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寓言和民间故事两种文体的特点,简析分文体教学的意义和困惑,并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路花香》为例,分别展示从寓言和民间故事两种文体出发做出的教学设计,以教学实例阐释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分文体教学策略,希望能促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文学;分文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44-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行各个版本教材的编排都是按主题集结课文,而不是按文体分类,但是分文体教学是掌握语文知识与形成语文技能比较有效的途径。小学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从此角度进行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文体意识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文本分析和教学设计中,以教材文体的特点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已有的文体知识和语文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在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设计中渗透文体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在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有效开展分文体教学应是语文教师基本的教学能力,是体现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
一、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文体的特点
“故事”与儿童文学之间有着颇为深厚的渊源,所以叙事类作品也因此成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体。按一般的认知,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有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以及民间故事等。当然,以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因为其中不乏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下文介绍寓言和民间故事两种常见的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寓言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作品体裁。“寓”意为寄托,“言”是指以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呈现的故事。“寓言”就是将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的文学样式。一篇寓言,往往只有百来字,甚至数十字,却能流传千古,这说明它自有出彩之处。寓言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①言在此而意在彼。寓言必须是故事,表面上是在讲这个故事,实际上却在讲一个道理或是歌功颂德。这也是人们说理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形象的方法。②故事是虚构的。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允许虚构。寓言,往往是为了说理的需要而特地编写的,也就是说,除了一些从我国古代历史事件演变而来的寓言外,大部分的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正因为如此,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这个“人”可以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也可以是作者按需要而“人造”的人。然而,寓言中更多的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这点在外国寓言中比较突出。总之,世界上的万物,只要能凭借它说明道理,就可以成为寓言的主人公,所以拟人手法是寓言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③短小精悍。为什么寓言一般都比较短小呢?因为作者并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使人信服,所以越简洁越好。虽然寓言是一种以教化为宗旨的文学样式,但在语文课中教授寓言,重点应该是“言”,也就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和民歌等都属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产生于民间,口耳相传于民间,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固定的某一个人的作品。本文所提及的民间故事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民间文学作品中表现儿童生活的已基本固定的叙事性书面作品;其二,民间文学作品中适合儿童阅读的已基本固定的叙事性书面作品。与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作品有所不同,民间故事有自己的特点。①故事性强,叙述结构模式化。这点和寓言近似,基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②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想象来表现生活的手法是民间文学的普遍法则,因为民间故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想象力的聚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儿童的想象力提出了要求,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1]。张鸿苓教授也指出,想象是创造的契
机[2]。民间故事为儿童提供了想象的范本和再造想象的出发点。③夸张手法的运用。大量运用夸张描写事物,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而民间故事的夸张特点更明显。首先是内容上的夸张,如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蹚过了九十九条河,打败了九十九个敌人。其次是描写上的夸张,如叙事诗《陌上桑》中对罗敷美丽外貌的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籠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一个采桑养蚕的姑娘如此装扮,似乎难以想象,但联系后文的情节发展,就不难理解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分文体教学的意义及困惑
与抒情类文本、科普类文本、议论类文本不同,叙事类文本的故事性较强。就学生而言,其更需要的是叙事能力,尤其是义务教育第一、第二学段的学生,必须学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通过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能逐步懂得故事的重要作用,学会编故事、讲故事。此外,通过对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文体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在比较中辨析文本的异同。这样,学生不仅会对不同文体的“个性”有清晰的认识,如寓言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民间故事的“想象与夸张”等,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分文体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其中最主要的是文体交叉混淆的困惑。教师会发现,很难确定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民间故事之间的界限,有些部分相互交叉,难以严格界定所属文体[3]。
三、分文体教学尝试
