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从2013年开始,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课题研究,因此,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有如下几点:
一、科学组合、合理分工
分组的合理性。就近组合原则:按正常的班级座次,将前后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4~6 人的学习小组,这种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操作起来也简单。异质分组原则:认真区别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教师要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合作学习的开展,往往跟上课的内容、上课的形式、上课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等是息息相关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把握合作时机,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采用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产生的价值,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满面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1)(1+3X)(1-3X)(2)(a+3)(a-3)(3)(100+2)(100-2)(4)(X-4)(X+4)。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支持、配合;要求学生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同伴的学习负责,避免个人主义,构建团队意识,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一)学会自主探索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 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 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二)学会倾听
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具体做到:(1)耐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不足。(2)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3)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
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
(三)学会反思与调整
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标准的确立是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允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对于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及时告诫。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评价,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目标的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
一、科学组合、合理分工
分组的合理性。就近组合原则:按正常的班级座次,将前后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4~6 人的学习小组,这种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操作起来也简单。异质分组原则:认真区别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教师要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合作学习的开展,往往跟上课的内容、上课的形式、上课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等是息息相关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把握合作时机,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采用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产生的价值,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满面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1)(1+3X)(1-3X)(2)(a+3)(a-3)(3)(100+2)(100-2)(4)(X-4)(X+4)。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街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支持、配合;要求学生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同伴的学习负责,避免个人主义,构建团队意识,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一)学会自主探索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 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 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二)学会倾听
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具体做到:(1)耐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不足。(2)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3)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
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
(三)学会反思与调整
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标准的确立是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发言中遇到问题,可以允许本组同学给予必要的提示。对于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及时告诫。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评价,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目标的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