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农村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分析,并快速采取合理的对策,确保幼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教师需要发挥榜样与监督作用,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情境,营造合适的氛围,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教育,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力量,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卫生教育的效果,进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键词]农村;幼儿;良好卫生习惯;问题;对策
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幼儿患病的几率。保证幼儿健康成长,需要对幼儿卫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农村地区的幼儿主要是隔代照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导致幼儿缺乏科学的卫生习惯引导,出现各种形式的卫生习惯问题。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幼儿卫生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尤其在幼儿阶段,需要积极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通过对农村地区幼儿卫生习惯的分析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系统分析农村幼儿卫生习惯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农村幼儿卫生习惯问题分析
(一)个人卫生习惯方面
餐前、便后洗手是幼儿所需要了解并践行的良好卫生行为。部分农村幼儿即使了解此项内容,却无法践行,进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常见的手足口病等。农村幼儿经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则是老人家的“教育理念”,因此农村幼儿难以形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除此之外,有些农村幼儿甚至没有睡前洗脸与洗脚的习惯,这会滋生许多细菌,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饮食卫生习惯方面
饮食卫生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水平,主要因为“病从口入”。部分农村幼儿的爷爷奶奶会拿手抓食物给幼儿吃,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也会逐渐形成这样的饮食习惯。此外,部分家长未能给幼儿提供勺子,致使幼儿使用筷子非常吃力,进而导致他们通过手抓的方式进行饮食,而手上的细菌极易被食物带入体内,最终出现健康问题。
二、农村幼儿卫生习惯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发挥示范与监督作用
幼儿已经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将简单的卫生知识传授给他们。幼儿阶段主要以形象认知为主,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发挥出示范的作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在培养幼儿的洗手习惯时,许多幼儿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洗手,只是单纯用水冲下即可,这样的方式显然无法保证幼儿的健康。因此幼儿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进行讲解,让幼儿知道洗手的要求,并逐渐掌握正确的吸收方法。真正影响卫生习惯的因素在于“坚持”,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发挥出监督的作用,让幼儿将正确的卫生行为保持下去,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幼儿运动结束后,幼儿教师需要在旁及时观察每位幼儿运动后的行为,若发现有幼儿没有洗手,则需要耐心引导他们。又如在餐前阶段,幼儿教师可通过播放《勤洗手讲卫生》儿歌,加强学生对餐前洗手行为的认知,确保对幼儿的卫生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引导。
(二)重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地区幼儿园除了进行常规的教育活动外,还需要重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适当增加与卫生有关的主题活动,如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如刚入园的幼儿,需要从基础的卫生习惯开始,通过游戏、故事与歌曲等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能够掌握丰富的卫生知识。寓教于乐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幼儿也更容易接受与改正。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需要让幼儿认识到校园规矩,让学生意识到不良卫生习惯的后果,进而严格要求幼儿改进。部分幼儿可能会采取哭闹的方式进行抵制,但仍然需要严格要求并通过耐心地讲解,让幼儿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若长时问保持这样的状态,并坚持进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幼儿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氛围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氛围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卫生行为。首先,幼儿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农村幼儿身上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尤其不可存在“歧视”心理,需要尊重与爱护幼儿,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调动幼儿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幼儿教师习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幼儿,或者规范幼儿行为,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对错。此方式显然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不可因幼儿出现卫生习惯问题而斥责他们。幼儿教师需要激发幼儿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与幼儿共同营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氛围。例如:幼儿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以“卫生”为主题制作装饰品,这样幼儿在园内随处可见自己的杰作,通过装饰品的提醒,促进卫生习惯的形成。幼儿卫生习惯的前提在于良好的师幼关系,农村幼儿的父母时常不在身边,所以教师需要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坚持正面教育,通过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创设丰富的情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还能够在情境中训练幼儿养成正确的卫生行为。首先,幼儿教师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健康快乐的一天”游戏,幼儿教师引导他们模拟一天所需要做的卫生行为,加深幼儿对正确卫生行为的认知。又如:幼儿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呈现正确的餐前、便后洗手方法,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
(五)通过家园共育,提高卫生习惯教育效果
幼儿园需要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卫生习惯的教育效果。幼儿的家长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重要力量,若家长与幼儿教师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必然会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
首先,幼儿教师需要进行家访,加强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农村地区大部分的幼儿监护人为爷爷奶奶,所以他们的出行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通过家访形式对幼儿卫生习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引起监护人的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应让监护人明白,幼儿卫生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在幼儿园需要保持,在家中应同样如此。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父母的联系,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幼儿所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交流、分析。家长则可通过幼儿教师的反馈,通过电话与视频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他们在盼望父母归来的心理驱动下,也更愿意改正所存在的不良卫生習惯,希望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父母。
最后,幼儿园需要积极地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家长的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专题讲座的主讲人既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家长,针对幼儿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家园可以共同制定卫生习惯培养计划。因为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也不同,所以需要通过计划确保卫生习惯教育的针对性,每隔一段时间对教育内容进行总结,并积极进行优化与调整。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会与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园内的卫生习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卫生习惯教育指导。对待家庭教育困难的农村幼儿,需要采取合适的帮扶措施,加强对此类幼儿的教育,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尽最大努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键词]农村;幼儿;良好卫生习惯;问题;对策
