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Lose something every day. Accept the fluster
of lost door keys, the hour badly sp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Then practice losing farther, losing faster:
places, and names, and where it was you meant
to travel. None of these will bring disaster.
I lost my mother’s watch. And look! my last, or
next-to-last, of three beloved houses w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I lost two cities, lovely ones. And, vaster,
some realms I owned, two rivers, a continent.
I miss them, but it wasn’t a disaster.
—Even losing you (the joking voice, a gesture
I love) I shan’t have lied. It’s evident
the art of losing’s not too hard to master
though it may look like (Write it!) a disaster.
一门艺术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太多事物似乎本就怀有被失去的意愿
因此失去它们并非什么灾难。
每天都要失去。丢了门钥匙,
虚度光阴,这份不安都要接受。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接着练习失去更多,失去更快:
地点,名字,还有你计划去的
地方。这一切没一样会带来灾难。
我遗失了母亲的表。可还不止呢!三所钟爱的房子中,
我最后的,或几乎是最后的一所也没了。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我失去了两座城市,可爱的城市。还有,更广阔些,
我曾拥有的一些领域,两条河流,一片大陆。
我怀念它们,可那并不是灾难。
——甚至失去你(你那戏谑的语气,以及我喜爱的
一种姿态)我不该说谎。显然
失去的艺术并不太难掌握。
尽管它可能看起来(写下它!)像是场灾难。
赏析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享有与狄金森一样的盛名。她父亲早逝,母亲则进了疯人院,童年时和祖父母住在加拿大。1934年,毕肖普从瓦萨学院毕业,之后在纽约文学圈里生活,为其事业奠定了基础。她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旅行,1950年定居巴西;最后返回马萨诸塞州,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和纽约大学;1979年去世。
毕肖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1946年,诗集《北与南》使其一举成名。1949—1950年,毕肖普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北与南》和另一部新诗集《一个寒冷的春天》的合集——《诗集》(Poems: North & South/A Cold Spring,1955)获得普利策奖。诗集《旅行的问题》(Questions of Travel,1965,获国家图书奖)与《诗歌全集》(The Complete Poems,1969)牢固地奠定了她作为杰出诗人的地位。毕肖普的诗想象力丰富、细腻准确,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诗意,并借助语言的精确表达和形式的完美,把道德寓意和新思想结合起来。毕肖普写作较慢,她总是把诗稿钉在墙上,然后填进更合适的文字。她不是个多产的诗人,却屡获殊荣。
《一门艺术》是毕肖普在一位亲密友人自杀后写下的,借诗纪念故人,纪念所爱,纪念所失去的。诗歌似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口吻表达对失去的坦然接受,但语句之外所流露的悲伤和哀痛却更显深刻。本诗与CE2011年9月号的《我将你的心带上》都曾在电影《In Her Shoes》(偷穿高跟鞋)中由卡梅隆·迪亚茨朗读过。片中,卡梅隆饰演的叛逆妹妹Maggie坐在白色的床单上,为满头银发的教授生平第一次完整读出一首诗,并且开始放下浮躁与任性去理解人生中那些关于爱的道理。
理解人生的道理不太容易,而失去也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睁着眼睛说无论丢掉什么都不在乎,失去什么都无所谓,但每到夜深人静时,却难以掩饰那份心虚:那些失去的虽不是灾难,但也足够让我们伤痕累累。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Lose something every day. Accept the fluster
of lost door keys, the hour badly sp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Then practice losing farther, losing faster:
places, and names, and where it was you meant
to travel. None of these will bring disaster.
I lost my mother’s watch. And look! my last, or
next-to-last, of three beloved houses w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I lost two cities, lovely ones. And, vaster,
some realms I owned, two rivers, a continent.
I miss them, but it wasn’t a disaster.
—Even losing you (the joking voice, a gesture
I love) I shan’t have lied. It’s evident
the art of losing’s not too hard to master
though it may look like (Write it!) a disaster.
一门艺术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太多事物似乎本就怀有被失去的意愿
因此失去它们并非什么灾难。
每天都要失去。丢了门钥匙,
虚度光阴,这份不安都要接受。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接着练习失去更多,失去更快:
地点,名字,还有你计划去的
地方。这一切没一样会带来灾难。
我遗失了母亲的表。可还不止呢!三所钟爱的房子中,
我最后的,或几乎是最后的一所也没了。
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
我失去了两座城市,可爱的城市。还有,更广阔些,
我曾拥有的一些领域,两条河流,一片大陆。
我怀念它们,可那并不是灾难。
——甚至失去你(你那戏谑的语气,以及我喜爱的
一种姿态)我不该说谎。显然
失去的艺术并不太难掌握。
尽管它可能看起来(写下它!)像是场灾难。
赏析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享有与狄金森一样的盛名。她父亲早逝,母亲则进了疯人院,童年时和祖父母住在加拿大。1934年,毕肖普从瓦萨学院毕业,之后在纽约文学圈里生活,为其事业奠定了基础。她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旅行,1950年定居巴西;最后返回马萨诸塞州,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和纽约大学;1979年去世。
毕肖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1946年,诗集《北与南》使其一举成名。1949—1950年,毕肖普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北与南》和另一部新诗集《一个寒冷的春天》的合集——《诗集》(Poems: North & South/A Cold Spring,1955)获得普利策奖。诗集《旅行的问题》(Questions of Travel,1965,获国家图书奖)与《诗歌全集》(The Complete Poems,1969)牢固地奠定了她作为杰出诗人的地位。毕肖普的诗想象力丰富、细腻准确,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诗意,并借助语言的精确表达和形式的完美,把道德寓意和新思想结合起来。毕肖普写作较慢,她总是把诗稿钉在墙上,然后填进更合适的文字。她不是个多产的诗人,却屡获殊荣。
《一门艺术》是毕肖普在一位亲密友人自杀后写下的,借诗纪念故人,纪念所爱,纪念所失去的。诗歌似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口吻表达对失去的坦然接受,但语句之外所流露的悲伤和哀痛却更显深刻。本诗与CE2011年9月号的《我将你的心带上》都曾在电影《In Her Shoes》(偷穿高跟鞋)中由卡梅隆·迪亚茨朗读过。片中,卡梅隆饰演的叛逆妹妹Maggie坐在白色的床单上,为满头银发的教授生平第一次完整读出一首诗,并且开始放下浮躁与任性去理解人生中那些关于爱的道理。
理解人生的道理不太容易,而失去也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睁着眼睛说无论丢掉什么都不在乎,失去什么都无所谓,但每到夜深人静时,却难以掩饰那份心虚:那些失去的虽不是灾难,但也足够让我们伤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