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美术教育不可能完全借助或融身于西方美术教育的模式而获得成功。那么,如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便成为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中国绘画的体系建立要在吸收西方绘画中有利于建设和发展新体系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去区分,要将学校教育和师徒传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中国绘画的学科体系。
要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首先必须弄清中西方两种美术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西方美术教育较早确立了逻辑分析的学科体系,这是它的长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本身也存在着缺陷,在绘画的表现上尤为突出。传统的西方绘画的本质性决定了它的伸展必须依附于物理学、数学、人体解剖学等自然科学,这使得它必经的学科锻炼没有一门真正的艺术学课程。由于绘画艺术科学体系被自然科学代替,西方现代诸多画派的产生仍离不开数学、材料学、工艺学等,致使西方至今也无法完成艺术绘画学科建设的任务。
而中国绘画则相反,它没有西方逻辑结构式的学科框架,早在六朝即已形成的“六法”纲要便已规定了真正的艺术造型、色彩笔墨和构图法则,也规定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的特殊法则。这些法则完全不同于科学,是地地道道的艺术学、绘画学。西方绘画学科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自然科学没有化为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绘画与诗歌、文字之间的联系贫乏;而中国绘画的哲学观念、文学境界、书法手段,都经过了绘画艺术学的融化,成为了有机的整体。西方的物理、数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以非常有限的认识范围局限了艺术家的视野,不像中国画家那样需要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的学识修养,所以造型艺术的单一性使他们难以真正步入博大精深的艺术高峰。不过,由于中国绘画过多地依赖哲学、文学、书法、印章等等内容,使得画家们一旦离开了多学科的综合,便显得贫乏单薄。这妨碍了绘画自身表现语言的独立性,使中国绘画本体自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遮蔽,增加了学科建设的难度。这也是我们在中国绘画学科建设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基于中西方绘画内涵的差异及各自的优势,我们在建立中国绘画学科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吸取西方美术学科的长处,用逻辑方法构建其学科框架体系;另一方面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特色,将西方绘画有系无体和中国绘画有体无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体有系、体系结合。为此,我们首先要从原先强调写实造型能力的西方教学体系转向强调写意能力的中国式教学体系,从而改变素描、色彩、解剖、透视的西方巨大的造型基础在中国美术教育中的错误导向。在此基础上再将具有中国辨证象形思维特征的六法本体论与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结合,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国艺术本体和美术性思维的教学体系。
再者,西方在色彩的“自相”中发现了光色原理,而中国人则在色彩的“类相”中发现了“随类赋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随类赋彩”四个字虽然出不能算得上是绘画色彩学,但它规定了的类相复合法与色彩的自律性却是地道的艺术色彩学,绝非物理光学可以代替。中国绘画中的“浅降山水”、“清绿山水”以及“墨分五色,如兼五彩”的水墨体系,皆是类相思维方法在中国画色彩中的具体应用。
同样,中国画的经营位置,也不像西方绘画那样严格遵循结构及透视规律,它既不受三度空间的制约,又不受透视错觉的干扰,而是描绘人的天地之交合,将宇宙世界的宏观直觉置于平面世界的和谐布置。西方绘画的位置经营,不论造型多么精确地符合人体解剖或视觉透视错觉,都只是单一形象空间描述的抽象结果,是一种近大远小的假象,与中国绘画仰观俯察、远取近求的观察方法完全不同。中国绘画无论怎样不拘泥于形似和透视,也是一种景物复合之象即美的形象。这种审美心胸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章法之学,是中国绘画现代构图学得以建构的基础和前提。其它诸如中国绘画笔法学、创作学、鉴赏学等,莫不如此。
如何将中国绘画学科体系有成效地贯彻于美术教育实践之中,这是中国绘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美术史上,大凡有杰出成就的画家基本上是通过非学校教育的途径培养出来的。应该承认师徒传授的教育模式是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合理性的,因为拜师学画,学的不仅是具体的技法、技巧、技能,还要全面地跟老师学为人、治学、对大自然的观察,更要学中国绘画史乃至整个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互补,中国绘画还要转益多师,这些无疑是中国绘画教育的优良传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又有很大的封闭性,师徒关系以传统的人际关系为准则,打着血缘亲族宗法制的烙印。徒弟从师傅那里学习的是实用技巧和零碎的知识,而且这些又是某家某派的观点与风格。因此,其传授中的片面性、知识的狭隘性、思想的保守性与学术的排他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传统师徒的教育模式难以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和规模性的美术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师徒传授,它往往综合学习中西方美术,其师资也不限于一家一派,它把传授知识技能视为一种社会事业而与社会有了更多的联系,这就从根上动摇了从属性、封闭性的宗法师徒关系,这是美术学校教育值得肯定之处。中央美术学院所采取的工作室制度,目的是试图综合中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长处。