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介质,以其信息传播的广容性与共享性、传播世界的虚拟性与速度的迅捷性等天然特质,吸引着人们纷纷“触网”。“90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烙印,网络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等方面。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90后”大学生,早已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改变了该群体获取信息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此,本研究对321名北京邮电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归纳出“90后”大学生在网上接受信息的习惯的现状,并对其网上信息接受习惯养成的原因作了探索性分析。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接受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4009505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变革和终身学习思潮的兴起,信息素养成为衡量大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90后”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的主体,并逐渐成为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成长和成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对“90后”大学生网上信息习惯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有效获取、评价、利用所需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高校教学改革[1];有利于补充和更新知识,形成终身学习观。本实证研究梳理了“90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习惯的现状,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接收习惯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一、主要概念释义
“9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于1990年之后并且接受了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学生群体。“80末”与“90初”出生的人成长和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同样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生活方式,思维活跃、爱好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本次实证研究对象也包括“80末”的“准90后”在校大学生。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丰富性满足了“90后”大学生对知识、信息追求的时效化需求,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平等性迎合了“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心理,网络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信息的主要渠道。
网络是以时空压缩与时空延展并存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和知识场域,会对人们的知识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伴随互联网的崛起,多媒体、超文本、数据库、电子文档,成为取代纸张、超越文字的信息行为媒介,引发了阅读、书写等信息行为模式的结构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话语逻辑及自我认同[23]。
网络信息接收习惯是指利用网络工具主动或被动获取信息,高频率地出现某种行为模式,经过长时间逐渐养成,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笔者将“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接收习惯界定为在网上获取信息价值取向、主要渠道、日常接收的信息量、主动和被动接收意向、信息接收行为方式等五个方面。日常接收的信息量包括上网时间、上网时间总量、上网阅读时间量、阅读时间系数和信息总量,信息接收行为方式包括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定性研究方面看,查阅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如界定信息接收习惯的概念和基本构成。从实证定量研究方面看,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对象,合理采用调查方式和调查工具,并对结果进行全面处理和分析,较精确的数据揭示了“90后”大学生网上接收信息行为和认知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实证研究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以信息接收习惯的构成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原则,确定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确保样本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200份、电子版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7.87%。其中,大一78份、大二114份、大三91份、大四21份、研究生16份,男生190份、女生130份,北邮本部222份、北邮宏福校区99份,理科生257份、文科生61份,来自城市的170份、城镇81份、农村70份。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和整理,运用SPSS16.0、EXCEL等统计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90后”大学生网上信息接收习惯的现状
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阵地。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网络空间由“另类”转为“日常化”,上网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构成现实行为空间的延伸和拓展[4]。从信息接收习惯5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得出“90后”大学生具有如下网上信息接收习惯。
(一)重视信息的效能性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真实性、权威性、新颖性、实用性是影响信息接受度的四个主要因素,本研究也从这四个角度了解“90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价值取向。
