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历来是一个比较重视的课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不得法,所以一遇到应用题就产生恐惧心理。教师也常发出感慨,无论讲多少遍,学生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应用题教学并不难,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应做好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加强解题策略教学,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结合图形,启发解题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率,浅谈以下几点拙见。
一、教师应做好教法和学法的研究
对教材中的各章节,教师应备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知识点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忌把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点做成“夹生饭”,导致以后怎样“蒸”也“蒸”不“熟”。教学中,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大量的课内外作业上,应从应用题的教法上进行一定改进和完善。教学当中,要为学生提供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发现、去挖掘内在数量关系,从而弄明白题目的内容和结构,简言之,做到理解题意。
不管是简单应用题,还是复合应用题,均有一个解题思路。这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编排体系。微观上,熟悉教材在各年级编排的知识点;宏观上,弄明白应用题内容承前启后的脉络。认真研究教法,驾驭教材,全方位地进行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各种能力均的到培养和训练,达到有条不紊的解答。切忌盲目追求效率,欲速而不达。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师,必须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不要让学生到高年级连基本的数学俗语均不知晓(例如什么是工效、什么是工作总量、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等等),更不要谈各数量之间的关系了,做到思路清晰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
二、加强解题策略教学,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每一个合理的问题都必然有其突破口,只是有的数量关系被叙述的情节所掩盖;学生一下子无法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提炼数量关系,寻找突破口就成了关键,如《平均数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题:小明、小军和小红练写毛笔字,平均每人写20个,其中小明写24个,小军写18个,小红写了多少个?这题目与例题及基本练习在结构上相反,解题思路互逆,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能发现该题与例题的相通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点明平均数怎样求,反之根据平均数可求得什么,这样也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常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的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例如,一间房子地面用边长为3分米的方地砖铺地,共需96块,如果用边长为4分米的方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由于受新学的知识、比例应用题干扰,有些学生只会用反比例解:
3×3×96=4×4×X,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解,于是又有了以下几种:3×3×96÷(4×4),
96×(3×3÷4÷4)或96÷(4×4÷3÷3)。
3、使学生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
解应用题的目的不仅仅是找出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解题策略的回顾和总结,经常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解决了什么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进行思考?要引用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结合图形,启发解题思维
图形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数学思维和表达的工具。在解答应用题时,如果用图形把题意表达出来,题中的数量关系就会具体而形象。图形可起到启发思维、支持思维、唤起记忆的作用,有利于尽快找到解题思路。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蕴涵着许多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架,让学生从周围感兴趣的故事、事例、新闻等生活经历的现象入手,贴近生活学数学,使数学问题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易于接受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的需求,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周围问题。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根据日常购物、学校的操场、花圃、教室等相关信息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样的应用题,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应用题的题型特点,教给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方法,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从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入手,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既是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率,浅谈以下几点拙见。
一、教师应做好教法和学法的研究
对教材中的各章节,教师应备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知识点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忌把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点做成“夹生饭”,导致以后怎样“蒸”也“蒸”不“熟”。教学中,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大量的课内外作业上,应从应用题的教法上进行一定改进和完善。教学当中,要为学生提供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发现、去挖掘内在数量关系,从而弄明白题目的内容和结构,简言之,做到理解题意。
不管是简单应用题,还是复合应用题,均有一个解题思路。这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编排体系。微观上,熟悉教材在各年级编排的知识点;宏观上,弄明白应用题内容承前启后的脉络。认真研究教法,驾驭教材,全方位地进行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各种能力均的到培养和训练,达到有条不紊的解答。切忌盲目追求效率,欲速而不达。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师,必须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不要让学生到高年级连基本的数学俗语均不知晓(例如什么是工效、什么是工作总量、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等等),更不要谈各数量之间的关系了,做到思路清晰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
二、加强解题策略教学,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每一个合理的问题都必然有其突破口,只是有的数量关系被叙述的情节所掩盖;学生一下子无法找到,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提炼数量关系,寻找突破口就成了关键,如《平均数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题:小明、小军和小红练写毛笔字,平均每人写20个,其中小明写24个,小军写18个,小红写了多少个?这题目与例题及基本练习在结构上相反,解题思路互逆,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能发现该题与例题的相通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点明平均数怎样求,反之根据平均数可求得什么,这样也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常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的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例如,一间房子地面用边长为3分米的方地砖铺地,共需96块,如果用边长为4分米的方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由于受新学的知识、比例应用题干扰,有些学生只会用反比例解:
3×3×96=4×4×X,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解,于是又有了以下几种:3×3×96÷(4×4),
96×(3×3÷4÷4)或96÷(4×4÷3÷3)。
3、使学生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
解应用题的目的不仅仅是找出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解题策略的回顾和总结,经常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解决了什么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进行思考?要引用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结合图形,启发解题思维
图形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数学思维和表达的工具。在解答应用题时,如果用图形把题意表达出来,题中的数量关系就会具体而形象。图形可起到启发思维、支持思维、唤起记忆的作用,有利于尽快找到解题思路。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蕴涵着许多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架,让学生从周围感兴趣的故事、事例、新闻等生活经历的现象入手,贴近生活学数学,使数学问题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易于接受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的需求,能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周围问题。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根据日常购物、学校的操场、花圃、教室等相关信息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样的应用题,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应用题的题型特点,教给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方法,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从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入手,最终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