但由于当时工作室的导师都是受写实主义影响极深的画家,故未能跳出科学艺术的局限,进入艺术科学的殿堂。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完成中国绘画学科建设的任务之后,由真正的大师主持的工作室,将可能成为新一代大师的摇篮。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要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首先必须弄清中西方两种美术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西方美术教育较早确立了逻辑分析的学科体系,这是它的长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本身也存在着缺陷,在绘画的表现上尤为突出。传统的西方绘画的本质性决定了它的伸展必须依附于物理学、数学、人体解剖学等自然科学,这使得它必经的学科锻炼没有一门真正的艺术学课程。由于绘画艺术科学体系被自然科学代替,西方现代诸多画派的产生仍离不开数学、材料学、工艺学等,致使西方至今也无法完成艺术绘画学科建设的任务。
而中国绘画则相反,它没有西方逻辑结构式的学科框架,早在六朝即已形成的“六法”纲要便已规定了真正的艺术造型、色彩笔墨和构图法则,也规定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的特殊法则。这些法则完全不同于科学,是地地道道的艺术学、绘画学。西方绘画学科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自然科学没有化为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绘画与诗歌、文字之间的联系贫乏;而中国绘画的哲学观念、文学境界、书法手段,都经过了绘画艺术学的融化,成为了有机的整体。西方的物理、数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以非常有限的认识范围局限了艺术家的视野,不像中国画家那样需要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的学识修养,所以造型艺术的单一性使他们难以真正步入博大精深的艺术高峰。不过,由于中国绘画过多地依赖哲学、文学、书法、印章等等内容,使得画家们一旦离开了多学科的综合,便显得贫乏单薄。这妨碍了绘画自身表现语言的独立性,使中国绘画本体自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遮蔽,增加了学科建设的难度。这也是我们在中国绘画学科建设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基于中西方绘画内涵的差异及各自的优势,我们在建立中国绘画学科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吸取西方美术学科的长处,用逻辑方法构建其学科框架体系;另一方面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特色,将西方绘画有系无体和中国绘画有体无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有体有系、体系结合。为此,我们首先要从原先强调写实造型能力的西方教学体系转向强调写意能力的中国式教学体系,从而改变素描、色彩、解剖、透视的西方巨大的造型基础在中国美术教育中的错误导向。在此基础上再将具有中国辨证象形思维特征的六法本体论与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结合,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国艺术本体和美术性思维的教学体系。
再者,西方在色彩的“自相”中发现了光色原理,而中国人则在色彩的“类相”中发现了“随类赋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随类赋彩”四个字虽然出不能算得上是绘画色彩学,但它规定了的类相复合法与色彩的自律性却是地道的艺术色彩学,绝非物理光学可以代替。中国绘画中的“浅降山水”、“清绿山水”以及“墨分五色,如兼五彩”的水墨体系,皆是类相思维方法在中国画色彩中的具体应用。
同样,中国画的经营位置,也不像西方绘画那样严格遵循结构及透视规律,它既不受三度空间的制约,又不受透视错觉的干扰,而是描绘人的天地之交合,将宇宙世界的宏观直觉置于平面世界的和谐布置。西方绘画的位置经营,不论造型多么精确地符合人体解剖或视觉透视错觉,都只是单一形象空间描述的抽象结果,是一种近大远小的假象,与中国绘画仰观俯察、远取近求的观察方法完全不同。中国绘画无论怎样不拘泥于形似和透视,也是一种景物复合之象即美的形象。这种审美心胸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章法之学,是中国绘画现代构图学得以建构的基础和前提。其它诸如中国绘画笔法学、创作学、鉴赏学等,莫不如此。
如何将中国绘画学科体系有成效地贯彻于美术教育实践之中,这是中国绘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美术史上,大凡有杰出成就的画家基本上是通过非学校教育的途径培养出来的。应该承认师徒传授的教育模式是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合理性的,因为拜师学画,学的不仅是具体的技法、技巧、技能,还要全面地跟老师学为人、治学、对大自然的观察,更要学中国绘画史乃至整个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互补,中国绘画还要转益多师,这些无疑是中国绘画教育的优良传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又有很大的封闭性,师徒关系以传统的人际关系为准则,打着血缘亲族宗法制的烙印。徒弟从师傅那里学习的是实用技巧和零碎的知识,而且这些又是某家某派的观点与风格。因此,其传授中的片面性、知识的狭隘性、思想的保守性与学术的排他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传统师徒的教育模式难以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和规模性的美术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师徒传授,它往往综合学习中西方美术,其师资也不限于一家一派,它把传授知识技能视为一种社会事业而与社会有了更多的联系,这就从根上动摇了从属性、封闭性的宗法师徒关系,这是美术学校教育值得肯定之处。中央美术学院所采取的工作室制度,目的是试图综合中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长处。但由于当时工作室的导师都是受写实主义影响极深的画家,故未能跳出科学艺术的局限,进入艺术科学的殿堂。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完成中国绘画学科建设的任务之后,由真正的大师主持的工作室,将可能成为新一代大师的摇篮。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