统计结果(见图1)显示,实用性和真实性是“90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最主要考虑的因素,说明他们在搜索信息时注重信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体现了大学生的效率观念。新颖性对“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影响偏弱,说明对于猎奇心强的大学生,更多关注跟切身需求有关的信息。权威性的影响最弱,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
图1获取网络信息价值取向(N=321)
(二)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喜欢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网络是一个复合媒介,包含的信息复杂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五花八门,为了解“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现状,本研究组设计了一道多选题。表1是各类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渠道提及率的比较。
表1获取网络信息渠道(N=321)
获取渠道频数频率(%)获取渠道频数频率(%)搜索引擎27989.42微博9430.13即时通信20164.42游戏网站6621.15社交网站17656.41体育网站6219.87音乐/电影等娱乐性网站15950.96新闻媒体网站5316.99购物网站15148.40软件网站4012.82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14245.51博客应用3210.26校园网站11637.18成人色情网站113.53 由表1可见,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社交网站、音乐/电影等娱乐性网站、购物网站、门户网站的提及率都超过了40%,说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也说明网络满足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娱乐生活等需求,体现了“90”后大学生拥有多元知识、高效率观念的特点。
搜索引擎以89.42%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渠道的比率,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网络时代实现了从传统的信息资源稀缺到信息过剩的转变,网络的海量信息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搜索引擎的方便快捷,使其成为区分和寻找网络资源的有力工具[5]。
(三)上网时间消费合理,阅读时间消费偏低
在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生活也具有特殊性,本研究从上网时间消费总量、阅读时间消费量和上网时间段3个定量角度,研究“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具体特征。
《第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2.67个小时,上网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本次调查(见图2)表明: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下的比率为70.41%,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与多数网民上网时间量相当,上网的时间消费总量适度,能很好地控制上网时间;上网时间为3至5个小时和大于5个小时的比率分别为22.19%和7.48%,说明部分“90后”大学生上网时间消费总量过多,属于重度型消费,可能存在轻度或重度的网瘾和网络依赖,过度的时间消费势必挤占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间,消耗学生体力精力,弱化人际交往和生存能力。
图2每日上网时间消费总量(N=321)
现代人通过阅读既可以扩充知识面、开拓视野,也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情操。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阅读作为推进力量不可取代。阅读是大学生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此次调查结果(见图3)显示,58.01%和14.74%的调查者阅读时间消费量在1小时左右和少于半小时,说明这部分大学生网上阅读时间偏少,可能更倾向于纸质的传统阅读,也可能是不接受网络阅读方式,还可能没有阅读的习惯。阅读时间在2小时左右和超过2小时的比率分别达到20.83%和9.3%,说明网络阅读的多媒体形式更受该群体的青睐。基于对上网时间消费总量和上网阅读时间消费量的研究,提出阅读时间系数(网上阅读时间系数=上网阅读时间消费量/上网时间消费总量)这一新概念。阅读系数越大,说明上网的活动更多的是信息阅读活动。
图3每日网上阅读时间消费量(N=321)
通过对湖南5所高校的调查显示:543%的大学生选择在业余时间上网,3%的选择在上课时间上网,427%的根据需要而定。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旷课上网令人担忧,有些学生不能自控、自律,通宵上网,63%的大学生经常通宵上网,659%偶尔通宵上网,从未通宵上网的仅占278%[6]。此次针对上网时间段的调查与上述调查基本一致,9487%的“90后”大学生选择在业余时间上网,上网成为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481%的学生选择在课间上网,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323%的学生在上课时间上网,势必对其学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本研究组长期大量的观察,部分北邮学生熄灯后仍会熬夜上网,致使作息时间混乱。
(四)不关注被动接收的信息,关注学习娱乐类信息
根据心理学“3S”理论,大学生接收信息具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特点[7]。被动接收的信息是指无意识、不经意接受到的信息,如网页上的广告等附加信息。主动接收的信息是指为了满足某一需求而带有目的性地去搜索查找的信息,如查阅天气、交通线路等信息。被动接收的信息无意间激发某种心理或生理需求,可能转化为主动接收的信息。本研究主要从对被动获取信息关注度和思考度了解“90后”大学生的被动信息接收习惯,从主动获取信息类型了解主动接收信息习惯。
从调查结果(见图4)来看,仅有2.8%的“90后”大学生对被动接收的信息特别留意,会有自己看法的仅占18.07%,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附加的信息不感兴趣,也不会对其加以思考应用。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注重信息的实用性,对跟自己需求相关的信息会特别留意,心理上对强加的信息有排斥感。
图4对被动获取信息的关注度和思考度(N=321)
由表2可知,在主动获取的信息中,学习应用类信息的提及率达到73.45%,网络提供的时空压缩与时空延伸并存的知识场域,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时事新闻类和公共群体事件类信息的提及率分别为66.35%和33.33%,说明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社会,政治参与的热情度较高。休闲娱乐类的提及率为60.75%,说明网络成为学生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平台。49.53%的学生关注校园通知类信息,学生会借助校园BBS、办公布告栏、辅导员博客等渠道了解学校动态。
表2获取信息的类别(N=321)
类别频数频率类别频数频率学习应用类23973.45体育赛事类10633.02日常生活类14745.79公共群体事件10733.33商品产品类13040.50校园通知类15949.53时事新闻类21366.35其他92.80休闲娱乐类19560.75
