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作为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空间,成为了热衷于抨击时政弊端和社会丑恶现象网民的聚集地。许多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对一些社会问题和丑恶现象进行热烈讨论或激烈辩论,并会经常在网上曝光一些“黑幕”和“丑闻”。这导致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通过网络迸发出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里,由此引发的网络突发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2010年)、西安药家鑫案(2010年)、洛阳性奴案(2011年)、小悦悦事件(2011年)、陕西“表哥”事件(2012年)、重庆“不雅视频门”(2012-2013年)、范悦事件(2013年)、以及反复发酵的朱令事件和郭美美事件等等。网络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构成了网络公共空间的一大重要特色,对中国社会舆论与公共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络突发事件的特征
第一, 网络突发事件往往由网络舆情主导,随着网络舆情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它与网络舆情的演变轨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网络舆情的主要阵地是网络论坛中的主贴与跟贴、新闻及其跟帖、博文及其跟帖、微博微信以及其他一些网络表达形式。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群体的持续快速成长,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它所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舆论力量。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蝴蝶效应”、“沉默的螺旋”现象和“群体极化”效应。这样,尽管网络信息无限丰富,但是,一旦某一事件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就会引发大量网民的关注,从而形成特定的网络舆情,导致网络突发事件的爆发。网络突发事件表现出非常显著的突然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与现实生活中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的特征和演变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网络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对某一网络突发事件,往往很难进行准确分类、分级并进行相应的分级处置。2007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这里,突发事件被分为四种类型,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该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尽管网络突发事件也是突然发生、需要紧急处置与应对的突发事件,但是,我们很难把它归入以上四种类型的任何一类。并且,由于网络突发事件在演变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而无法在它发生之初就对其进行分类与分级评估。网络突发事件虽然是由现实社会问题引发,但其演变过程往往由网络舆情所主导,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突发事件完全不同的特征。它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无法预测其发展走向,以及会产生多大影响。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中国各级政府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大多有严密完备的应急预案和管控措施,却没有针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管控措施,甚至根本就没有把网络突发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来对待。
第三,网络突发事件虽然以网络为主要活动平台,但是,它的活动领域不仅仅限于网络空间,一般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一定是以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为凭借,其活动主体也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更进一步说,网络突发事件并非仅仅在虚拟世界里演绎,它不纯粹是虚拟世界的虚拟事件,而是以虚拟空间为活动平台的现实事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并不会单纯认为这是发生在虚拟空间中的事件而置之不理,相反,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处置。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在网络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由于各种意想不到因素的影响,它涉及到的问题和议题,甚至事件性质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根据网络突发事件所指向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将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突发事件分为曝光型、泄愤型、抗争型、反思型和其他类型等几种。但是,单一的某种类型的网络突发事件很少,大多数的网络突发事件具有混合型特征,很难预测其发展走向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样,就导致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变得异常棘手和困难。如何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已经成为考验各级政府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一道难题。
首先,应加强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建立科学、灵敏、高效的网络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有效化解和控制网络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各级政府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尚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应包括:预警机制、预控机制、控制处理机制、善后处理机制。处置网络突发事件,可考虑按照问题指向、牵涉层面、是否合法等因素对事件性质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事件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置。合法诉求、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事件,以正面引导、舆情疏导为主;非法行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以控制和打击为主。
当前,应特别重视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向;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管控的组织体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预案;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必须即时回应或处置。上一级政府部门应指导和督促突发事件的下一级政府及时认真处置相关突发事件,并要求它们及时公布处理进程和结果。
其次,应根据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加强对网络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的演变轨迹和演变规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对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演变轨迹和演变规律的认识有限,造成管控此类事件显得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会发生严重错误,造成事态进一步激化和严重。只有深入把握其演变轨迹的内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网络突发事件中,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对一些重要敏感的突发事件,要迅速做出回应,及时全面公布真实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与网民和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掌握网络信息场域的主动权。政府信息公开越及时、越详细,公众了解的真实信息越多,网络谣言产生和扩散的可能性就越小;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得越及时、越恰当,网络舆情就越可能尽早回归理性与温和,网络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小。要在掌握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演变轨迹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网络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演变的主要指标,进而发展出网络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观测模型与预测方法,从而增强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监控与引导手段。
