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德管理实践中的合法性危机
大学校园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更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道德教育管理更加备受社会关注,然而目前大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凝聚和示范作用不强、影响力不持久、有效性不显著以及德育与学育、心育相脱离等问题,德育工作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叩响了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警钟,德育生活系统中所确定的德育规范秩序受到了大学生认知系统的严重质疑或反叛,当代大学生公共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缺失,道德边缘化的风险以及道德资源的亟待建立,对现代大学德育工作的变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德育管理实践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
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实践的合法性是道德管理实践工作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基础,德育管理一定程度上确立了社会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存在的某种必要的社会规范结构,德育管理实践的合法性要求不仅要从程序正义层面确定德育管理工作的权威地位,更要从大众心理认可层面提升德育印象管理,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同,文化再生产作用才能得以持续。
然而,随着现代性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性不断增长映射了一个价值分裂和多元化的社会,自由地思想已经成为一切个人的私事,这虽然为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平台,但同时,思想的自由也对主体内在的自律制约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价值的无序和多元状态,主体价值取向的“个性要求”与道德“公共性”之间的二元张力,使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行为层面上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之中。因此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工作合法性地位,提高德育管理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增进德育工作实效,建构共享的价值体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必要。
二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随机问卷方法,共发放1500份问卷,有效回收1480份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知评价、情感评价、活动评价三个角度探讨考察学校德育组织管理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影响以及持久影响程度。舆情分析内容具体涉及民族高校大学生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问题、心理教育与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分析,获取大学生德育现状信息,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目前德育管理工作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现状,从而协调管理者与被教育者的紧张教育关系,使大学生转变德育接受态度,在外部激励的行为下增进大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知评价
以民族高校德育舆情问卷分析中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认知评价中为例,当大学生被问及到“您如何看待学校德育工作”时,48.2%大学生认为大学德育是国家宏观层面教条主义空洞思想与道德说教,是带有阶级性、主流文化、思想灌输的教育过程;30.5%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普遍采用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在大学生心目中普遍留下当前学校德育管理只“重事而不重人”的刻板印象,德育工作被认为是外在社会压力的强制灌输,而不是大学生内在自觉的发展需要;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德育教育与个人发展层面社会化成长需要息息相关。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情感评价
问卷中提到“您对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期望值”时,50.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和方法陈旧,普遍是为说教而说教的道德管理形式,通常表面而不入里,难以得到大家的情感共鸣,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期望值低,通常表现为自我态度与行为通常不一致;27.6%的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期望值居中,自我态度与行为偶尔一致;只有22.4%的大学生对德育工作期望值高,通常表现为自我态度与行为经常是一致的;通过深入访谈综合考察得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德育内容和方法忽略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且出现许多重复交叉说教现象,使大家对德育渐渐缺乏兴趣,因此对德育工作的期望值普遍不高,德育边际效用递减性,强化了大学生不愿接受抑或排斥心理的恶性循环。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活动的评价
问卷中问及“您认为学校开展的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对个人的实际激励程度如何?”旨在了解当代德育工作在德育对象大学生中的作用影响程度如何。通过研究发现,84.5%大学生认为德育对个人的激励作用程度不太高或者一般,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接受的德育教育过程主要来自于交往的社会群体或群际关系,受学校德育的影响较小或一般;只有15.50%的大学生认为德育对个人的激励作用程度高,这部分大学生的认知系统里通常认为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主动有意识的接受有利于形成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避免自己少走弯路。
三现代性增长环境下德育管理实践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通过问卷了解到,当代大学生道德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合法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实践的动力危机。动力是实践行为的前准备状态,正如研究学者哈贝马斯所说的,当社会文化子系统不能产出必要数量的行动动机的意义感时,就产生了动力危机,动机的意义感因需要而产生,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德育管理始终注重从顶层设计的宏观层面放大德育意义来培养个体行动动机,而忽视微观层面个体特点发展和实际成长需要;德育工作重视纵向教育思想力量的灌输,忽视个体横向层面的平行教育影响;德育工作重视传统说教,忽视创新教育载体形式,规范德育印象管理,因此大学生实践动力的创造和培养收效甚微。
道德实践的话语危机。话语的边际效应递减原则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特征日渐明显,它反映了目前道德教育投入量与产出量不平衡的负相关关系,道德实践的话语危机主要体现为话语的信任危机与承诺危机。德育的话语的建构在释放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与实践行为产生某些张力作用,德育说教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元价值体系的丧失与新的价值体系权威的空白使公共道德产品成为学生头脑中固化刻板脱离社会实际的形象工程。由于话语危机的出现,使话语信任在实践行为中的重要关联性作用在大学生心中大大减弱,大部分学生对德育宣教普遍持有怀疑和不肯定的态度。 道德实践的行为危机。道德实践中的行为危机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道德资源的缺乏,笔者认为,道德资源不仅仅包括道德行为,还包括积极的人生信念、对生命意义的正面理解、对存在价值的肯定态度,但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因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和适应性等因素导致的自杀、投毒、斗殴致死等极端事件频发,大学生越轨现象、生命意识缺乏现象成为目前德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些给德育管理实践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行政手段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与个体内在道德自觉性缺乏的二元张力,使大学生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出现许多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内心冲突。