(五)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和意识,但信息接收行为存在误区
波斯特认为,信息方式概念包含的核心内容,是语言与社会、观念与行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结构[8]。基于此概念,本研究从网络信息查找检索、信息应用处理、信息意识三个角度剖析“90后”大学生信息接收的行为方式。
调查结果(见图5)表明,“90后”大学生搜索信息的方法单一,搜索引擎成为他们使用最多的信息搜寻方法,在线数据库和其他方法使用率低。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方便快捷,准确键入关键词,就能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值得提及的是,在线数据库的使用率低,体现学生搜索信息的专业度偏低,影响搜索信息的质量,也反映出本科生不够重视学术,缺少学术意识。 图5检索信息的方法(N=321)
准确提取关键词的能力是衡量信息搜索能力的重要指标。一直和经常能准确提取关键词的学生比率分别达到64.8%和16.2%,与其他院校的调查存在差异,说明以通信技术为背景的北京邮电大学“90后”学生具备较强的关键词提取能力。但仍有18.69%的学生提取信息检索词能力偏弱,需要加强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
信息浏览者在浏览信息过程中,因为超文本的非线性链接而导致偏离主题的情况称为信息迷路。从图6可知,62.82%的学生信息迷路后会继续在网上搜寻信息,说明“90后”大学生对网络资源依赖度偏高。寻求老师、朋友或同学帮助的比率明显高于寻求网友帮助,说明“90后”大学生更相信现实中的熟人,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90后”大学生对其的信任度,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现实的人际交往。与继续在网上查找相比较,查书或去图书馆查找的比率偏低,说明网络冲击了传统的信息查找方式,也反映了学生忽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
图6信息迷路后的对策(N=321)
“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管理度偏低,降低了检索信息的效率。从调查结果(见图7)来看,仅有375%的学生会经常整理或偶尔整理搜索的网络信息,说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没有养成信息管理的习惯,对信息管理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多数学生很少有整理信息的习惯,不利于日后查找相关信息,也不利于对知识的消化理解。
图7定期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情况(N=321)
多数大学生信息应用行为欠妥,需要加强引导。1987%的学生直接复制粘贴,机械地搜索资料,增加了学习惰性,为抄袭提供便利。5513%的学生会在原有基础上修改,片面泛化地理解资料,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广度,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449%的学生承认多数资料不会使用,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仅有2468%的学生选择会在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在真正理解的前提下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网络是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交织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7]。网络充斥着冗余虚假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甄别的难度。3846%的学生根据主观经验判断,321%的学生选择与专业人士讨论,这说明“90后”大学生甄别信息可选择的途径较少,经验判断成为其主要依据。大学生阅历经验有限,主观判断难免会有错误,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做出偏激行为。3462%的学生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性,3654%的学生则运用合适的方法检验信息真实性,这说明多数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信息甄别意识和能力。
信息道德是信息时代借助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准则[1]。2938%学生认为不需要注明信息出处,网络知识产权意识薄弱;4625%的学生认为应该注明出处,但时常会忘记,说明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够深刻,思想意识和真实行为不匹配;2438%的学生意识到版权问题并会注明出处,说明信息道德较高。信息道德的优劣势必对其真实生活的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网络为现代人提供了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同时也衍生了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侵害、信息鸿沟等负面产物,增加了“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信息活动的难度,因此培养良好的网络信息接收习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网络信息接收习惯的培养需要社会创建教育信息化和健康文化的“硬环境”[9],需要高校间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更需要“90后”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发挥能动性作用[7]。参考文献:
[1]傅伟宣,魏杏典,王晓书,等.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对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9):8892.
[2]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3184.
[3]伍安春,王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933.
[4]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1175.
[5]杨雄,毛翔宇.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7:269273.
[6]张文.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透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3):100107.
[7]吴红晶.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8:3648.
[8]波斯特M.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530.
[9]曾维伦,何海涛.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策略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25.
