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明走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我们希望在生活中有更多美好音乐来陶冶、陪伴和引领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审美、爱美、创美。
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现与培养孩子对生活、对自然、对学习、对成长的兴趣和快乐,进而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走上正轨、养出正气。“养正”是指:人的精神健康。教育者可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快乐,实现“乐育”之化育无痕。而音乐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在学校里我们离不开音乐,但是如何使用音乐帮助我们办好学、育好人呢?
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
两千多年前,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小宇宙,是由数学支配的音高和节奏构成的体系,是影响宇宙的一股力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具有精神教化作用。从文化属性和孩子的心理特征上看,音乐之美最容易吸引孩子,激发孩子内在的兴趣、拨动孩子的情感、诱导出孩子的情绪,进而引导出孩子不同的心智与表达。音乐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气氛,最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使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有助于完美其人格。
音乐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非常重要,音乐教育,绝不只是停留在“术”和技巧的层面,在教学中,学校固然要传授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巧等,但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整个学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形成,是音乐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共鸣、思想震动和价值观的引导,最终达到音乐教化养正的作用。
音乐是属于每个孩子的,我们深知,音乐育人,就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同等的机会亲近音乐、接触音乐、感受音乐。为此,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把音乐课和语数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有年级的音乐课程必须一直上到每个学期考试的前一天;二是组建全校最大的社团,鼓励每个学生都参加“校园快乐舞”社团。三是我们开发出行知“1 1”音乐校本课程。把单一的国家课程改造成“1音乐基础课 1校园快乐舞蹈课”,改革传统学生评价方式。经过改造的课程已实现全员化、常态化和系统化。
这样,我们的音乐课程就避免了在少数特长学生中开展的弊端,使音乐课的实施覆盖到所有的学生和时空。学校在诸多国家级乃至国际性比赛获奖节目的表演者,均来自普通的学生,我们的音乐,已不再是所谓精英儿童的专利品。
带给学生最适合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教学中,学校音乐的选择是有标准的。我们选择的标准主要为三项。一是内容要善,即积极向上、乐观正直;二是形式要美,即要情感饱满、柔和协调;三是要适合儿童,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水平。
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儿童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儿童美好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富有美好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学校音乐教育所使用的音乐绝不是不经筛选就可以任意进入校园的。所有校园的音乐都可以走向社会,但不是所有社会上流行的音乐都可以随意进入课堂。当然,学校既要重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又要区别简单化、标签化的宣教模式。
对不理想的音乐作品,要予以甄别和改造;对社会流行的低俗音乐要善于加以引导。我们始终注意把最适合孩子们的音乐作品带给学生。这不仅是学校的美育理念,也是一项敬业的品质要求。在选择音乐作品时,行知小学把目光投向了中外经典音乐宝库,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甄选最好的作品。在音乐类型的选择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到音乐种类的丰富和文化内涵上的相互包容渗透。学校既重视传统中国音乐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情感感染方式,也决不忽视西方经典与现代音乐文明成果对学生美育的潜在功效。
小学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浸润其中,浑然不觉。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们的音乐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也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但奢华霸气或低级庸俗则绝不可取。我们认为,好的音乐有着影响心灵的巨大能量,它可以化解人的痛苦忧愁,成为远远超越人类语言的价值,成为升华人类精神的巨大力量,而不良的音乐也可成为思想堕落、意志沉伦和精神萎靡的催化剂。
搭建音乐育人的实施平台
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音乐美的鉴赏与创造,在于训练学生倾听美的音乐。听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关键,唱是欣赏音乐的基础,说(评论)是欣赏音乐的深入,想是欣赏音乐的目的,也是美的创造动因。行知小学10年音乐教育实际中,对于音乐教育实施所必须涉及的听、唱、说、想的教育环节采取的是多渠道多层次音乐环境的营造,搭建起以下实施音乐教育的平台:
改造传统音乐课堂。一是把“情感共鸣”放在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二是音乐课堂上系统地以优秀作品或人物为线索,制作“主题(专题)音乐欣赏”“名家名作”板块;三是从过去的音乐知识传授、技能掌握为主走向人格建构。
音乐与生活相随相伴,其目的是建立正常的学校生活秩序和培养良好习惯。在每天的课间操时间,校园内会准时奏响起的激昂的号角声。每天放学铃声刚落,《夕会歌》一定会紧随而起。在每年散学典礼后,全校的孩子们簇拥着在楼道里互道珍重再见,款款唱起“长亭外,古道边,放草碧连天……”。
