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呼吸。古人早已运用呼吸,辅以相应的运动方式,创建了吐纳导引术。使内气在体内正常运行,达到通经络,调理脏腑,促进气血循环的目的。同时,通过练功达到心平气和,带动“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铺就了健康长寿之路。
一、太极拳的气感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如果,只有形体演练,没有意念带动气的运行,做不到内外相合和阴阳变化,就不是名副其实的太极拳。
(1)怎样练出太极拳的气感
众所周知,练太极拳首先要求入静、放松,并且做到“松而不懈”。必须依靠筋、骨为主的支撑,调整适度,才能保证身体的稳定。
这要先把筋抻长,使各节相连骨节的缝隙打开,身体能灵活运转,内气才能在松柔的肌体里顺畅运行。要想撑开筋、骨,必须要经过“撑筋拔骨”等基本功的训练。当全身各部每一动都做到付合要领,太极拳的韵味就会渐渐呈现出来。
身形要领不外乎:虚领顶劲,下颌内收。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圆裆,脚趾抓地……定步太极混元桩是其典型表现。但是,打拳时要做到神形兼备就不容易了。有了这些基本功,经过长期正确习练,在意念作用下,内气能随外呼吸收、放。当呼气时,内气下沉丹田并贯至头心百汇穴、双手心劳宫穴和两脚心涌泉穴(简称“五心”)。吸气时,内气再从头顶百汇穴、手掌劳宫穴、脚底涌泉穴直接回聚胸口膻中穴。内气运时,练功者都能体验到气感到位。当内气运行与形体动作“内外合一”时就形成了“内劲”。体现为,“吸气”时,内劲使肢体回收,可蓄劲。“呼气”时,内劲使肢体伸展,劲可直贯四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脚指(趾)甲为筋梢)。充分感觉到“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后发”,的太极现象。身体运行全随意、气而动,没有一丝人为的矫揉造作。练到这个程度,太极行气、运劲已由繁至简,一蓄一发仅在吸、呼之间,正如古谱所云“一阴一阳一太极”。
(2)行功走架时内气连绵不断之法
很多人向我询问,“在定步单操太极的式子时身体有气感,怎么走活步时就消失了?”“求气则滞”,当功夫没练到,只凭主观臆想气的出现,练拳时造成分心反而意、气、形不合。只有练到位了,气自然随意而生。这还要从基本功做起,练定步桩在撑展中含抱拢劲的整架,由习惯到自然,在运动中,松柔的身架从头到脚时刻保持在“似松非松。似展非展”状态,掌指与脚趾始终“撑含”不丢地随身肢缠转而动。全身在缠绕运行中徐徐拢成整架,并在运行中不断调整身体重心的稳定,身劲由根至梢,后催前导,保证运行的整架时刻变化中毫无散懈之处。可想而知,如掌指松懈,当身劲运到时再重新伸展,必然会出现断劲现象。
当正确掌握了太极拳的“行走功架”的方法后,小心翼翼含着整劲打拳,久而久之可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3)如何保证整劲运行
在意识支配下,丹田气转换成内劲,促动腰轴统领全身运动。太极拳以“∞运行方式”运行,(详见《揭秘太极拳“∞”运行方式的原理》一文)腰带胯转,使双腿、膝和脚沿“∞运行轨迹做往复折叠运动产生螺旋劲,又将此劲经腰传至脊骨,节节依次贯至颈椎到颅骨,身体从尾闾到头顶形成随腰胯做螺旋往复转动的立轴。此时,头是全身的舵,头部稍有偏斜就会影响整劲贯穿,还会导致身体重心失稳。所以,在太极运动中头不可只随脖子局部转动,也不允许身体与头固成一体转摆。
实战中要做到柔化、刚发,还必须运用打开的胯关节,才能在拧腰转胯中用全身整劲化解攻击和发放对方。
譬如,化解对方作用我臂部的力时,全身整劲经腰至脊部带动身臂运转,我掤臂承住来力随身脊螺旋转动,运转有方即可化开来力。从外观显示,化彼来力时,身体扭转,肩部仅随动而已。
