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元号角弓雕翎三百年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三百年,位于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弓箭大院,曾是皇家特设的兵工场。清代以武功定天下,把骑射作为八旗之本,历朝帝王都强调“国语骑射”。因此清代弓箭生产极受重视。
  
  鼎盛时期的弓箭大院有四十多家作坊,三百多名工匠从事弓箭制作,每月产量达五百张以上。除补充八旗兵丁的武器装备外,主要供应皇朝贵族的狩猎玩乐之用。大院的从业者以满族为主,制作的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定期由宫中按人数发放钱粮。鼎盛时期,院内除十几家弓箭铺外,其余五行八作均与弓箭行业有关,如制牛角铺、鳔行等。
  
  据弓箭大院聚元号传人杨福喜说,他的爷爷曾对他讲过,弓箭行业是当年随清兵入关进京的,集中在东四弓箭大院,“大院儿分设南、北两个大门,这南大门的第一家就是‘聚元号’”。其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所题。清末,弓箭为洋枪洋炮所取代,皇家弓箭工场渐沦为民间作坊。正是南大门这第一家聚元号,几经浮沉,最后成为弓箭大院唯一留存的手工弓箭火种。
  
  弓箭大院的唯一火种
  聚元号的诞生时间,通过一张流传下来的古弓可以判断。此古弓长约1.5米,其上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款印,据杨福喜说,这张弓是“聚元号”掌柜为纪念弓箭铺成立百年特制。据此推算聚元号的初创年代应在1720年代。
  
  而杨家接手聚元号,正值它沦为民间作坊之际。那时执掌“聚元号”的是被同行称为小王的第七代店主。小王夫妇因为吸食鸦片,无心经营弓箭铺,杨福喜的爷爷杨瑞林用40块大洋将铺子买下,成了“聚元号”第八代店主。
  
  杨瑞林凭着从小跟哥哥学习到的弓箭制作技艺,在聚元号老伙计们的帮助下,把聚元号正宗制弓技艺传了下来,还设计增加了弩箭、袖箭等经营品种。在民国初年,聚元号的弓箭还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了银奖。此时,京城的弓箭铺,只剩7家。杨福喜叹息道:“谁也没想到聚元号二次红火没几年,又赶上了抗日战争。爷爷被迫卖起了豆汁。我父亲杨文通当时14岁,也只能辍学了。在家里,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了父亲。”
  
  解放后,北京城剩余的弓箭铺,又由7家减为4家。然而“聚元号”的生意在解放后反而出乎寻常的好——解放以后,全国传统弓射箭比赛的举行,让聚元号有了名声大振的机会。许多青海的射箭运动员远道而来购买弓箭,还有的弓箭出口到英国等地。那时杨家全家人齐上阵也忙不过来。1958年,杨福喜出生了。也正是这一年,公私合营,聚元号被合并入了当时的北京体育用品厂。文革开始,杨文通被迫改行当起了木匠。在文革的动荡中,那把“道光三年毅甫制”也被杨文通锯成两段,藏在茅草堆里避祸。
  
  “聚元号”的历史中断了,如同“道光三年毅甫制”那张弓一般,被“硬生生锯成两段”。1967年,弓箭大院被拆除,传统弓箭彻底与曾有的辉煌作别。
  
  直到1992年,杨福喜萌生了重振民族弓箭的念头。最初,他想把弓箭的发展和娱乐事业连在一起。他先后到长城、故宫等地,希望能开设射箭这个娱乐项目,但都遭到了拒绝。1995年,杨福喜又捧着父亲做的弓箭跑到了电影制片厂,虽然这次也没能实现他的娱乐计划,可是得到了那里负责人的肯定。杨福喜兴冲冲地跑回来对父亲说:爸,我们做吧,这不是没有用的东西。
  
  三年后,1998年初,国家射击队在西山八大处一射箭场举行射箭比赛。看到消息,父亲杨文通便和杨福喜带上家传的一张老弓赶到八大处。他们带去的祖传老弓,让很多老射手都眼前一亮。恰好时任国家射箭队总教练的徐开才在场。他对杨文通父子说,传统弓是国粹,绝不能失传,一定要想办法恢复生产。
  
  在这件事的触动之下,1998年6月6号,摘下40年的聚元号牌匾重新挂起来。在自家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平房里,杨福喜开始向爸爸杨文通学制作弓箭。就这样,古老的北京城弓箭大院有了新的传承。经过八年的学习,杨福喜正式继承了聚元号。2006年,“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名录公布前几天,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去世了。
  