四合法性建构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选择性认知系统,要求个性张扬和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可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动机来选择性的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因此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工作合法性建构应建立在学生个体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在避免社会不利事件及恶性周边环境对学生群体心里污染的同时,应同时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重视平行力量教育影响。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曾提出平行教育影响理论,在德育管理中既需要实施纵向的教育管理,但同时也需要利用平行影响力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通过本次问卷了解到,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所习得和内化的各种社会规范,大多数来自于同辈群体影响,因此德育管理不应只注重一对多或一对多的管理,而更要注重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力管理,在德育管理中突出平行力量影响,注重个体在团体影响中获得社会性关系学习、支持和成长动力的意义,使个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压力或人际关系与价值观冲突时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规避德育管理见事不见人的情况,用制度管人的同时,同时要用情感激励人,用团队育人。
第二,建构基于信任的话语公共产品。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无形的公共产品,只有达到公共的需要并行动消费才具有价值。德育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功能既要提供个人适应外部环境或社会的适应功能,同时也要提供个人发展的内部整合机制,促进个性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在创造“向上·向善“的德育管理环境中积极取得受教育者的共识和理解,创造基于信任的话语公共产品,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机制,从而获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认同,这样,才有利于构建主体之间相互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促成学生对德育的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感,降低德育管理中反叛或质疑的不确定性问题或风险,从而才会使德育管理者提供的公共产品真正转化为学生发展的自我内在需要。
第三,建构多元化的大学生道德资源。德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开发多样化的活动课程,使大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学到的不仅仅专业技能和技巧,同时还有内化于心的积极健康的人格结构,德育活动变成使受教育者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受益的心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动服从外在的德育管理规范。笔者认为,德育管理需要管理制度、方法、程序的科学完善,同时更需要搭建多元化平台,注重各部门在德育管理中方式的协同性,实现德育管理事务平台与管理思想平台的匹配与适应,规避当代思想教育内隐性和外显性的作用的背道而驰,才能有利于多元化道德资源的建构,真正发挥德育的内涵性作用。
大学校园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更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道德教育管理更加备受社会关注,然而目前大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凝聚和示范作用不强、影响力不持久、有效性不显著以及德育与学育、心育相脱离等问题,德育工作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叩响了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警钟,德育生活系统中所确定的德育规范秩序受到了大学生认知系统的严重质疑或反叛,当代大学生公共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缺失,道德边缘化的风险以及道德资源的亟待建立,对现代大学德育工作的变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德育管理实践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
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实践的合法性是道德管理实践工作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基础,德育管理一定程度上确立了社会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存在的某种必要的社会规范结构,德育管理实践的合法性要求不仅要从程序正义层面确定德育管理工作的权威地位,更要从大众心理认可层面提升德育印象管理,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同,文化再生产作用才能得以持续。
然而,随着现代性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性不断增长映射了一个价值分裂和多元化的社会,自由地思想已经成为一切个人的私事,这虽然为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平台,但同时,思想的自由也对主体内在的自律制约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价值的无序和多元状态,主体价值取向的“个性要求”与道德“公共性”之间的二元张力,使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行为层面上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之中。因此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工作合法性地位,提高德育管理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增进德育工作实效,建构共享的价值体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必要。
二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随机问卷方法,共发放1500份问卷,有效回收1480份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知评价、情感评价、活动评价三个角度探讨考察学校德育组织管理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影响以及持久影响程度。舆情分析内容具体涉及民族高校大学生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问题、心理教育与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分析,获取大学生德育现状信息,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目前德育管理工作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现状,从而协调管理者与被教育者的紧张教育关系,使大学生转变德育接受态度,在外部激励的行为下增进大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一)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知评价
