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火上身的伊拉克核武计划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45724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冷战高峰时期,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出于提高自身政治军事地位的考虑,纷纷加入核武器研制行列,伊拉克便是其中的一个。与其中大多数国家相同的是,伊拉克耗资甚巨的核武计划最终颗粒无收;所不同的是,伊拉克为其核武计划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其政权也已危如累卵。对于核武器,伊拉克人包括其领袖萨达姆究竟是爱是恨,恐怕他们自己也很难讲清楚。
  
  东边不亮西边亮
  
  原苏联是第一个在核能源方面同伊拉克进行合作的国家,1959年下半年,同伊拉克签署了一项原子能合作协议。协议规定:苏联向伊拉克提供技术援助,以协助伊拉克兴建一个小型供研究用的核反应堆和一个同位素研究室。苏联还答应协助伊拉克进行放射性物质的地质勘探和帮助人才培训等。
  虽然苏伊两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但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拒绝了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核武器技术的要求。因此,在苏伊上述协议签署的时候就明确规定,苏联提供技术仅限于用于和平目的。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当政,但苏联政府的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根据苏伊政府签订的协议,伊拉克的小型核反应堆于1968年在位于巴格达以南15公里处的沙漠地区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由于这个核反应堆太小,技术也不完善,因此根本不可能用来生产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这个反应堆建成后没有向苏伊双方提出过交涉。
  1975年4月,时任伊拉克副总统的萨达姆对莫斯科进行了短暂访问,目的是同苏联政府商讨苏向伊提供武器和双方进行核合作的问题。当时苏联政府答应向巴格达提供核技术,包括建一个较完善的核反应堆,但是要求将这项合作计划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之下。当然,双方的谈判没有取得令伊拉克满意的结果。
  
  在莫斯科碰壁几个月之后,1975年9月,萨达姆前往法国寻求原子能技术方面的合作。法国人对此非常重视,给予萨达姆高规格的接待,安排他到处参观访问,包括不对外开放的核武器研制中心。萨达姆在法国大谈伊拉克的原子能开发计划。虽然伊拉克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第二大国家,并不缺乏能源,法国对此也不“怀疑”,仍表示愿意向伊拉克出售先进的功率强大的核反应堆和一个原子能实验室。法国方面没有要求这一交易要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之下。
  萨达姆还要求法国提供足够一年用的核反应堆运转必需的浓缩铀,即向伊拉克提供72公斤浓缩铀。原子能专家们认为,这样多的浓缩铀可以生产数枚核弹头,其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向广岛的原子弹。法国满足了萨达姆的要求,双方于当年11月签署了有关核合作的协议。法国从这项交易中得到了约30亿美元的收益。与此同时,伊拉克又同意大利于1976年5月签署了协议,伊拉克从意大利购买用于加工放射性燃料和分离钚的设施。
  
