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它混迹在南疆广袤的农村里,看不出一点差别,到处是土路,泥屋,树丛和玉米,我们去的时候,正下着雨,村庄也就更显得寂静和平和。
当我们深入到这个村落里去时,发现了一些不同。
首先是女子,这儿的女子毫不腼腆和拘束,按常理,维吾尔女子是不轻易见客的,她们总是沉默寡言,深藏不露。这儿的女子却活跃爽朗,她们身板结实,总是和男主人一起凑到客人跟前搭话,笑声又脆又响。那是一种像草原一样的宽广与坦荡,难道这就是远古时期游牧部落豪爽血液的渗透和遗传?
男子们也都健步如风,六七十岁的老人还腰板笔直,抡坎土曼的架势刚劲有力,他们的身材虽算不得高大,但肩膀都很宽,坐下来的时候,表情肃穆沉稳,说话时声音浑厚,充满自信有着一往无前的气势。
这就是麦盖提县的央塔克乡,刀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刀郎人与刀郎文化
刀郎是个很火的词。在很多人眼里,它是新疆一种神秘文化的代名词。那么刀郎人和刀郎文化究竟从何而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像一个谜。
传说刀郎人的祖先最先来自古莎车国,其中有反抗暴君的勇士,也有被放逐的流民,当时的麦盖提遍生着梧桐、胡杨,丛林茂密,百草丰盛,叶尔羌河从原始森林中蜿蜒穿过。
叶尔羌河流域的荒僻和闭塞造就了刀郎人最原始的风情,他们把游牧中的情景演化成歌舞,这就是著名的刀郎舞、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莆。想必是不能忘却祖先,不能忘却那古老的自由如风的岁月,当刀郎人逐步走出原始生活,开始农耕的时候,仍然跳着那围捕野兽的刀郎歌舞。一直延续到今天。
维吾尔人是一个较早脱离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的民族,他们喜好园艺、擅长雕琢,所以维吾尔歌舞中劳动场景虽然也多,但却找不到游牧狩猎的痕迹,这大概就是刀郎文化能够独树一帜的缘故。
民间艺人的歌声
没有人能忘记那歌声,以至于有人说,那不是歌唱,而是呐喊。
玉素因·亚亚就是这样一位歌手。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孪生哥哥艾山·亚亚在麦盖提,准确地说,是在刀郎人中非常有名,几乎每一场刀郎麦西来甫都少不了他,他是整个乐队中的领唱,没有他,那歌声就不会热烈,那舞者就不会疯狂。那刀郎麦西来甫就不会勾人魂魄。
玉素因·亚亚的家就在小村的路旁。因为下了雨,他的土屋漏水了。简陋而潮湿的家不便待客,他拍了拍头幽默地说:“请到我那5分钟的哥哥家去吧!”他开玩笑说他的哥哥只比他早出来5分钟,为此,我们还在车上争论过,有人说,双胞胎出生时间也不可能间隔这么短,最少也要相差半个小时。
艾山·亚亚的房子盖在他自家承包的果园里,客厅是新建的,当我们脱鞋进去坐在地毯上时,女主人给我们端上了馕、药茶和瓜果。
玉素因·亚亚的汉语讲得不错,尽管偶尔也犯“把人拿来”的错误(应为把人叫来),但在当地的维吾尔人中还很少有,他自己说这全得益于多次去内地,做为一个出色的民间艺人,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哥哥从1983年就走出了胡杨深处的小村落,应邀到北京演出,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是6月18日,天气晴朗,20年来,他已经到过了苏州、杭州、天津、上海、信阳、还有哈尔滨等城市,在中国最繁华和最热闹,充斥着各种文化艺术气息的大都市里,来自于新疆僻远乡村的民间歌手,敲起达甫(手鼓)用他最原始的声音和热情歌唱着,荡涤了灯红酒绿的浮华。我想,这种声音一定是很有穿透力的,我的眼睛也为此冒出光来,我要请玉素因·亚亚为我歌上一曲。
玉素因·亚亚很高兴地答应了,不一会,他的女儿就抱来了手鼓和艾介克(一种刀郎乐器,很特别,有点象汉族人的二胡,是用弓来拉的,但中间两根琴弦很粗,两边则成梯形分布着大约八根丝弦,声音低柔纤细。)因为下雨,两面手鼓都有些返潮,用手拍上去声音闷闷的,但在玉素因·亚亚有力的拍击下,仍然发出了雄浑响亮的声音,玉素因·亚亚还告诉我,这两面手鼓包括艾介克都是他们兄弟自制的,虽然土气,但就象他们身体的第一个部分一样,熟悉、亲切,用手一摸就能感应到那涌动的音乐之灵。歌声就会自己喷薄而出。
