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冷战高峰时期,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出于提高自身政治军事地位的考虑,纷纷加入核武器研制行列,伊拉克便是其中的一个。与其中大多数国家相同的是,伊拉克耗资甚巨的核武计划最终颗粒无收;所不同的是,伊拉克为其核武计划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其政权也已危如累卵。对于核武器,伊拉克人包括其领袖萨达姆究竟是爱是恨,恐怕他们自己也很难讲清楚。
东边不亮西边亮
原苏联是第一个在核能源方面同伊拉克进行合作的国家,1959年下半年,同伊拉克签署了一项原子能合作协议。协议规定:苏联向伊拉克提供技术援助,以协助伊拉克兴建一个小型供研究用的核反应堆和一个同位素研究室。苏联还答应协助伊拉克进行放射性物质的地质勘探和帮助人才培训等。
虽然苏伊两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但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拒绝了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核武器技术的要求。因此,在苏伊上述协议签署的时候就明确规定,苏联提供技术仅限于用于和平目的。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当政,但苏联政府的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根据苏伊政府签订的协议,伊拉克的小型核反应堆于1968年在位于巴格达以南15公里处的沙漠地区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由于这个核反应堆太小,技术也不完善,因此根本不可能用来生产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这个反应堆建成后没有向苏伊双方提出过交涉。
1975年4月,时任伊拉克副总统的萨达姆对莫斯科进行了短暂访问,目的是同苏联政府商讨苏向伊提供武器和双方进行核合作的问题。当时苏联政府答应向巴格达提供核技术,包括建一个较完善的核反应堆,但是要求将这项合作计划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之下。当然,双方的谈判没有取得令伊拉克满意的结果。
在莫斯科碰壁几个月之后,1975年9月,萨达姆前往法国寻求原子能技术方面的合作。法国人对此非常重视,给予萨达姆高规格的接待,安排他到处参观访问,包括不对外开放的核武器研制中心。萨达姆在法国大谈伊拉克的原子能开发计划。虽然伊拉克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第二大国家,并不缺乏能源,法国对此也不“怀疑”,仍表示愿意向伊拉克出售先进的功率强大的核反应堆和一个原子能实验室。法国方面没有要求这一交易要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之下。
萨达姆还要求法国提供足够一年用的核反应堆运转必需的浓缩铀,即向伊拉克提供72公斤浓缩铀。原子能专家们认为,这样多的浓缩铀可以生产数枚核弹头,其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向广岛的原子弹。法国满足了萨达姆的要求,双方于当年11月签署了有关核合作的协议。法国从这项交易中得到了约30亿美元的收益。与此同时,伊拉克又同意大利于1976年5月签署了协议,伊拉克从意大利购买用于加工放射性燃料和分离钚的设施。
摩萨德的杰作
3年后,法国准备提供给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建好了。该反应堆被运到法国港口城市土伦附近交接,然后将其运往伊拉克的巴士拉港。但是,就在当天深夜,港口发生了大爆炸,停放在港口的核反应堆被完全炸毁。这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下的黑手。这不仅使伊拉克的数年之功毁于一旦,而且成就了以色列人又一经典战例。
1981年6月7日下午,以色列空军的14架战斗机编队飞离基地,首先沿沙特-约旦边境超低空飞行,利用两国雷达警戒范围的空隙躲避两国雷达。这14架战机在飞行过程中都保持无线电静默互不联系,只是在飞越几个预定区域时,由领队向基地发出暗语“黄沙丘”,表示一切顺利。
当编队机群沿沙特-约旦边境飞行时,被沙特雷达发现,沙特方面命令编队报明其身份,以军飞行员用极流利的阿拉伯语回答:“约旦空军,例行训练。”由于以机全部涂上了约旦空军标志,沙特人员信以为真。当约旦雷达站发现时,由于以色列机群以密集队形飞行,在雷达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大的模糊亮点,很像一架大型民用客机,以色列飞行员又用国际民航常用的英语回答:“民航班机。”又一次蒙混过关。当机群飞越沙特西北角时,美军驻沙特基地的一架E-3A空中预警机正在巡逻,由于其侦察的主要方向是海湾,与以军编队相距很远,因而也未能发现以色列机群的飞行方向和偷袭行动。
经过1000公里长途跋涉,突击机群于下午18时30分左右飞抵伊拉克即将要竣工的核工厂的上空。由于以色列飞机来得如此突然,以至担任守卫的伊拉克军方竟茫然不知所措,在核反应堆周围部署的数十门高炮和萨姆-6地对空导弹,完全没有作出反应,附近机场驻扎的歼击机部队也没有准备起飞。
