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乃至大学四年的学习。文章总结了学生课程学习缺乏动力的表现,并分析了原因。2017年以来课程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对无脊椎动物学进行了全方位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改革;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湘教通[2016]400号)
[作者简介]徐 湘(1972—),女,湖南宁乡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无脊椎动物学教学、蜘蛛分類学与行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302-03 [收稿日期] 2020-03-16
无脊椎动物学是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也是大学生进校后接触的专业入门课之一。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乃至大学四年的学习。2017年以来本课程组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对无脊椎动物学进行了全方位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专业核心素养有了较明显的提升。
一、学生课程学习缺乏动力的具体表现
笔者一直从事无脊椎动物学教学,通过多年课堂观察及与学生接触,认为学生对所学课程是否有兴趣,能否自觉主动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有无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动力缺乏,导致学习“缺位”,这是无脊椎动物学教学一直面临的问题。
(一)课堂学习缺乏动力的表现
课堂是教与学的活动场所,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从应然状态而言,教师教、学生学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实然状态是,教师在认真教,大部分学生却是不学、浅学、不认真学、假学。笔者将这些缺乏动力的学习表现概括为五种类型。一是“厌学型”。无论老师、辅导员多么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他们就是不学,经常逃课。或者当着老师面承诺好好学习,可一转身又是原样子,考试能不能通过也无所谓。二是“逼迫型”。迫于老师、辅导员的压力,能每天坚持进课堂,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师在台上讲,他们在下边睡大觉、胡思乱想,或看手机、玩微信等,干的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来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考勤或不让老师和辅导员“为难”。三是“自由散漫型”。这部分学生要么经常逃课,要么到了课堂也没听课。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授课内容都看得懂,考前搞一个星期突击,考试肯定没有问题。四是“得过且过型”。这部分学生能坚持上课,但求60分万岁,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能学多少算多少,课后从不看书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五是“应付任务型”。这部分学生中还有不少的是学生干部,他们组织和参与课外活动多。由于对课程学习缺乏正确认识,在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需要做出选择时,他们通常会把课外活动放在首位,以致经常请假或缺课。
(二)课外学习缺乏动力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投入严重不足。无脊椎动物学理论教学共42个学时。按照学分制要求,学生在课外还需花与课堂学习同等的时间去学习,才算完成了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一般高校每学期为20周,除去期末考试和法定节假日占去大概4周的时间,学生一学期用于学习的时间为16周。这样,一个学生每周课外至少要花2.6个小时用于课外学习无脊椎动物学。2018年6月,课程组对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后基本上没有花时间学习;有78.9%的学生课后用于学习的时间在2小时以下;只有8.7%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超过了2.5小时。二是课外学习时间安排欠合理。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较多,作为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参加活动,但前提是大学生要保证不耽误基本的课外学习时间。
笔者长期兼任班导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安排欠合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社会活动家型”。这些学生每天热衷于组织或参加各种活动,有时甚至不惜逃课,学习反而成了他们的次要任务。二是“醉生梦死型”。这些学生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当作是家长和老师逼迫的事,唯有不上课、不学习,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才是大学生活最快乐的事。三是“勤工俭学型”。目前,高校中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比例不小,学生适当勤工俭学应当提倡鼓励,但也有些学生走极端,基本上把所有能利用的课外时间全用来做家教或其他兼职工作。
二、学生课程学习缺乏动力的原因分析
学习动力不是天生的。一方面来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的“责任”。这是推进学习运行的两个“轮子”。
(一)影响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的原因
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表现,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求知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就会带来享受和愉快的体验。以下几方面原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求知欲的实现,从而使他们课程学习兴趣减弱或丧失。一是课程地位错位。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是基础学科。目前,基础学科的发展在高校仍普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受此影响,基础课建设的重要地位也未得到实际上的重视。也正是受基础学科和课程建设得不到重视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的选择上,也是首选与新兴学科或方向有关的课程。2017年9月,课程组对大四学生做了一项调查。数据表明,81.6%以上的学生对“基因工程”等学科前沿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而对无脊椎动物学等基础课程有兴趣的不到40%。二是教学内容仍然以知识为本位。无脊椎动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相比其他专业课,理论性强,名词及概念、形态解剖特征描述多,学生识记任务重。