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普小学生对特殊需要学生 接纳的方法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sha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融合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思潮,普通学生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接纳程度影响着特殊需要学生能否在普通学校真正实现“心理融合”。笔者首先阐述了影响普通学生接纳特殊需要学生的几种因素,再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在外在环境中创设接纳氛围、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创设各种活动促进“普-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认识、教给特殊需要学生一些人际互动的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融合教育;同伴接纳;特殊需要学生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特殊儿童教育,《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基本原则中提到要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到应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在政府、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障碍儿童走进普通学校,和普通孩子一起成为同学、接受教育。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已有一定规模,要成功地让障碍学生适应并融入普通班级的学习生活,普通班级中其他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级理论”,他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七个等级,其中“爱与归属需要”说明了人们对爱的渴望,希望被人接纳,被别人关爱和鼓励。在婴幼儿时期,“爱与归属感”的需要主要来自于家人的满足,进入学校生活后,同伴接纳就成为满足孩子爱与归属感需要的重要来源。因此,同伴接纳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影响着个人的自我评价、自我态度,甚至影响自我观念与人格的形成,它被视为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校内,学生是否接纳与支持特殊需要学生是融合教育是否落实的重要指标,这对于培养特殊需要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自信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台湾学者杨丽香等人提出:第一步要有接纳基础,要有支持为后盾。融合教育才容易推动。
  根据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可分为外在及内在两个方面:
  一、外在方面
  (一)接触程度
  人与人通过接触获取对方的信息,逐渐相互了解,在互动和反馈中造成双方的吸引,形成友谊。比如在同一个班级里,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因为接触时间长、互动多,和其他学生相比,小组内的学生更容易成为朋友而相互接纳。
  (二)教师的态度
  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而言,教师是带领一个班级气氛的灵魂人物,这个班级的整体人际接纳氛围是宽容还是苛刻,都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班级经营有关。此外教师喜爱的学生,往往成为同学竞相模仿的对象;教师给予正面关注的学生,也常常更容易获得其他学生的关注。
  (三)学业成就
  在学校生活中,学业成就也是学生衡量同伴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拥有特长、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会更容易获得关注,学生也更愿意和他交往。
  二、内在方面
  (一)性格特质
  随着长时间的相处,外在条件的吸引力会逐渐变弱,具备一些受欢迎的人格特质,如:开朗、友善、幽默、真诚等特质能持续在人际交往中给人良好的愉悦感受。这样的学生会更容易受到同伴长时间的接纳和喜爱。相比之下,冷漠、攻击性强、自我中心的特质会成为获取良好同伴关系的阻碍。
  (二)社交能力
  有些学生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会因对方的性格、所面对的事情等灵活运用各种社会交往技巧与人交往,这类型的学生更知道如何维持友谊,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共同兴趣
  当遇到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对象,总更容易有可讨论的对象,能快速地建立起友谊。
  三、重视融合班级中接纳氛围的创设
  针对上述因素,要想在班级中促进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友谊发展,让特殊需要学生融入班级,教师可以做出如下措施:
  (一)物理环境的安排
  教师可适当安排教室内的物理环境以适应特殊学生的需要。比如,为智力障碍学生安排位置时,可考虑使其靠近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普通学生旁边;为情绪行为障碍学生安排位置时,应避开容易引发其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干扰环境(如门口);在教室角落里布置身心障碍学生可使用的学习角等。
  (二)班级文化的营造
  教师可在学校的图书馆或教室的读书角中放置与身心障碍学生相关的绘本和童书等,在学校或教室环境中张贴与身心障碍学生相关的海报或图片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学生的关注、认识与理解;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设计促进普通学生理解和接纳人类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主题活动;在安排游戏活动和日常活动时,可创设注重合作与接纳的活动氛围,强调所有学生在活动中的贡献与价值。
  四、发挥教师在同伴接纳态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对待身心障碍学生的态度影响着班级普通学生的态度。首先教师应该做出榜样示范作用,教師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包容和接纳特殊需要学生,这样普通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用良好的态度对待特殊需要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其次,教师需要适时介入与适度引导。研究显示,教师的介入与引导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普通学生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接纳。为促进普通学生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接纳态度以及两者间友谊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可使用许多策略,如榜样示范、问题解决、强调参与和合作以及注重平等与公平、促进其对同伴的认识、协助其对同伴的选择等。
  五、开展各种活动,提升“普-特”学生之间的认识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特殊需要学生身上都带着谜一般的面纱。他们不了解这些特殊需要学生的基本情况,他们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和害怕的情绪,这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同伴接纳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与特殊需要学生相关的知识,增进普通学生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以期促进普通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融合。   按照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当个体感到其某方面的自由受到剥夺时,便可能产生心理上的抗拒以确保其自由的状态,这种心理上的抗拒致使其态度更加难以改变。因此在这类型的主题活动需要考虑到普通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发展特点,不宜使用强硬的手段将成人的价值观直接强加于学生。就小学生而言,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形式上,采取较为生动活泼的方式;内容上,强调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似性,鼓励普通学生理解并接纳其与特殊需要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方法上,需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小步子和及时强化等基本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改善普通学生对特殊需要学生的接纳态度。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活动模式来促进普通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
