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饮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mydm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街头,会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走几步路就有色彩鲜艳的自动贩卖机。每次路过,都被花花绿绿的瓶子包装吸引,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些贩卖机里,茶饮料占了三分之一,有纯茶也有奶茶,还分热饮和冷饮。即使下雪天,也可以走在路上喝到一杯热茶,心里想着就暖暖的。
  日本年轻人为什么爱喝茶饮料?
  日本茶饮料在年轻人中十分受欢迎,如果说随处可见的居酒屋是夜晚抚慰一天辛勤劳作者的栖息地,那各色茶屋就是白天给人们加油充电的休息站。
  不管是体验茶屋的冲泡茶,还是路边的茶饮料,会发现纯茶基本不合糖分,奶茶甜味较淡。无糖或少糖,几乎已是普通日本民众的健康守则之一。喝茶解腻、消脂不管是否成效如何,都让年轻人能买一份安心。这样的设定,在中国一定是行不通的,喝茶饮料和奶茶,对于大部分中年轻消费者来说,就是为了那几分甜才喝的。
  日本的快消茶饮料需求最大的是绿茶、乌龙茶饮料,其他还有红茶、麦茶等混合茶饮料。在绿茶饮料中,虽然在制作手法上,日式茶饮料通过蒸的方式来制作,而非中国茶的“炒制”,没有中国茶叶香,但茶味却不减,成为口感不错的日常饮品。
  日本人喝茶的传统源于中国,但日本人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创新和研究,的确值得想赢得年轻市场的中国企业借鉴,并且这块市场很大。
  为什么看好茶饮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曾说,中国茶饮料的发展,利用6%的茶叶原料,创造了40%的茶叶产值。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7年报告显示,我国茶叶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同时消费逐渐升级,预计将达到4.9亿。而在转型大趋势下,我国茶企也正面临着如何通过品牌化考验以进一步扩展市场的考验。
  “95后”“00后”消费群体崛起,他们对价格敏感度不断降低,价格超过5元一瓶的农夫山泉旗下茶饮“茶п”、“东方树叶”、统一旗下的“小茗同学”等,都是销量不错的中国茶饮料。今年,小米顺利完成“平仄”原味茶饮料的众筹。说明茶饮料市场,未来可期。
  在发展方向上,陈宗懋认为,我国茶饮料功能化水平还不够。在日本,茶饮料有细分的消费人群,针对肥胖人群、小孩、和尚、妇女、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开发有上百种不同茶饮料。
  玉露、煎茶、焙茶,到底是什么茶?
  众所周知,茶自中国传入日本,最早始于奈良时代,经由最澄、空海等遣唐使、学问僧,把茶带进日本,但当时的茶,并未在日本造成流行,一直到镰仓时代的荣西禅师从宋朝,把当时宋朝流行的泡茶方式“碾茶法”——以石臼以茶叶磨碎,造就了日本茶道的诞生,抹茶虽由中国传入日本,但现在在中国却没有被保留下来,非常可惜。
  从镰仓初期(宋朝)将碾茶传入日本后,以釜来炒茶,将炒茶法带入日本的,则要到了室町时代(明朝)东渡日本的隐元禅师,及至江户时代,永谷宗罔更发明了以茶叶探摘下来后,先蒸制一揉捻一烘干,反覆多次的方式来制茶,成为煎茶的起源,而煎茶的味道,也更符合日本人的口味,现在到日本超市常看到各种“永谷园”茶泡饭的配料,即为其后代子孙创立。
  诚然,日本茶属“不发酵的绿茶”,即茶叶探摘后,不放置发酵,立刻拿去蒸,再经揉捻、烘干,主体虽是如此,但细部的栽种方式、蒸制时间、揉捻次数、只留叶肉或取用茎梗的不同,造就了各种风味完全不同的茶品,着实让人眼花嘹乱。
  在贩卖机里,我們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茶
  玉露:只取第一次手摘的嫩芽(一番茶),并且只有叶肉,不合茎梗,可说是最高等级的煎茶,但需低温冲泡(约50度到60度的水温)。
  抹茶:把碾茶研磨后呈粉状的荼,颜色鲜绿,日本茶道即以抹荼为主。(由于抹茶价格昂贵,另“料理用抹茶”或“烘焙用抹茶”,即为下等抹茶或加了人工添加剂的抹茶,才能经高温烘培后仍让食品保持鲜绿的颜色,如果做一公升的冰淇淋,用了15g的抹茶粉,大概才出现绿色的感觉!由此可知,中国街头市售的抹茶冰淇淋,或是抹茶类甜点,色泽能如此鲜绿,加入的根本不是抹茶而是一般的茶末,或是加了色素与香精而成。)
  煎茶: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饮用的荼,价格较低,但上等煎茶亦不便宜。一般煎茶属“浅蒸煎茶”,即只蒸30~40秒,随即揉捻、干燥,但静冈从江户时代开始有“深蒸煎茶”,延长蒸的时间达60-90秒,叶片虽较碎烂,但冲泡时,味道比“浅蒸煎茶”快出来。