以往,由于知识本位,教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把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和接收器,不给学生一点动手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快乐。三是授课教师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知识爆炸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并把这些内容重构好再传授给学生。精选和重构知识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素养才能完成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都与心理活动有关。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挑剔老师课堂,说老师讲的内容很浅显,都是他们自己一看就懂的。笔者认为,这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关,精选内容时分不清学术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重构内容时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做更科学的设计。四是师生缺乏互动。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原副理事长田建国教授曾说:“无论现代管理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展,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只有通过布置与批改作业、给学生答疑解惑、组织学生探讨问题等与学生深度互动,才能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一个与学生关系疏远,不受学生亲近的教师,他的课程学生自然也不太会喜欢。五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学习资源缺乏保障。课程考核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挥棒”。以往无脊椎动物学考核是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这种考核制度下,学生平时可以不努力,期末搞突击,就可得高分。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线上教学和学习资源建设比较滞后。2018年前,无脊椎动物学教学与学习资源仅限于教材、教师发给学生的PPT课件以及图书馆极少量的专业书籍。 (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责任的原因分析
有责任才有担当的动力。学习责任是学生的一种身份责任,学生以学习为主,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影响学生学习责任心树立的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对学习价值的判断存在偏差和误区,认为学习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或者认为还有比学习更有价值、更有快乐的事值得他们做。于是,学习对他们来讲,就变成了一种被迫行为和苦差事。课内学习中的“厌学型”“逼迫型”,课外学习中的“社会活动家型”“醉生梦死型”一般就是这种情况。二是对学习和知识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浅尝辄止。学习既要接受深层次的学术性知识,也要接受浅显的常识性知识。因为有些浅显的常识性知识是形成知识结构的“四梁八柱”,只有两种知识都掌握好了,知识结构才能系统、完整。学习是需要思考的。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说过:“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只有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才会自觉、主动,甚至如饥似渴地学习。课内学习“自由散漫型”明显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三是学习责任的教育和引导缺位。强化学生学习责任不仅是授课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人员的职责。[2]高校应将强化学习责任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中,并要从新生入学抓起。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路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多因素叠加促进的结果。2017年以来,课程组对无脊椎动物学进行了全方位教学改革。
(一)强化危机感、紧迫感,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职业素养
一方面树立以过程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实施的逻辑基础,是教学行动的指南。如果教学理念有偏差,就会造成教学行动的偏差,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等。从2017级开始,明确了学生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不少于40%。把学生完成作业、撰写论文、参与讨论、回答老师提问、实践操作等的实际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评成绩。通过考核导向、过程主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强化授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近三年来,课程组有5人次参加了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学习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培训。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以进化为逻辑主线,通过对比分析,将教学内容分为一纵一横两个体系。一纵是根据进化水平高低,按门类组成教学内容体系;一横是指以器官、组织和系统为单位,按各门类进化水平不同,组成有比较性的教学内容体系。课堂教学教师不必每章必讲,可根据课程目标从两个体系中选择所需教学内容。二是对课程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大部分的描述性、概念性的知识列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内容,教师在线下课堂上重点讲授形态与机能、形态与环境、机能与环境等的适应性,剖析进化发展史上出现重大转折性关键门类的有关知识或为学生自主学习答疑解惑。三是充實了课程育人有关教学内容。课程组将科学史、著名生物学家感人事迹以及生命观、生态文明观等内容嵌入理论课,将实验课原来学生看标本、看装片的某些内容,改成自己采标本、做标本和装片,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通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形成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1]四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无脊椎动物学被学校立项为校级在线开放建设课程,并作为课程组的SPOC开展教学。
(三)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强化学生学习责任心