当臂掌发劲时,在全身的运转中,抖转腰胯,将整劲传到身体脊部,“劲从脊发”,脊部发出的劲要经过舒展的肩膀直接通臂,臂劲直贯掌指。在发劲时,肩关节必须“打开”,进行配合,不可用力,但也不能全然松懈出“瘪”,保持“虚腋”之态,脊部发出的劲才能顺利通过肩部。
综合上述,可见太极拳运行过程中,身体每一部位的动作,都是整劲在依次节节松开,又节节贯穿中完成的,如此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打拳时才能“意不断、气不断、劲不断。”太极拳运行时身体任何局部用力动作,都会把整体劲的运行破坏掉。因此,这是肢体“各自为阵”模仿太极动作再形似,也练不出太极劲法的原因。
“以胯走路”抽象地说明在胯的带动下,提腿抬脚迈步。行步时,胯与大腿关节已松开,含着整劲提脚上步不会牵扯支撑身体重心的实腿,既保持了身体的稳定又不会出珊“拉胯”现象,做到迈步轻灵如猫行。落步的松沉劲也缘于松开的肌体对内气没有阻碍,身劲才能顺利贯至脚掌。
看耄耋之年的老人悠然自得地打太极拳,在周而复始的运行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我们会潘然醒悟一个哲理,生命在于动静之间。此情此景隐约兀现,众多的太极爱好者经过练功,使漂浮的心找到了稳定的归宿,精神寄托于吐纳之中,浩然正气与天地交汇。
二、太极内功的实战应用
2011年我给部队转业到警界的军人培训,遇到一位练硬气功的战士,他从小酷爱好武术,由于家境贫寒,婶婶每月交武师20元学费,练会了单掌开砖、砸石等功夫,当兵后一直没有撂下。转业后,参加了全局警察散打比赛获得第二名,赛后总感到右手掌不得劲,到医院拍了X光片,检查出正是他用来开砖的右掌根骨折,又白行长上了,但是骨头已错位。他非常惋惜地说,“我没想到能砸石的手伤在拳击上”。我和他讲,“我学过力学这门专业,你的手掌比别人硬度大,但是,戴上拳套后,你出拳的强度被拳套卸掉了,失去了原有的威力。在与人对抗时不同于开砖,没有让你运足气,对准要击打部位再发劲的机会。拳击中,受力的角度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可能你在发力用拳面打到对方实处时,这部位已偏斜,造成挫伤。”我向他阐明太极拳也含内气,也是“气功拳”,但太极的原则不允许“力顶力”,要应物自然,顺势借力,化了再发。
一、太极拳的气感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如果,只有形体演练,没有意念带动气的运行,做不到内外相合和阴阳变化,就不是名副其实的太极拳。
(1)怎样练出太极拳的气感
众所周知,练太极拳首先要求入静、放松,并且做到“松而不懈”。必须依靠筋、骨为主的支撑,调整适度,才能保证身体的稳定。
这要先把筋抻长,使各节相连骨节的缝隙打开,身体能灵活运转,内气才能在松柔的肌体里顺畅运行。要想撑开筋、骨,必须要经过“撑筋拔骨”等基本功的训练。当全身各部每一动都做到付合要领,太极拳的韵味就会渐渐呈现出来。
身形要领不外乎:虚领顶劲,下颌内收。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圆裆,脚趾抓地……定步太极混元桩是其典型表现。但是,打拳时要做到神形兼备就不容易了。有了这些基本功,经过长期正确习练,在意念作用下,内气能随外呼吸收、放。当呼气时,内气下沉丹田并贯至头心百汇穴、双手心劳宫穴和两脚心涌泉穴(简称“五心”)。吸气时,内气再从头顶百汇穴、手掌劳宫穴、脚底涌泉穴直接回聚胸口膻中穴。内气运时,练功者都能体验到气感到位。当内气运行与形体动作“内外合一”时就形成了“内劲”。体现为,“吸气”时,内劲使肢体回收,可蓄劲。“呼气”时,内劲使肢体伸展,劲可直贯四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脚指(趾)甲为筋梢)。充分感觉到“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后发”,的太极现象。身体运行全随意、气而动,没有一丝人为的矫揉造作。练到这个程度,太极行气、运劲已由繁至简,一蓄一发仅在吸、呼之间,正如古谱所云“一阴一阳一太极”。
(2)行功走架时内气连绵不断之法