琴声悠扬,鼓声激越,玉素因·亚亚一边击打手鼓,一边闭起了双眼,他沉浸到他的世界里去了,忽然,他放声唱了起来,他唱的是刀郎木卡姆的第四套曲子,名叫《奥坦巴雅宛》“我的马儿在草原吃草,我的情人在凉亭欢笑,我一旦想起她的时候,灵魂在情火中燃烧”这是一首情歌,原本应该是忧郁缠绵的,可不知为什么,玉素因·亚亚却唱得声嘶力竭,他的嗓音非常高,猛然唱出时,几乎惊掉了我手中的一块馕。让我觉得,他根本不是用嗓子、用心在唱,而是用全部的生命在唱,唱到高亢处,他脖子上筋络暴出,脸色发红。“这是对祖先的一种呼唤。”和我一起来的麦盖提县宣传部干事秦钟说。
他们还记得自己的祖先吗?还记得那在丛林间寻觅野兽的激动和快乐吗?记得在河边牧放羊群的悠然吗?那些羊,有着高高的鼻子,美丽的眼睛,披着卷曲的栗色的绒毛,看上去那么高贵、自得,好象刀郎人自己。是的,那是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因此,在狭长的叶尔羌河畔,在茂密繁盛的胡杨丛中,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并在这歌舞之中,倾注着一种强烈的思念,仿佛最后的一缕游牧情结,苍凉、广阔而迫切,真的是一种呐喊,喊出了刀郎人心底千百年的渴望。
卡龙琴师
卡龙琴的琴声很美。那是一种非常抒情的声音。柔和、清脆,而且润泽悠长。卡龙琴是刀郎木卡姆中的主打乐器,是乐队的灵魂。
74岁的阿不都吉力力·肉孜就是刀郎人中最著名的卡龙琴师,在他家里还珍藏了一本1996年出版的《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歌词曲谱,这是他和其他几个刀郎艺人参与歌唱,弹奏并审定的,虽然他并不懂得曲谱,也不识字,但他仍很珍惜这本书,他觉得,这可能是传承刀郎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了。由于世代相传的刀郎木卡姆全靠口传心授,凭记忆学习,所以一直没有曲谱,一个艺人去世了,就可能带走一段属于他的文化精髓。在漫长的岁月里,原本12套的刀郎木卡姆已经有3套失传。他以前还常常忧虑,害怕自己死后,子女和徒弟们还没有学全9套刀郎木卡姆。所幸的是现在有了书。
传说卡龙琴并不是刀郎本地的土产,而是在500年前由一个名叫毛拉的人制作的,这个毛拉不是本地人,他是跟着父亲吾热提·木布瓦依来到麦盖提的。定居之后毛拉爱上了村子里的一位姑娘。姑娘很美,追求者也众多,但姑娘谁也没有看上,热爱音乐的毛拉就凭着似前见过的一种乐器形状,用桑木做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箱式琴身,把野兽肠子抒成细弦钉上,用木片弹拨发出了动人的声响,这种乐器轻拨的时候,流出了忧郁缠绵的思绪,用一根铜管按压快拨的时候,又让人感到了急迫热切的爱恋。琴声像鸟儿一样飞进了姑娘的闺房。打动了她的心。
阿不都吉力力·肉孜盘腿而坐,左手持木片,右手执铜管。弹起了卡龙琴,清越的琴声一起,艾介克、刀郎热瓦甫和手鼓都仿佛找着了主心骨,纷纷跟随着卡龙琴忽而如轻风慢拂,忽而如急雨乱敲的琴音或低缓或急切地响了起来,歌手们放开歌喉唱起了情歌,围观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被那恢宏的乐曲震憾着,三三两两跨入场中。这场子,也许是一个农家的果园,也许是一片村中的空地,总之,在麦盖提有刀郎人的地方就会有刀郎木卡姆,会有刀郎麦西来甫。
卡龙琴先是断断续续的,似乎很不经意地弹着,让舞者也都慵懒着,慢慢挥动着双手,在刀郎麦西来甫中,刀郎舞当然是最重要的,几乎每一个人,从百岁老人到三岁稚童,都能舞上一段,那些琴声,那些手鼓,那些直入云宵的情歌,都是为刀郎舞做的铺垫,一开始人们成群结队,在丛林中寻觅着,相互呼应着,然后哄赶着猎物,将其捕获,最后一起狂欢。那舞蹈也是由慢到快。是的,或许不是每一个刀郎人都会奏乐或高歌,但每一个刀郎人都会跳舞,跳那烙着祖先游牧痕迹的刀郎舞。
卡龙琴的琴声越来越急,如催人的战鼓,铮然有力,舞蹈者在热烈的乐曲中飞速旋转着。旋转中,他们拿出一元、两元、五元的钱币,在琴师乐手的头顶经过之后,放在他们的面前,钱很少,但却是舞蹈者对乐手们的一种尊重和爱戴,感谢他们为欢乐的刀郎麦西来甫奏出了华美的乐章。
当我们深入到这个村落里去时,发现了一些不同。
首先是女子,这儿的女子毫不腼腆和拘束,按常理,维吾尔女子是不轻易见客的,她们总是沉默寡言,深藏不露。这儿的女子却活跃爽朗,她们身板结实,总是和男主人一起凑到客人跟前搭话,笑声又脆又响。那是一种像草原一样的宽广与坦荡,难道这就是远古时期游牧部落豪爽血液的渗透和遗传?
