿子赵宗复就是其中之一。  一  赵宗复是山西五台县人,1915年出生。其父赵戴文是国民党阎锡山政权中的高级幕僚,曾经担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长、山西省主席、国民党山西省党部主任委员等职。富足的家境使赵宗复有一个生活优裕的童年。 
期刊
位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武乡县,是一块状似如意、地形狭长的小地方;它依太行含漳水,秉承了太行山的刚烈、黄土地的厚重、漳河水的绵长。武乡也是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血染的、十分厚重的圣土。1951年8月21日,毛泽东曾为武乡革命老区亲笔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我的故乡——山西省武乡县石盘乡牛家咀村。这就是养育了我的父母、兄长,造就了一代品格
期刊
1941 年 5 月,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在毛泽东同志的提议下,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开展调查研究的决定,把提倡调查研究看成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1942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张闻天率先响应号召,率领包括刘英、雍文涛、薛光军、曾彦修、尚明、徐羽、许大远、薛一平、马洪等参加的延安农村调查团,到陕北神府县、米脂县和晋西北的兴县,进行了为期390多天的调查研究
期刊
“百年史辨”开栏絮语  201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即将迎来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认真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的历史,正确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大为有益的。  然而,浏览上下,交谈左右,我们感到,中共党史上一些本来非常清楚的重要史实,在现实中却被搅浑了,或颠覆定论,或似是而非了。比如,有人认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不是正宗马克思主义,而是列宁
期刊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采访了太行老八路、长治人民银行离休老干部、88岁高龄的赵耀中老前辈。赵老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这使我的采访非常顺畅。  走进赵老的家,就如同走进一个小型的革命文物资料展览馆。赵耀中老人戎马一生,各个时期获得的各种珍贵的荣誉证书、奖章、照片等,名目众多,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墙壁上悬挂着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彭德怀、邓小平等党和国家
期刊
收藏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献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艰辛和辉煌的历程,共召开过17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党的八大至十七大这10次大会,是在中共成为执政党之后召开的。大会所产生的文件都公开出版发行过,有报纸、刊物、单行本和合编本等,收集起来比较容易。  党的一大至七大就不同了,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会议文献的收集比较困难。相对而言,党的七大和三大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召开的。党的七大于194
期刊
李雪峰出生于山西省永济县,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同八路军在山西开辟创建了太行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随刘邓大军南下开辟新区,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南局、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华北局、北京市委等部门担任重要职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李雪峰的一生中,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他始终坚持了实事
期刊
1921年4月,广州国会非常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举起护法旗帜,积极筹划北伐,但却遭到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反对。陈炯明于1922年6月勾结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公然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发动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避走永丰舰,后转赴上海。这时中国共产党充分估价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当发现孙中山再次遭遇困难处境时,决定给予热情帮助。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
期刊
这是一个难以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痛苦的现实——柯岩同志走了……  知道柯岩是因为她的诗。那时,我是个不满20岁的士兵。她的《“小兵”的故事》《两个“将军”》以及《将军和小兵》《雷锋》等诗篇强烈地吸引了我。她那天真明快的童言童语童心,情感真挚明亮,诗句绚丽多彩,刚柔相济,青春扑面。在瑰丽奇妙的天地里,似乎无意,但梦幻般地闪现着人民战士的英姿,传递着他们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好读好懂,朗朗上口,引导我们进
期刊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除在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外,在政治上也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瓦解敌军的工作。三年中,通过秘密策反而起义、和平改编和投诚的国民党部队官兵总数达117万人,占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时总兵力430万人的27.2%。本文记述的是我党我军对国民党东北守军进行秘密策反工作的部分事迹。  邓钧洪与三支队的凌源起义  1946年1月,我党为了迅速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