对于有些文本,无法严格归入某一类文体。既然如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归入了哪一类就应该考虑哪一类的文体特点,并据此开展教学。如果归入寓言类,就应关注文章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一个深刻道理;如果归入民间故事类,就应关注文本想象力强的特点。《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不详,普遍认为是根据印度寓言改编而成的,可将其归为寓言或者民间故事两种文体。下面展示将该篇文章归类于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 (一)归为寓言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既然是寓言,就得紧扣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揣摩,初步理解故事仅仅是承载深刻道理的載体。②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揣摩,初步理解这则寓言“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寓意。
3.主要教学环节
①研读全文,弄清故事中的挑水工、有条裂缝的水罐和完好无损的水罐之间的关系。(阶段目标:了解故事梗概)②研读全文,用简洁的语句复述故事。(阶段目标:掌握故事情节)③研读全文,找出两只水罐之间的区别。(阶段目标:初步感知寓言的寓意)
④研读全文,分析作者写这两只水罐的目的。(阶段目标:感知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⑤研读全文,掌握文本的中心意思。(阶段目标:理解故事仅仅是载体)
4.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你还知道哪一则寓言吗?把这个寓言说给同学听。”看看他们是否理解你这个寓言的寓意。
5.教学评价
就寓言而言,这个教学设计较为得体。首先,其教学目标符合寓言文体的“个性”——言在此而意在彼。其次,教学环节清晰,但对具体教学活动不作硬性规定,留有充分的余地,有利于教学中的生成。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层层推进,直至实现教学目标。最后,立足于文体,以文本的主体故事为主,并非就寓意而挖掘寓意,而是从语言文字出发使学生理解寓言的意义。当然,对于寓言,还可指向篇幅的短小性和故事的虚构性进行教学设计。
(二)归为民间故事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这个民间故事的中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将其归为民间故事开展教学活动,就要紧扣民间故事“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揣摩,初步理解民间故事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特点。②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较为深入地理解文本“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中心思想。
3.主要教学环节
①用一组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想象导入教学活动。(阶段目标:初步感知想象)②研读全文,分析有裂缝的水罐对挑水工说的话。(阶段目标: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③研读全文,分析挑水工对有裂缝的水罐说的话。(阶段目标:进一步感知想象丰富的特点)④研读全文,分析挑水工的那段话。(阶段目标: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⑤辨析这样的故事是否符合真实的生活。(阶段目标:较为深刻地理解想象不能脱离生活这一道理)
4.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想象,这个民间故事还像民间故事吗?”
5.教学评价
就民间故事而言,这个教学设计比较规范。首先,其教学目标指向“丰富的想象力”,符合民间故事文体的“个性”。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表述清晰,是这个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其次,教学环节清晰,使学生对想象的理解得以深入,直至实现教学目标。最后,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对故事中心思想的展示十分自然。当然,就民间故事而言,教学设计还可以指向其模式化的结构或夸张手法的运用。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常有同题异构的教学活动,实际上,这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种同题异构。但前者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后者有着一定的强制性,即把它当成了什么,就得用相应的方法对待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文学;分文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44-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行各个版本教材的编排都是按主题集结课文,而不是按文体分类,但是分文体教学是掌握语文知识与形成语文技能比较有效的途径。小学教材中选编了大量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从此角度进行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文体意识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文本分析和教学设计中,以教材文体的特点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已有的文体知识和语文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在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设计中渗透文体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在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有效开展分文体教学应是语文教师基本的教学能力,是体现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
一、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文体的特点
“故事”与儿童文学之间有着颇为深厚的渊源,所以叙事类作品也因此成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体。按一般的认知,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有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以及民间故事等。当然,以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因为其中不乏有交叉重叠的部分。下文介绍寓言和民间故事两种常见的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寓言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作品体裁。“寓”意为寄托,“言”是指以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呈现的故事。“寓言”就是将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的文学样式。一篇寓言,往往只有百来字,甚至数十字,却能流传千古,这说明它自有出彩之处。寓言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①言在此而意在彼。寓言必须是故事,表面上是在讲这个故事,实际上却在讲一个道理或是歌功颂德。这也是人们说理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形象的方法。②故事是虚构的。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允许虚构。寓言,往往是为了说理的需要而特地编写的,也就是说,除了一些从我国古代历史事件演变而来的寓言外,大部分的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正因为如此,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这个“人”可以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也可以是作者按需要而“人造”的人。然而,寓言中更多的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这点在外国寓言中比较突出。总之,世界上的万物,只要能凭借它说明道理,就可以成为寓言的主人公,所以拟人手法是寓言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③短小精悍。为什么寓言一般都比较短小呢?