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7岁的孩子需要汲取的心理营养
0~3个月: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和“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4个月~3岁:需要安全感;
4~5岁:需要被肯定,被认同,被欣赏;
6~岁:需要认知,榜样,模范。
第六讲
4~5岁的心理营养
(二)肯定
这一期,我们来谈谈如何肯定孩子。
孩子到了四、五岁这个阶段,会开始出现很多行为,这些行为有恰当的,有不恰当的,这是因为孩子的自主性出来了。有的家长会用成人的角度来评判,甚至纠正孩子。那么,孩子的眼里就只有对错,没有兴趣了。所以,这个阶段的家长要学会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肯定孩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孩子的行为。
四、五的孩子属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孩子喜欢想象自己属于哪一类的孩子,但他们并没有判断的标准与能力。他们不能抽象地判断未曾做过的事是好还是坏,必须尝试着做,并通过父母、老师、同伴的语言评价去获得判断。所以不让四五岁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来是的错误事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错误中成长。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懂事一些,很多家长试图提前让孩子知道更多的正确行为方式,并以为孩子被告知以后就应该记得。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理解父母的价值标准。所以,孩子读出父母的表情,知道自己这一次又错了,至于为什么是错,心里还是糊涂。五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当父母用对与错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方式慢慢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以后除了对错他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与兴趣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和兴趣变得不重要y-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们举一些生活中的例q-o
生活场景一
两个小朋友对话:
A:“你知道吗?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B:“真的呀?”
A:“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妈妈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A:“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A:“当然啦。一吃完饭就看,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A:“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心理营养的概念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都要经历吃奶、喝奶粉,慢慢到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肉类、蔬菜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理营养孩子才会茁壮成长,日益健康,在相应的年龄段做相应的事情,比如说到了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翻身,然后会爬、会坐、会走路,这是一个孩子的生理成长过程,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生理营养。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营养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研究发现,只有在不同的年龄段满足了孩子相应的心理营养,当他成年后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和挫折时,才能顺利、安全地渡过。也就是说如果这份心理营养没能及时补充,那么,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这些心理问题就有可能找上门来,而如果错过0~7岁这段最佳的补给期,成年后再去修通和疗愈将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新闻而占着电视机了;妈妈也不会因喜欢电视剧而把我支开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给父母支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象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解决方法。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生活场景二
“哇……哇……”
“好啦,好啦,别哭了。”
“哇……哇……”
“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拼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给父母支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而一旦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赵老师总结
总之,家长在处理孩子的破坏行为或出错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有两种方法。一是避免说孩子错了,因为这样的词极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要说“不怎么好”,或“这样不太好”,把他的行为导向一个良好的动机。二是要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干了件不太好的事,妈妈仍旧是爱自己的。
0~3个月: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和“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4个月~3岁:需要安全感;
4~5岁:需要被肯定,被认同,被欣赏;
6~岁:需要认知,榜样,模范。
第六讲
4~5岁的心理营养
(二)肯定
这一期,我们来谈谈如何肯定孩子。
孩子到了四、五岁这个阶段,会开始出现很多行为,这些行为有恰当的,有不恰当的,这是因为孩子的自主性出来了。有的家长会用成人的角度来评判,甚至纠正孩子。那么,孩子的眼里就只有对错,没有兴趣了。所以,这个阶段的家长要学会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肯定孩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孩子的行为。
四、五的孩子属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孩子喜欢想象自己属于哪一类的孩子,但他们并没有判断的标准与能力。他们不能抽象地判断未曾做过的事是好还是坏,必须尝试着做,并通过父母、老师、同伴的语言评价去获得判断。所以不让四五岁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来是的错误事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错误中成长。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懂事一些,很多家长试图提前让孩子知道更多的正确行为方式,并以为孩子被告知以后就应该记得。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理解父母的价值标准。所以,孩子读出父母的表情,知道自己这一次又错了,至于为什么是错,心里还是糊涂。五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当父母用对与错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方式慢慢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以后除了对错他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与兴趣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和兴趣变得不重要y-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们举一些生活中的例q-o
生活场景一
两个小朋友对话:
A:“你知道吗?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
B:“真的呀?”
A:“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妈妈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A:“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
A:“当然啦。一吃完饭就看,可以一直看到上床。”
A:“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心理营养的概念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都要经历吃奶、喝奶粉,慢慢到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肉类、蔬菜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理营养孩子才会茁壮成长,日益健康,在相应的年龄段做相应的事情,比如说到了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翻身,然后会爬、会坐、会走路,这是一个孩子的生理成长过程,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生理营养。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营养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研究发现,只有在不同的年龄段满足了孩子相应的心理营养,当他成年后面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和挫折时,才能顺利、安全地渡过。也就是说如果这份心理营养没能及时补充,那么,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这些心理问题就有可能找上门来,而如果错过0~7岁这段最佳的补给期,成年后再去修通和疗愈将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新闻而占着电视机了;妈妈也不会因喜欢电视剧而把我支开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给父母支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象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解决方法。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生活场景二
“哇……哇……”
“好啦,好啦,别哭了。”
“哇……哇……”
“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拼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既然有哭的行为表现出来,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让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止不住哭的。
[给父母支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总之是对孩子当时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而无视孩子的感情。而一旦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服。
赵老师总结
总之,家长在处理孩子的破坏行为或出错时,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有两种方法。一是避免说孩子错了,因为这样的词极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要说“不怎么好”,或“这样不太好”,把他的行为导向一个良好的动机。二是要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干了件不太好的事,妈妈仍旧是爱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