一是讲好第一堂课。每学期开课的第一堂课由课程负责人亲自主讲,讲授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和策略。二是用好课程思政。授课教师既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又结合自身感受,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讲授中,产生思想、情感共鸣。教学改革以来,笔者感觉到喜欢坐在前排、上课总是能抬头、以提问为乐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厌学型”“醉生梦死型”“逼迫型”的学生基本上绝迹了。三是建立学习社区。自2016级开始,每届学生都建立了QQ群学习社区。授课教师与学生同处一个群,既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又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问题。
(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018年上学期开始,无脊椎动物学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彻底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以学定教。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重构后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线上学习资源和线下教师授课内容。课前让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规定的内容;线下课堂授课教师一部分时间用于讲解学生线上学习所提出的代表性问题,一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既定的重点难点或知识拓展类教学内容。课后师生还可以通过超星学习平台继续探讨学习。实施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后,授课教师普遍觉得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课堂不再沉闷,上课更有激情;学生觉得这种教学模式让他们学习更有目的,更有求知欲和获得感,与教师接触更亲近。
(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师生互动方式
2018年上学期,课程组引入超星学习通平台。该平台除了能网上布置评阅作业、测试、组织讨论、监测学情外,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人性化、智能化、精准化、共享化。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授课教师通过平台能有意识、悄无声息地把他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师生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大大调动了师生互动积极性。此外,课程组还利用任务驱动方式推进师生互动。例如,要求学生到大自然采集昆虫标本不少于20种,并自己鉴定,最后将鉴定结果和相关视频、照片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供教师评阅,教师也不受时空限制,很快就对学生作业做出评价,对表现好的在平台上给予表扬和点赞,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有了学习获得感。2018级一同学在学习通平台留言:我是一个农村学生,一直很自卑,从来不敢于表达自己。学习通给了我很多表达自己的机会,现在我不但对专业越来越有兴趣,对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宋原,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
[2]阙祥才,宋司琦.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6):57-60.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改革;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无脊椎动物学》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湘教通[2016]400号)
[作者简介]徐 湘(1972—),女,湖南宁乡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无脊椎动物学教学、蜘蛛分類学与行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302-03 [收稿日期] 2020-03-16
无脊椎动物学是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也是大学生进校后接触的专业入门课之一。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乃至大学四年的学习。2017年以来本课程组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对无脊椎动物学进行了全方位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专业核心素养有了较明显的提升。
一、学生课程学习缺乏动力的具体表现
笔者一直从事无脊椎动物学教学,通过多年课堂观察及与学生接触,认为学生对所学课程是否有兴趣,能否自觉主动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有无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动力缺乏,导致学习“缺位”,这是无脊椎动物学教学一直面临的问题。
(一)课堂学习缺乏动力的表现
课堂是教与学的活动场所,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从应然状态而言,教师教、学生学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实然状态是,教师在认真教,大部分学生却是不学、浅学、不认真学、假学。笔者将这些缺乏动力的学习表现概括为五种类型。一是“厌学型”。无论老师、辅导员多么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他们就是不学,经常逃课。或者当着老师面承诺好好学习,可一转身又是原样子,考试能不能通过也无所谓。二是“逼迫型”。迫于老师、辅导员的压力,能每天坚持进课堂,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师在台上讲,他们在下边睡大觉、胡思乱想,或看手机、玩微信等,干的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来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考勤或不让老师和辅导员“为难”。三是“自由散漫型”。这部分学生要么经常逃课,要么到了课堂也没听课。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授课内容都看得懂,考前搞一个星期突击,考试肯定没有问题。四是“得过且过型”。这部分学生能坚持上课,但求60分万岁,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能学多少算多少,课后从不看书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五是“应付任务型”。这部分学生中还有不少的是学生干部,他们组织和参与课外活动多。由于对课程学习缺乏正确认识,在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需要做出选择时,他们通常会把课外活动放在首位,以致经常请假或缺课。