男子们也都健步如风,六七十岁的老人还腰板笔直,抡坎土曼的架势刚劲有力,他们的身材虽算不得高大,但肩膀都很宽,坐下来的时候,表情肃穆沉稳,说话时声音浑厚,充满自信有着一往无前的气势。
这就是麦盖提县的央塔克乡,刀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刀郎人与刀郎文化
刀郎是个很火的词。在很多人眼里,它是新疆一种神秘文化的代名词。那么刀郎人和刀郎文化究竟从何而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像一个谜。
传说刀郎人的祖先最先来自古莎车国,其中有反抗暴君的勇士,也有被放逐的流民,当时的麦盖提遍生着梧桐、胡杨,丛林茂密,百草丰盛,叶尔羌河从原始森林中蜿蜒穿过。
叶尔羌河流域的荒僻和闭塞造就了刀郎人最原始的风情,他们把游牧中的情景演化成歌舞,这就是著名的刀郎舞、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莆。想必是不能忘却祖先,不能忘却那古老的自由如风的岁月,当刀郎人逐步走出原始生活,开始农耕的时候,仍然跳着那围捕野兽的刀郎歌舞。一直延续到今天。
维吾尔人是一个较早脱离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的民族,他们喜好园艺、擅长雕琢,所以维吾尔歌舞中劳动场景虽然也多,但却找不到游牧狩猎的痕迹,这大概就是刀郎文化能够独树一帜的缘故。
民间艺人的歌声
没有人能忘记那歌声,以至于有人说,那不是歌唱,而是呐喊。
玉素因·亚亚就是这样一位歌手。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孪生哥哥艾山·亚亚在麦盖提,准确地说,是在刀郎人中非常有名,几乎每一场刀郎麦西来甫都少不了他,他是整个乐队中的领唱,没有他,那歌声就不会热烈,那舞者就不会疯狂。那刀郎麦西来甫就不会勾人魂魄。
玉素因·亚亚的家就在小村的路旁。因为下了雨,他的土屋漏水了。简陋而潮湿的家不便待客,他拍了拍头幽默地说:“请到我那5分钟的哥哥家去吧!”他开玩笑说他的哥哥只比他早出来5分钟,为此,我们还在车上争论过,有人说,双胞胎出生时间也不可能间隔这么短,最少也要相差半个小时。
艾山·亚亚的房子盖在他自家承包的果园里,客厅是新建的,当我们脱鞋进去坐在地毯上时,女主人给我们端上了馕、药茶和瓜果。
玉素因·亚亚的汉语讲得不错,尽管偶尔也犯“把人拿来”的错误(应为把人叫来),但在当地的维吾尔人中还很少有,他自己说这全得益于多次去内地,做为一个出色的民间艺人,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哥哥从1983年就走出了胡杨深处的小村落,应邀到北京演出,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是6月18日,天气晴朗,20年来,他已经到过了苏州、杭州、天津、上海、信阳、还有哈尔滨等城市,在中国最繁华和最热闹,充斥着各种文化艺术气息的大都市里,来自于新疆僻远乡村的民间歌手,敲起达甫(手鼓)用他最原始的声音和热情歌唱着,荡涤了灯红酒绿的浮华。我想,这种声音一定是很有穿透力的,我的眼睛也为此冒出光来,我要请玉素因·亚亚为我歌上一曲。
玉素因·亚亚很高兴地答应了,不一会,他的女儿就抱来了手鼓和艾介克(一种刀郎乐器,很特别,有点象汉族人的二胡,是用弓来拉的,但中间两根琴弦很粗,两边则成梯形分布着大约八根丝弦,声音低柔纤细。)因为下雨,两面手鼓都有些返潮,用手拍上去声音闷闷的,但在玉素因·亚亚有力的拍击下,仍然发出了雄浑响亮的声音,玉素因·亚亚还告诉我,这两面手鼓包括艾介克都是他们兄弟自制的,虽然土气,但就象他们身体的第一个部分一样,熟悉、亲切,用手一摸就能感应到那涌动的音乐之灵。歌声就会自己喷薄而出。
