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反思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着重论述了会计教学反思的内涵、特征及类型等。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要使会计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反思特质。
一、会计教学反思的内涵与特征
会计教学反思的内涵会计教学反思,就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研究,不断反思自己对学生学习会计的规律,会计教学的原则、目的、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的合理性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以探索和解决会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会计修养和能力、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为最终目的。
会计教学反思的特征(1)会计教学反思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会计教学反思不是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自己的教学情况,而是一种可重复实践的研究意义上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决策、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的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参与会计教学反思的教师获得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2)会计教学反思以使教学实践更为合理为动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3)会计教学反思强调“两个学会”,即“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学会教学是要求教师的,而学会学习是针对学生的,后者早已为人们熟悉,其意义不仅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人格方面的。前者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向自己的经历学习,不仅能吃一堑、长一智,还要经一事、长几智,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在这种意义上,会计教学反思力图将“教学相长”与“名师出高徒”由观念变成现实,也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习教学,先成“名师”再带出“高徒”。因此,在会计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是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二、会计教学反思的基本类型
依据反思的内容,可以将会计教学反思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念实施教学。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是被动形成的,没有经过教师主体的自我反思,其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应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之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观念的反思需要从多种角度来进行。既要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发展状况以及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目的和思想,又要从上看下,即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本质,还要从前看后及从后看前,尤其要注意从后看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改革,观察教育现状,反思教育问题。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它应该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画面,勾勒出教学实践的效益取向。为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适应性,优化教学。在这一阶段,要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能否找到解决策略和办法,而不是照搬现成教案,以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忽略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要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照抄以往的备课教案。在备课时,要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教学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逐步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引思助学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次性工作,是充满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在备课活动中加强反思性研究,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的反思基础上。教师在反思过去会计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既可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又可逐步养成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例如,在讲授《会计基础》时,由于第四章《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和第八章《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业务连接较紧密,而按照课本的顺序,这两章的授课时间间隔太长,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鉴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笔者调整了原来的教学设计,讲完第四章接着讲第八章,这样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主要用来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对教学难点处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学生思维能力是否提高、教师角色、行为举止等的反思。
对教学反馈的反思上完课不是教学的结束,课后反思是完善、创新教学设计的延续。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状态、活动程度及效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采取不同途径收集反馈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回首教学过程,成功与失败、高兴与沮丧、完美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等,都是课后反思的绝佳素材,对这些内容进行点滴积累,通过简洁的追记和整理,就为今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比如,当学生在学习某些教学难点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时,如何进行有效调控,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实行,为什么,假如再教这些内容,教学设计方案应做怎样的更改等等,都值得教师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教师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反思的人格特性,加强反思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保障,将教学反思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促使自身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潘建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J].青年教师,2002,(3).
【关键词】会计教学;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要使会计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反思特质。
一、会计教学反思的内涵与特征
会计教学反思的内涵会计教学反思,就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研究,不断反思自己对学生学习会计的规律,会计教学的原则、目的、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的合理性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以探索和解决会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会计修养和能力、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为最终目的。
会计教学反思的特征(1)会计教学反思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会计教学反思不是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自己的教学情况,而是一种可重复实践的研究意义上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决策、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的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参与会计教学反思的教师获得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2)会计教学反思以使教学实践更为合理为动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3)会计教学反思强调“两个学会”,即“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学会教学是要求教师的,而学会学习是针对学生的,后者早已为人们熟悉,其意义不仅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人格方面的。前者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向自己的经历学习,不仅能吃一堑、长一智,还要经一事、长几智,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在这种意义上,会计教学反思力图将“教学相长”与“名师出高徒”由观念变成现实,也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习教学,先成“名师”再带出“高徒”。因此,在会计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是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二、会计教学反思的基本类型
依据反思的内容,可以将会计教学反思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念实施教学。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是被动形成的,没有经过教师主体的自我反思,其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应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之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观念的反思需要从多种角度来进行。既要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发展状况以及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目的和思想,又要从上看下,即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本质,还要从前看后及从后看前,尤其要注意从后看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改革,观察教育现状,反思教育问题。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它应该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画面,勾勒出教学实践的效益取向。为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适应性,优化教学。在这一阶段,要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能否找到解决策略和办法,而不是照搬现成教案,以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忽略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要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照抄以往的备课教案。在备课时,要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教学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逐步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引思助学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次性工作,是充满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在备课活动中加强反思性研究,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的反思基础上。教师在反思过去会计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既可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又可逐步养成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例如,在讲授《会计基础》时,由于第四章《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具体应用》和第八章《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业务连接较紧密,而按照课本的顺序,这两章的授课时间间隔太长,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鉴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笔者调整了原来的教学设计,讲完第四章接着讲第八章,这样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主要用来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对教学难点处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学生思维能力是否提高、教师角色、行为举止等的反思。
对教学反馈的反思上完课不是教学的结束,课后反思是完善、创新教学设计的延续。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状态、活动程度及效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采取不同途径收集反馈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回首教学过程,成功与失败、高兴与沮丧、完美与遗憾以及瞬间的灵感等,都是课后反思的绝佳素材,对这些内容进行点滴积累,通过简洁的追记和整理,就为今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比如,当学生在学习某些教学难点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时,如何进行有效调控,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实行,为什么,假如再教这些内容,教学设计方案应做怎样的更改等等,都值得教师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教师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反思的人格特性,加强反思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保障,将教学反思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促使自身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潘建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J].青年教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