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产物,文物就是其一,它是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见证了历史上各个重要时期的发展。其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历史上大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历史人物的产生和各个时间段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文物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提到文物的保护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谈到文物考古环境因素的问题,本文就一些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例如水土流失、辐射、水、大气以及人为的一些因素,同时还提出了几点关于保护文物考古环境的看法。
【关键词】环境因素;考古环境;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物指的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中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遗留下的遗物及遗迹。文物的不同能够体现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当时的社会活动、社会状态以及社会关系等,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除此之外,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以及社会背景提供可靠的依据;并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研究和分析历史,寻找社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其对于加快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带来很多好处,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就比如环境污染的加剧,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文物损坏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正因如此,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逐渐地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因此也慢慢有了对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意识,这标志着文物保护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同时,文物考古工作的过程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本文旨在分析环境因素对于文物的影响以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措施。
一、环境因素对于文物的影响
环境的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降低,致使一些文物和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文物受到损坏,其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外部的因素又包括地形以及气候,当然,地质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也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周围的环境也会对文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文物周围的土壤和水文等,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也会对文物产生影响,而地表的植被同样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内部的因素指的是文物的材料和成分。由于文物材质的不同,其受到环境污染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受损害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最近这些年来,无机材质的历史文物所遭受到的损害越来越大,其被损坏的速度也在明显地加快。
(一) 酸雨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
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大气污染,这些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和变化之后,就会形成硫酸或者是硝酸,再在雨水降落的时候混入其中,形成酸雨。众所周知,酸雨对文物的损坏是非常严重且无法挽回的。
地面上文物的损害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酸雨的侵蚀,其对于一些裸露在空气中的古建筑特别是含类似于大理石物质的建筑物,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是位于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最近几十年来大佛被腐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它的基岩受到酸雨的影响,早已不复往日的坚挺,厚度正在不断减少。
酸雨对于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它会慢慢地将土壤酸化,而土壤被酸化以后,难免会影响到土里的文物。我们知道,硫酸和硝酸之类的强酸性物质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如果文物周围土壤的酸性越来越强,那么文物必定会被腐蚀,特别是铁质的文物和青铜器类的。
(二) 水质污染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
水质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因为其有良好的流动性,一旦小区域的水被污染,很快就会扩散成大范围的污染,例如酸碱和有机物的污染等;污水排出后慢慢地渗入地下,会对文物遗迹产生多种危害,其中对墓葬、陶制品和化石等产生的影响尤其明显,这样会大大地影响文物的价值[1]。
(三) 辐射线对文物产生的影响
辐射线能造成文物的表面老化,使得文物的品质降低,保存寿命也被大大降低,尤其是紫外线对于文物所造成的影响尤其严重。
文物保护的过程当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光辐射污染。这种污染会使丝织品或者是布类的东西颜色被改变,另外,光化学污染也是损害文物的一种现象,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光化学烟雾。
(四) 地下水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关于地下水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问题。通常来讲,地下水会存在水位升降的问题。不管水位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地表塌陷、文物被腐蚀等情况。这样一来,对文物的破坏会更强。关于这一点有很多实例,就像当年西安曾经过量的采集地下水,从而导致地面下沉,这次事件中很多文物被殃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另外,我们都知道,埃及有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最近几十年它也开始受到地下水水位升高的影响,最近几年有调查发现,由于水位不断升高,狮身人面像所遭受到的侵蚀正在逐渐加重,特别是它的基座受到了较大影响。
二、田野考古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
所谓的田野考古学,其研究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对文物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它和考古学其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田野考古与室内整理研究密切相关,田野考古是直接获得资料的一个过程,在考古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考古中用到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与此同时,如果在进行田野考古的时候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环境加以保护,那么在考古结束之后,当地的环境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