  摩萨德的杰作
  
  3年后,法国准备提供给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建好了。该反应堆被运到法国港口城市土伦附近交接,然后将其运往伊拉克的巴士拉港。但是,就在当天深夜,港口发生了大爆炸,停放在港口的核反应堆被完全炸毁。这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下的黑手。这不仅使伊拉克的数年之功毁于一旦,而且成就了以色列人又一经典战例。
  1981年6月7日下午,以色列空军的14架战斗机编队飞离基地,首先沿沙特-约旦边境超低空飞行,利用两国雷达警戒范围的空隙躲避两国雷达。这14架战机在飞行过程中都保持无线电静默互不联系,只是在飞越几个预定区域时,由领队向基地发出暗语“黄沙丘”,表示一切顺利。
  当编队机群沿沙特-约旦边境飞行时,被沙特雷达发现,沙特方面命令编队报明其身份,以军飞行员用极流利的阿拉伯语回答:“约旦空军,例行训练。”由于以机全部涂上了约旦空军标志,沙特人员信以为真。当约旦雷达站发现时,由于以色列机群以密集队形飞行,在雷达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大的模糊亮点,很像一架大型民用客机,以色列飞行员又用国际民航常用的英语回答:“民航班机。”又一次蒙混过关。当机群飞越沙特西北角时,美军驻沙特基地的一架E-3A空中预警机正在巡逻,由于其侦察的主要方向是海湾,与以军编队相距很远,因而也未能发现以色列机群的飞行方向和偷袭行动。
  经过1000公里长途跋涉,突击机群于下午18时30分左右飞抵伊拉克即将要竣工的核工厂的上空。由于以色列飞机来得如此突然,以至担任守卫的伊拉克军方竟茫然不知所措,在核反应堆周围部署的数十门高炮和萨姆-6地对空导弹,完全没有作出反应,附近机场驻扎的歼击机部队也没有准备起飞。
  以色列突击机群从天而来,如入无人之境,在F-15型战斗机警戒掩护下,由担任攻击任务的8架F-16战机,由西向东进入战区,因为这样既可使飞行员视线清楚,又使伊拉克地面防空部队因阳光刺眼无法瞄准拦截以军飞机。随后,按预先分工飞机从不同角度实施轰炸,有的作俯冲投弹,使炸弹垂直贯穿核反应堆主建筑顶层厚达数米的“安全桶”水泥盖板;有的水平投弹,让炸弹斜穿较薄的主建筑墙壁,有的则向核反应堆四周投弹,以破坏其地下部分。
  由于投弹精确,以军火箭助推炸弹威力巨大,在短短的2分钟内,反应堆的主建筑及设备均遭彻底破坏,同时,还摧毁了位于地下4米的核燃料“钚”的后处理工厂。据当时在现场目睹轰炸过程的法国专家说:“炸弹几乎1米不差地落在反应堆主建筑上,主建筑全部倒塌,水泥顶盖全部被掀掉,反应堆完全遭破坏。”
  
