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城市街区的景观设计将会以不同形式的柜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本文主要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城市街区景观的整合设计思路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街区;景观;整合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的活动发生在城市街区,对街区的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街区景观的整合设计需要符合人的环境、心理行为等要求,从追求舒适宜人的人性化原则出发,从注重城市整体生态和谐出发,处理好群体建筑之间以及群体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环境改善整治,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1 街区功能的梳理整合思路
(1)整合设计中需要按照土地利用的优化原则,充分利用资源,调整优化中心区功能。例如在一些传统商业中心通过环境整治调整功能,强化商业与旅游功能,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用房等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转化为办公和娱乐等新功能。可以通过引进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展和街头文艺表演等街头艺术活动,增加公共空间的生活气息,强调以人为主体,突出反映人类刨造的文化和美学特征。清理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是创造人性化空间的前提基础,是进行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根据现代城市建筑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的属性是与周边建筑的使用功能息息相关的,为此,通过建筑设计形成城市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这些空间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能特征。
2 交通组织系统的整合思路
(1)悉心布置社会停车场、单位内部停车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放部分单位专用停车场以满足社会停车需求。合理规划临时机动车停车位,协调临时停车与慢车道的关系。
(2)根据城市规划的有关要求,可以在街区外围地区增设大中型社会停车场,以解决大量机动车停车问题;另外,沿街新规划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内部地面停车场或者地下停车场。可以利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地划定自行车停车带,停放一排自行车,保证人行道的畅通,同时作为存取自行车的缓冲空问。注意预留生活空间与慢车道之间的人行通道。
(3)人行道畅通舒适:将自行车和配套设施(如路灯、垃圾箱)等设置在人行道外边沿行道树空档之间,尽可能保证人行道的宽度在1.5-2m左右。在此范围内设置盲道。根据实际情况,局部路段可以沿人行道内侧设置座椅。贯通临街建筑一侧的步行空间,在没有车辆(机动车、自行车)干扰的前提下,临建筑一侧设置人行专用通道,宽度控制6~9m,同时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4)道路交叉口应按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设置红绿灯、交通指示牌、斑马线等设施,有限控制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增加人行横道,控制行人乱穿马路:在商业街等街道东西向交通联系密切的路段,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人行横道,但要控制人行横道的数量。保证生活空间与车行道路之间横向联系的需要:停车位、停车带和休憩带等的设置应满足消防、急救、相邻城市建设区车行出入口设置的需要。
3 人性化外部空间的整合思路
(1)生活空间指慢车道与临街建筑之间的带状空间。在城市道路断面形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生活空间的设计重点是把现有与规划、集中与分散的开敞空间有机融合,点线面相结合,创造一个连续多样、丰富多变的城市空间序列,为城市居民创造休闲、休憩的场所。
(2)在沿街建筑布局和建筑立面确定的情况下,人行道或绿化隔离带的行道树成为生活空间面向车行道路方向最外侧的垂直界面。与建筑界面不同的是,该界面具有视线通透、行人穿越等特点。对于过于宽阔的交通干道,应加强行道树的连续性,强化该绿色界面。同时,利用建筑后退道路形成的空间,增加高大乔木,在垂直方向进一步分隔生活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由于在城市建成段的街区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临街建筑为保留的现状建筑,空间的改变与开合主要集中于拆除后新建建筑的地段。结合沿街建筑情况和周边城市功能特点,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空间,新辟和改建了若干个街头小广场。形成步行3~5min的距离,即200~350m即有一处休息场地的集中开敞空间格局。