(一) 水土流失
在考古过程当中,毫无疑问会进行挖掘,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很多的土和石头等废料,经过开采,原有的土地结构会被破坏,裸露面受到外力影响,滑坡、坍塌等情况都极有可能发生,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水土流失自然是更加严重。一般来说在野外考古的时候会搭建起一些临时的帐篷和开辟一些临时的道路,如果不对这些进行保护,当出现恶劣天气的时候,例如大雨、大风等,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 (二) 局部生态影响
野外考古的过程中会占用一定的土地,使其原本的用途被改变,同时其原本的环境和所呈现出的景观也会被改变,因为还要进行挖掘,所以说原本的植被必然会被破坏,使得动物原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
(三) 其他影响
考古人员会产生一些生活废水,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些废水被随意排放,可能会污染当地水源,严重的还会影响到饮用水,如果在河道中进行考古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并且在考古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噪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围的居民和生物[3]。
三、一些保护措施建议
环境污染会造成文物损坏,而考古过程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物考古过程和文物的保存及保护,都要建立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
(一) 考古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田野考古的整个过程是较长的,包括从一开始的田野调查到最后发掘完成后对遗址进行的保护,这期间既要保护好文物,也要充分考虑发掘区和周围环境的保护。
1.调查阶段充分了解环境
在进行发掘之前要首先对环境进行调查。考古调查事实上并不是简单地调查考察地文物的情况,同时还要非常明了地掌握当地的生态状况和自然条件。野外调查是否到位决定了该地在被发掘前后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否被很好地保护。
2.加强防治力度,提高环境质量
文物所在的地方都是重点保护的对象,必须要有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只有环境污染的问题被解决了,环境才能得到提高,经过长时间不断的努力,才会使得环境质量达到相关的规定。例如,水质标准不能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标准。产生的噪声应以达到城市0类标准为标准[4]。
3.规划要加强,保护要全面
文物和环境的保护规划必须要达到统一协调。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的规划时,必须要充分地、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以社会当前的发展状况为前提,进行全方位的考古调查,并对不同的文物实施分类保护法。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充分考虑到文物保护所需的环境条件,环保措施也要为文物保护做保障。
四、小结
一直以来,文物都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而环境则是起到承载的作用。文物的保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环境来决定的,而在文物考古过程中难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强调的是,文物考古过程中必须要同时做好对于文物、环境的保护,因为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为文物的保护提供一个前提。
参考文献:
[1]迟畅.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2):11-13.
[2]张珊珊.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才智,2013(22):296-296.
[3]张晓燕,师瑞平.浅谈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4(1):73.
[4]王婉钧.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赤子,2013(7):38.
【关键词】环境因素;考古环境;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物指的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中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遗留下的遗物及遗迹。文物的不同能够体现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当时的社会活动、社会状态以及社会关系等,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除此之外,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以及社会背景提供可靠的依据;并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研究和分析历史,寻找社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其对于加快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带来很多好处,同样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就比如环境污染的加剧,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文物损坏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正因如此,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逐渐地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因此也慢慢有了对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意识,这标志着文物保护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同时,文物考古工作的过程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本文旨在分析环境因素对于文物的影响以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措施。
一、环境因素对于文物的影响
环境的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降低,致使一些文物和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文物受到损坏,其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外部的因素又包括地形以及气候,当然,地质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也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周围的环境也会对文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文物周围的土壤和水文等,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也会对文物产生影响,而地表的植被同样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内部的因素指的是文物的材料和成分。由于文物材质的不同,其受到环境污染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受损害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最近这些年来,无机材质的历史文物所遭受到的损害越来越大,其被损坏的速度也在明显地加快。
(一) 酸雨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
