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画面是这样的:水面上一叶扁舟,舟上一翁独坐,垂钓江中,扁舟四周,淡淡的笔墨勾勒出几道寒波。整个画面除此之外,大部空白,但却似乎满幅皆水,表现出烟波浩渺、苍茫辽远的深邃境界和清寒意象。那几道清波是以少概多、以虚总实的笔法,是一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学境界。
画面构图过满过实,给人以压抑感,画面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了空白,便给了观赏者以遐想和发挥的空间,这就是绘画里的留白。
书法也需要留白,胡小石说:“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有字处与无字处,其重要等同也。”音乐要留白:大音希声,余音绕梁可三月。雕塑要留白:断臂女神,天残地缺偏最美。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能创造出更加悠远空灵的意境。观齐白石的虾,才能感受到水的清澈;赏徐悲鸿的马,才能体味到风的速度。
文学,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王船山在《诗绎》中记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品读沈从文的《边城》,当你读至故事结局,作者虽未道明小翠的命运,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她那篇著名的《沉默的美学》中说过:“沉默,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话的一部分。”用中国古代智者老子的话翻译苏珊·桑塔格的意思,应该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诗歌创作尤其如此,诗歌与散文不同,不能尽情铺叙描写。因此常用简练、跳跃的语言,以少总多地表现诗人的感情,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的余地让读者去想象。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里写道:“古歌辞贵简远,《大风歌》只三句,《易水歌》只二句,其感慨悲壮尽在其中,语短而意长。《弹铗歌》只一句,亦自有含悲饮恨之意……予尝题柯敬仲《墨竹》曰:‘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画法与诗法通者,盖此类也。”李氏的话,不仅强调了诗句要简练含蓄,而且指出了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门类的艺术手法上有相通之处,都要以少总多,以偏概全,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课堂上将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际也是一种留白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建康的成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因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与自律的学习者。怀特海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那个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就是完全渗入学生身心的一种独立思考意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将课堂留出空白,交给学生,就成为必须和前提。被教师占满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肯定会窒息、压抑受教育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教学方式的要求是: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早在1977年12月,叶圣陶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时就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魏书生在《种好心田》中说:“老师纯讲授时间别超过20分钟,最近六年我提出别超过15分钟,讲什么讲,最要紧的是留下时间给学生。”“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虽然区区一人,却是课堂教学的强势者。如果教师不退,学生想进也进不了。”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也认为,课堂教学的底线是,教师必须保证,讲话时间最多不得超过课堂2/3的时间。
天津中学校长国赫孚说: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课堂上留有空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而还课堂于学生则是基本的呈现形式和前提。
留白是布局的规则,沉默是生存的方式,都可以把它们作为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去把握。所谓意到笔不到、书之妙趣在无笔墨处等,悟透这些,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
其实,在人生的课堂上,要写出精彩篇章,也应当有些留白。正如林语堂所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川端康成也曾感慨:“这世界太拥塞了。”在这个躁动的时代,懂得留白的人,才能拥有较高的幸福指数。留白是一种处事智慧,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境界。
画面构图过满过实,给人以压抑感,画面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了空白,便给了观赏者以遐想和发挥的空间,这就是绘画里的留白。
书法也需要留白,胡小石说:“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有字处与无字处,其重要等同也。”音乐要留白:大音希声,余音绕梁可三月。雕塑要留白:断臂女神,天残地缺偏最美。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能创造出更加悠远空灵的意境。观齐白石的虾,才能感受到水的清澈;赏徐悲鸿的马,才能体味到风的速度。
文学,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王船山在《诗绎》中记到:“无字处皆其意也。”的确如此,品读沈从文的《边城》,当你读至故事结局,作者虽未道明小翠的命运,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她那篇著名的《沉默的美学》中说过:“沉默,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话的一部分。”用中国古代智者老子的话翻译苏珊·桑塔格的意思,应该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成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诗歌创作尤其如此,诗歌与散文不同,不能尽情铺叙描写。因此常用简练、跳跃的语言,以少总多地表现诗人的感情,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的余地让读者去想象。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里写道:“古歌辞贵简远,《大风歌》只三句,《易水歌》只二句,其感慨悲壮尽在其中,语短而意长。《弹铗歌》只一句,亦自有含悲饮恨之意……予尝题柯敬仲《墨竹》曰:‘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画法与诗法通者,盖此类也。”李氏的话,不仅强调了诗句要简练含蓄,而且指出了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门类的艺术手法上有相通之处,都要以少总多,以偏概全,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课堂上将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际也是一种留白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建康的成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因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与自律的学习者。怀特海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那个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就是完全渗入学生身心的一种独立思考意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将课堂留出空白,交给学生,就成为必须和前提。被教师占满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肯定会窒息、压抑受教育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教学方式的要求是: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早在1977年12月,叶圣陶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时就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魏书生在《种好心田》中说:“老师纯讲授时间别超过20分钟,最近六年我提出别超过15分钟,讲什么讲,最要紧的是留下时间给学生。”“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虽然区区一人,却是课堂教学的强势者。如果教师不退,学生想进也进不了。”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也认为,课堂教学的底线是,教师必须保证,讲话时间最多不得超过课堂2/3的时间。
天津中学校长国赫孚说: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课堂上留有空白是必要的和必须的,而还课堂于学生则是基本的呈现形式和前提。
留白是布局的规则,沉默是生存的方式,都可以把它们作为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去把握。所谓意到笔不到、书之妙趣在无笔墨处等,悟透这些,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
其实,在人生的课堂上,要写出精彩篇章,也应当有些留白。正如林语堂所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川端康成也曾感慨:“这世界太拥塞了。”在这个躁动的时代,懂得留白的人,才能拥有较高的幸福指数。留白是一种处事智慧,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