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而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专项训练,为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要运用好迁移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迁移规律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心理学上根据迁移的效能和迁移是否发生,把迁移分成三类,即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它可以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的促退作用。零迁移也称不确定迁移,根据迁移的肉,承课堂数学中教师应做到:利用正迁移,减少零迁移,防止负迁移。
“为迁移而教”是课堂教学的高级境界。由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规律呢?
一、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促进正迁移
共同因素理论提醒我们,产生迁移的原因是在两种活动之间有共同的因素,这不仅是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同样也是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做到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要特别注意对该共同因素在不同活动中的不同要求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因素,使其能在后继学习活动中引起正迁移。
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的一堂思维训练课中,教师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例子,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平方厘米,水深35厘米,把箱中的水倒入另一个底面积为240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池,求此时水深多少厘米?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本题重要因素,水的体积不变,只是由于容器底面的大小变化造成了水面高度的变化。学生抓住本题的重要因素,解题就非常容易了。
解:1200×35÷2400=17.5(厘米)
由于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题的重要因素,对后继他的学习就非常有所帮助。
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00平方厘米,深35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现放进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铁块顶面仍高于水面。求此时水面高多少厘米?此题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真寻找以上两题中的共同因素:水的体积不变,造成水面高度改变是由于水的占地面积改变。水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200平方厘米,减少到现在只有1200-202=800平方厘米。揭示以上两题的共同因素,迁移就自然地形成了。
二、抓住知识共性进行迁移
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特点之一是,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据这个特点,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共性,这样使学生在从已知到未知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三分生,七分熟”的新知识,使得新知不难,难点不难,学生便于接受和掌握。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它是以整数的加减法为基础,即相同数位对齐。这样让学生实际计算,边计算边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教学近乎轻车熟路,学生掌握知识水到渠成。
三、运用知识内在联系进行迁移
数学知识象链条,一环扣着一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运用知识内在联系,有利用进行知识迁移。如在教学平面几何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它对应的高,再计算它的面积,接着尚平行四边形的其中一条对角形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把其中一个旋转与另一个重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内在联系,问: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小怎样?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跟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没剪开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三角形的面积会算吗?怎样列式计算?依据学生地回答,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通过演示、操作、运用等底等自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内在联系进行教学,学生对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的道理。
四、分散难点,减缓坡度进行迁移
教材只能作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学确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而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采用切实可行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知识迁移,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每个知识点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知识道路上的障碍,如何排除这个障碍,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后落实,教学任务的全面实现。而要使学生难点不难,易于掌握,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分散难点,减缓坡进行迁移。
五、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选择正确地教法
概括化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因素,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引起迁移的关键是学生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原理。这提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利用正迁移,不仅要善于发现学习内容中存在的共同因素,而且更要善于对这些因素进行加工,即把它们概括成一般原理和原则,并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深刻地理解。
总之,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动手动脑,积极主动思维,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迁移规律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心理学上根据迁移的效能和迁移是否发生,把迁移分成三类,即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也称积极迁移,它可以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称消极迁移,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的促退作用。零迁移也称不确定迁移,根据迁移的肉,承课堂数学中教师应做到:利用正迁移,减少零迁移,防止负迁移。
“为迁移而教”是课堂教学的高级境界。由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规律呢?
一、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促进正迁移
共同因素理论提醒我们,产生迁移的原因是在两种活动之间有共同的因素,这不仅是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同样也是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做到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要特别注意对该共同因素在不同活动中的不同要求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因素,使其能在后继学习活动中引起正迁移。
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的一堂思维训练课中,教师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例子,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平方厘米,水深35厘米,把箱中的水倒入另一个底面积为240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池,求此时水深多少厘米?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本题重要因素,水的体积不变,只是由于容器底面的大小变化造成了水面高度的变化。学生抓住本题的重要因素,解题就非常容易了。
解:1200×35÷2400=17.5(厘米)
由于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这一题的重要因素,对后继他的学习就非常有所帮助。
长方体冰箱,底面积1200平方厘米,深35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现放进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铁块顶面仍高于水面。求此时水面高多少厘米?此题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真寻找以上两题中的共同因素:水的体积不变,造成水面高度改变是由于水的占地面积改变。水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200平方厘米,减少到现在只有1200-202=800平方厘米。揭示以上两题的共同因素,迁移就自然地形成了。
二、抓住知识共性进行迁移
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特点之一是,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据这个特点,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共性,这样使学生在从已知到未知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三分生,七分熟”的新知识,使得新知不难,难点不难,学生便于接受和掌握。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它是以整数的加减法为基础,即相同数位对齐。这样让学生实际计算,边计算边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教学近乎轻车熟路,学生掌握知识水到渠成。
三、运用知识内在联系进行迁移
数学知识象链条,一环扣着一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运用知识内在联系,有利用进行知识迁移。如在教学平面几何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它对应的高,再计算它的面积,接着尚平行四边形的其中一条对角形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把其中一个旋转与另一个重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内在联系,问: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小怎样?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跟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没剪开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三角形的面积会算吗?怎样列式计算?依据学生地回答,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通过演示、操作、运用等底等自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内在联系进行教学,学生对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的道理。
四、分散难点,减缓坡度进行迁移
教材只能作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因此,教学确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而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采用切实可行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知识迁移,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每个知识点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知识道路上的障碍,如何排除这个障碍,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后落实,教学任务的全面实现。而要使学生难点不难,易于掌握,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分散难点,减缓坡进行迁移。
五、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选择正确地教法
概括化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因素,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引起迁移的关键是学生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原理。这提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利用正迁移,不仅要善于发现学习内容中存在的共同因素,而且更要善于对这些因素进行加工,即把它们概括成一般原理和原则,并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深刻地理解。
总之,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动手动脑,积极主动思维,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