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起生命的防护网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自杀、意外伤害等原因,正值豆蔻年华的生命过早逝去的现象频频发生,令人万分惋惜。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就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织起一张细密牢固的生命“防护网”,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构网—— 领导重视,精心筹划
  
  生命最为可贵,安全重于泰山,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学校需要针对性地改善办学条件,排查和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加强德育处、保卫处、卫生室、团委、心理咨询室、食堂等部门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并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岗位职责;优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职务;培养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思想和安全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让他们能以阳光的心态教书育人和学习成长,并且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些措施会为生命“防护网”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二、织网—— 师生参与,共同构建
  
  生命“防护网”的构建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加强责任心,做学生安全的守护者,譬如及时反映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等。“身教重于言教”,每一位教师还要从我做起,做安全与生命教育的示范者。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有着直接的接触,既是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者和解决者。生命“防护网”的构建还要完善班委会、团委会、学生会的建设,班级设立安全委员和心理委员,充分发动学生,开展安全和心理志愿者活动,促成和完善生命“防护网”的构建。
  
  三、经线—— 挖掘教材,课堂渗透
  
  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所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渗透防火、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运动伤害、安全用药、疾病预防、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各门课程还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如生物课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和魅力;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帮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政治课使学生感悟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学科课堂渗透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和质量等方面的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四、纬线—— 专题宣传,课外实践
  
  在学科课堂渗透以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橱窗等宣传阵地,运用包括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网络危害、毒品和艾滋病预防教育等专题教育;还要充分利用班会、校会、节假日、团队活动、纪念日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网眼——疏密有致,恰到好处
  
  学校如果忽视安全与生命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导致“网眼”过疏,就会留下安全隐患。“网眼”过密,也会产生负作用。有的学校出于安全顾虑,对课外活动唯恐避之不及,使学生失去了通过课外活动接触自然、认识社会的机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日后的“风吹雨打”。“网眼”过密会还会导致对学生赏识过多,使必要的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缺失。“有小病者就鲜有大病”,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往往一些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却特别差,有时仅仅因为家长、老师的一句批评,就会选择轻生。同样,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缺少惩戒会导致犯错误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意识不到要为自己错误的言行承担责任。现在一些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学校缺乏惩戒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布网—— 严防死守,虚实结合
  
  学校安全工作具有细微性、广泛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曾有一次,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运动会入场式彩排和项目训练时,忽视了安全管理。恰巧一名男生投掷标枪失手,标枪竟向彩排队伍袭来,万幸的是标枪没有扎伤人。事发多年,我对此事仍心有余悸。除了常规管理这张“有形的网”以外,校园安全还需布下一张“无形的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学习压力、早恋困扰、人际关系、社会不良影响等原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愈来愈多。例如2008年秋季开学伊始,某市一地就曾经有四位学生自杀,引起社会的极大震撼。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安全与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及时宣泄心理压力,减少悲剧的发生。
  
  七、暖网—— 温馨教室、和谐校园
  
  一些学生对学校内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总想挣脱学校的“束缚”,从而出现了逃学、网恋、进入未成年人不该去的场所等种种不良行为。这必然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学生“破网而出”,固然有家庭、社会和青春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认为学校没有温馨和快乐,不值得留恋,于是选择了出走。因此要把学生留在“防护网”内,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人格,熟知学生心理,谅解学生的难处,纾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切忌急功近利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与快乐,从而减少社会恶习和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和学
  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八、验网—— 模拟演练,检验效果
  
  生命防护网的构建,不仅要做好各项安全工作预案,还要积极开展应急演习,教会师生遇到地震、火灾、食物中毒、意外伤害、停电等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疏散和急救处理。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许多学校平时缺乏紧急撤离演习方面的训练,地震来临时没有及时疏散,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年来坚持进行紧急撤离演习的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两千三百多名师生,撤退仅用了1分36秒,全校师生在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学校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爱国卫生月、11·9消防日等时机开展突发事件的疏散和急救处理演习,检验生命“防护网”的效果,增强突发事件出现时的应对能力。
  