最后,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要转变思想,树立新思维和新观念。网络突发事件是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新问题,应对这一新问题,当然要有新观念和新方法。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策略都应有新的变化。以政治生态的变化而言,传统时代是有权威、有中心、有领袖、有组织;而网络时代则是无权威、无中心、无领袖、无组织。不认识到新变化,不转变观念,还是想用旧思维和旧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是肯定行不通的。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网络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项目号:13KDA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艾芸 刘建 美编/石玉
网络突发事件的特征
第一, 网络突发事件往往由网络舆情主导,随着网络舆情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它与网络舆情的演变轨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网络舆情的主要阵地是网络论坛中的主贴与跟贴、新闻及其跟帖、博文及其跟帖、微博微信以及其他一些网络表达形式。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网民群体的持续快速成长,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它所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舆论力量。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蝴蝶效应”、“沉默的螺旋”现象和“群体极化”效应。这样,尽管网络信息无限丰富,但是,一旦某一事件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就会引发大量网民的关注,从而形成特定的网络舆情,导致网络突发事件的爆发。网络突发事件表现出非常显著的突然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与现实生活中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的特征和演变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网络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对某一网络突发事件,往往很难进行准确分类、分级并进行相应的分级处置。2007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这里,突发事件被分为四种类型,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该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尽管网络突发事件也是突然发生、需要紧急处置与应对的突发事件,但是,我们很难把它归入以上四种类型的任何一类。并且,由于网络突发事件在演变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而无法在它发生之初就对其进行分类与分级评估。网络突发事件虽然是由现实社会问题引发,但其演变过程往往由网络舆情所主导,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突发事件完全不同的特征。它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无法预测其发展走向,以及会产生多大影响。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中国各级政府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大多有严密完备的应急预案和管控措施,却没有针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管控措施,甚至根本就没有把网络突发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来对待。
第三,网络突发事件虽然以网络为主要活动平台,但是,它的活动领域不仅仅限于网络空间,一般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一定是以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为凭借,其活动主体也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更进一步说,网络突发事件并非仅仅在虚拟世界里演绎,它不纯粹是虚拟世界的虚拟事件,而是以虚拟空间为活动平台的现实事件。也正因为如此,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并不会单纯认为这是发生在虚拟空间中的事件而置之不理,相反,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处置。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在网络突发事件演变过程中,由于各种意想不到因素的影响,它涉及到的问题和议题,甚至事件性质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根据网络突发事件所指向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将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突发事件分为曝光型、泄愤型、抗争型、反思型和其他类型等几种。但是,单一的某种类型的网络突发事件很少,大多数的网络突发事件具有混合型特征,很难预测其发展走向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样,就导致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变得异常棘手和困难。如何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已经成为考验各级政府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的一道难题。
首先,应加强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建立科学、灵敏、高效的网络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有效化解和控制网络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但是,中国各级政府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应对机制,尚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也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应包括:预警机制、预控机制、控制处理机制、善后处理机制。处置网络突发事件,可考虑按照问题指向、牵涉层面、是否合法等因素对事件性质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事件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置。合法诉求、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事件,以正面引导、舆情疏导为主;非法行为、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以控制和打击为主。
当前,应特别重视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向;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管控的组织体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预案;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必须即时回应或处置。上一级政府部门应指导和督促突发事件的下一级政府及时认真处置相关突发事件,并要求它们及时公布处理进程和结果。
其次,应根据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加强对网络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的演变轨迹和演变规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对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演变轨迹和演变规律的认识有限,造成管控此类事件显得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会发生严重错误,造成事态进一步激化和严重。只有深入把握其演变轨迹的内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网络突发事件中,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对一些重要敏感的突发事件,要迅速做出回应,及时全面公布真实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与网民和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掌握网络信息场域的主动权。政府信息公开越及时、越详细,公众了解的真实信息越多,网络谣言产生和扩散的可能性就越小;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得越及时、越恰当,网络舆情就越可能尽早回归理性与温和,网络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小。要在掌握网络突发事件及网络舆情演变轨迹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网络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演变的主要指标,进而发展出网络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观测模型与预测方法,从而增强对网络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监控与引导手段。
最后,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要转变思想,树立新思维和新观念。网络突发事件是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新问题,应对这一新问题,当然要有新观念和新方法。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策略都应有新的变化。以政治生态的变化而言,传统时代是有权威、有中心、有领袖、有组织;而网络时代则是无权威、无中心、无领袖、无组织。不认识到新变化,不转变观念,还是想用旧思维和旧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是肯定行不通的。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网络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项目号:13KDA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艾芸 刘建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