以民族高校德育舆情问卷分析中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认知评价中为例,当大学生被问及到“您如何看待学校德育工作”时,48.2%大学生认为大学德育是国家宏观层面教条主义空洞思想与道德说教,是带有阶级性、主流文化、思想灌输的教育过程;30.5%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普遍采用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在大学生心目中普遍留下当前学校德育管理只“重事而不重人”的刻板印象,德育工作被认为是外在社会压力的强制灌输,而不是大学生内在自觉的发展需要;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大学德育教育与个人发展层面社会化成长需要息息相关。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情感评价
问卷中提到“您对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期望值”时,50.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和方法陈旧,普遍是为说教而说教的道德管理形式,通常表面而不入里,难以得到大家的情感共鸣,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期望值低,通常表现为自我态度与行为通常不一致;27.6%的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期望值居中,自我态度与行为偶尔一致;只有22.4%的大学生对德育工作期望值高,通常表现为自我态度与行为经常是一致的;通过深入访谈综合考察得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德育内容和方法忽略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且出现许多重复交叉说教现象,使大家对德育渐渐缺乏兴趣,因此对德育工作的期望值普遍不高,德育边际效用递减性,强化了大学生不愿接受抑或排斥心理的恶性循环。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活动的评价
问卷中问及“您认为学校开展的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对个人的实际激励程度如何?”旨在了解当代德育工作在德育对象大学生中的作用影响程度如何。通过研究发现,84.5%大学生认为德育对个人的激励作用程度不太高或者一般,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接受的德育教育过程主要来自于交往的社会群体或群际关系,受学校德育的影响较小或一般;只有15.50%的大学生认为德育对个人的激励作用程度高,这部分大学生的认知系统里通常认为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主动有意识的接受有利于形成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避免自己少走弯路。
三现代性增长环境下德育管理实践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通过问卷了解到,当代大学生道德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合法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实践的动力危机。动力是实践行为的前准备状态,正如研究学者哈贝马斯所说的,当社会文化子系统不能产出必要数量的行动动机的意义感时,就产生了动力危机,动机的意义感因需要而产生,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德育管理始终注重从顶层设计的宏观层面放大德育意义来培养个体行动动机,而忽视微观层面个体特点发展和实际成长需要;德育工作重视纵向教育思想力量的灌输,忽视个体横向层面的平行教育影响;德育工作重视传统说教,忽视创新教育载体形式,规范德育印象管理,因此大学生实践动力的创造和培养收效甚微。
道德实践的话语危机。话语的边际效应递减原则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特征日渐明显,它反映了目前道德教育投入量与产出量不平衡的负相关关系,道德实践的话语危机主要体现为话语的信任危机与承诺危机。德育的话语的建构在释放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与实践行为产生某些张力作用,德育说教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元价值体系的丧失与新的价值体系权威的空白使公共道德产品成为学生头脑中固化刻板脱离社会实际的形象工程。由于话语危机的出现,使话语信任在实践行为中的重要关联性作用在大学生心中大大减弱,大部分学生对德育宣教普遍持有怀疑和不肯定的态度。 道德实践的行为危机。道德实践中的行为危机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道德资源的缺乏,笔者认为,道德资源不仅仅包括道德行为,还包括积极的人生信念、对生命意义的正面理解、对存在价值的肯定态度,但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因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和适应性等因素导致的自杀、投毒、斗殴致死等极端事件频发,大学生越轨现象、生命意识缺乏现象成为目前德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些给德育管理实践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行政手段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与个体内在道德自觉性缺乏的二元张力,使大学生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出现许多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内心冲突。
四合法性建构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选择性认知系统,要求个性张扬和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可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动机来选择性的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因此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工作合法性建构应建立在学生个体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在避免社会不利事件及恶性周边环境对学生群体心里污染的同时,应同时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重视平行力量教育影响。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曾提出平行教育影响理论,在德育管理中既需要实施纵向的教育管理,但同时也需要利用平行影响力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通过本次问卷了解到,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所习得和内化的各种社会规范,大多数来自于同辈群体影响,因此德育管理不应只注重一对多或一对多的管理,而更要注重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力管理,在德育管理中突出平行力量影响,注重个体在团体影响中获得社会性关系学习、支持和成长动力的意义,使个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压力或人际关系与价值观冲突时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规避德育管理见事不见人的情况,用制度管人的同时,同时要用情感激励人,用团队育人。
第二,建构基于信任的话语公共产品。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无形的公共产品,只有达到公共的需要并行动消费才具有价值。德育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功能既要提供个人适应外部环境或社会的适应功能,同时也要提供个人发展的内部整合机制,促进个性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在创造“向上·向善“的德育管理环境中积极取得受教育者的共识和理解,创造基于信任的话语公共产品,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机制,从而获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认同,这样,才有利于构建主体之间相互和谐的心理契约关系,促成学生对德育的工作满意感和组织承诺感,降低德育管理中反叛或质疑的不确定性问题或风险,从而才会使德育管理者提供的公共产品真正转化为学生发展的自我内在需要。
第三,建构多元化的大学生道德资源。德育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开发多样化的活动课程,使大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学到的不仅仅专业技能和技巧,同时还有内化于心的积极健康的人格结构,德育活动变成使受教育者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受益的心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动服从外在的德育管理规范。笔者认为,德育管理需要管理制度、方法、程序的科学完善,同时更需要搭建多元化平台,注重各部门在德育管理中方式的协同性,实现德育管理事务平台与管理思想平台的匹配与适应,规避当代思想教育内隐性和外显性的作用的背道而驰,才能有利于多元化道德资源的建构,真正发挥德育的内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