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文采何处来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fylu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考查的发展等级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它的核心要求便是有“文采”。我们习惯上会将它简单地理解为语言上充满诗意,实际上并不仅仅如此,还包含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组织和技法运用等多方面要求。抓住文章的出“采”点,这将成为我们习作获取高分的首要策略。为此,我们不由要问:文采何处来?
  
  一、审题立意
  
  在审题立意上,文采的要求是强调一种意蕴,在其中能够激发我们为生活去感动、去思考的力量。审题是第一步,如果踏入俗路,立意欲寻求高格也就自然不易。
  在近两年的高考题的命制中。不管是“怀想天空”,还是“好奇心”,“人文化”是它们的底色。如果能开掘出它的深度,那就定能收获其意蕴,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却往往会流于俗套,导致立意平面化、庸俗化。当然,也有的学生能在平实中翻出新意。平中见奇。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还记得在2007年的万千高考作文当中,何永康先生打捞出的一篇习作: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小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进行情节上的铺陈,也并不像有些文章那样故弄玄虚。只是简单写了在烈日当空的背景之下,父亲在割麦子的场景,让人感觉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生活是最好的素材,作者不事雕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场面,为抒情打下了厚厚的底子。
  “我”的感情是真实的,在烈日的烘烤下,它的力量更能逼近人的心灵。连一两句口号,都充满了力量。父亲亲切的嘱咐,看似平和,却是发自肺腑。而文末对考场内清凉的描述,则将遭受烈日炙烤的父亲的辛劳表达得深刻而又厚重。
  天空在这是高远辽阔的。它寄寓着儿子对父亲的爱与敬意。“怀想天空”,就是对农民朴实情怀的讴歌,对如山一样伟岸父爱的感恩。
  
  二、谋篇布局
  
  一篇优秀的习作能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微妙而又富有韵味的变化,这便是情的足迹,思想的印痕。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就在这点滴的变化中积蓄着,在关键时刻以“临门一脚”,搏得共鸣。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让我走远看看你》:
  ……我站在远处看着你,和近距离的相处不同。我突然觉得你已苍老一个世纪。
  父亲,我亲爱的父亲,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通篇来看,该篇习作是一个递进式结构。作者从生活中截取了小时候、初中和高中的三幅图画,较为集中地展现了我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这种对立中,我们从不解中探求到了爱的密码,感受到了“我”对父亲深深地爱。还有父亲给予“我”的博大的胸怀。
  在行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节奏之美。“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贯穿全篇,与开篇的“以后啊,让我走远看看你”相呼应。不管表述内容有多大变化,笔触都在这一条基本线的上下跳动,让情感像电波一样激荡,冲击人的心灵。
  在读到“我们相离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这句话时,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独到的思考,油然钦佩其对“父爱”精到的体味。父爱是无私的,他不是单项的重复,而是在逆向求进的历程里,让人去感受这份爱的真切。
  
  三、材料选取
  
  材料在作文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能够鲜明的暗示作者情感和思想倾向,有力地深化表达的力量,更是一个习作者基本素养的体现。材料选取上,文采的着重点是出新。是对生活新认识的剪辑。
  多年来。在材料的使用上。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材料的陈旧,诸如屈原跳江,司马迁宫刑。牛顿苹果之类。读来乏味,表达也就失去了空间。材料使用务在出新。它的“新”不同于时事材料的新,其要点是思想观点的“新”。使用技巧搭配上的“新”。如2008年高考湖北卷《举手头足之间》:
  你说你衣彩破旧,你说你鞋履锃亮,可是这破旧的衣衫。这锃亮的鞋履,都不是君子清洁的行头。“君子”是人性高贵者响亮的名号,你看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诠释着善良、慎独、修德的内涵,他们或许面容沧桑鬓发霜白。但衣襟间洁净的光辉却永不会消褪。
  举手投足之间,他们会常常做一个谦卑的弯腰者,将自己放置在人世间一个很低的位置去仰望幸福,珍惜现在,为所拥有的东西虔诚感恩;他们更会做出一个伸手的姿势,笑问这世界:是否需要帮助?
  这里选用的材料是采自“汶川大地震”这么一个举国关注的历史事件,从时事的角度上将是够新了,但是因为人广泛地使用,这一层“新”也就被渐趋消磨退色了。然而作者在解读这样的材料时,却赋予了其崭新的含义。即“君子”之风,让材料新味绵长。
  同样一则材料,写作者的眼光是至关重要的:读解的出发点和剪裁的方式是出新材料的重要手段。君子的风范是我们所熟悉的,什么“谦谦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但是作者却得出了的心目中不囿于俗的君子形象——“常常做一个谦卑的弯腰者,将自己放置在人世间一个很低的位置去仰望幸福”。在我们思想里,这样的君子形象是崭新的,极富个性色彩的启示。
  “衣衫破旧”“鞋履锃亮”这些平常不过的事物,也拥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反衬出君子是“人性高贵者响亮的名号,你看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诠释着善良、慎独、修德的内涵”的精妙诠释。材料在作者的手上,得到再造,内涵得到了升华。作者在文中反复歌咏的“弯腰”者形象,让人产生了深入的思考的欲念。
  