琴声悠扬,鼓声激越,玉素因·亚亚一边击打手鼓,一边闭起了双眼,他沉浸到他的世界里去了,忽然,他放声唱了起来,他唱的是刀郎木卡姆的第四套曲子,名叫《奥坦巴雅宛》“我的马儿在草原吃草,我的情人在凉亭欢笑,我一旦想起她的时候,灵魂在情火中燃烧”这是一首情歌,原本应该是忧郁缠绵的,可不知为什么,玉素因·亚亚却唱得声嘶力竭,他的嗓音非常高,猛然唱出时,几乎惊掉了我手中的一块馕。让我觉得,他根本不是用嗓子、用心在唱,而是用全部的生命在唱,唱到高亢处,他脖子上筋络暴出,脸色发红。“这是对祖先的一种呼唤。”和我一起来的麦盖提县宣传部干事秦钟说。
他们还记得自己的祖先吗?还记得那在丛林间寻觅野兽的激动和快乐吗?记得在河边牧放羊群的悠然吗?那些羊,有着高高的鼻子,美丽的眼睛,披着卷曲的栗色的绒毛,看上去那么高贵、自得,好象刀郎人自己。是的,那是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因此,在狭长的叶尔羌河畔,在茂密繁盛的胡杨丛中,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并在这歌舞之中,倾注着一种强烈的思念,仿佛最后的一缕游牧情结,苍凉、广阔而迫切,真的是一种呐喊,喊出了刀郎人心底千百年的渴望。
卡龙琴师
卡龙琴的琴声很美。那是一种非常抒情的声音。柔和、清脆,而且润泽悠长。卡龙琴是刀郎木卡姆中的主打乐器,是乐队的灵魂。
74岁的阿不都吉力力·肉孜就是刀郎人中最著名的卡龙琴师,在他家里还珍藏了一本1996年出版的《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歌词曲谱,这是他和其他几个刀郎艺人参与歌唱,弹奏并审定的,虽然他并不懂得曲谱,也不识字,但他仍很珍惜这本书,他觉得,这可能是传承刀郎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了。由于世代相传的刀郎木卡姆全靠口传心授,凭记忆学习,所以一直没有曲谱,一个艺人去世了,就可能带走一段属于他的文化精髓。在漫长的岁月里,原本12套的刀郎木卡姆已经有3套失传。他以前还常常忧虑,害怕自己死后,子女和徒弟们还没有学全9套刀郎木卡姆。所幸的是现在有了书。
传说卡龙琴并不是刀郎本地的土产,而是在500年前由一个名叫毛拉的人制作的,这个毛拉不是本地人,他是跟着父亲吾热提·木布瓦依来到麦盖提的。定居之后毛拉爱上了村子里的一位姑娘。姑娘很美,追求者也众多,但姑娘谁也没有看上,热爱音乐的毛拉就凭着似前见过的一种乐器形状,用桑木做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箱式琴身,把野兽肠子抒成细弦钉上,用木片弹拨发出了动人的声响,这种乐器轻拨的时候,流出了忧郁缠绵的思绪,用一根铜管按压快拨的时候,又让人感到了急迫热切的爱恋。琴声像鸟儿一样飞进了姑娘的闺房。打动了她的心。
阿不都吉力力·肉孜盘腿而坐,左手持木片,右手执铜管。弹起了卡龙琴,清越的琴声一起,艾介克、刀郎热瓦甫和手鼓都仿佛找着了主心骨,纷纷跟随着卡龙琴忽而如轻风慢拂,忽而如急雨乱敲的琴音或低缓或急切地响了起来,歌手们放开歌喉唱起了情歌,围观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被那恢宏的乐曲震憾着,三三两两跨入场中。这场子,也许是一个农家的果园,也许是一片村中的空地,总之,在麦盖提有刀郎人的地方就会有刀郎木卡姆,会有刀郎麦西来甫。
卡龙琴先是断断续续的,似乎很不经意地弹着,让舞者也都慵懒着,慢慢挥动着双手,在刀郎麦西来甫中,刀郎舞当然是最重要的,几乎每一个人,从百岁老人到三岁稚童,都能舞上一段,那些琴声,那些手鼓,那些直入云宵的情歌,都是为刀郎舞做的铺垫,一开始人们成群结队,在丛林中寻觅着,相互呼应着,然后哄赶着猎物,将其捕获,最后一起狂欢。那舞蹈也是由慢到快。是的,或许不是每一个刀郎人都会奏乐或高歌,但每一个刀郎人都会跳舞,跳那烙着祖先游牧痕迹的刀郎舞。
卡龙琴的琴声越来越急,如催人的战鼓,铮然有力,舞蹈者在热烈的乐曲中飞速旋转着。旋转中,他们拿出一元、两元、五元的钱币,在琴师乐手的头顶经过之后,放在他们的面前,钱很少,但却是舞蹈者对乐手们的一种尊重和爱戴,感谢他们为欢乐的刀郎麦西来甫奏出了华美的乐章。