  玄米茶:以煎茶再加上烘炒过的糙米,加工所制的茶,所以有茶香亦有米香,也有用上等煎茶所做的玄米茶,故价差颇大。
  还有些产量极少,多为日本人自己喝的茶
  芽茶:在制作玉露或煎荼时,由于叶片所夹带的嫩芽较细嫩,制茶时会成为丸状小粒。为求茶叶外观整齐,一般会把嫩芽分离出来成为芽茶,其茶味甘甜、颜色较深绿、咖啡因含量也较高,大多留下来茶农留自己喝,因此市面上较少看到。
  玉绿茶(ぐり茶):一般日本茶呈针尖状,但玉绿茶因最后一道工序并不揉捻,所以叶片会掩起来。有中国式的炒制(主要在九州地区,由江户时代明惠上人发扬光大)与日本式的蒸制(大正时期出现)两种,冲泡温度略高,约70度左右。
  番茶:日本茶园在每年四月第一次采摘的新茶叫“一番茶”,经施肥、整枝、防除后,到六月第二次采的叫“二番茶”,再次防除、施肥后,到九月采收者为“秋冬番茶”,日文“番”为“次”之意,因此一、二番茶会拿来做煎茶,二、三番茶会拿来做番茶,而番茶为整枝叶片烘培,且有焦香味,但高温冲泡不易苦涩,为京都一般人家常喝的荼。
  以往觉得玉露、煎茶这类茶不好喝,大概是因为水温出过高的关系,其实如果把日式茶作为日常有味道的“水”来饮用,低温冲泡其实是个很好的选择!
  产品的“精品主义”靠实力之余,也靠脸
  日本产茶量十分有限,大部分还是靠进口。不少知名日本茶饮公司,也只“生产设计和茶叶萃取技术”。在全球筛选供应商的时候,这些公司已经将筛选因素量化成可复制的标准,然后把茶叶引进日本进行深加工。
  精品主义不但体现在严格的工厂化生产标准上,也体现在精美的产品包装上。第一眼看到这些日本茶饮,往往是通过视觉冲击来激发消费欲望,面对这些看起来很好喝的饮料,再纠结也没有选择困难了。
  通过颜色划分产品的方式,在新中式茶包装中也开始广泛运用,这些设计其实也借鉴了日本的茶饮料包装,顾客可以按颜色快速判断自己心仪的茶品类。每款茶叶还有不同的产地、香气、冲泡方式都被明明白白写在塑料瓶上,一目了然。
  另外,就是消费者最难以抗拒的饥饿营销了。在日本,不只是茶饮料,很多产品都喜欢出“季节限定”、“地域限定”,或跨界合作推出限时限量款发售。拿日本网红茶品牌LUPICIA来说,节日限量、季节限量、地域限量或主题限量款,都成为消费者每年都期待的收藏品。
  在日本,还有很多糕点工厂、巧克力工厂,他们除了日常生产,还吸引着大批粉丝和游客前来打卡。而日本的茶室、茶屋也有很多与当代知名建筑设计师合作的产物,除了门店之外,连LUPICIA工厂的厂房都经常登上各种建筑学杂志。
  中国传统茶文化深厚源远,在中国新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中,茶的印象老气的、过时的,甚至认为茶是中老年人的保健饮品,无法跳出条条框框来普及茶文化。但其实喝的健康,不分年龄,是中国茶的定位太老了,而问题不在于年轻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品质依然是首要生产力,它们与古老中国茶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作为日常快消饮品,的确走在世界前列。在中国,这一部分年轻市场还很大,我们期待有人进一步尝试。
  抛开日本茶饮料好不好喝的问题,它能成功打入年轻人群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品牌,都有明确的定位和完整的视觉体系,在展示优质的产品之前,也需要迎合消费者的偏好和梳理品牌形象,这样才能陕速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茶产业与茶文化全面复兴,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味道,近年来高层的茶叙外交更是让茶以最高规格向世界推介。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中,最具东方特性的茶依旧是人们的心灵寄托,它包含着艺术的美感与深厚的哲学意味,必将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最有魅力的方式之一。  谈到茶,不得不谈儒释道的精神力量。佛教不能饮酒,他们只能饮茶,在饮茶中,能体会到禅的本质,哪怕世俗中人也可以在茶中了解禅的意趣;道家的修身
期刊
武夷山脉绵亘550公里,位于祖国版图的右下角,由东北至西南,在东南沿海丘陵和江南丘陵之间,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形成了江西和福建两省的天然屏障。中国茶叶在地理上也有一条分界线,大致沿着南岭山脉为界,大岭南北自然分化成茶业的两大区域,岭北以浙皖赣为代表,岭南则以福建为代表,而福建产区主要以武夷山脉为依托。近半个世纪以来,北方盛销浙皖赣等省绿茶的传统地区,虽然也开始出现福建茶的身影,但闽粤地区和东南亚盛
期刊
