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文化不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它是人为整合而成的文化,因此国家文化包含着众多不同的文化类型,可以说,只要是有利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有利于国家统治集团的统治, 它可以吸收所有文化类型中的有益部分。国家文化就是指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者的统治为最终目的,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外来文化为补充,以国家主流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 它要具体运用到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去,不能是空中楼阁,只追求理论的合理和完美,它更要追求实际效果和实践意义,因此,对我国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国家文化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一、和谐国家文化的实质
和谐的国家文化在实质上包含着两层不可分割的含义:一是国家文化内部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组成国家文化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三者之间的和谐;二是国家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
首先,国家文化内部的和谐,其本质就是指组成国家文化的三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制衡、辩证统一,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它必须能够通过这三部分的功能协调,造就和谐健康的国民文化素质。对待民族文化的两个极端: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同样对待外来文化的两个极端态度: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导致崇洋媚外和极端文化保守主义;对待国家主流文化的两个极端: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造就大国沙文主义和国家虚无主义。这六种不健康不和谐的文化现象都是必须极力避免的。
其次,国家文化与人须达到和谐,国家文化毕竟是人为整合的产物,这个过程加入许多主观设计的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它会与现实人们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社会转型和统治者主观设计是构成国家文化与人和谐与否的两个主要原因。恰恰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同时,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文化中必须体现出无产阶级的意志,而這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过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这就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文化在实现与人的和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难题。
二、新的时代背景下和谐国家文化面临的挑战
新的时代条件从国内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从国际来讲就是全球化的新的时代背景。
(一)保持传统民族文化需要转变思路
不管是五四运动的矫枉过正、“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实用主义的标准,如今看来都不是对待传统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尤其是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民族文化所谓的“无用之用”乃是其大用,在强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可方面,它是任何别的文化所无法代替的。
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应该抛开之前“实用主义”的原则,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民族文化在国家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应本着实用的原则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曾指出:“对于外来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在他看来,对外来文化和对传统文化一样,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辨别他们的“革命性”,这一点上,邓小平和毛泽东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用的原则。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而且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用,反之,就不用。
然而,实际上,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从社会主义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的诋毁和恐惧,它的文化本身在很多方面都带有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地方。所以,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借鉴一定要带着平等的心态,而不是妄自菲薄,须知在这个多样化的大千世界上并没有普适的文化。
(三)国家主流文化必须旗帜鲜明
作为国家文化中标杆性质的部分,它必须旗帜鲜明,唯此,才能保证整个国家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国家文化的整体都能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也就是体现无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我们允许文化的多样化,但不能允许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对于中国的国家主流文化只有一元,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否则,我们的国家文化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文化。
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抽象和核心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一个人的价值观近乎于一个人的信仰,同时,一个价值观也只有上升为信仰是时候,它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才能成为人民的行为底限和原则。
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可根本原因在于遵从这种文化可以从中获取利益,这里的意义是广义的,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富足。事实上,当一片土地滋养出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又能引导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的时候,文化和人之间的和谐就达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国家文化的支撑,而国家文化与人之间的真正和谐又取决于我们以坚定不移的魄力和大无畏的勇气、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改造社会土壤的成果。
郑朦朦(1989-) 女 河北石家庄人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研究方向:“三个选择”问题研究
朱尽贞(1990-) 女 山西霍州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研究方向: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一、和谐国家文化的实质
和谐的国家文化在实质上包含着两层不可分割的含义:一是国家文化内部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组成国家文化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三者之间的和谐;二是国家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
首先,国家文化内部的和谐,其本质就是指组成国家文化的三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制衡、辩证统一,在动态中保持平衡。它必须能够通过这三部分的功能协调,造就和谐健康的国民文化素质。对待民族文化的两个极端: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同样对待外来文化的两个极端态度: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导致崇洋媚外和极端文化保守主义;对待国家主流文化的两个极端:全面肯定或者全面否定,造就大国沙文主义和国家虚无主义。这六种不健康不和谐的文化现象都是必须极力避免的。
其次,国家文化与人须达到和谐,国家文化毕竟是人为整合的产物,这个过程加入许多主观设计的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它会与现实人们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社会转型和统治者主观设计是构成国家文化与人和谐与否的两个主要原因。恰恰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同时,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文化中必须体现出无产阶级的意志,而這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过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这就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文化在实现与人的和谐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难题。
二、新的时代背景下和谐国家文化面临的挑战
新的时代条件从国内来讲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从国际来讲就是全球化的新的时代背景。
(一)保持传统民族文化需要转变思路
不管是五四运动的矫枉过正、“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否定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实用主义的标准,如今看来都不是对待传统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尤其是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民族文化所谓的“无用之用”乃是其大用,在强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可方面,它是任何别的文化所无法代替的。
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应该抛开之前“实用主义”的原则,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民族文化在国家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应本着实用的原则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曾指出:“对于外来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在他看来,对外来文化和对传统文化一样,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辨别他们的“革命性”,这一点上,邓小平和毛泽东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用的原则。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而且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用,反之,就不用。
然而,实际上,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从社会主义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的诋毁和恐惧,它的文化本身在很多方面都带有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地方。所以,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借鉴一定要带着平等的心态,而不是妄自菲薄,须知在这个多样化的大千世界上并没有普适的文化。
(三)国家主流文化必须旗帜鲜明
作为国家文化中标杆性质的部分,它必须旗帜鲜明,唯此,才能保证整个国家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国家文化的整体都能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也就是体现无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我们允许文化的多样化,但不能允许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对于中国的国家主流文化只有一元,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否则,我们的国家文化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文化。
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抽象和核心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一个人的价值观近乎于一个人的信仰,同时,一个价值观也只有上升为信仰是时候,它才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才能成为人民的行为底限和原则。
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可根本原因在于遵从这种文化可以从中获取利益,这里的意义是广义的,包括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富足。事实上,当一片土地滋养出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又能引导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的时候,文化和人之间的和谐就达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国家文化的支撑,而国家文化与人之间的真正和谐又取决于我们以坚定不移的魄力和大无畏的勇气、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改造社会土壤的成果。
郑朦朦(1989-) 女 河北石家庄人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研究方向:“三个选择”问题研究
朱尽贞(1990-) 女 山西霍州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研究方向: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