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都北京城市化的进程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发端者是一位北洋大佬。他就是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
朱启钤(1872~1964年),祖籍贵州,生于河南,自幼饱读诗书,涉猎广泛,尤其喜好古建筑。就任北洋政府要职后,朱啟钤对北京城古建筑的破败凋零和城市交通的囿闭痛心疾首,屡次上书要求进行修缮改造。1914年,他得到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首肯,对社稷坛进行修缮改造,并打造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向民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当时的社稷坛破败不堪。进了南门是一大片空地,穿过戟门,便是社稷坛,再后面是拜殿,其他建筑很少。因为是皇家禁地,人迹罕至,这里杂草丛生,一些留守于此的太监干脆在里面放牛养羊,弄得满目狼藉。
朱启钤首先动用民工和军队清理了场地,然后,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建筑理念打造这个公共园林。他在园林的西南部修建了水榭和花坞,周围建造假山,并在前面开挖了很小的湖,注入现代城市园林的概念。
朱启钤还善于拼凑园林内容,他从被焚毁的圆明园中,将遗存的兰亭八柱搬迁到园林的西南部;从鸿胪寺将“习礼亭”整体搬迁到靠园林中轴线西南一点的地方;还从河北运来了宋代的石狮,置于园林门口。虽然是拼凑,但整体格调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突兀。为了丰富园林的人文气息,他还修建了仿西洋式的八角形大理石亭子,亭柱上镌刻有格言,称之为“格言亭”。
1914年10月10日,这座取名“中央公园”(现称中山公园)的全国首家公共园林改造完成,向民众开放,一时游人如织。
社稷坛的改造一炮打响之后,袁世凯十分高兴,亲赐一把特制的银镐,朱启钤拿着它于1915年6月16日拆下正阳门的一块砖,开启了北京旧城改造的序幕。在他的主持下,先后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修筑环城铁路,使得北京城有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朱启钤于1915年在内务总长任内又兼了一任交通总长。在修缮古建筑的过程中,朱启钤愈发感觉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萌生了深入研究古建筑的想法。但随着袁世凯称帝闹剧的结束,朱启钤也由北洋大佬变成通缉犯,不得不另谋生路。尽管世事变迁,但他依旧放不下这个念头。
1930年,已经成为实业家的朱启钤,终于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亲任社长,网罗了梁思成、刘敦桢、李四光、杨廷宝、陈垣等建筑、史学、地质、考古界的精英,用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和建造技术,整理出版了一批古建筑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自《文史博览》 刘志坚/文)
朱启钤(1872~1964年),祖籍贵州,生于河南,自幼饱读诗书,涉猎广泛,尤其喜好古建筑。就任北洋政府要职后,朱啟钤对北京城古建筑的破败凋零和城市交通的囿闭痛心疾首,屡次上书要求进行修缮改造。1914年,他得到了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首肯,对社稷坛进行修缮改造,并打造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向民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当时的社稷坛破败不堪。进了南门是一大片空地,穿过戟门,便是社稷坛,再后面是拜殿,其他建筑很少。因为是皇家禁地,人迹罕至,这里杂草丛生,一些留守于此的太监干脆在里面放牛养羊,弄得满目狼藉。
朱启钤首先动用民工和军队清理了场地,然后,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建筑理念打造这个公共园林。他在园林的西南部修建了水榭和花坞,周围建造假山,并在前面开挖了很小的湖,注入现代城市园林的概念。
朱启钤还善于拼凑园林内容,他从被焚毁的圆明园中,将遗存的兰亭八柱搬迁到园林的西南部;从鸿胪寺将“习礼亭”整体搬迁到靠园林中轴线西南一点的地方;还从河北运来了宋代的石狮,置于园林门口。虽然是拼凑,但整体格调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突兀。为了丰富园林的人文气息,他还修建了仿西洋式的八角形大理石亭子,亭柱上镌刻有格言,称之为“格言亭”。
1914年10月10日,这座取名“中央公园”(现称中山公园)的全国首家公共园林改造完成,向民众开放,一时游人如织。
社稷坛的改造一炮打响之后,袁世凯十分高兴,亲赐一把特制的银镐,朱启钤拿着它于1915年6月16日拆下正阳门的一块砖,开启了北京旧城改造的序幕。在他的主持下,先后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修筑环城铁路,使得北京城有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朱启钤于1915年在内务总长任内又兼了一任交通总长。在修缮古建筑的过程中,朱启钤愈发感觉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萌生了深入研究古建筑的想法。但随着袁世凯称帝闹剧的结束,朱启钤也由北洋大佬变成通缉犯,不得不另谋生路。尽管世事变迁,但他依旧放不下这个念头。
1930年,已经成为实业家的朱启钤,终于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亲任社长,网罗了梁思成、刘敦桢、李四光、杨廷宝、陈垣等建筑、史学、地质、考古界的精英,用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和建造技术,整理出版了一批古建筑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自《文史博览》 刘志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