丰富的音乐节日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音乐舞台。在一年一度的音乐节上,同学们往往以音乐海报的形式走进他们热爱的音乐家介绍作家及代表作品。学校定期举办“一个孩子一个梦”的班级音乐会;每年举办学生个人音乐会;学校理财社团的同学们为此专门举办公益募捐演出。此外,自由创编动作的奥尔夫音乐元素的《七次变》也是我们利用音乐作品培养孩子创编能力的一种途径。
音乐也传达了学校对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小星星在五年级时已经对作曲非常着迷。一下课时就会跑到音乐老师的电脑上忙碌,孩子毕业离校时竟然可以送给校长自己创作的作品《献给母校的歌》,表达对少年时代所拥有的温暖、快乐以及对老师同学深深的情谊。行知小学的音乐教育,为特殊儿童那似曾封闭的心灵开启了成长的一扇门。
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
音乐育人,扎稳中华文化的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传统。我们深知,优秀的音乐传递和承载着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体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精神归属的维护、追求和关怀。正是基于音乐养正这样的使命,行知小学的音乐教育也刻意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着力于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唤起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洞察和热爱,着力于把利用音乐把学生培养出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的一代新人。我们发现,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教育中不仅喜爱的优美旋律,也钟情歌曲中那朗朗上口的歌词。
对本土传统音乐不妄自菲薄,吐故纳新,不断挖掘创造。我们将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中优秀美术动画音乐作为校园日常广播音乐主体。让孩子通过长线浸润的方式,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举办短线主题活动,如古琴茶会,邀请家长和教师一起欣赏经典作品。我们还把“广东儿童音乐的保护应用”作为课题。在丰富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爱国、和谐、敬业、孝义、诚信、仁爱、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千人共舞,校园风景已然形成。全校1680名学生和老师们随着优美旋律的音乐翩翩起舞,全身心都融入到感人的音乐意境之中。这些音乐,既有快乐的《穿过树林》,也有学生可以自由创编动作的奥尔夫音乐元素的《七次变》;既有粤语童声版的《可爱的家庭》,也有常作为学校迎宾曲的马来西亚歌曲《雅沙亚》……孩子的表情和状态也随着不同的音乐而展现。通常,以热烈的音乐开场,而最后的曲子总是舒缓宁静。
没有音乐,就不成其为行知小学。可以这样说,在行知小学,离开了音乐,似乎就离开了行知小学。倾听音乐,欣赏音乐、领会音乐、享受音乐,已是行知小学学生们悄然形成的习惯,已经化为自己骨髓的一部分了。
十年来,音乐陶冶下的行知少年初长成,他们阳光、健康、综合素质高、发展有后劲。相比简单地用传统德育单纯行为规范约束力施教而言,音乐教育则是在自由放松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容易形成丰富的情感、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眼明走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我们希望在生活中有更多美好音乐来陶冶、陪伴和引领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审美、爱美、创美。在孩子们那明亮柔和的目光后面有一颗明白而坚定的心,找到人生真正的美与乐之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行知小学】
责任编辑/孙敏章
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现与培养孩子对生活、对自然、对学习、对成长的兴趣和快乐,进而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走上正轨、养出正气。“养正”是指:人的精神健康。教育者可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快乐,实现“乐育”之化育无痕。而音乐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在学校里我们离不开音乐,但是如何使用音乐帮助我们办好学、育好人呢?
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
两千多年前,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小宇宙,是由数学支配的音高和节奏构成的体系,是影响宇宙的一股力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具有精神教化作用。从文化属性和孩子的心理特征上看,音乐之美最容易吸引孩子,激发孩子内在的兴趣、拨动孩子的情感、诱导出孩子的情绪,进而引导出孩子不同的心智与表达。音乐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气氛,最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使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有助于完美其人格。
音乐对学生的心智发展非常重要,音乐教育,绝不只是停留在“术”和技巧的层面,在教学中,学校固然要传授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发声技巧等,但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整个学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形成,是音乐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共鸣、思想震动和价值观的引导,最终达到音乐教化养正的作用。
音乐是属于每个孩子的,我们深知,音乐育人,就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同等的机会亲近音乐、接触音乐、感受音乐。为此,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把音乐课和语数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有年级的音乐课程必须一直上到每个学期考试的前一天;二是组建全校最大的社团,鼓励每个学生都参加“校园快乐舞”社团。三是我们开发出行知“1 1”音乐校本课程。把单一的国家课程改造成“1音乐基础课 1校园快乐舞蹈课”,改革传统学生评价方式。经过改造的课程已实现全员化、常态化和系统化。
这样,我们的音乐课程就避免了在少数特长学生中开展的弊端,使音乐课的实施覆盖到所有的学生和时空。学校在诸多国家级乃至国际性比赛获奖节目的表演者,均来自普通的学生,我们的音乐,已不再是所谓精英儿童的专利品。
带给学生最适合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教学中,学校音乐的选择是有标准的。我们选择的标准主要为三项。一是内容要善,即积极向上、乐观正直;二是形式要美,即要情感饱满、柔和协调;三是要适合儿童,符合小学生身心发育水平。