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幼儿患病的几率。保证幼儿健康成长,需要对幼儿卫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农村地区的幼儿主要是隔代照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导致幼儿缺乏科学的卫生习惯引导,出现各种形式的卫生习惯问题。因此幼儿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幼儿卫生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尤其在幼儿阶段,需要积极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通过对农村地区幼儿卫生习惯的分析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系统分析农村幼儿卫生习惯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农村幼儿卫生习惯问题分析
(一)个人卫生习惯方面
餐前、便后洗手是幼儿所需要了解并践行的良好卫生行为。部分农村幼儿即使了解此项内容,却无法践行,进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常见的手足口病等。农村幼儿经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则是老人家的“教育理念”,因此农村幼儿难以形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除此之外,有些农村幼儿甚至没有睡前洗脸与洗脚的习惯,这会滋生许多细菌,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饮食卫生习惯方面
饮食卫生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水平,主要因为“病从口入”。部分农村幼儿的爷爷奶奶会拿手抓食物给幼儿吃,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也会逐渐形成这样的饮食习惯。此外,部分家长未能给幼儿提供勺子,致使幼儿使用筷子非常吃力,进而导致他们通过手抓的方式进行饮食,而手上的细菌极易被食物带入体内,最终出现健康问题。
二、农村幼儿卫生习惯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发挥示范与监督作用
幼儿已经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将简单的卫生知识传授给他们。幼儿阶段主要以形象认知为主,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发挥出示范的作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在培养幼儿的洗手习惯时,许多幼儿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洗手,只是单纯用水冲下即可,这样的方式显然无法保证幼儿的健康。因此幼儿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示范,在示范过程中进行讲解,让幼儿知道洗手的要求,并逐渐掌握正确的吸收方法。真正影响卫生习惯的因素在于“坚持”,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发挥出监督的作用,让幼儿将正确的卫生行为保持下去,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幼儿运动结束后,幼儿教师需要在旁及时观察每位幼儿运动后的行为,若发现有幼儿没有洗手,则需要耐心引导他们。又如在餐前阶段,幼儿教师可通过播放《勤洗手讲卫生》儿歌,加强学生对餐前洗手行为的认知,确保对幼儿的卫生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引导。
(二)重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农村地区幼儿园除了进行常规的教育活动外,还需要重视卫生习惯养成教育,适当增加与卫生有关的主题活动,如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如刚入园的幼儿,需要从基础的卫生习惯开始,通过游戏、故事与歌曲等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能够掌握丰富的卫生知识。寓教于乐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幼儿也更容易接受与改正。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需要让幼儿认识到校园规矩,让学生意识到不良卫生习惯的后果,进而严格要求幼儿改进。部分幼儿可能会采取哭闹的方式进行抵制,但仍然需要严格要求并通过耐心地讲解,让幼儿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若长时问保持这样的状态,并坚持进行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幼儿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氛围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氛围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卫生行为。首先,幼儿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农村幼儿身上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尤其不可存在“歧视”心理,需要尊重与爱护幼儿,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调动幼儿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幼儿教师习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幼儿,或者规范幼儿行为,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对错。此方式显然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不可因幼儿出现卫生习惯问题而斥责他们。幼儿教师需要激发幼儿自主教育的积极性,与幼儿共同营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氛围。例如:幼儿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以“卫生”为主题制作装饰品,这样幼儿在园内随处可见自己的杰作,通过装饰品的提醒,促进卫生习惯的形成。幼儿卫生习惯的前提在于良好的师幼关系,农村幼儿的父母时常不在身边,所以教师需要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卫生习惯培养方面坚持正面教育,通过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创设丰富的情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还能够在情境中训练幼儿养成正确的卫生行为。首先,幼儿教师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健康快乐的一天”游戏,幼儿教师引导他们模拟一天所需要做的卫生行为,加深幼儿对正确卫生行为的认知。又如:幼儿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呈现正确的餐前、便后洗手方法,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
(五)通过家园共育,提高卫生习惯教育效果
幼儿园需要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卫生习惯的教育效果。幼儿的家长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的重要力量,若家长与幼儿教师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必然会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
首先,幼儿教师需要进行家访,加强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农村地区大部分的幼儿监护人为爷爷奶奶,所以他们的出行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通过家访形式对幼儿卫生习惯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引起监护人的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应让监护人明白,幼儿卫生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在幼儿园需要保持,在家中应同样如此。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父母的联系,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幼儿所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起交流、分析。家长则可通过幼儿教师的反馈,通过电话与视频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他们在盼望父母归来的心理驱动下,也更愿意改正所存在的不良卫生習惯,希望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父母。
最后,幼儿园需要积极地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家长的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专题讲座的主讲人既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家长,针对幼儿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讲解。家园可以共同制定卫生习惯培养计划。因为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所存在的卫生习惯问题也不同,所以需要通过计划确保卫生习惯教育的针对性,每隔一段时间对教育内容进行总结,并积极进行优化与调整。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会与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园内的卫生习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卫生习惯教育指导。对待家庭教育困难的农村幼儿,需要采取合适的帮扶措施,加强对此类幼儿的教育,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状态,尽最大努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