  叛逃者的证词
  
  虽然美国现在一口咬定伊拉克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国际分析家大多认为,在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可能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有设施都受到摧毁,随后又遭受10年的国际制裁,因此伊拉克基本上不再可能生产核武器。
  但不久前英国《泰晤士报》披露,英国情报部门掌握的一份目前尚未公开的“秘密档案”表明,萨达姆目前所拥有的核材料相当有限,而且均为“合法”。英国情报部门掌握的这份“秘密档案”,其中绝大部分细节都来自伊拉克叛逃者提供的情报,因为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想从伊拉克境内弄到“第一手”情报非常困难。这份关于萨达姆秘密武器的“秘密档案”尚未对外公开,英国政府称,将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公布,也许是在决定英国是否也参与攻打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之后。
  叛逃者称,萨达姆手下有“几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全力以赴地研制核武器、生化武器,他们本人本来也是这些研究人员中的一分子,因为对萨达姆政权不满,所以才偷偷叛逃到英国和美国。叛逃者们胆战心惊地说,对于那些胆敢透露萨达姆武器计划的人,萨达姆将对他们留在伊拉克的家人采取极为残忍的报复行动。一叛逃者称,遭到报复的不只是叛逃者的直系亲属,就连他们远方亲戚也可能被杀,以此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英国情报部门这份“秘密文件”显示,伊拉克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那最关键的高浓缩铀!没有高浓缩铀,想要造原子弹只是纸上谈兵。伊拉克已经掌握了制造高浓缩铀的技术,但是那些制造高浓缩铀必要的设备都被联合国调查人员悉数毁掉。
其他文献
曾多次见到某些歌手、艺人在舞台上迫切求索听众、观者的掌声,通常是这样的主动呼唤:“请给点掌声!”起先,见到此情此景,有些不以为然,慢慢又感到情有可宥,甚至其情可悯,便会不由自主地轻轻鼓起掌。也曾听过似乎是毛阿敏唱的一首歌曲《掌声响起》,歌词中有:“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词句朴实流畅,旋律宛转如意,歌声含情脉脉,令人徘徊不已,乃对掌声有新的感
期刊
从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O·哈恩和F·斯特拉斯曼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现象起,核能就向世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正面看是使石油成为“过时能源”的天使,反面看却是使人类回到“旧石器时代”的魔鬼。整个冷战时期,人们都是在美苏核战争的阴影下战战兢兢度过的。然而,核战争的危险性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在5个核大国缩小核武库的同时,核问题却在另一些国家凸现出来:印巴上空的蘑菇云尚未散尽,日本国内核武装言
期刊
素有摇滚巨星和流行之王美称的迈克尔·杰克逊,20世纪以来一直是音乐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继猫王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歌星。他用自己的实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和奇迹,他以刚劲、狂暴的歌舞征服了世界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其唱片总销量已经超亿,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天才之路    杰克逊1958年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是9个孩子中的第7个。他5岁的时候就以“杰克逊5兄弟之一”的身份登台
期刊
一个5岁就开始登台表演的人;一个以歌喉诱惑并征服了世界的人;一个富可敌国、身价无限的人;一个如此仇视自己的出身和相貌、以至于几乎改动了脸部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器官、漂白了全身每一寸皮肤的人;一个拒绝阳光、拒绝女人、永远把自己隐在黑夜和寂寞中的人;一个恐惧父亲却又无比溺爱孩子的人……  这个人,究竟为什么?      缘 起    除了扑朔迷离的伊拉克战争,迈克尔·杰克逊的私生活恐怕也
期刊
1998年5月,印度上空两天内连续升起5朵蘑菇云,向世人宣告印度已迈过“核门槛”,由隐蔽的核国家成为公开的核国家。撕去这层面纱后,印度在核武装上三步并作两步走,在短短的三四年内迅速发展了陆基和空基核武器投放系统,并制定出一套像模像样的核军事战略,俨然以一个核大国的姿态游走于国际政治舞台。  2003年伊始,印度又为其核蓝图写下大手笔,宣布组建战略部队司令部,并在1月9日试射了“烈火Ⅰ”型短程导弹,
期刊
目前共有8个国家被世人公认为拥有核武器,这8个国家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等5国,它们是《核不扩散条约》所承认的“合法”核大国;第二类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它们进行过核试验,并公开承认拥有核武器,但始终未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其核国家地位被国际社会所拒绝。第三类国家即以色列,尽人皆知它进行过核试验并生产了核武器,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被称为“隐匿”的核国家。以色列对
期刊
这些“眼睛微缩画”装饰品曾经非常流行,现在看来,它们饱含神秘,工艺简洁,但极具感染力,因为它们捕捉到的是最最隐私的、或亲密或哀怨或深沉或纯情的瞬间一瞥。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内含人类“心灵之窗”的装饰品既带有爱情(或色情)的色彩,也带有政治的色彩,它和法国大革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渊源。“眼睛微缩画”装饰品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大肆流行,说明这种嗜好并不仅仅是好奇,对于那些“妄图”激励“爱”志、留
期刊
伊里安查亚位于新几内亚西半部,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省。根据一项政府资助的安置计划,淘金者和其他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纷纷从毫无希望且人满为患的爪哇岛和其他岛屿蜂拥而来。随着新移民的到来,伊里安查亚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而藏在森林深处的像科罗怀这样的原始部落也正面临着“被曝光”的危机,尽管它们与人类社会隔离了数千年之久。    魔鬼来了    我们艰难地行进在伊里安查亚雨林沼泽地中,跋涉在淤泥和恶臭污水之间
期刊
勃列日涅夫晚年的时候对安眠药非常依赖,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为了能让勃列日涅夫规律地用药,保卫部门专门在他身边安排了医护人员。这期间,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护士跟勃列日涅夫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勃列日涅夫最终决定:就留下她一个人吧。刚开始这位护士还只是默默地工作,但很快就完全变成了一位“女主人”。许多人传说是她把勃列日涅夫变成了一名“瘾君子”。她就是尼娜·科罗维亚科娃。  近几年,有关尼娜·科罗维亚科娃
期刊
曾经梦想一个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  它不属于任何国度,也不属于任何人。  而我,是一个青衣的弓箭手。  我背着跟随我多年的老弓,行走于山林之间。  当然还有我的知己,我们一同抚琴弹唱,把酒当歌,人生几何……  做一个拥有绝世武艺,却隐身凡尘俗世外的看客。  远离尘嚣,享受惬意。  这不是梦境,在RPG的网络游戏中,你真的可以找到,这样一个“桃源”的所在。    沉迷——角色的诱惑    我们无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