  九、联网—— 家校互动,联系社会
  
  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做到定期家校联系,沟通情况,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任。2008年8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发起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行动正式启动,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国家减灾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都对本次行动给予了支持,充分表明了全社会对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视。学校要积极与当地机关工委、团委、新闻媒体、公安、消防、交通、社区、卫生、地震等部门进行“联网”,主动寻求社会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支持,联成一张由社会、家庭、学校结合得更为广泛、更加有效的生命“防护网”。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学校将会织起一张安全可靠、覆盖全体学生的生命“防护网”,促进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减少乃至杜绝学生伤亡悲剧的发生,使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高考一扫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改变了社会风气,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高考功不可没。但当前出现了一些缺点和弊端,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它有利于人才的公正公平的选拔,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    一、十年灾难    “文革”十年对教育来讲是一次空前的大灾难。学校制度被打乱,学校秩序被破坏,高校停止招生多年,1970年虽然部分院校开始招生,但采取的是推荐的方式,没有考试。全社会弥漫着“读书无用论”的
“教育即解放”,是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我觉得这个命题能够很好地概括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对此,我个人有着亲身的感受。  我是1975年上小学的,当时在一所大队办的村小。那时候,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只记得小伙伴们一起嬉笑着、打闹着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放学又一块儿去打猪草、放牛羊,为生产队捡粪积肥。高年级的时候,晚上各自提着马灯和煤油灯去上夜学,没有家长陪伴,也很少
《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中的一册,捧读它,颇有感触。    一、权力结构下的教师    教师,作为教育精神的体现者与具体教育过程的执行者,在国家教育体系里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近现代史复杂而曲折,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新中国成立以后亦经历了包括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和
亲爱的妈妈:  我真的很想您!  要是您还在世,再过几天就是您的81岁寿辰,可您离开我们已经有14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您,每当春天杏花开时,心里总特别想给您说些什么,每当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心情无言表述,泪流满面!妈妈,没有您的日子里我们都很想您,特别是我爸,虽然嘴上不说,可他比我们谁都需要您的陪伴,坚持要守在家里,带领儿孙们在咱家的房前屋后种植了松树等各种花草,把咱家现在经营成“生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围绕着其中教与学的各种研究及成果一片繁荣。然而细究之下,仍有一些令人遗憾之处。以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说,现状不容乐观。实际操作中,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这种评价既不能对课堂教学改革起导向与激励作用,也导致迄今没能就“一节好课是什么样的”这个关键性问题提出明确的建设性意见,令广大教学一线的
一、关于权利意识的一般认识    所谓权利意识就是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构成了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具体来说,权利意识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民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三是公民自觉地把行使公民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规范之中,以免损害其他
“举人”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得较晚。尽管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诏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举荐贤才,文帝时又两次下诏,令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时,更是建立了制度化的察举制,但西汉时期,“举人”一词极其罕见。《史记》中根本就不曾见,《汉书》中,只出现了有限的一次。《汉书严延年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延年坐选举不实贬秩,笑曰:‘后敢复有举人者矣!’”西汉著名的酷吏严延年,因为举荐的人不称职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本届政府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人民参与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但很长时间内,我们更重视教育的“国计”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民生”性,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关注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贡献而较少考虑到教育对于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尽管个人利益与社会和国家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比如国强则民富,但这二者的利益又不可能完全
春风送暖草木长,陇原大地竞芬芳。在第109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陇原巾帼代表相聚金城,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姐妹们同欢唱,共高歌,倾情礼赞新中国。她们中有“陇原巾帼先锋”、2018年度全省“最美家庭”1000户中的代表、2018年度省级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200名中的代表、先进集体80个中的代表,优秀村(社区)妇联主席100名中的代表。她们一个个满面春风,盛装出席,在这个属于她们自己的节日里接受表彰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绘画创造源出于“意象”。意象,即主观意念想象。意象造型,就是不拘泥于形似,不模拟自然,而是把自然物象作为传情达意的中介,强调对自然物象内在神韵上的把握。它不需要真实的视点、科学的透视、比例和客观色彩理论,而是根据主观意愿、理想及对物象大悲大彻“顺天应人”的理解和关注,跨越表象、跨越时空、默契着客观法则的自由表象和任意组合,并与“天人和一”的传统哲学观念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