以色列突击机群从天而来,如入无人之境,在F-15型战斗机警戒掩护下,由担任攻击任务的8架F-16战机,由西向东进入战区,因为这样既可使飞行员视线清楚,又使伊拉克地面防空部队因阳光刺眼无法瞄准拦截以军飞机。随后,按预先分工飞机从不同角度实施轰炸,有的作俯冲投弹,使炸弹垂直贯穿核反应堆主建筑顶层厚达数米的“安全桶”水泥盖板;有的水平投弹,让炸弹斜穿较薄的主建筑墙壁,有的则向核反应堆四周投弹,以破坏其地下部分。
由于投弹精确,以军火箭助推炸弹威力巨大,在短短的2分钟内,反应堆的主建筑及设备均遭彻底破坏,同时,还摧毁了位于地下4米的核燃料“钚”的后处理工厂。据当时在现场目睹轰炸过程的法国专家说:“炸弹几乎1米不差地落在反应堆主建筑上,主建筑全部倒塌,水泥顶盖全部被掀掉,反应堆完全遭破坏。”
叛逃者的证词
虽然美国现在一口咬定伊拉克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国际分析家大多认为,在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可能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有设施都受到摧毁,随后又遭受10年的国际制裁,因此伊拉克基本上不再可能生产核武器。
但不久前英国《泰晤士报》披露,英国情报部门掌握的一份目前尚未公开的“秘密档案”表明,萨达姆目前所拥有的核材料相当有限,而且均为“合法”。英国情报部门掌握的这份“秘密档案”,其中绝大部分细节都来自伊拉克叛逃者提供的情报,因为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想从伊拉克境内弄到“第一手”情报非常困难。这份关于萨达姆秘密武器的“秘密档案”尚未对外公开,英国政府称,将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公布,也许是在决定英国是否也参与攻打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之后。
叛逃者称,萨达姆手下有“几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全力以赴地研制核武器、生化武器,他们本人本来也是这些研究人员中的一分子,因为对萨达姆政权不满,所以才偷偷叛逃到英国和美国。叛逃者们胆战心惊地说,对于那些胆敢透露萨达姆武器计划的人,萨达姆将对他们留在伊拉克的家人采取极为残忍的报复行动。一叛逃者称,遭到报复的不只是叛逃者的直系亲属,就连他们远方亲戚也可能被杀,以此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英国情报部门这份“秘密文件”显示,伊拉克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那最关键的高浓缩铀!没有高浓缩铀,想要造原子弹只是纸上谈兵。伊拉克已经掌握了制造高浓缩铀的技术,但是那些制造高浓缩铀必要的设备都被联合国调查人员悉数毁掉。
东边不亮西边亮
原苏联是第一个在核能源方面同伊拉克进行合作的国家,1959年下半年,同伊拉克签署了一项原子能合作协议。协议规定:苏联向伊拉克提供技术援助,以协助伊拉克兴建一个小型供研究用的核反应堆和一个同位素研究室。苏联还答应协助伊拉克进行放射性物质的地质勘探和帮助人才培训等。
虽然苏伊两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但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拒绝了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核武器技术的要求。因此,在苏伊上述协议签署的时候就明确规定,苏联提供技术仅限于用于和平目的。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当政,但苏联政府的这一立场没有改变。根据苏伊政府签订的协议,伊拉克的小型核反应堆于1968年在位于巴格达以南15公里处的沙漠地区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由于这个核反应堆太小,技术也不完善,因此根本不可能用来生产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这个反应堆建成后没有向苏伊双方提出过交涉。
1975年4月,时任伊拉克副总统的萨达姆对莫斯科进行了短暂访问,目的是同苏联政府商讨苏向伊提供武器和双方进行核合作的问题。当时苏联政府答应向巴格达提供核技术,包括建一个较完善的核反应堆,但是要求将这项合作计划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之下。当然,双方的谈判没有取得令伊拉克满意的结果。
在莫斯科碰壁几个月之后,1975年9月,萨达姆前往法国寻求原子能技术方面的合作。法国人对此非常重视,给予萨达姆高规格的接待,安排他到处参观访问,包括不对外开放的核武器研制中心。萨达姆在法国大谈伊拉克的原子能开发计划。虽然伊拉克是世界上石油储藏量第二大国家,并不缺乏能源,法国对此也不“怀疑”,仍表示愿意向伊拉克出售先进的功率强大的核反应堆和一个原子能实验室。法国方面没有要求这一交易要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之下。