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通过音乐教育塑造儿童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儿童美好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富有美好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学校音乐教育所使用的音乐绝不是不经筛选就可以任意进入校园的。所有校园的音乐都可以走向社会,但不是所有社会上流行的音乐都可以随意进入课堂。当然,学校既要重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又要区别简单化、标签化的宣教模式。
对不理想的音乐作品,要予以甄别和改造;对社会流行的低俗音乐要善于加以引导。我们始终注意把最适合孩子们的音乐作品带给学生。这不仅是学校的美育理念,也是一项敬业的品质要求。在选择音乐作品时,行知小学把目光投向了中外经典音乐宝库,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甄选最好的作品。在音乐类型的选择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到音乐种类的丰富和文化内涵上的相互包容渗透。学校既重视传统中国音乐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情感感染方式,也决不忽视西方经典与现代音乐文明成果对学生美育的潜在功效。
小学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浸润其中,浑然不觉。在音乐的世界里,我们的音乐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也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但奢华霸气或低级庸俗则绝不可取。我们认为,好的音乐有着影响心灵的巨大能量,它可以化解人的痛苦忧愁,成为远远超越人类语言的价值,成为升华人类精神的巨大力量,而不良的音乐也可成为思想堕落、意志沉伦和精神萎靡的催化剂。
搭建音乐育人的实施平台
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音乐美的鉴赏与创造,在于训练学生倾听美的音乐。听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关键,唱是欣赏音乐的基础,说(评论)是欣赏音乐的深入,想是欣赏音乐的目的,也是美的创造动因。行知小学10年音乐教育实际中,对于音乐教育实施所必须涉及的听、唱、说、想的教育环节采取的是多渠道多层次音乐环境的营造,搭建起以下实施音乐教育的平台:
改造传统音乐课堂。一是把“情感共鸣”放在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二是音乐课堂上系统地以优秀作品或人物为线索,制作“主题(专题)音乐欣赏”“名家名作”板块;三是从过去的音乐知识传授、技能掌握为主走向人格建构。
音乐与生活相随相伴,其目的是建立正常的学校生活秩序和培养良好习惯。在每天的课间操时间,校园内会准时奏响起的激昂的号角声。每天放学铃声刚落,《夕会歌》一定会紧随而起。在每年散学典礼后,全校的孩子们簇拥着在楼道里互道珍重再见,款款唱起“长亭外,古道边,放草碧连天……”。
丰富的音乐节日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音乐舞台。在一年一度的音乐节上,同学们往往以音乐海报的形式走进他们热爱的音乐家介绍作家及代表作品。学校定期举办“一个孩子一个梦”的班级音乐会;每年举办学生个人音乐会;学校理财社团的同学们为此专门举办公益募捐演出。此外,自由创编动作的奥尔夫音乐元素的《七次变》也是我们利用音乐作品培养孩子创编能力的一种途径。
音乐也传达了学校对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患有自闭症的学生小星星在五年级时已经对作曲非常着迷。一下课时就会跑到音乐老师的电脑上忙碌,孩子毕业离校时竟然可以送给校长自己创作的作品《献给母校的歌》,表达对少年时代所拥有的温暖、快乐以及对老师同学深深的情谊。行知小学的音乐教育,为特殊儿童那似曾封闭的心灵开启了成长的一扇门。
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
音乐育人,扎稳中华文化的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传统。我们深知,优秀的音乐传递和承载着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体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精神归属的维护、追求和关怀。正是基于音乐养正这样的使命,行知小学的音乐教育也刻意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着力于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唤起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洞察和热爱,着力于把利用音乐把学生培养出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的一代新人。我们发现,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教育中不仅喜爱的优美旋律,也钟情歌曲中那朗朗上口的歌词。
对本土传统音乐不妄自菲薄,吐故纳新,不断挖掘创造。我们将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中优秀美术动画音乐作为校园日常广播音乐主体。让孩子通过长线浸润的方式,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举办短线主题活动,如古琴茶会,邀请家长和教师一起欣赏经典作品。我们还把“广东儿童音乐的保护应用”作为课题。在丰富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让学生体会爱国、和谐、敬业、孝义、诚信、仁爱、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千人共舞,校园风景已然形成。全校1680名学生和老师们随着优美旋律的音乐翩翩起舞,全身心都融入到感人的音乐意境之中。这些音乐,既有快乐的《穿过树林》,也有学生可以自由创编动作的奥尔夫音乐元素的《七次变》;既有粤语童声版的《可爱的家庭》,也有常作为学校迎宾曲的马来西亚歌曲《雅沙亚》……孩子的表情和状态也随着不同的音乐而展现。通常,以热烈的音乐开场,而最后的曲子总是舒缓宁静。
没有音乐,就不成其为行知小学。可以这样说,在行知小学,离开了音乐,似乎就离开了行知小学。倾听音乐,欣赏音乐、领会音乐、享受音乐,已是行知小学学生们悄然形成的习惯,已经化为自己骨髓的一部分了。
十年来,音乐陶冶下的行知少年初长成,他们阳光、健康、综合素质高、发展有后劲。相比简单地用传统德育单纯行为规范约束力施教而言,音乐教育则是在自由放松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容易形成丰富的情感、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眼明走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我们希望在生活中有更多美好音乐来陶冶、陪伴和引领孩子们,让他们学会审美、爱美、创美。在孩子们那明亮柔和的目光后面有一颗明白而坚定的心,找到人生真正的美与乐之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行知小学】
责任编辑/孙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