Empirical Research on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Customary
Status of Receiving Online In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BUPT
ZHU Yang1,WANG Hu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re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As a new information media, the network, with its natural qualities, wide compatibility and sharing, virtual world and speed, attracts people to have “net”.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has the imprint of the Internet age and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network penetrates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iving,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Actively thinking and being glad to accept new things,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the network. Internet has changed the groups information awareness and behavior. Tak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21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of BUP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receiving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 habi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formation received(编辑:蔡秀娟)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接受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4009505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变革和终身学习思潮的兴起,信息素养成为衡量大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准。“90后”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的主体,并逐渐成为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成长和成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对“90后”大学生网上信息习惯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有效获取、评价、利用所需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高校教学改革[1];有利于补充和更新知识,形成终身学习观。本实证研究梳理了“90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习惯的现状,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接收习惯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一、主要概念释义
“9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于1990年之后并且接受了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学生群体。“80末”与“90初”出生的人成长和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同样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生活方式,思维活跃、爱好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本次实证研究对象也包括“80末”的“准90后”在校大学生。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丰富性满足了“90后”大学生对知识、信息追求的时效化需求,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平等性迎合了“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心理,网络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学习生活、娱乐交往信息的主要渠道。
网络是以时空压缩与时空延展并存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和知识场域,会对人们的知识生活产生实质性影响。伴随互联网的崛起,多媒体、超文本、数据库、电子文档,成为取代纸张、超越文字的信息行为媒介,引发了阅读、书写等信息行为模式的结构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话语逻辑及自我认同[23]。
网络信息接收习惯是指利用网络工具主动或被动获取信息,高频率地出现某种行为模式,经过长时间逐渐养成,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笔者将“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接收习惯界定为在网上获取信息价值取向、主要渠道、日常接收的信息量、主动和被动接收意向、信息接收行为方式等五个方面。日常接收的信息量包括上网时间、上网时间总量、上网阅读时间量、阅读时间系数和信息总量,信息接收行为方式包括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定性研究方面看,查阅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如界定信息接收习惯的概念和基本构成。从实证定量研究方面看,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对象,合理采用调查方式和调查工具,并对结果进行全面处理和分析,较精确的数据揭示了“90后”大学生网上接收信息行为和认知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确保研究的科学性。
实证研究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以信息接收习惯的构成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原则,确定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确保样本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200份、电子版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32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7.87%。其中,大一78份、大二114份、大三91份、大四21份、研究生16份,男生190份、女生130份,北邮本部222份、北邮宏福校区99份,理科生257份、文科生61份,来自城市的170份、城镇81份、农村70份。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和整理,运用SPSS16.0、EXCEL等统计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90后”大学生网上信息接收习惯的现状
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阵地。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网络空间由“另类”转为“日常化”,上网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构成现实行为空间的延伸和拓展[4]。从信息接收习惯5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得出“90后”大学生具有如下网上信息接收习惯。
(一)重视信息的效能性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真实性、权威性、新颖性、实用性是影响信息接受度的四个主要因素,本研究也从这四个角度了解“90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价值取向。