(4)根据不同地段临街建筑的性质、使用者人群类型、交通及其配套需求以及生活空间的尺度,有条件的可将条带状的生活空间迸一步细化,分为临建筑步行带、休憩带、自行车停车带,与外侧道路上的非机动车带、机动车带一起来满足街道生活和交通功能的需求。临建筑步行带结合商业设施设置,集购物、观光、步行功能于一体。
4 配套服务设施的整合思路
(1)休息设施。在休憩带和人行道较宽或者人行道内侧与绿地相邻地路段设置长条形座椅。座椅面层材料建议用木材。座椅设置应与行人的活动特点相联系,如公交车站候车区域以及商业区应设置座椅。
(2)方便设施一统一色彩、材质和风格。例如,由垃圾箱、小型变电箱、电话亭等可全部设置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档处,并注意避讓人行通道。饮水器、书报亭、中型变电箱设置在休憩带、人行道内侧绿化带中或者街角用地比较充裕的位置。注意不能影响交通,同时充分考虑对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
建立广告牌、钟塔、雕塑小品、路灯、展示橱板、指示牌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这些“城市家具”是构成街道活跃气氛的重要影响因素。景观整治中需要通过合理布置标志设计,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相呼应,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变化统一的环境氛围。对一些重要公共空间建设入口标志可以强化街道空间结构的视觉感知效果,具有明显的标识作用,有助于形成场所感,加强公共空间特色。
5 绿化空间的整合思路
街区景观整合设计中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城市中心区不同用地的特点,配置有利于观景和环境改善的绿地,利用绿化加强步行环境的特色,将城市中的水体、绿化等自然景观和休闲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融于一体。
(1)道路绿化隔离带。根据现状花、灌、乔木的分布,局部地段可以增加同类植物,强化其视觉冲击力;在断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微地形和草地。
(2)人行道及生活空间的绿化。根据各区段的种植情况,增加林下草地或者硬质铺装,提供林下休息空间;在建筑后退距离较大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入口、小广场等增加其他乔木和观赏花灌木。
(3)增加围墙、建筑等的垂直绿化。对于临街单位围墙或建筑的山墙绿化,部分路段由于建筑后退,围墙临街,为通透式围墙。建议采用攀爬植物作垂直绿化。
结语
本文从街区功能、交通组织、外部空间、配套服务设施、绿化空间等几方面提出了梳理和整合的策略,希望通过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创造充满魅力的街区景观,共同提高街区的统一感、安全感、舒适感、创造街区活力。
关键词:城市街区;景观;整合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的活动发生在城市街区,对街区的景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街区景观的整合设计需要符合人的环境、心理行为等要求,从追求舒适宜人的人性化原则出发,从注重城市整体生态和谐出发,处理好群体建筑之间以及群体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环境改善整治,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1 街区功能的梳理整合思路
(1)整合设计中需要按照土地利用的优化原则,充分利用资源,调整优化中心区功能。例如在一些传统商业中心通过环境整治调整功能,强化商业与旅游功能,对于一些废弃的工业用房等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转化为办公和娱乐等新功能。可以通过引进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展和街头文艺表演等街头艺术活动,增加公共空间的生活气息,强调以人为主体,突出反映人类刨造的文化和美学特征。清理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是创造人性化空间的前提基础,是进行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根据现代城市建筑空间理论,城市空间的属性是与周边建筑的使用功能息息相关的,为此,通过建筑设计形成城市各种不同尺度的空间,这些空间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功能特征。
2 交通组织系统的整合思路
(1)悉心布置社会停车场、单位内部停车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放部分单位专用停车场以满足社会停车需求。合理规划临时机动车停车位,协调临时停车与慢车道的关系。