(二)课外学习缺乏动力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投入严重不足。无脊椎动物学理论教学共42个学时。按照学分制要求,学生在课外还需花与课堂学习同等的时间去学习,才算完成了该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一般高校每学期为20周,除去期末考试和法定节假日占去大概4周的时间,学生一学期用于学习的时间为16周。这样,一个学生每周课外至少要花2.6个小时用于课外学习无脊椎动物学。2018年6月,课程组对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后基本上没有花时间学习;有78.9%的学生课后用于学习的时间在2小时以下;只有8.7%的学生课后学习时间超过了2.5小时。二是课外学习时间安排欠合理。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较多,作为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参加活动,但前提是大学生要保证不耽误基本的课外学习时间。
笔者长期兼任班导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安排欠合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社会活动家型”。这些学生每天热衷于组织或参加各种活动,有时甚至不惜逃课,学习反而成了他们的次要任务。二是“醉生梦死型”。这些学生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当作是家长和老师逼迫的事,唯有不上课、不学习,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才是大学生活最快乐的事。三是“勤工俭学型”。目前,高校中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比例不小,学生适当勤工俭学应当提倡鼓励,但也有些学生走极端,基本上把所有能利用的课外时间全用来做家教或其他兼职工作。
二、学生课程学习缺乏动力的原因分析
学习动力不是天生的。一方面来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的“责任”。这是推进学习运行的两个“轮子”。
(一)影响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的原因
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表现,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求知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就会带来享受和愉快的体验。以下几方面原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求知欲的实现,从而使他们课程学习兴趣减弱或丧失。一是课程地位错位。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是基础学科。目前,基础学科的发展在高校仍普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受此影响,基础课建设的重要地位也未得到实际上的重视。也正是受基础学科和课程建设得不到重视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的选择上,也是首选与新兴学科或方向有关的课程。2017年9月,课程组对大四学生做了一项调查。数据表明,81.6%以上的学生对“基因工程”等学科前沿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而对无脊椎动物学等基础课程有兴趣的不到40%。二是教学内容仍然以知识为本位。无脊椎动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相比其他专业课,理论性强,名词及概念、形态解剖特征描述多,学生识记任务重。以往,由于知识本位,教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把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和接收器,不给学生一点动手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学生很难体验到学习快乐。三是授课教师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知识爆炸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并把这些内容重构好再传授给学生。精选和重构知识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素养才能完成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都与心理活动有关。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挑剔老师课堂,说老师讲的内容很浅显,都是他们自己一看就懂的。笔者认为,这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关,精选内容时分不清学术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重构内容时不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做更科学的设计。四是师生缺乏互动。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原副理事长田建国教授曾说:“无论现代管理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展,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只有通过布置与批改作业、给学生答疑解惑、组织学生探讨问题等与学生深度互动,才能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一个与学生关系疏远,不受学生亲近的教师,他的课程学生自然也不太会喜欢。五是评价机制不健全、学习资源缺乏保障。课程考核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挥棒”。以往无脊椎动物学考核是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这种考核制度下,学生平时可以不努力,期末搞突击,就可得高分。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线上教学和学习资源建设比较滞后。2018年前,无脊椎动物学教学与学习资源仅限于教材、教师发给学生的PPT课件以及图书馆极少量的专业书籍。 (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责任的原因分析
有责任才有担当的动力。学习责任是学生的一种身份责任,学生以学习为主,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影响学生学习责任心树立的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对学习价值的判断存在偏差和误区,认为学习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或者认为还有比学习更有价值、更有快乐的事值得他们做。于是,学习对他们来讲,就变成了一种被迫行为和苦差事。课内学习中的“厌学型”“逼迫型”,课外学习中的“社会活动家型”“醉生梦死型”一般就是这种情况。二是对学习和知识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浅尝辄止。学习既要接受深层次的学术性知识,也要接受浅显的常识性知识。因为有些浅显的常识性知识是形成知识结构的“四梁八柱”,只有两种知识都掌握好了,知识结构才能系统、完整。学习是需要思考的。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说过:“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只有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才会自觉、主动,甚至如饥似渴地学习。课内学习“自由散漫型”明显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三是学习责任的教育和引导缺位。强化学生学习责任不仅是授课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人员的职责。[2]高校应将强化学习责任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中,并要从新生入学抓起。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路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多因素叠加促进的结果。2017年以来,课程组对无脊椎动物学进行了全方位教学改革。