统计结果(见图1)显示,实用性和真实性是“90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最主要考虑的因素,说明他们在搜索信息时注重信息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体现了大学生的效率观念。新颖性对“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影响偏弱,说明对于猎奇心强的大学生,更多关注跟切身需求有关的信息。权威性的影响最弱,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
图1获取网络信息价值取向(N=321)
(二)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喜欢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网络是一个复合媒介,包含的信息复杂多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五花八门,为了解“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现状,本研究组设计了一道多选题。表1是各类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渠道提及率的比较。
表1获取网络信息渠道(N=321)
获取渠道频数频率(%)获取渠道频数频率(%)搜索引擎27989.42微博9430.13即时通信20164.42游戏网站6621.15社交网站17656.41体育网站6219.87音乐/电影等娱乐性网站15950.96新闻媒体网站5316.99购物网站15148.40软件网站4012.82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14245.51博客应用3210.26校园网站11637.18成人色情网站113.53 由表1可见,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社交网站、音乐/电影等娱乐性网站、购物网站、门户网站的提及率都超过了40%,说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也说明网络满足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娱乐生活等需求,体现了“90”后大学生拥有多元知识、高效率观念的特点。
搜索引擎以89.42%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渠道的比率,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网络时代实现了从传统的信息资源稀缺到信息过剩的转变,网络的海量信息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搜索引擎的方便快捷,使其成为区分和寻找网络资源的有力工具[5]。
(三)上网时间消费合理,阅读时间消费偏低
在校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生活也具有特殊性,本研究从上网时间消费总量、阅读时间消费量和上网时间段3个定量角度,研究“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具体特征。
《第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日平均上网时长2.67个小时,上网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本次调查(见图2)表明: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下的比率为70.41%,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与多数网民上网时间量相当,上网的时间消费总量适度,能很好地控制上网时间;上网时间为3至5个小时和大于5个小时的比率分别为22.19%和7.48%,说明部分“90后”大学生上网时间消费总量过多,属于重度型消费,可能存在轻度或重度的网瘾和网络依赖,过度的时间消费势必挤占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间,消耗学生体力精力,弱化人际交往和生存能力。
图2每日上网时间消费总量(N=321)
现代人通过阅读既可以扩充知识面、开拓视野,也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情操。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阅读作为推进力量不可取代。阅读是大学生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此次调查结果(见图3)显示,58.01%和14.74%的调查者阅读时间消费量在1小时左右和少于半小时,说明这部分大学生网上阅读时间偏少,可能更倾向于纸质的传统阅读,也可能是不接受网络阅读方式,还可能没有阅读的习惯。阅读时间在2小时左右和超过2小时的比率分别达到20.83%和9.3%,说明网络阅读的多媒体形式更受该群体的青睐。基于对上网时间消费总量和上网阅读时间消费量的研究,提出阅读时间系数(网上阅读时间系数=上网阅读时间消费量/上网时间消费总量)这一新概念。阅读系数越大,说明上网的活动更多的是信息阅读活动。
图3每日网上阅读时间消费量(N=321)
通过对湖南5所高校的调查显示:543%的大学生选择在业余时间上网,3%的选择在上课时间上网,427%的根据需要而定。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旷课上网令人担忧,有些学生不能自控、自律,通宵上网,63%的大学生经常通宵上网,659%偶尔通宵上网,从未通宵上网的仅占278%[6]。此次针对上网时间段的调查与上述调查基本一致,9487%的“90后”大学生选择在业余时间上网,上网成为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481%的学生选择在课间上网,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323%的学生在上课时间上网,势必对其学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本研究组长期大量的观察,部分北邮学生熄灯后仍会熬夜上网,致使作息时间混乱。
(四)不关注被动接收的信息,关注学习娱乐类信息
根据心理学“3S”理论,大学生接收信息具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特点[7]。被动接收的信息是指无意识、不经意接受到的信息,如网页上的广告等附加信息。主动接收的信息是指为了满足某一需求而带有目的性地去搜索查找的信息,如查阅天气、交通线路等信息。被动接收的信息无意间激发某种心理或生理需求,可能转化为主动接收的信息。本研究主要从对被动获取信息关注度和思考度了解“90后”大学生的被动信息接收习惯,从主动获取信息类型了解主动接收信息习惯。
从调查结果(见图4)来看,仅有2.8%的“90后”大学生对被动接收的信息特别留意,会有自己看法的仅占18.07%,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附加的信息不感兴趣,也不会对其加以思考应用。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注重信息的实用性,对跟自己需求相关的信息会特别留意,心理上对强加的信息有排斥感。
图4对被动获取信息的关注度和思考度(N=321)
由表2可知,在主动获取的信息中,学习应用类信息的提及率达到73.45%,网络提供的时空压缩与时空延伸并存的知识场域,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时事新闻类和公共群体事件类信息的提及率分别为66.35%和33.33%,说明学生关注时政、关注社会,政治参与的热情度较高。休闲娱乐类的提及率为60.75%,说明网络成为学生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平台。49.53%的学生关注校园通知类信息,学生会借助校园BBS、办公布告栏、辅导员博客等渠道了解学校动态。
表2获取信息的类别(N=321)
类别频数频率类别频数频率学习应用类23973.45体育赛事类10633.02日常生活类14745.79公共群体事件10733.33商品产品类13040.50校园通知类15949.53时事新闻类21366.35其他92.80休闲娱乐类19560.75
(五)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和意识,但信息接收行为存在误区
波斯特认为,信息方式概念包含的核心内容,是语言与社会、观念与行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结构[8]。基于此概念,本研究从网络信息查找检索、信息应用处理、信息意识三个角度剖析“90后”大学生信息接收的行为方式。
调查结果(见图5)表明,“90后”大学生搜索信息的方法单一,搜索引擎成为他们使用最多的信息搜寻方法,在线数据库和其他方法使用率低。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方便快捷,准确键入关键词,就能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值得提及的是,在线数据库的使用率低,体现学生搜索信息的专业度偏低,影响搜索信息的质量,也反映出本科生不够重视学术,缺少学术意识。 图5检索信息的方法(N=321)
准确提取关键词的能力是衡量信息搜索能力的重要指标。一直和经常能准确提取关键词的学生比率分别达到64.8%和16.2%,与其他院校的调查存在差异,说明以通信技术为背景的北京邮电大学“90后”学生具备较强的关键词提取能力。但仍有18.69%的学生提取信息检索词能力偏弱,需要加强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