(2)根据城市规划的有关要求,可以在街区外围地区增设大中型社会停车场,以解决大量机动车停车问题;另外,沿街新规划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内部地面停车场或者地下停车场。可以利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地划定自行车停车带,停放一排自行车,保证人行道的畅通,同时作为存取自行车的缓冲空问。注意预留生活空间与慢车道之间的人行通道。
(3)人行道畅通舒适:将自行车和配套设施(如路灯、垃圾箱)等设置在人行道外边沿行道树空档之间,尽可能保证人行道的宽度在1.5-2m左右。在此范围内设置盲道。根据实际情况,局部路段可以沿人行道内侧设置座椅。贯通临街建筑一侧的步行空间,在没有车辆(机动车、自行车)干扰的前提下,临建筑一侧设置人行专用通道,宽度控制6~9m,同时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4)道路交叉口应按交通安全的有关规定设置红绿灯、交通指示牌、斑马线等设施,有限控制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增加人行横道,控制行人乱穿马路:在商业街等街道东西向交通联系密切的路段,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人行横道,但要控制人行横道的数量。保证生活空间与车行道路之间横向联系的需要:停车位、停车带和休憩带等的设置应满足消防、急救、相邻城市建设区车行出入口设置的需要。
3 人性化外部空间的整合思路
(1)生活空间指慢车道与临街建筑之间的带状空间。在城市道路断面形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生活空间的设计重点是把现有与规划、集中与分散的开敞空间有机融合,点线面相结合,创造一个连续多样、丰富多变的城市空间序列,为城市居民创造休闲、休憩的场所。
(2)在沿街建筑布局和建筑立面确定的情况下,人行道或绿化隔离带的行道树成为生活空间面向车行道路方向最外侧的垂直界面。与建筑界面不同的是,该界面具有视线通透、行人穿越等特点。对于过于宽阔的交通干道,应加强行道树的连续性,强化该绿色界面。同时,利用建筑后退道路形成的空间,增加高大乔木,在垂直方向进一步分隔生活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3)由于在城市建成段的街区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临街建筑为保留的现状建筑,空间的改变与开合主要集中于拆除后新建建筑的地段。结合沿街建筑情况和周边城市功能特点,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空间,新辟和改建了若干个街头小广场。形成步行3~5min的距离,即200~350m即有一处休息场地的集中开敞空间格局。
(4)根据不同地段临街建筑的性质、使用者人群类型、交通及其配套需求以及生活空间的尺度,有条件的可将条带状的生活空间迸一步细化,分为临建筑步行带、休憩带、自行车停车带,与外侧道路上的非机动车带、机动车带一起来满足街道生活和交通功能的需求。临建筑步行带结合商业设施设置,集购物、观光、步行功能于一体。
4 配套服务设施的整合思路
(1)休息设施。在休憩带和人行道较宽或者人行道内侧与绿地相邻地路段设置长条形座椅。座椅面层材料建议用木材。座椅设置应与行人的活动特点相联系,如公交车站候车区域以及商业区应设置座椅。
(2)方便设施一统一色彩、材质和风格。例如,由垃圾箱、小型变电箱、电话亭等可全部设置在人行道行道树之间的空档处,并注意避讓人行通道。饮水器、书报亭、中型变电箱设置在休憩带、人行道内侧绿化带中或者街角用地比较充裕的位置。注意不能影响交通,同时充分考虑对视觉景观质量的影响。
建立广告牌、钟塔、雕塑小品、路灯、展示橱板、指示牌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这些“城市家具”是构成街道活跃气氛的重要影响因素。景观整治中需要通过合理布置标志设计,与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相呼应,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变化统一的环境氛围。对一些重要公共空间建设入口标志可以强化街道空间结构的视觉感知效果,具有明显的标识作用,有助于形成场所感,加强公共空间特色。
5 绿化空间的整合思路
街区景观整合设计中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城市中心区不同用地的特点,配置有利于观景和环境改善的绿地,利用绿化加强步行环境的特色,将城市中的水体、绿化等自然景观和休闲街道、广场等人工景观融于一体。
(1)道路绿化隔离带。根据现状花、灌、乔木的分布,局部地段可以增加同类植物,强化其视觉冲击力;在断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增加微地形和草地。
(2)人行道及生活空间的绿化。根据各区段的种植情况,增加林下草地或者硬质铺装,提供林下休息空间;在建筑后退距离较大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入口、小广场等增加其他乔木和观赏花灌木。
(3)增加围墙、建筑等的垂直绿化。对于临街单位围墙或建筑的山墙绿化,部分路段由于建筑后退,围墙临街,为通透式围墙。建议采用攀爬植物作垂直绿化。
结语
本文从街区功能、交通组织、外部空间、配套服务设施、绿化空间等几方面提出了梳理和整合的策略,希望通过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创造充满魅力的街区景观,共同提高街区的统一感、安全感、舒适感、创造街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