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大气污染,这些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和变化之后,就会形成硫酸或者是硝酸,再在雨水降落的时候混入其中,形成酸雨。众所周知,酸雨对文物的损坏是非常严重且无法挽回的。
地面上文物的损害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酸雨的侵蚀,其对于一些裸露在空气中的古建筑特别是含类似于大理石物质的建筑物,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是位于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最近几十年来大佛被腐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它的基岩受到酸雨的影响,早已不复往日的坚挺,厚度正在不断减少。
酸雨对于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它会慢慢地将土壤酸化,而土壤被酸化以后,难免会影响到土里的文物。我们知道,硫酸和硝酸之类的强酸性物质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如果文物周围土壤的酸性越来越强,那么文物必定会被腐蚀,特别是铁质的文物和青铜器类的。
(二) 水质污染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
水质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因为其有良好的流动性,一旦小区域的水被污染,很快就会扩散成大范围的污染,例如酸碱和有机物的污染等;污水排出后慢慢地渗入地下,会对文物遗迹产生多种危害,其中对墓葬、陶制品和化石等产生的影响尤其明显,这样会大大地影响文物的价值[1]。
(三) 辐射线对文物产生的影响
辐射线能造成文物的表面老化,使得文物的品质降低,保存寿命也被大大降低,尤其是紫外线对于文物所造成的影响尤其严重。
文物保护的过程当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光辐射污染。这种污染会使丝织品或者是布类的东西颜色被改变,另外,光化学污染也是损害文物的一种现象,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光化学烟雾。
(四) 地下水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关于地下水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问题。通常来讲,地下水会存在水位升降的问题。不管水位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地表塌陷、文物被腐蚀等情况。这样一来,对文物的破坏会更强。关于这一点有很多实例,就像当年西安曾经过量的采集地下水,从而导致地面下沉,这次事件中很多文物被殃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另外,我们都知道,埃及有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最近几十年它也开始受到地下水水位升高的影响,最近几年有调查发现,由于水位不断升高,狮身人面像所遭受到的侵蚀正在逐渐加重,特别是它的基座受到了较大影响。
二、田野考古对文物所造成的危害
所谓的田野考古学,其研究目的是了解人类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对文物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它和考古学其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田野考古与室内整理研究密切相关,田野考古是直接获得资料的一个过程,在考古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考古中用到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与此同时,如果在进行田野考古的时候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环境加以保护,那么在考古结束之后,当地的环境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
(一) 水土流失
在考古过程当中,毫无疑问会进行挖掘,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很多的土和石头等废料,经过开采,原有的土地结构会被破坏,裸露面受到外力影响,滑坡、坍塌等情况都极有可能发生,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水土流失自然是更加严重。一般来说在野外考古的时候会搭建起一些临时的帐篷和开辟一些临时的道路,如果不对这些进行保护,当出现恶劣天气的时候,例如大雨、大风等,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 (二) 局部生态影响
野外考古的过程中会占用一定的土地,使其原本的用途被改变,同时其原本的环境和所呈现出的景观也会被改变,因为还要进行挖掘,所以说原本的植被必然会被破坏,使得动物原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
(三) 其他影响
考古人员会产生一些生活废水,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些废水被随意排放,可能会污染当地水源,严重的还会影响到饮用水,如果在河道中进行考古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并且在考古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噪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围的居民和生物[3]。
三、一些保护措施建议
环境污染会造成文物损坏,而考古过程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物考古过程和文物的保存及保护,都要建立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
(一) 考古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田野考古的整个过程是较长的,包括从一开始的田野调查到最后发掘完成后对遗址进行的保护,这期间既要保护好文物,也要充分考虑发掘区和周围环境的保护。
1.调查阶段充分了解环境
在进行发掘之前要首先对环境进行调查。考古调查事实上并不是简单地调查考察地文物的情况,同时还要非常明了地掌握当地的生态状况和自然条件。野外调查是否到位决定了该地在被发掘前后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否被很好地保护。
2.加强防治力度,提高环境质量
文物所在的地方都是重点保护的对象,必须要有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只有环境污染的问题被解决了,环境才能得到提高,经过长时间不断的努力,才会使得环境质量达到相关的规定。例如,水质标准不能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标准。产生的噪声应以达到城市0类标准为标准[4]。
3.规划要加强,保护要全面
文物和环境的保护规划必须要达到统一协调。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的规划时,必须要充分地、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以社会当前的发展状况为前提,进行全方位的考古调查,并对不同的文物实施分类保护法。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充分考虑到文物保护所需的环境条件,环保措施也要为文物保护做保障。
四、小结
一直以来,文物都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而环境则是起到承载的作用。文物的保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环境来决定的,而在文物考古过程中难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强调的是,文物考古过程中必须要同时做好对于文物、环境的保护,因为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为文物的保护提供一个前提。
参考文献:
[1]迟畅.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2):11-13.
[2]张珊珊.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才智,2013(22):296-296.
[3]张晓燕,师瑞平.浅谈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4(1):73.
[4]王婉钧.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赤子,20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