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于文,积渐成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a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曰“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建构语文知识的高楼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只有积累,才能达到“博学于文”,“积渐成学”。语文的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少积累的误区。
  “越积越累”。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被动积累,没有爱好;二是积累时漫天撒网,不知筛选。先说动力,刚刚准备一个新的积累本时,学生一定是兴致勃勃的,但在积累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些泄气了。其实积累的过程像收藏宝贝,只有学生搞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喜好,积累才能变成一种习惯。当然,这些都需要学生和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另外,当学生在积累的道路上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点拨。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让积累成为一种爱好。再说筛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要使学生有一双慧眼,积累有价值的知识。诸如孔乙己“茴香豆”的多种写法,这种例子在学生中并不少见。学生整理笔记时,面面俱到,追求完美,却不知样样抓,反而样样丢。笔记越来越厚,积累越来越累,真正收获到的东西却很少。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积累的初期,可以给学生设定积累的范围和小目标,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上正轨。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由“越积越累”变为“越积越乐”,“越积越会”。
  “只积不梳”。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它为学生储备了大量的知识,是一个量化的过程。积累后的梳理才能让学生于温故中知新,实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实际中,许多学生只知道闷头整理,却不知道回过头来梳理,到头来就像黑瞎子掰玉米,知识随时整理,随时忘掉。梳理能让积累的知识形成系统,把零散的珍珠穿成精美的项链,而且梳理的过程本身也是复习、记忆的过程。在学生摘录词语、成语、美文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侧重对知识系统地、分块地归类梳理。提供几个梳理知识的小方法:做笔记,这是大家们传下来的方法,至今奏效;构建知识树,形成系统和框架;定期检测回顾,测验的过程也是老师引导学生梳理的过程;创建班级梳理平台,在班级文化长廊中开辟一块语文梳理的天地。积累和梳理是不分家的,经过梳理的积累才是有效的积累。
  “积而不用”。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是因为平时积累的东西太少。但有时积累了却不运用,也就是有了米,做饭的妇人不巧,也是做不成饭的。这“巧”从何来?还是要敢运用,多运用,善运用。积累的高层次要求,应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积累下的知识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为你所用,成为你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把积累下的东西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积累的最终目的。平时常做的课前五分钟说话或讲故事训练,周记、大作文写作,甚至每一次测验和考试都是在运用。
  总之,学习语文是慢功,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想学好语文,就得从“积累”开始,克服其中的误区,最终达到“博学于文”,“积渐成学”。
其他文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加油,学生才会积极主动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奋学习,主动愉快地磨砺自己的品德,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心理、健康的身体。  一、让学生给自己一个梦去追  进入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虽然家长、老师都要求他们
期刊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学大纲也提出中学生要“初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而不是检验教师的批改能力。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当堂评讲作文,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迎合了中学生
期刊
如今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作文的考察,就拿江苏高考来说吧。作文的分值,已高达70分,占高考各科总分(480分)的14.6%。甚至有人说,作文的成败决定了语文的成败,也就决定了高考的成败,可见它是重中之重,关乎着全局之成败。记叙文又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文体,但纵观这几年学生写的记叙文,可谓问题重重,或审题不准确,或材料陈旧无真情实感,或语言幼稚干瘪。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文缺乏主体意识,不是“我要写”,而是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出,高中生的阅读尤其是深入阅读经典作品的要求业已提上议事日程,一改以往忽视课外阅读的状况。而且学生的阅读热情也空前高涨,他们自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阅读要求。而另一方面,教师阅读经典的意识却还落后于形势。他们或者不敢放开学生的阅读,唯恐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因而顾虑重重,举步维艰;或者缺乏指导学生阅读的有效手段,不能或无力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尤其是指导经典作品的阅读。  在新的形势下
期刊
文言文教学究竟应该以落实字词为主要目标,还是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文言文中的文化价值上,这历来有争议。新课程改革以前,文言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灌输”为主,“串讲法”的盛行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产物。在这种呆板机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被扼杀,文言文本所包含的昂扬激情和饱满的文化韵味荡然无存。精美的古典作品被无情地肢解,学生被要求死记硬背一些实词、虚词以及它们的用法,而对文章的内容和从文字中渗透
期刊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阅读”,阅读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精神食粮。纵观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部都饱含着作家真善美的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深耕其中必能于潜移默化中使灵魂得以塑造,血肉得以丰满。因此,重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央视精彩解读了《论语》;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又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胡玫将《孔子》搬上了荧屏;电视剧《孔子》也将国人感动得几度落泪。  中国人是不大讲究偶像崇拜的,但中国人拜孔子——发自内心的膜拜,而且拜了几千年。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孔子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人生理想与责任的孜孜以求。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着夸父逐日的精彩传奇!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积
期刊
今天上午观看了袁佳老师执教的《祝福》,感受很深:她以“祥林嫂的生存分析”为课堂的切入点让人耳目一新,课文内容分析得水到渠成,课堂安排得老到自如。不得不佩服袁老师的功力,不过心里还是感到有点不足:课堂好像是教师问题的展示,学生只是在配合老师分析问题。打个比方,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像猎人与猎枪的关系,老师是猎人,学生是猎枪,老师指哪学生就打哪,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加强了学生的参
期刊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生成教学,提倡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让高中教学活起来。因此,要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解放学生的思维,实施个性化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课堂生成资源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产生的各种新的问题、思维等。如,来自于教师的生成资源:突然的灵感、偶然的错误等;来自于学生的生成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奇思妙想、质疑问难、瞬间的顿悟等,甚
期刊
文言文特殊句式是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的考查内容。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和畏难心理。激发兴趣,探索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一、联想类比当代仍然使用的成语  如今使用的熟语特别是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成语中保留有许多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成语有约定俗成、言简意赅等特点,学生有一定的成语基础知识,通过分析成语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不失为一条捷径。如,“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