(一)强化危机感、紧迫感,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职业素养
一方面树立以过程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实施的逻辑基础,是教学行动的指南。如果教学理念有偏差,就会造成教学行动的偏差,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等。从2017级开始,明确了学生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不少于40%。把学生完成作业、撰写论文、参与讨论、回答老师提问、实践操作等的实际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评成绩。通过考核导向、过程主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强化授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近三年来,课程组有5人次参加了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学习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培训。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以进化为逻辑主线,通过对比分析,将教学内容分为一纵一横两个体系。一纵是根据进化水平高低,按门类组成教学内容体系;一横是指以器官、组织和系统为单位,按各门类进化水平不同,组成有比较性的教学内容体系。课堂教学教师不必每章必讲,可根据课程目标从两个体系中选择所需教学内容。二是对课程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大部分的描述性、概念性的知识列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内容,教师在线下课堂上重点讲授形态与机能、形态与环境、机能与环境等的适应性,剖析进化发展史上出现重大转折性关键门类的有关知识或为学生自主学习答疑解惑。三是充實了课程育人有关教学内容。课程组将科学史、著名生物学家感人事迹以及生命观、生态文明观等内容嵌入理论课,将实验课原来学生看标本、看装片的某些内容,改成自己采标本、做标本和装片,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通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形成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1]四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无脊椎动物学被学校立项为校级在线开放建设课程,并作为课程组的SPOC开展教学。
(三)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强化学生学习责任心
一是讲好第一堂课。每学期开课的第一堂课由课程负责人亲自主讲,讲授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和策略。二是用好课程思政。授课教师既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又结合自身感受,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讲授中,产生思想、情感共鸣。教学改革以来,笔者感觉到喜欢坐在前排、上课总是能抬头、以提问为乐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厌学型”“醉生梦死型”“逼迫型”的学生基本上绝迹了。三是建立学习社区。自2016级开始,每届学生都建立了QQ群学习社区。授课教师与学生同处一个群,既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又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问题。
(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018年上学期开始,无脊椎动物学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彻底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以学定教。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重构后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线上学习资源和线下教师授课内容。课前让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规定的内容;线下课堂授课教师一部分时间用于讲解学生线上学习所提出的代表性问题,一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既定的重点难点或知识拓展类教学内容。课后师生还可以通过超星学习平台继续探讨学习。实施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后,授课教师普遍觉得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课堂不再沉闷,上课更有激情;学生觉得这种教学模式让他们学习更有目的,更有求知欲和获得感,与教师接触更亲近。
(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师生互动方式
2018年上学期,课程组引入超星学习通平台。该平台除了能网上布置评阅作业、测试、组织讨论、监测学情外,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人性化、智能化、精准化、共享化。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授课教师通过平台能有意识、悄无声息地把他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师生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大大调动了师生互动积极性。此外,课程组还利用任务驱动方式推进师生互动。例如,要求学生到大自然采集昆虫标本不少于20种,并自己鉴定,最后将鉴定结果和相关视频、照片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供教师评阅,教师也不受时空限制,很快就对学生作业做出评价,对表现好的在平台上给予表扬和点赞,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有了学习获得感。2018级一同学在学习通平台留言:我是一个农村学生,一直很自卑,从来不敢于表达自己。学习通给了我很多表达自己的机会,现在我不但对专业越来越有兴趣,对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宋原,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
[2]阙祥才,宋司琦.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