很多人向我询问,“在定步单操太极的式子时身体有气感,怎么走活步时就消失了?”“求气则滞”,当功夫没练到,只凭主观臆想气的出现,练拳时造成分心反而意、气、形不合。只有练到位了,气自然随意而生。这还要从基本功做起,练定步桩在撑展中含抱拢劲的整架,由习惯到自然,在运动中,松柔的身架从头到脚时刻保持在“似松非松。似展非展”状态,掌指与脚趾始终“撑含”不丢地随身肢缠转而动。全身在缠绕运行中徐徐拢成整架,并在运行中不断调整身体重心的稳定,身劲由根至梢,后催前导,保证运行的整架时刻变化中毫无散懈之处。可想而知,如掌指松懈,当身劲运到时再重新伸展,必然会出现断劲现象。
当正确掌握了太极拳的“行走功架”的方法后,小心翼翼含着整劲打拳,久而久之可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3)如何保证整劲运行
在意识支配下,丹田气转换成内劲,促动腰轴统领全身运动。太极拳以“∞运行方式”运行,(详见《揭秘太极拳“∞”运行方式的原理》一文)腰带胯转,使双腿、膝和脚沿“∞运行轨迹做往复折叠运动产生螺旋劲,又将此劲经腰传至脊骨,节节依次贯至颈椎到颅骨,身体从尾闾到头顶形成随腰胯做螺旋往复转动的立轴。此时,头是全身的舵,头部稍有偏斜就会影响整劲贯穿,还会导致身体重心失稳。所以,在太极运动中头不可只随脖子局部转动,也不允许身体与头固成一体转摆。
实战中要做到柔化、刚发,还必须运用打开的胯关节,才能在拧腰转胯中用全身整劲化解攻击和发放对方。
譬如,化解对方作用我臂部的力时,全身整劲经腰至脊部带动身臂运转,我掤臂承住来力随身脊螺旋转动,运转有方即可化开来力。从外观显示,化彼来力时,身体扭转,肩部仅随动而已。
当臂掌发劲时,在全身的运转中,抖转腰胯,将整劲传到身体脊部,“劲从脊发”,脊部发出的劲要经过舒展的肩膀直接通臂,臂劲直贯掌指。在发劲时,肩关节必须“打开”,进行配合,不可用力,但也不能全然松懈出“瘪”,保持“虚腋”之态,脊部发出的劲才能顺利通过肩部。
综合上述,可见太极拳运行过程中,身体每一部位的动作,都是整劲在依次节节松开,又节节贯穿中完成的,如此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打拳时才能“意不断、气不断、劲不断。”太极拳运行时身体任何局部用力动作,都会把整体劲的运行破坏掉。因此,这是肢体“各自为阵”模仿太极动作再形似,也练不出太极劲法的原因。
“以胯走路”抽象地说明在胯的带动下,提腿抬脚迈步。行步时,胯与大腿关节已松开,含着整劲提脚上步不会牵扯支撑身体重心的实腿,既保持了身体的稳定又不会出珊“拉胯”现象,做到迈步轻灵如猫行。落步的松沉劲也缘于松开的肌体对内气没有阻碍,身劲才能顺利贯至脚掌。
看耄耋之年的老人悠然自得地打太极拳,在周而复始的运行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我们会潘然醒悟一个哲理,生命在于动静之间。此情此景隐约兀现,众多的太极爱好者经过练功,使漂浮的心找到了稳定的归宿,精神寄托于吐纳之中,浩然正气与天地交汇。
二、太极内功的实战应用
2011年我给部队转业到警界的军人培训,遇到一位练硬气功的战士,他从小酷爱好武术,由于家境贫寒,婶婶每月交武师20元学费,练会了单掌开砖、砸石等功夫,当兵后一直没有撂下。转业后,参加了全局警察散打比赛获得第二名,赛后总感到右手掌不得劲,到医院拍了X光片,检查出正是他用来开砖的右掌根骨折,又白行长上了,但是骨头已错位。他非常惋惜地说,“我没想到能砸石的手伤在拳击上”。我和他讲,“我学过力学这门专业,你的手掌比别人硬度大,但是,戴上拳套后,你出拳的强度被拳套卸掉了,失去了原有的威力。在与人对抗时不同于开砖,没有让你运足气,对准要击打部位再发劲的机会。拳击中,受力的角度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可能你在发力用拳面打到对方实处时,这部位已偏斜,造成挫伤。”我向他阐明太极拳也含内气,也是“气功拳”,但太极的原则不允许“力顶力”,要应物自然,顺势借力,化了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