  (一)静态活动提认识
  静态活动包括教师讲解有关知识、欣赏相关题材的影片、提供数据、独自阅读书籍、经验分享、制作小书等。通过这些静态活动可以使普通学生对特殊需要学生有基本的了解,能揭开特殊需要学生不为普通学生所知的一面。
  (二)动态活动促行动
  动态活动包括接触相关特殊需要团体、体验活动、举行有关的游戏等。例如参观机构团体、进行集体分享绘本、团体辅导都是很好的动态活动。动态活动的优点是新鲜有趣,能加强“普-特”生之间的真实互动。普通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特殊需要学生的难处,“身历其境”的情境更容易使普通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自己的同伴需要什么。
  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活动,其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让普通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学生的身心特质,减轻他们因为不知情而导致的担心害怕心理,让他们能从中了解不同需要儿童的弱势之处而提供帮助,并能看到特殊需要学生虽然有不同和不足,但仍然存在许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
  在情感上唤起普通学生的同理心,培养他们的耐心,增强他们助人的成就感,促使他们对特殊需要学生产生关怀和怜悯之心而提升接纳程度,同时也可以提升普通学生因为完成社会责任后的光荣感。认知和情感上的改变都是为了促使普通学生主动接近特殊需要学生,让他们能用正确的相处方式与特殊需要学生互动。
  六、教给特殊需要学生一些人际互动的方法
  教师也可尝试从改变特殊需要学生本身入手,以求增加普通学生对其的接纳态度。比如,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行为训练等方法,提高特殊需要学生的互动交往能力,增加其亲社会的行为、减少其情绪问题和其他问题行为,以此來增进普通学生对其的理解与接纳。
  参考文献
  [1]刘子琳.学前融合班级中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同伴接纳态度的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2]李晓杰.普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弱智同伴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
  [3]江小英,王婧.农村小学生对随班就读同伴接纳态度的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越来越深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的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核心素养  小组
期刊
摘 要: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实行家校共育,需要建立一支互助的家校合育队伍,缔结一个互通的家校联盟,构建一个互联的家校合育平台,形成一种互进的家校合育氛围,比如提升德育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家校合育;家庭教育;立德树人  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实行家校联合教育,是学校办学的趋势。为此,我们通过不断探究、创新家校互动模式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期。在信息化教学时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德育教师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庞杂的网络信息也给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素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德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优化信息化的德育教育提供可能。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教育信息化;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德育课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多媒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的德育功能,把德育教育融入数学学科中,掌握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校有着极富地域特色的西关文化,这为小学数学教学补充了德育素材。笔者认为,在西关文化的引领下,可以将数学学科教育与西关文化相融合,挖掘西关文化中的德育素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文章提出了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做法,以期为一线数学教师在
期刊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可是,班级里總有一些学生,或源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单亲家庭的形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是学校教育的失当,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唯分数论英雄;或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失效,各种娱乐场所及网络接触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学生小小的心灵里,同样藏着艰辛和快乐、苦涩和痛苦。教师
期刊
摘 要:当前,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但大多数学生只关注分数和评语,没有根据评语去进行修改和重写。长此以往,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大胆实践,指导学生,放手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  关键词:作文互改;作文教学;实施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
期刊
摘 要:根据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的研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核心素养”中的学习专注力、生活技能和生活本领、人际关系管理素养的培养关键期在幼儿园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笔者结合我园的探索和尝试经验,简要分析如何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课程。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教育既是学校日常化的德育工作,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探索,对学生成长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从“书香润泽,丰富德育内涵”“热爱生命,争做阳光少年”“参与实践,培养责任担当”三方面论述核心素养下乡村小学德育实践。  关键词:乡村小学;核心素养;德育实践  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热议主题。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生本理念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采用调查研究方法,以生本理念为指导,设计学生维度与教师维度问卷,选取广东省梅江市梅江区三所中学为样本,调查生本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生本理念;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本研究以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梅州中学、黄遵宪纪念中学和城北中学三所中学为例,其中梅州中学为梅江区重点中学,黄遵宪纪念中学为梅江区城区
期刊
摘 要:观课议课作为一项教师集体研修的活动,它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要实现这样的价值,就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选准课堂观察点。有效的观察点应该做到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课而异。  关键词:观课议课;课堂观察点;师生成长  观课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评课方式,能更好地观察课堂的情况,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备课组开展的《国家利益至上》观课议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