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校建立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新闻中心、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整合的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探索“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二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三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①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②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方向,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校建立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新闻中心、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整合的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探索“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二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三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①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②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方向,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