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大家都觉得只有考一所好的大学才能成就一个好的人生,于是学生每天都处在高压之下。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处在升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对他们来说,每天学习必要的知识已经很费神了,除此之外,还得承受着来自父母各方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高中学生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作者教师,尤其是高中班主任,起着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不仅应当为学生合理规划学习要点,还应当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时候拉他一把,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没有压力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高中班主任 心理健康 注意观察 定期交流 组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18-01
高中学生是被赋予最多期望的群体,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即代表着未来。在一个还没有足够成熟的年纪,高中学生却承受着无法承受的压力。班主任是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班主任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忘掉自己身上的压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班主任教学经验,对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策略进行一番简单的探讨,希望能给同样处在班主任这个岗位的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1.注意观察,及时发生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这种事情可大可小,而大的心理问题都是由小的心理问题发展而来的,所以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就是及时性。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导者,是最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的人。因此,班主任應将每个学生都放在心上,在不对学生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记录在脑中,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例如,在上课时,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状态来进行判断,对于那些课上精神良好注意听讲的学生,班主任便可减少对他们的观察,而对于那些课上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班主任就要保持警惕;在批改课后作业时,班主任便可将前后几次的作业情况来进行对比,找出那些成绩逐渐下滑的学生,对他们的动态进行重点观察;在课上,班主任便可以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心理健康的学生眼神看起来是活泼轻快的,心理趋于亚健康的学生则是双眼无神没有焦距的。这样对所有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观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某方面一定后露出端倪,班主任便可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2.定期交流,时刻了解学生思想
俗话说:“交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了解的桥梁。”两个人只有定期交流,才能充分了解对方,才能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看事情。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与学生进行定期的交流,不仅让学生通过交流来倾诉烦恼,还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大体的掌握,这样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班主任才能知道原因是什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
例如,班主任可以选用单向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闲暇时间或自习课上,班主任可以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上近期的烦恼及疑惑,然后收回,班主任则可以通过这些纸条来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班主任还可以选用双向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课后班主任可以有顺序的找学生进行约谈,用较为活泼幽默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就可根据学生的疑惑和烦恼来为他们进行解答,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谈话后感到轻松愉快,这样,心理问题便不攻自破。单项交流节省时间和精力,双向交流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各的好处,班主任可以自行选择。
3.组织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心理
班级活动可谓是培养班级团结性的一大利器,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中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班主任应当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感受到快乐,或者通过向关系较好的学生吐槽烦恼来倾诉自己,使每个学生的心态都变得积极健康起来。
例如,班主任可在春天刚到来之时,为学生组织一场踏青活动,地点可以是田间地头也也可以是小公园,让每个学生都带上一些食物与其他学生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让学生远离压力的源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清新的空气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班主任还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无法回家的节假日,让学生在学校里一起包饺子,使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来感受到班级里的团结友善,从而变得快乐起来。班主任可组织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形式怎样,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放松自己,稍微远离一下课本,并能够在大家的热情与欢笑中重拾起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根本上杜绝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而言之,高中是学生最痛苦、最难熬的一个阶段,班主任应当尽好自己的责任,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轻松地学习氛围,也要通过时刻观察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定期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组织活动来使学生变得积极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下轻松地度过高中阶段,使每个学生都能考上自己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罗燕.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昭通学院学报,2017(S2)
[2]黎君.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高中班主任 心理健康 注意观察 定期交流 组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18-01
高中学生是被赋予最多期望的群体,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即代表着未来。在一个还没有足够成熟的年纪,高中学生却承受着无法承受的压力。班主任是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班主任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忘掉自己身上的压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班主任教学经验,对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策略进行一番简单的探讨,希望能给同样处在班主任这个岗位的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1.注意观察,及时发生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这种事情可大可小,而大的心理问题都是由小的心理问题发展而来的,所以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就是及时性。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导者,是最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的人。因此,班主任應将每个学生都放在心上,在不对学生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记录在脑中,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例如,在上课时,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状态来进行判断,对于那些课上精神良好注意听讲的学生,班主任便可减少对他们的观察,而对于那些课上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班主任就要保持警惕;在批改课后作业时,班主任便可将前后几次的作业情况来进行对比,找出那些成绩逐渐下滑的学生,对他们的动态进行重点观察;在课上,班主任便可以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心理健康的学生眼神看起来是活泼轻快的,心理趋于亚健康的学生则是双眼无神没有焦距的。这样对所有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观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某方面一定后露出端倪,班主任便可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2.定期交流,时刻了解学生思想
俗话说:“交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了解的桥梁。”两个人只有定期交流,才能充分了解对方,才能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去看事情。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与学生进行定期的交流,不仅让学生通过交流来倾诉烦恼,还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大体的掌握,这样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班主任才能知道原因是什么,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
例如,班主任可以选用单向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闲暇时间或自习课上,班主任可以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小纸条,让学生写上近期的烦恼及疑惑,然后收回,班主任则可以通过这些纸条来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班主任还可以选用双向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课后班主任可以有顺序的找学生进行约谈,用较为活泼幽默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就可根据学生的疑惑和烦恼来为他们进行解答,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谈话后感到轻松愉快,这样,心理问题便不攻自破。单项交流节省时间和精力,双向交流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各的好处,班主任可以自行选择。
3.组织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心理
班级活动可谓是培养班级团结性的一大利器,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中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班主任应当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在这些活动中放松身心,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感受到快乐,或者通过向关系较好的学生吐槽烦恼来倾诉自己,使每个学生的心态都变得积极健康起来。
例如,班主任可在春天刚到来之时,为学生组织一场踏青活动,地点可以是田间地头也也可以是小公园,让每个学生都带上一些食物与其他学生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让学生远离压力的源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清新的空气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班主任还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无法回家的节假日,让学生在学校里一起包饺子,使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来感受到班级里的团结友善,从而变得快乐起来。班主任可组织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形式怎样,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放松自己,稍微远离一下课本,并能够在大家的热情与欢笑中重拾起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根本上杜绝心理问题的产生。
总而言之,高中是学生最痛苦、最难熬的一个阶段,班主任应当尽好自己的责任,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轻松地学习氛围,也要通过时刻观察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定期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组织活动来使学生变得积极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下轻松地度过高中阶段,使每个学生都能考上自己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罗燕.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昭通学院学报,2017(S2)
[2]黎君.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