  新时代的传统技艺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专有弓人为弓一篇: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弓箭制造技术延续上千年,但在技术上却变化较小。在如今物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杨福喜仍然尽可能按照传统的方式造弓。
  
  “聚元号”的弓是用猪皮鳔把水牛角、竹子、牛筋等材料粘制成一体的传统反曲弓,其主体结构为: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梢,弓体的中部是执弓把握的地方,称为望把。其形制属于清代满族弓,这种弓制造最困难的是原材料的来源。“聚元号”对材料要求很严格,比如木材要用榆木或水曲柳,牛角要用南方水牛角,箭的羽毛则要用扇起风来比较“硬”的鹅毛。
  
  在他的工作室,杨福喜专门辟了一间屋子存放“六材”。
  
  据《考工记》,制弓用的牛角必须长过60厘米,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现今杨福喜的牛角要从越南、柬埔寨弄到。而且现在的屠宰场往往等不到牛长那么大就杀了,所以一百根牛角里,能找到七八根合用就不错。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杨福喜做弓用的竹子多产自江西省,因为那里产的竹子比较粗壮、结实耐用。最好选用采伐后经过一年阴干,上下粗细均匀,中间没有虫眼的竹子。
  
  筋,即动物的肌腱,目前从江浙一带还可买到。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鳔是北京弓箭大院的师傅们对粘贴各种材料所用动物胶的称呼,它是制弓非常关键的材料,常有一张弓4两鳔的说法。而打家具的话,4两鳔可以打一屋子家具。弓箭行业中最早使用的是鱼鳔,现在用的是猪皮鳔。
  
  丝,即丝线,用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臂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据《考工记》,择漆颜色清为上品。过去用桐油,但现在杨福喜用油漆,但油漆漆的弓太亮了,他准备恢复用桐油。
  
  “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中国制弓术,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材美、工巧、为之时。
  
  杨福喜制作弓箭所用的全部材料中,随着世事的变迁,一些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望把(手握的地方)以前用的是软树皮——大叶冬青和山榆木剥下来的皮。这些东西是有专人加工的,到了50年代就绝迹了,因用量非常少,干这行无以为生。后来改成了软木纸,质地跟以前差不多。他父亲做箭用的羽毛是雕翎和天鹅羽毛。但这几种都是国家保护动物,因此1998年之后,杨福喜选择在法国生长的朗德鹅的鹅毛。鹅毛宽度够,长度勉强够,但质地很轻,若是室外有风,飘得很厉害。后来经过试验,2004年、2005年的时候,他开始采用人工养殖的火鸡羽毛,羽毛的质地和雕翎非常接近。杨福喜说,我们一直顺着大自然的规律选取材料。
  
  射艺
  杨福喜制弓的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的,而制作一张弓箭从选材到完工需要220道工序,简单说有制弓胎、绷弓面、铺皮筋、上弓弦等“白活”,以及接“画活”。最复杂的是铺牛皮筋,每张弓得铺三层皮筋,每层干了必须等10天才能铺下一层,耗时长,而且细致。
  
  2004年起,陆续有媒体报道“聚元号”,当年年底,存了两三年的七八十张弓一下子全卖出去了。来买弓箭的人国内外都有,国内买主买回去大多作为摆设。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买主回国后,会拿着弓箭去猎场打猎,因为国外一些地区狩猎期的第一个月只允许用弓箭打猎。
  
  在韩国和日本,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射艺馆,专门教授传统弓箭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并定期举行射箭比赛。但是,曾在弓箭制作技艺和射艺研究方面遥遥领先的中国,三百年弓箭大院只剩下了聚元号这一家弓箭铺。而射艺馆,20世纪40年代就已不见踪影了。
  
  但随着聚元号对弓箭知识的慢慢普及,以及人们逐渐开始对传统“射艺”“骑射”有了回溯的兴趣,拿着传统弓箭去习箭的人慢慢也有了,还有人开始练习“骑射”,传统弓箭与现代生活渐渐有了一些对接点。
  