  四、技法运用
  
  写作离不开技法,技法是写作者手中的法杖,能让作品产生魔幻般的境界。如曹雪芹在写到王熙凤出场时,一句“我来迟了”,就将这个在贾府叱咤风云的二奶奶形象刻画得逼真有形。技法运用上。文采主要体现在常见技法的巧妙搭配上,强化表达的艺术效果。写人抓住细节,心理和动作;叙事有波澜。有层次,多变化;说理讲实据,有方法,出结论。技法巧妙地运用,将作品主题精致化,有特色。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好奇心》:
  那一瞬,我听见丝丝缕缕的裂响在我周身响起,听见老师傅生气地拂袖而去:“顽童。你的好奇误了它的美!”而后,是孩童的辩解。“陶瓷哭了。”然后的然后,我慢慢地睁开了疲惫的眼睛,世界上第一件薄丝云缕裂纹陶器便诞生了。
  人们惊奇于我的美丽。那交错分布的裂纹,如丝如缕,纵横阡陌,如同肆意流过的泪痕那般清晰可见。
  我微笑,在阳光下展现我晶莹剔透、水润明净 般温润的身躯。我感谢那孩童的好奇心,是他的理解,他的单纯,他的好奇。成就了我夸世的惊叹!
  在一阵惊喜与称赞声中,我闭上眼睛。历经了千年。在这森然寂寞的博物馆中延续着千年以前的梦。梦中一名孩童悄悄地打开窑门,看见我微笑的嘴角后惊呼。我望见他纯澈的眼眸。那里灵动着两个字“好奇”。
  此文写了惊世陶瓷的诞生过程。作者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孩童不忍看见陶瓷入炉,打开了炉门,却遭受老师傅“生气地拂袖而去”的指责。孩童用一句可以说是震撼人心灵的话语作了辩解:“陶瓷哭了”。一颗怀有爱与童稚的心灵。让“世界上第一件薄丝云缕裂纹陶器便诞生了”,这可是爱的结晶体啊!
  作者在对陶瓷描写上真实可感。“裂纹。如丝如缕,纵横阡陌,如同肆意流过的泪痕那般清晰可见”,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陶瓷精致的花纹。烘托出孩童的爱与善良。这份好奇心在陶瓷纵横交错的裂纹里逐渐深化,是创造“今世的惊叹”的财富。
  文末对梦中“我”与“孩童”眼睛对望的描写。则将人推进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中去了,好奇心对美产生的伟力被越放越大,近似一本传奇。
  