因为作者并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使人信服,所以越简洁越好。虽然寓言是一种以教化为宗旨的文学样式,但在语文课中教授寓言,重点应该是“言”,也就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和民歌等都属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产生于民间,口耳相传于民间,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固定的某一个人的作品。本文所提及的民间故事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民间文学作品中表现儿童生活的已基本固定的叙事性书面作品;其二,民间文学作品中适合儿童阅读的已基本固定的叙事性书面作品。与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作品有所不同,民间故事有自己的特点。①故事性强,叙述结构模式化。这点和寓言近似,基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②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想象来表现生活的手法是民间文学的普遍法则,因为民间故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想象力的聚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儿童的想象力提出了要求,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1]。张鸿苓教授也指出,想象是创造的契
机[2]。民间故事为儿童提供了想象的范本和再造想象的出发点。③夸张手法的运用。大量运用夸张描写事物,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而民间故事的夸张特点更明显。首先是内容上的夸张,如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蹚过了九十九条河,打败了九十九个敌人。其次是描写上的夸张,如叙事诗《陌上桑》中对罗敷美丽外貌的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籠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一个采桑养蚕的姑娘如此装扮,似乎难以想象,但联系后文的情节发展,就不难理解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分文体教学的意义及困惑
与抒情类文本、科普类文本、议论类文本不同,叙事类文本的故事性较强。就学生而言,其更需要的是叙事能力,尤其是义务教育第一、第二学段的学生,必须学会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通过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能逐步懂得故事的重要作用,学会编故事、讲故事。此外,通过对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同文体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在比较中辨析文本的异同。这样,学生不仅会对不同文体的“个性”有清晰的认识,如寓言的“言在此而意在彼”、民间故事的“想象与夸张”等,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分文体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其中最主要的是文体交叉混淆的困惑。教师会发现,很难确定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民间故事之间的界限,有些部分相互交叉,难以严格界定所属文体[3]。
三、分文体教学尝试
对于有些文本,无法严格归入某一类文体。既然如此,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归入了哪一类就应该考虑哪一类的文体特点,并据此开展教学。如果归入寓言类,就应关注文章是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一个深刻道理;如果归入民间故事类,就应关注文本想象力强的特点。《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不详,普遍认为是根据印度寓言改编而成的,可将其归为寓言或者民间故事两种文体。下面展示将该篇文章归类于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 (一)归为寓言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既然是寓言,就得紧扣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揣摩,初步理解故事仅仅是承载深刻道理的載体。②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揣摩,初步理解这则寓言“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寓意。
3.主要教学环节
①研读全文,弄清故事中的挑水工、有条裂缝的水罐和完好无损的水罐之间的关系。(阶段目标:了解故事梗概)②研读全文,用简洁的语句复述故事。(阶段目标:掌握故事情节)③研读全文,找出两只水罐之间的区别。(阶段目标:初步感知寓言的寓意)
④研读全文,分析作者写这两只水罐的目的。(阶段目标:感知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⑤研读全文,掌握文本的中心意思。(阶段目标:理解故事仅仅是载体)
4.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你还知道哪一则寓言吗?把这个寓言说给同学听。”看看他们是否理解你这个寓言的寓意。
5.教学评价
就寓言而言,这个教学设计较为得体。首先,其教学目标符合寓言文体的“个性”——言在此而意在彼。其次,教学环节清晰,但对具体教学活动不作硬性规定,留有充分的余地,有利于教学中的生成。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层层推进,直至实现教学目标。最后,立足于文体,以文本的主体故事为主,并非就寓意而挖掘寓意,而是从语言文字出发使学生理解寓言的意义。当然,对于寓言,还可指向篇幅的短小性和故事的虚构性进行教学设计。
(二)归为民间故事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这个民间故事的中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将其归为民间故事开展教学活动,就要紧扣民间故事“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揣摩,初步理解民间故事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特点。②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较为深入地理解文本“每个人都有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中心思想。
3.主要教学环节
①用一组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想象导入教学活动。(阶段目标:初步感知想象)②研读全文,分析有裂缝的水罐对挑水工说的话。(阶段目标: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③研读全文,分析挑水工对有裂缝的水罐说的话。(阶段目标:进一步感知想象丰富的特点)④研读全文,分析挑水工的那段话。(阶段目标: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⑤辨析这样的故事是否符合真实的生活。(阶段目标:较为深刻地理解想象不能脱离生活这一道理)
4.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想象,这个民间故事还像民间故事吗?”
5.教学评价
就民间故事而言,这个教学设计比较规范。首先,其教学目标指向“丰富的想象力”,符合民间故事文体的“个性”。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表述清晰,是这个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其次,教学环节清晰,使学生对想象的理解得以深入,直至实现教学目标。最后,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对故事中心思想的展示十分自然。当然,就民间故事而言,教学设计还可以指向其模式化的结构或夸张手法的运用。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常有同题异构的教学活动,实际上,这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种同题异构。但前者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后者有着一定的强制性,即把它当成了什么,就得用相应的方法对待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