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重视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概念形成的过程。首先,概念的引入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直观的教具,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其次,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感知、辨别和抽象、概括出来的;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
【关键词】 亲历;概念;形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讲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结合听了北京特级教师杨少波执教的《面积的概念》一课,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进行概念教学。
1情境引入
许多教师认为数学课就是由复习旧知识到引入新知,这些知道都是书本上的概念、运算法则、计算方法及教师编写的应用题等,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和难学,从而厌学。而杨老师的新课导入是由生活情境中引入的,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
片段一:
师:我们祖国东到乌苏里江,西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海,北到黑龙江,我们祖国的面积有多大呢?
生:960万平方米。(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面积。拿出数学课本,说说各个面的名称(封面、背面、上面等),并用手摸一摸各个面。
生;(略)
师:这些面都叫书的(表面),接着出示练习本、树叶,说各个面并动手摸一摸,然后让学生说说身边物体的表面。
2探究规律
片段2:
师:(通过举许多实物说说各个面之后,提出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表面。
生1:东西的表面。
生2:物品的表面。
生3:日常用品的表面。
……
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比较两个物体的表面,是比较谁重谁轻,还是比较谁大谁小?
生:是比较大小。
师:比什么的大小?
生:面积的大小。
师:什么是数学课本的面积?
生1:数学课本表面。
生2:数学课本表面的大小。
……
师:除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还有什么叫面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媒体演示:
比较它们的大小。
生(略)
师:谁能简洁准确地概括面积的概念。
生:(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板书) 1、物体的表面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面积的概念,比较同学们说的与专家写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为什么用“或”不用“和”?一字之差意思一样吗?
……
杨老师十分重视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发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对于想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对于自己的猜想、设法进行验证,获得知识结论。尽管面积的概念是前科学家早已发现的知识,但是学生不是直接去接受,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实践重新发现,并被自己的实践后验证。相反,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探讨、交流,而是不断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这样违背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由学生自主活动,必须有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加入的规律。
3灵活运用。
片段3:师:(认识面积的概念后)出示(1)、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分别比较甲和乙的周长、面积。
这是知识的应用,也叫巩固新知。杨老师是通过两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把单纯的文字概念,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情景问题,把解答书面的文字题,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参与课堂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合学生参与,学生乐于参与,并能在参与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数学课堂才能越来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亲历;概念;形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讲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结合听了北京特级教师杨少波执教的《面积的概念》一课,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进行概念教学。
1情境引入
许多教师认为数学课就是由复习旧知识到引入新知,这些知道都是书本上的概念、运算法则、计算方法及教师编写的应用题等,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和难学,从而厌学。而杨老师的新课导入是由生活情境中引入的,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
片段一:
师:我们祖国东到乌苏里江,西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海,北到黑龙江,我们祖国的面积有多大呢?
生:960万平方米。(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面积。拿出数学课本,说说各个面的名称(封面、背面、上面等),并用手摸一摸各个面。
生;(略)
师:这些面都叫书的(表面),接着出示练习本、树叶,说各个面并动手摸一摸,然后让学生说说身边物体的表面。
2探究规律
片段2:
师:(通过举许多实物说说各个面之后,提出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表面。
生1:东西的表面。
生2:物品的表面。
生3:日常用品的表面。
……
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比较两个物体的表面,是比较谁重谁轻,还是比较谁大谁小?
生:是比较大小。
师:比什么的大小?
生:面积的大小。
师:什么是数学课本的面积?
生1:数学课本表面。
生2:数学课本表面的大小。
……
师:除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还有什么叫面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媒体演示:
比较它们的大小。
生(略)
师:谁能简洁准确地概括面积的概念。
生:(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板书) 1、物体的表面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面积的概念,比较同学们说的与专家写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为什么用“或”不用“和”?一字之差意思一样吗?
……
杨老师十分重视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发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对于想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对于自己的猜想、设法进行验证,获得知识结论。尽管面积的概念是前科学家早已发现的知识,但是学生不是直接去接受,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实践重新发现,并被自己的实践后验证。相反,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探讨、交流,而是不断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这样违背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由学生自主活动,必须有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加入的规律。
3灵活运用。
片段3:师:(认识面积的概念后)出示(1)、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分别比较甲和乙的周长、面积。
这是知识的应用,也叫巩固新知。杨老师是通过两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把单纯的文字概念,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情景问题,把解答书面的文字题,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参与课堂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合学生参与,学生乐于参与,并能在参与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数学课堂才能越来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