  五、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上,文采的要求集中体现在“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展示语言风采。语言具有表现力”上。
  针对文采在语言上的要求,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语言基本运用,做到用词准确。句式多变化,熟练运用修辞表情达意,达到语言基本要求。二是语言提升运用,在能流畅明白表达意思的前提之下,拓展语言的表达空间。一篇习作能做到这两个层面,便迈入了满分作文的行列。如2008年高考上海卷《他们》: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看,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很多媒体称“该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这是上海近几年来为数不多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从作者娴熟的语言表达中,不难看出作者厚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纯熟。读来饶有兴味,像一首明白如话的诗。
  作者用意象化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真实感人的农民工生活状态。“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风从田野中吹过,”“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这些高度浓缩着丰富情韵的话语。从作者的笔下蹦出,浑圆如珠玉,凝练若蓓蕾,耐人寻味。作者对“他们”深厚的情意在这样的文字里孕育,生长,将花朵开向了我们思想的前方。
  我们在读到“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一句时,又不得不为作者带有节奏的语言感觉而喝彩。长短句交叉使用,使语言表达既有梯度,又呈现出含混的韵律。
  作文以“他们”为题,文中一以贯之,有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这样作者在表达空间上产生了一种距离感,除了能让分析彰显知性之外,还能在内蕴上与“我们”产生鲜明的对照,强化对“他们”的关注。他们在这里已经不光是人称代词,他更是一个集体,一个不断成长的希望。
  思考的深度,朴实的文风,加之诗意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便将该篇习作推上了分数的顶端。
  习作有文采,就扣住了发展等级的关键,我们距离一篇优秀习作也就距离不远了。
  文采来自何处?就来自对生活不折不扣的思考,对表达精益求精的锻造。没有对生活的思考。文采便失去了灵魂;没有对表达的锻造,文采会变得面无表情。
其他文献
反讽是一种常见的手法,高中语文教材有多篇课文涉及这一手法。闻一多先生的《死水》最为突出的艺术手法莫过于反讽。为了使死水的特点更为突出,作者采用反讽手法,把死水沟中的种种肮脏成分以极其美好的事物来表现,例如:把人们扔进沟中的“破铜烂铁”上的锈迹比作“翡翠”和“桃花”,把死水中的“油腻”比作“罗绮”,把死水表面的一层“霉菌”比作“云霞”,把死水的恶臭比作“绿酒”,把死水中表面的一层气泡比成是“大珠”和
期刊
给父亲的情书    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  ——题记  父亲,您知道吗?传说女儿是父亲前生的情人。我知道这个说法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我想,如果前生我们是情侣,最后的结局也一定是和平而安宁的。相约着喝了孟婆汤,然后无牵无挂地走上独木桥,来了今生。而今生,我成了您疼爱的女儿,您是我最敬爱的父亲!  年幼的我。淘气而固执,当邻居家的同龄女踮着脚尖翩
期刊
悼亡诗指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一般说来有以下特点。    一、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
期刊
高考《考试大纲》对这一知识的能力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能力层级为D级。这一考点尤其是熟语考查是各地语文高考常规题型之一,具体考查内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方面,即理解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的特殊要求准确恰当地使用熟语。  本考点的传统考查形式主要是辨析熟语,尤其是成语使用恰当与否,考查考生能否辨别出熟语运用中望文生义、轻重失当、敬谦误用、搭配不当、感情色彩误用等问题。不过,分
期刊
[佳作展示] 寻找智慧人生 周国平    几乎所有现代大哲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罗素也不例外。他崇尚科学,但不迷信科学。爱与科学,爱是第一位的。科学离开爱的目标,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罗素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而失去价值。对于死亡,他以一种坚韧的观点,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对于能够超越它感到骄傲。他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  罗素说,在现代世界中,爱的最危险的敌人是工
期刊
早晨醒来,睁开双眼,突然发现一只蚂蚁迈开游丝般的腿脚,在我的被子上面飞快地爬动。我下意识地萌发了要驱赶它的念头。因为我容不下它。于是我下意识地挥了两下手,蚂蚁竟无视我的警告,无视我的存在,继续肆无忌惮地向我迎面走来,挺起大肚子,很有些不屑和炫耀的意思。我被激怒了,就在这一瞬间,我想要掐死它。  当我伸出手去,离它还有一点间隙的时候,它突然一动不动地倒下了,它被我的巨手吓晕了,我为自己的伟大而自豪,
期刊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套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_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答:“______、______”水生嫂感到有点突然,又有几分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三年的光阴让曾经的彼岸成为此岸,蓦然回首,我们已从懵懂莽撞的少年变成知礼上进的青年。三年的成长,我们用失败迎接成功,用寂寞伴随快乐,用困惑打造成熟。三年的旅程,我们踽踽独行,甘苦自知,一千次旭日东升都指向唯一的梦,一千次星光灿烂都是为未来祈福,只愿那静静远去的一千个日夜都能化为美好的回忆。  细数来时的路,因为学习,我们曾痴狂、曾苦恼、曾踌躇、曾发愤、曾得意,且不管最终得到多少报偿,
期刊
“站在文言的‘屋顶”’是说我们在做文言阅读时应高屋建瓴。纵观全局,不能断章取义,窥豹一斑。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和分析,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段落、篇章,其理解和分析都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多次反复的过程。文言文与现代文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语言。理解词语、句子,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文章,应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阅读文言文,特别是高考应试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尤为重要。  临
期刊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很多同学在背诵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他们大多只会机械、盲目地记忆,而不讲究学习方法。下面以几个字为例,对高中语文读背篇章易误字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度与渡”    1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2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屈原《离骚》)  3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