信息浏览者在浏览信息过程中,因为超文本的非线性链接而导致偏离主题的情况称为信息迷路。从图6可知,62.82%的学生信息迷路后会继续在网上搜寻信息,说明“90后”大学生对网络资源依赖度偏高。寻求老师、朋友或同学帮助的比率明显高于寻求网友帮助,说明“90后”大学生更相信现实中的熟人,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90后”大学生对其的信任度,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现实的人际交往。与继续在网上查找相比较,查书或去图书馆查找的比率偏低,说明网络冲击了传统的信息查找方式,也反映了学生忽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
图6信息迷路后的对策(N=321)
“9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管理度偏低,降低了检索信息的效率。从调查结果(见图7)来看,仅有375%的学生会经常整理或偶尔整理搜索的网络信息,说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没有养成信息管理的习惯,对信息管理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多数学生很少有整理信息的习惯,不利于日后查找相关信息,也不利于对知识的消化理解。
图7定期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情况(N=321)
多数大学生信息应用行为欠妥,需要加强引导。1987%的学生直接复制粘贴,机械地搜索资料,增加了学习惰性,为抄袭提供便利。5513%的学生会在原有基础上修改,片面泛化地理解资料,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广度,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449%的学生承认多数资料不会使用,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仅有2468%的学生选择会在理解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在真正理解的前提下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网络是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交织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7]。网络充斥着冗余虚假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甄别的难度。3846%的学生根据主观经验判断,321%的学生选择与专业人士讨论,这说明“90后”大学生甄别信息可选择的途径较少,经验判断成为其主要依据。大学生阅历经验有限,主观判断难免会有错误,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做出偏激行为。3462%的学生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性,3654%的学生则运用合适的方法检验信息真实性,这说明多数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信息甄别意识和能力。
信息道德是信息时代借助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准则[1]。2938%学生认为不需要注明信息出处,网络知识产权意识薄弱;4625%的学生认为应该注明出处,但时常会忘记,说明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够深刻,思想意识和真实行为不匹配;2438%的学生意识到版权问题并会注明出处,说明信息道德较高。信息道德的优劣势必对其真实生活的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结束语
网络为现代人提供了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同时也衍生了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侵害、信息鸿沟等负面产物,增加了“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信息活动的难度,因此培养良好的网络信息接收习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网络信息接收习惯的培养需要社会创建教育信息化和健康文化的“硬环境”[9],需要高校间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更需要“90后”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发挥能动性作用[7]。参考文献:
[1]傅伟宣,魏杏典,王晓书,等.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对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9):8892.
[2]黄少华.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3184.
[3]伍安春,王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933.
[4]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1175.
[5]杨雄,毛翔宇.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7:269273.
[6]张文.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透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3):100107.
[7]吴红晶.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8:3648.
[8]波斯特M.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530.
[9]曾维伦,何海涛.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策略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25.
Empirical Research on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Customary
Status of Receiving Online In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BUPT
ZHU Yang1,WANG Hu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re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As a new information media, the network, with its natural qualities, wide compatibility and sharing, virtual world and speed, attracts people to have “net”.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has the imprint of the Internet age and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network penetrates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iving,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Actively thinking and being glad to accept new things,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from the network. Internet has changed the groups information awareness and behavior. Tak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21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of BUP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receiving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 habi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9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formation received(编辑: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