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名词。当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时,教育界便掀起了一股“语用”研究热潮。对于“语用”的最初倡导,很多教师感到困惑,不知其谓,更别谈落实“语用”教学。随着探究的推进,专家们对“语用”作了较为简要的概括,即“对语言文字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落实运用”。 “语用”对小学阶段中不同学段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不同学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第一学段侧重字词运用和句子运用;第二学段侧重句子运用和语段运用;第三学段侧重语段运用和篇章运用。
笔者就本文谈谈第二学段中对“语用”落实措施的初步探索。
一、耳听心受,“悦读”学“语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结合以上要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以下做法。
1.美文共赏,范读引领“悦读”。“悦读”快乐读也。通常,一篇好的文章,如果只是生硬地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会无从入手,对读书感到畏惧,甚至厌恶。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理解“有感情读”就是“读出自己 的感受”。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之前,自己先范读。如朗读“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通过读出节奏和重点词,请学生说说自己从“美读”中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此基础上,适当点拨学生对文段中的重点词进行关注,强调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以达到引导学生“悦读”,有感情地读。
2.好词积累,以待“积厚”。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说和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如何才能有效积累呢?教师同样要起到示范作用。对要求背诵的优美文段,教师课堂示范背诵,并对文章中的好词及时归纳积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知识的“积厚”。如《庐山的云雾》中的“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这两个好句,笔者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千姿百态、云遮雾罩、流连忘返”三个好词的意思并积累,指导他们在具体的描写中进行运用。
在这样不断的示范与积累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必定与日俱增,为更好地“说”与“写”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妙语连珠,“能说”学“语用”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最常进行的方式的就是语言交流。倘若一个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人与你交往,相信你必定心存好感,肃然起敬。这是语文素养高的一个体现,这离不开平时广泛阅读,善于积累运用好词佳句。“语用”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积累的好词进行说话。如何做到有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好词说话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1.归类积累,触类旁通。每当学到一个好词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拓展近、反义词,并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此外,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归类,如“小心翼翼”是形容动作非常小心的词语,归类时就要注明“有关动作小心的词”,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小心谨慎、慎小谨微、一丝不苟等。课外拓展延伸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容易写和易懂的词语,以体现实用性,有效训练学生积累好词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不断有效地扩大自己对好词积累的类别与范围。
2.咬文嚼字,能说惯道。如果只是一味的积累而没有进行运用,就成了一种知识链上的一个个小节点,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串联起来,没有实用性就成了摆设,因此,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训练第一步是“练说”。比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积累的好词有“千姿百态、云遮雾罩、流连忘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练说,例如: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有的像巨大的棉花糖,有的像一群飞驰的骏马,还有的像展翅飞翔的大鸟。还可以结合实际,给家乡的风景区做宣传,如:下雨后,长潭水库烟雾迷蒙,犹如仙境,这样云遮雾罩的长潭,真令人流连忘返。通过恰当运用好词,一句句如诗似画的句子,学生脱口而出,真的让人感觉到学生就是未来的“作家”,激发了学生无限写作的潜能。
三、欣然命笔,“会写”学“语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应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注意由易入难,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触景生情,范水模山。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文章从古至今都是先仿后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要求中第4点也明确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当学生在一次次成功地运用积累的好词创造出佳句以后,他们对习作也会跃跃欲试,尝试把好词佳句运用到习作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提高习作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如《廬山的云雾》一课中,作者采用比喻排比写作手法,对不同位置的云雾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在课后题中,编者要求学生观察家乡的云雾,然后进行描写。针对这项专题练笔,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本课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家乡的云雾,重点抓住不同位置云雾的样子进行想象,仿写一段话,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2.以段带篇,融会贯通。一片文章由段构成,当段的写作方法掌握好了以后,引导学生谋篇布局,巧妙地组段成篇,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中对草原的美丽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述,“动静结合”以及采用“过渡段”是本课写作的两大特点。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笔者在写作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对校园进行观察描写。笔者指导学生先观察校园美景,抓住景物特点,突出静态美;结合课间或体育课师生的活动,突出动态美。通过过渡段,把静态和动态两个段落串联起来,展现校园的美丽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掌握写景习作方法的多样化,笔者还结合该单元编者的编写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按一定的顺序写好景物习作。如结合单元习作要求,介绍家乡美景,笔者让学生欣赏家乡长潭水库不同季节的美景图,抓住各种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如按四季顺序,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长潭水库“四季风景美不胜收”,接着按四季分写:春季“江面水雾似仙境”,夏季“潭水碧绿似漓江”,秋季“满山枫叶红似火”,冬季“两岸绿树傲北风”。最后写“‘山似巫峡,景似漓江’的长潭水库真令人流连忘返”。通过对水库江面“迷蒙”、江水“碧绿”、枫树“火红”的特点,突出长潭水库一年四季美景不间断。
