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提問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思考、迅速答题的好习惯。同时,提问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很大的益处。由此可见,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艺术。本文从把握提问的“点”和遵循一定的提“问”原则两个方面举例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 有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堂增强提问有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把握提问的“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教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有启发性,就必须吃透教材,熟悉学情,找准切入点。那么怎样才能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呢?以下是抓提问切入点的“四问”。
1.问在课题处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看到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师可以引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从而引导学生发问:“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是怎样承受一切的?”,引发学生思考。如看到课题《船长》时,学生就会发问:“船长是谁?”“为什么要写这位船长?”“在船上发生了什么事?船长是怎样处理的?结果怎样?”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应给予鼓励。
2.问在关键处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而制定的。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如《海伦凯勒》文末这样写道:“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紧扣这一文章中心,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不幸女孩,然而她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是靠着怎样的一种意志力与不幸的命运作抗争,文章哪些地方具体体现出了她这种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充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3.问在矛盾处
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听到过一位老师在教课文《家是什么》时,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后直接让学生找文章的矛盾之处?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富翁有豪华的别墅,却说没有家?为什么热拉尔找到了女儿,就说:我有家了?”教师引导学生在结合两个故事的讨论中,对“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4.问在写法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同时也要从写作的角度设计问题组织教学。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什么,更要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的写作手法,试着从写作的角度去发问或引导学生提问。如《最后的姿势》一文,为了更真实地凸显出谭千秋这一人物的精神品格,作者选取了 “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三个人物的话语描述。教学此处时,教师有意识地发问:“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个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可否删去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字想象画面“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身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逃离现场的画面。这三个不同的人物正是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在学生明白此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文本,用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仿写一小段,或引导学生今后在自己的习作中善于运用此写作手法,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遵循一定的提“问”原则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提问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尤其是教学的难点,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使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逼近目标,从而形成一个递进性的整体,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比如:教师在教《风筝》一文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我”毁风筝为什么不对?“我”毁坏的仅仅是风筝吗?“我”为什么要毁坏?“我”自省后想到补救,为什么还感到悲哀?这几个问题以“毁“为核心,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直指文章主旨。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学生从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发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形成“追问式”研读的思维模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能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严永金主编,《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 有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堂增强提问有效性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把握提问的“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教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有启发性,就必须吃透教材,熟悉学情,找准切入点。那么怎样才能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呢?以下是抓提问切入点的“四问”。
1.问在课题处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看到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师可以引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从而引导学生发问:“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是怎样承受一切的?”,引发学生思考。如看到课题《船长》时,学生就会发问:“船长是谁?”“为什么要写这位船长?”“在船上发生了什么事?船长是怎样处理的?结果怎样?”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应给予鼓励。
2.问在关键处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而制定的。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如《海伦凯勒》文末这样写道:“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紧扣这一文章中心,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不幸女孩,然而她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是靠着怎样的一种意志力与不幸的命运作抗争,文章哪些地方具体体现出了她这种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充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3.问在矛盾处
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听到过一位老师在教课文《家是什么》时,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后直接让学生找文章的矛盾之处?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富翁有豪华的别墅,却说没有家?为什么热拉尔找到了女儿,就说:我有家了?”教师引导学生在结合两个故事的讨论中,对“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4.问在写法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同时也要从写作的角度设计问题组织教学。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什么,更要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的写作手法,试着从写作的角度去发问或引导学生提问。如《最后的姿势》一文,为了更真实地凸显出谭千秋这一人物的精神品格,作者选取了 “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三个人物的话语描述。教学此处时,教师有意识地发问:“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个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可否删去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字想象画面“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身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逃离现场的画面。这三个不同的人物正是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在学生明白此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拓展文本,用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仿写一小段,或引导学生今后在自己的习作中善于运用此写作手法,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遵循一定的提“问”原则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提问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尤其是教学的难点,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使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逼近目标,从而形成一个递进性的整体,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比如:教师在教《风筝》一文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我”毁风筝为什么不对?“我”毁坏的仅仅是风筝吗?“我”为什么要毁坏?“我”自省后想到补救,为什么还感到悲哀?这几个问题以“毁“为核心,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直指文章主旨。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学生从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发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形成“追问式”研读的思维模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能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严永金主编,《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