2019年两岸茶界资深茶人举行高峰对话,谈初心,谈使命,谈未来  两岸茶界,一味同心。  如同牵连在两岸间血浓干水的亲情,茶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日常之饮,也是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  虽曾几度离索睽隔,但茶缘却始终不绝如缕。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逐渐从紧张对峙走向平和对话。  “春风”吹拂,“坚冰”消解,两岸茶产业与茶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以李瑞河为代表的台湾茶商“登陆”创立天福茗茶,带
期刊
有句心灵鸡汤说『人不可能生而完美,但可以追求完美,学会欣赏,懂得欣赏,才会充实你的人生。』对于喝茶这件事,除了欣赏茶汤之外,要充实你的茶桌,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让你愉悦的物件。赏,代表一个观赏的过程,更代表着一种品位,这种品位可以引领我们让茶事更优雅,让心灵更纯净。  赏花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赏”一节,第一句即“茗赏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赏花,最为雅正。其次才是“谈赏”和“酒赏”。它把花与茶
期刊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宋人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中,为现代人描绘了一副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写照:焚一炉馨香,挂一幅字畫,插一瓶鲜花,品一壶香茗,与三五好友共聚一堂,这是最雅致之闲事。以闲养心、养性,追求逸趣,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风”。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茶为国饮已是大势所趋,以茶为核心,找寻更多样、更雅致的生活情趣已经
期刊
去年年初,遥里茶事开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时日。在一个城市里,茶空间就像是一个“精神堡垒”,由茶叶,技法,物件的逐渐发酵,到美学,文化的相互交融,最终影响到人的内心和生活态度。  成都是泡在茶里的,只是早年茶馆遍街的市井形态已悄然逝去,留下零星点缀,比如彭镇茶馆、鹤鸣茶社。去的人,与其说是追忆过去,不如说是过过“复古”的新鲜劲儿。更多新兴的茶空间赶着趟儿的逐渐兴起,风格各异,又少了那么些地气儿。  
期刊
2020年《茶道》马来西亚分场由紫藤文化集团及许玉莲茶道院联合承办,茶会形式采用目前茶界正热切推动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会欣赏会”来进行。地点是位于吉隆坡茨厂街附近的紫藤茶坊。  紫藤茶坊创立于1987年,是马来西亚第一家茶馆、紫藤文化集团的起点,亦是马来西亚现代茶文化滥觞之所在。品茗者陆续抵达茶会现场。此次茶会茶具、茶席、茶叶,皆由茶道艺术家本身亲自预备,不假手他人来做,这展现了泡茶师在选择原料
期刊
白居易的一生,琴不离手,茶不离口,悠游于俗世与山林之间,过着恬然安适的生活。像他这样既知音又知味的文人雅士,宋元、明清时代就更多了。  『焚香鼓琴,饮何雅也。』弦上之音,盏中之茶,炉内之香,就像三条彼此独立的丝线,从历史的最深处生发、游走,然后借文人之手,缠绕、交织成闲情雅致。  琴静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或抚或听,或泡或饮,或燃或品,不论施与受,皆以实现涵养性情、治身修心为旨归,从
期刊
去年严冬一个晴暖的午后,暂把公事俗务撇到一边,去老友茗淑那里蹭茶偷得半日之闲。  既然友情够“老”,她每次请我喝的茶都不会“嫩”到哪里去,总是很慷慨,有次还把压箱底的“60年代绿印”给泡了,真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今天喝什么?”我承认,我是有“选择恐惧症”,但也从不挑茶,泡什么就喝什么。而且,我還知道,她一定不会随便抓个茶敷衍了事。  “试一下。”她把一只装有干茶的青花小茶碗放到我面前。从形态
期刊
2017年初冬,回乡小聚,甘肃名刊《丝绸之路》的马玉蕻主编得高铁之便,从兰州来天水小聚——多年以来,她与散文家薛林荣、诗人唐宏,还有我,像一个秘密小团体,交往甚深。可惜,薛林荣因公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等待省精准扶贫检查组的大驾光临,来不了天水市区,于是,我们一行三人欣然前往张家川。薛部长的安排很是惬意,第一站就是张家川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不大,两层,一楼看完马家塬遗址出土的文物后,就去二楼看馆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