通过有效仿写,学生对有条理地进行状物习作有了具体的写作思路,对恰当使用积累的好词有了很好的掌握,由此及彼,学生的习作兴趣高了,畏惧习作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语用”教学的落实,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语用”教学不能生搬硬套,“细雨湿衣看不见,冷露无声湿桂花。”“语用”教学应该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语用”教学犹如一条铺满鲜花的征途,前进路上虽有艰辛却不失芬芳,让我们携手漫步,从容地走在“语用” 探索之路吧。
笔者就本文谈谈第二学段中对“语用”落实措施的初步探索。
一、耳听心受,“悦读”学“语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结合以上要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以下做法。
1.美文共赏,范读引领“悦读”。“悦读”快乐读也。通常,一篇好的文章,如果只是生硬地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会无从入手,对读书感到畏惧,甚至厌恶。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理解“有感情读”就是“读出自己 的感受”。教师在要求学生读之前,自己先范读。如朗读“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通过读出节奏和重点词,请学生说说自己从“美读”中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在此基础上,适当点拨学生对文段中的重点词进行关注,强调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以达到引导学生“悦读”,有感情地读。
2.好词积累,以待“积厚”。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说和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如何才能有效积累呢?教师同样要起到示范作用。对要求背诵的优美文段,教师课堂示范背诵,并对文章中的好词及时归纳积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知识的“积厚”。如《庐山的云雾》中的“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这两个好句,笔者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千姿百态、云遮雾罩、流连忘返”三个好词的意思并积累,指导他们在具体的描写中进行运用。
在这样不断的示范与积累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必定与日俱增,为更好地“说”与“写”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妙语连珠,“能说”学“语用”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最常进行的方式的就是语言交流。倘若一个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人与你交往,相信你必定心存好感,肃然起敬。这是语文素养高的一个体现,这离不开平时广泛阅读,善于积累运用好词佳句。“语用”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积累的好词进行说话。如何做到有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好词说话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1.归类积累,触类旁通。每当学到一个好词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拓展近、反义词,并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此外,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归类,如“小心翼翼”是形容动作非常小心的词语,归类时就要注明“有关动作小心的词”,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小心谨慎、慎小谨微、一丝不苟等。课外拓展延伸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容易写和易懂的词语,以体现实用性,有效训练学生积累好词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不断有效地扩大自己对好词积累的类别与范围。
2.咬文嚼字,能说惯道。如果只是一味的积累而没有进行运用,就成了一种知识链上的一个个小节点,不能有效地把知识串联起来,没有实用性就成了摆设,因此,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积累的知识加以运用。训练第一步是“练说”。比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积累的好词有“千姿百态、云遮雾罩、流连忘返”,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练说,例如: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有的像巨大的棉花糖,有的像一群飞驰的骏马,还有的像展翅飞翔的大鸟。还可以结合实际,给家乡的风景区做宣传,如:下雨后,长潭水库烟雾迷蒙,犹如仙境,这样云遮雾罩的长潭,真令人流连忘返。通过恰当运用好词,一句句如诗似画的句子,学生脱口而出,真的让人感觉到学生就是未来的“作家”,激发了学生无限写作的潜能。
三、欣然命笔,“会写”学“语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应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注意由易入难,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触景生情,范水模山。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文章从古至今都是先仿后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要求中第4点也明确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当学生在一次次成功地运用积累的好词创造出佳句以后,他们对习作也会跃跃欲试,尝试把好词佳句运用到习作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提高习作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如《廬山的云雾》一课中,作者采用比喻排比写作手法,对不同位置的云雾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在课后题中,编者要求学生观察家乡的云雾,然后进行描写。针对这项专题练笔,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本课的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家乡的云雾,重点抓住不同位置云雾的样子进行想象,仿写一段话,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2.以段带篇,融会贯通。一片文章由段构成,当段的写作方法掌握好了以后,引导学生谋篇布局,巧妙地组段成篇,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中对草原的美丽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述,“动静结合”以及采用“过渡段”是本课写作的两大特点。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笔者在写作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对校园进行观察描写。笔者指导学生先观察校园美景,抓住景物特点,突出静态美;结合课间或体育课师生的活动,突出动态美。通过过渡段,把静态和动态两个段落串联起来,展现校园的美丽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掌握写景习作方法的多样化,笔者还结合该单元编者的编写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按一定的顺序写好景物习作。如结合单元习作要求,介绍家乡美景,笔者让学生欣赏家乡长潭水库不同季节的美景图,抓住各种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如按四季顺序,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长潭水库“四季风景美不胜收”,接着按四季分写:春季“江面水雾似仙境”,夏季“潭水碧绿似漓江”,秋季“满山枫叶红似火”,冬季“两岸绿树傲北风”。最后写“‘山似巫峡,景似漓江’的长潭水库真令人流连忘返”。通过对水库江面“迷蒙”、江水“碧绿”、枫树“火红”的特点,突出长潭水库一年四季美景不间断。
通过有效仿写,学生对有条理地进行状物习作有了具体的写作思路,对恰当使用积累的好词有了很好的掌握,由此及彼,学生的习作兴趣高了,畏惧习作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语用”教学的落实,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语用”教学不能生搬硬套,“细雨湿衣看不见,冷露无声湿桂花。”“语用”教学应该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语用”教学犹如一条铺满鲜花的征途,前进路上虽有艰辛却不失芬芳,让我们携手漫步,从容地走在“语用” 探索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