  目前,杨福喜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研究员。他说:“这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以后可能要录制一些文字和音像资料,把传统弓箭的制作过程和工艺记录下来。一旦我们这些人不在了,后人还可以凭资料恢复这门手艺。”与弓箭技术相辅相成的,是“射艺”的恢复,而制弓技术的传承,只是第一步。
其他文献
汉中,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为一山间盆地。今天的汉水,发源于盆地西部的山地(蟠冢山),自西向东横流,形成一狭长平原,东西长二百余里,南北宽十到五十里,称为汉中平原。汉中地区,气候迥异于关中而同于巴蜀,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盛产稻麦水果,号称陕南粮仓。  汉中地区,古来有褒国。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为求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失去了天下的信任,最终闹得亡了国。那位千金难
期刊
2011年1月起,《看历史》与《中学生历史教学参考》主办了“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意在引导学生们跳出历史课本,用自己眼睛去发现历史,用自己笔去记录历史。几个月以来,全国各地学校和学生参与踊跃,让我们喜出望外,其中不乏优秀文章,饱含着年轻人对历史的理解和思索,为此本刊特撷取精华,以飨读者。    离开家乡已有些年头了,当我们提着行李远远看见苍茫月色中的家乡时,心里无限激动。顾不上旅途的疲惫,
期刊
今年,有一群中学生开始回到家里,主动和家人对话,听父母、祖辈和亲人讲述“自己的历史”;开始走访自己生长、居住的街道,去了解这片熟悉的建筑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是参加了由《看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腾讯网联合举办的2011年“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中学生们正在进行“发现身边的历史”的探究活动。  “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目前收到的稿件上万份。优秀稿件不断涌现,如
期刊
容闳曾立下志愿,“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但从来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时他把希望投向了太平天国。    1860年12月23日,是容闳来到“天京”的第36天,他又一次走进位于城南金沙井街的干王府邸。不过这一次,他是去向那位早年的朋友——洪仁玕告别的。  见到洪仁玕后,容闳将此前他派人送来的,刻有自己名字的官印及天国“义”字四等爵的委任书退还给他,谢绝了朋友邀他在天国“共举大
期刊
战乱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江南地处风暴中心,“被难情形较他省尤甚,凡不忍见不忍闻之事,怵心刿目,罄笔难书,所谓铁人见之,亦当堕泪也!”天国将士们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间天堂”,但他们掀动的滔天巨浪退去后,留下的却是一种难以复原的历史变动。    1862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夜,江苏吴江大地主柳兆薰“夜半下行李毕,宿在舟中”,次日清晨,举家乘船前往上海。  柳家有田2740亩,世居吴江汾湖镇大胜港村
期刊
繁华喧闹的南京中山北路上,云集了国民政府几乎所有重要部门。而不远处的萨家湾,闹中取静。不少高官把寓所安在这里,既方便上班,又坐享愉悦。外交部长王正廷也不例外。  1928年12月13日,这里的宁静被一阵喧闹撕碎了。  数以千计的民众高举反日标语,高呼反日口号,浩浩荡荡开进萨家湾,群情汹汹,矛头直指外交部及其掌门人王正廷。这是首都反日会组织的反日市民大会。本来是请愿的,但人数太多,情绪失控。一些人冲
期刊
文革是个多事之秋,许多摄影师为求自保都不愿意冒险拍摄红卫兵组织的造反集会和游行活动。中央文革小组、省革委会宣传组曾多次下令摄影师上交“给文化大革命抹黑”的底片,不少摄影师听从命令,致使大量文革底片难逃毁灭的命运。当时是何种信念驱使你拍摄并保存了这么丰富的文革照片呢?    当年,我冥冥之中意识到应当将自己亲历的时代记录下来,但并不清楚我这样做是为了革命,还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将来。我拍欢呼的、歌颂
期刊
陈独秀,被人称为“终身的反对派”:反清、反袁、反军阀;批孔、批党、批“国际”。反对“威权”的后果很严重,环顾他的一生,他创建“中国共产党”却被开除党籍,创刊《新青年》却被诬为“汉奸”,发起新文化却不得最终之“觉悟”,提倡新道德却因私生活被诟病,担当五四“总司令”却在凄苦中客死异乡。    2010年10月18日,安庆,陈独秀出生之地。  秋日里的安庆,已显示出萧瑟之气,与安徽南部其他城市不同的是,
期刊
1890年的整个冬天,波士顿律师萨缪尔·沃伦都感到很苦恼,他的妻子——德拉瓦州参议员的女儿在家中举办了几场私人舞会,却招来了当地报纸绘声绘色的八卦。    萨缪尔·沃伦并不是唯一为此感到困扰的人。当时,几乎所有的名流与明星都被报纸不厌其烦地报道过隐私。    19世纪后期,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所有人都在为制造经济膨胀而疲于奔命,在工作之余人们想要获得一些轻松有趣的消遣。报纸作为当时最主要的讯息
期刊
1948年,费正清在他的《中国与美国》一书中问道:“美国人迫切想要得出答案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商人阶级,不能冲破对官场的依赖,以产生一种独立的创业力量呢?”中国近代商业史,就是带着这个问题开始的。    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任意设厂,从那时开始,清政府也允许民间办厂。这是19世纪洋务运动以来经济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事实上,在中法战争后,张謇就认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