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小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作文,使习作不再成为小学生学习的负担呢?结合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习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篇一律,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因此,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教师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
例如:《穷人》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桑娜夫妇多了两个孩子以后的生活境遇,会产生什么结局,任由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可以变换思维角度去想象,通过变换角度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平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出些符合学生口味习作题目,如:《小燕子,你还好吗?》、《我与地球交朋友》、《假如我是》、《电脑管家》等,让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只有当学生认为写作是喜怒哀乐的宣泄时,是学生童心、童真、童趣的释放时,他们才不会对写日记、周记、作文产生障碍。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
如: 《我最喜欢的一只小动物》我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小伙伴》、《我的同桌》等写人的作文,指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观察;《童年趣事》、《一件傻事》、《这样做真不应该》等写事的作文,就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去观察,让学生真正明白习作的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章本身就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随时记录所见所感,从而使习作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不拘一格的小练笔是驰骋自由生活的天地,把生活的闪光点记入,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习作积累素材,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
如:教学《陶罐与铁罐》一文,我进行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朗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虚心,并落实童话作文的习作方法,把事物当做人来写,课后就进行习作编写童话,学生的习作《桌子和椅子的对话》、《小苗与大树》、《花与叶》等写得很出色。教学《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注重写景文章的习作方法,可以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顺序)写,也可以安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写,落实习作《美丽的家乡》或《家乡的——》半命题作文,收效较好;教学《开国大典》一文,引导学生懂得写一项活动如何言之有序,如何进行场面描写,于是进行习作《难忘的运动会开幕式》。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教师长期坚持授之以渔,学生定会在众多课例的学习中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心中有法,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从容得多了,从而解决了学生习作“怎样写”的问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重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然后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的文章,边阅读边感悟,边检查边修改。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修改,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修改的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每个学生都参与,每个学生都提高,提高的不止是表达能力,还包括认识能力、鉴赏能力。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作文讲评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捕捉学生作文中达到成功点。同时把讲评后的文章贴在学习园地内,这样还可以扩大读者范围,激发学生竞争心理。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小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把习作当作小学生学习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设计》总第268期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09年10月
一、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习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篇一律,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因此,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教师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
例如:《穷人》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桑娜夫妇多了两个孩子以后的生活境遇,会产生什么结局,任由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也可以变换思维角度去想象,通过变换角度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平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出些符合学生口味习作题目,如:《小燕子,你还好吗?》、《我与地球交朋友》、《假如我是》、《电脑管家》等,让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只有当学生认为写作是喜怒哀乐的宣泄时,是学生童心、童真、童趣的释放时,他们才不会对写日记、周记、作文产生障碍。一个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
如: 《我最喜欢的一只小动物》我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小伙伴》、《我的同桌》等写人的作文,指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观察;《童年趣事》、《一件傻事》、《这样做真不应该》等写事的作文,就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去观察,让学生真正明白习作的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章本身就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随时记录所见所感,从而使习作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不拘一格的小练笔是驰骋自由生活的天地,把生活的闪光点记入,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习作积累素材,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
如:教学《陶罐与铁罐》一文,我进行分角色朗读的指导,朗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虚心,并落实童话作文的习作方法,把事物当做人来写,课后就进行习作编写童话,学生的习作《桌子和椅子的对话》、《小苗与大树》、《花与叶》等写得很出色。教学《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注重写景文章的习作方法,可以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顺序)写,也可以安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写,落实习作《美丽的家乡》或《家乡的——》半命题作文,收效较好;教学《开国大典》一文,引导学生懂得写一项活动如何言之有序,如何进行场面描写,于是进行习作《难忘的运动会开幕式》。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教师长期坚持授之以渔,学生定会在众多课例的学习中掌握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心中有法,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从容得多了,从而解决了学生习作“怎样写”的问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重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然后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的文章,边阅读边感悟,边检查边修改。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修改,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修改的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每个学生都参与,每个学生都提高,提高的不止是表达能力,还包括认识能力、鉴赏能力。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作文讲评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捕捉学生作文中达到成功点。同时把讲评后的文章贴在学习园地内,这样还可以扩大读者范围,激发学生竞争心理。
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小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把习作当作小学生学习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设计》总第268期 山西教育报刊社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