萨达姆还要求法国提供足够一年用的核反应堆运转必需的浓缩铀,即向伊拉克提供72公斤浓缩铀。原子能专家们认为,这样多的浓缩铀可以生产数枚核弹头,其威力相当于美国投向广岛的原子弹。法国满足了萨达姆的要求,双方于当年11月签署了有关核合作的协议。法国从这项交易中得到了约30亿美元的收益。与此同时,伊拉克又同意大利于1976年5月签署了协议,伊拉克从意大利购买用于加工放射性燃料和分离钚的设施。
摩萨德的杰作
3年后,法国准备提供给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建好了。该反应堆被运到法国港口城市土伦附近交接,然后将其运往伊拉克的巴士拉港。但是,就在当天深夜,港口发生了大爆炸,停放在港口的核反应堆被完全炸毁。这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下的黑手。这不仅使伊拉克的数年之功毁于一旦,而且成就了以色列人又一经典战例。
1981年6月7日下午,以色列空军的14架战斗机编队飞离基地,首先沿沙特-约旦边境超低空飞行,利用两国雷达警戒范围的空隙躲避两国雷达。这14架战机在飞行过程中都保持无线电静默互不联系,只是在飞越几个预定区域时,由领队向基地发出暗语“黄沙丘”,表示一切顺利。
当编队机群沿沙特-约旦边境飞行时,被沙特雷达发现,沙特方面命令编队报明其身份,以军飞行员用极流利的阿拉伯语回答:“约旦空军,例行训练。”由于以机全部涂上了约旦空军标志,沙特人员信以为真。当约旦雷达站发现时,由于以色列机群以密集队形飞行,在雷达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大的模糊亮点,很像一架大型民用客机,以色列飞行员又用国际民航常用的英语回答:“民航班机。”又一次蒙混过关。当机群飞越沙特西北角时,美军驻沙特基地的一架E-3A空中预警机正在巡逻,由于其侦察的主要方向是海湾,与以军编队相距很远,因而也未能发现以色列机群的飞行方向和偷袭行动。
经过1000公里长途跋涉,突击机群于下午18时30分左右飞抵伊拉克即将要竣工的核工厂的上空。由于以色列飞机来得如此突然,以至担任守卫的伊拉克军方竟茫然不知所措,在核反应堆周围部署的数十门高炮和萨姆-6地对空导弹,完全没有作出反应,附近机场驻扎的歼击机部队也没有准备起飞。
以色列突击机群从天而来,如入无人之境,在F-15型战斗机警戒掩护下,由担任攻击任务的8架F-16战机,由西向东进入战区,因为这样既可使飞行员视线清楚,又使伊拉克地面防空部队因阳光刺眼无法瞄准拦截以军飞机。随后,按预先分工飞机从不同角度实施轰炸,有的作俯冲投弹,使炸弹垂直贯穿核反应堆主建筑顶层厚达数米的“安全桶”水泥盖板;有的水平投弹,让炸弹斜穿较薄的主建筑墙壁,有的则向核反应堆四周投弹,以破坏其地下部分。
由于投弹精确,以军火箭助推炸弹威力巨大,在短短的2分钟内,反应堆的主建筑及设备均遭彻底破坏,同时,还摧毁了位于地下4米的核燃料“钚”的后处理工厂。据当时在现场目睹轰炸过程的法国专家说:“炸弹几乎1米不差地落在反应堆主建筑上,主建筑全部倒塌,水泥顶盖全部被掀掉,反应堆完全遭破坏。”
叛逃者的证词
虽然美国现在一口咬定伊拉克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国际分析家大多认为,在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可能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有设施都受到摧毁,随后又遭受10年的国际制裁,因此伊拉克基本上不再可能生产核武器。
但不久前英国《泰晤士报》披露,英国情报部门掌握的一份目前尚未公开的“秘密档案”表明,萨达姆目前所拥有的核材料相当有限,而且均为“合法”。英国情报部门掌握的这份“秘密档案”,其中绝大部分细节都来自伊拉克叛逃者提供的情报,因为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想从伊拉克境内弄到“第一手”情报非常困难。这份关于萨达姆秘密武器的“秘密档案”尚未对外公开,英国政府称,将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公布,也许是在决定英国是否也参与攻打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之后。
叛逃者称,萨达姆手下有“几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全力以赴地研制核武器、生化武器,他们本人本来也是这些研究人员中的一分子,因为对萨达姆政权不满,所以才偷偷叛逃到英国和美国。叛逃者们胆战心惊地说,对于那些胆敢透露萨达姆武器计划的人,萨达姆将对他们留在伊拉克的家人采取极为残忍的报复行动。一叛逃者称,遭到报复的不只是叛逃者的直系亲属,就连他们远方亲戚也可能被杀,以此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英国情报部门这份“秘密文件”显示,伊拉克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那最关键的高浓缩铀!没有高浓缩铀,想要造原子弹只是纸上谈兵。伊拉克已经掌握了制造高浓缩铀的技术,但是那些制造高浓缩铀必要的设备都被联合国调查人员悉数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